师爱要求论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程建平

师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和行为的总称,它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关怀、理解、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等等。一般来说,教师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和引导学生的过程,就是师爱的付出和流露的过程。可见,师爱是一种高尚的、伟大的教育爱。

一、师爱的本质要求

师爱从表面形式上看,是教师施之于学生的感情,然而,学生却是社会的财富、祖国的未来和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师爱的实质则表现为教师对党、对祖国和对人民的爱。教师爱党和人民之心,总是在教书育人的具体实践中、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显而易见,师爱年呈现的不仅仅是教师个体对学生群体的爱,它更是一种代表社会对学生予以的期望,反映了国家和人民对学生的关怀。不难理解,师爱的本质要求就是教师要科学地爱学生,即教师应该围绕着培养目标,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去关心、帮助和爱护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之人。

师爱的本质表明,师爱有别于亲爱和友爱。父爱,母爱和亲戚的爱统称为亲爱,它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朋友、同学和同事等施给的爱谓之友爱。它是以“志同道合”作基础的。亲爱和友爱产生的特殊背景说明,其本身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爱的不自觉性,就是爱带有强烈的感情偏向性,常常于理性而不顾,以感情代替理智,情感超越理性,行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感情所左右。二是爱的盲目性,指爱的规范性欠缺,随意性较大,目标往往趋向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显得模糊不清。相比之下,师爱更具优越性,它不仅有亲爱那样的无私关怀和体贴、友爱那份真诚和友谊,还具备了爱的理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社会性。这样,关怀而不庸俗、严格而不冷酷、信任而不放纵就成了师爱的显著特点。

二、师爱的规范要求

师爱是一种教育的爱、社会的爱,要实现师爱的教育功能和社会价值,教师爱学生就必须遵循下列规范要求。

(一)师爱要体现全体性。它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师爱应洒向全体学生,绝不应该把师爱施于部分学生或个别学生。

(二)师爱要突出平等性,就是教师对每个学生爱的程度或深度要趋于相同的水平,杜绝对学生的“偏爱”、“宠爱”、“溺爱”。

(三)师爱要显现及时性。一旦学生表现出对师爱的“需要”时,教师就要及时地去关心、帮助、教育学生,以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四)师爱要表现全面性。它需要教师全面关心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引导学生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五)师爱要坚持原则性。师爱的付出、教师感情的流露,都要同社会价值趋向一致、与培养目标趋同,避免师爱的滥用和庸俗化。

(六)师爱要具有无私性。这是指教师爱学生的无条件性,爱学生是教师的份内事,是教师的天职,它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更不能把它当作是达到不正当目的的手段。

(七)师爱要显示一贯性。它是指师爱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始终,它不以教师的喜厌为转移,不受教师感情所左右,不被客观困难所阻止,不凭主观因素而放弃,是爱生连续性和持久性的统一。

(八)师爱要有爱的正效应。师爱无论是感情流露、还是行为发生,都应该是对学生健康成长有利的。

(九)师爱要追求科学性。师爱是一门科学,有其内在的辩证法。师爱的科学性就是提倡辩证地爱学生。

总之,师爱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只有用充满着爱生的感情去教育学生,学生才会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肯定,从而充满信心、朝气蓬勃、努力向上;同时,学生在感受着师爱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以高尚的情感对待他人,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

三、师爱的表达要求

在学校里,教师既是学生学习上的导师,又是学生生活上的“向导”,为人处世的“引路人”。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无时无刻不把爱洒向学生,师爱过程是一个教师在与学生(包括个体和群体)接触中,运用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通过期望或预防、赞许或反对、表扬或批评等形式来进行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具体要求有:

(一)选择好适宜的环境。不同的地点、场所和气氛需要教师流露不同的感情;教师表达怎样的感情,也要选择与此种感情相适宜的环境。

(二)处理好正负强化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师爱是对学生的强化作用,它或者是表现为教师通过期望、赞许和表扬等正强化的感情流露去肯定学生;或者是教师以预防、反对和批评等负强化的感情表达去否定学生。一般来说,人总是喜欢听好话的,正强化的感情更易于学生接受,所以,教师要多运用正强化、甚至“负强化正用法”去教育学生,这是“正面教育为主”教育原则在师爱中的运用。

(三)掌握好“刺激度”。师爱效果的取得,是以给学生一定程度的“刺激”为前提的,这就是所谓的“激励诱因”问题。实践表明,“刺激度”不及,学生满足感不强,师爱效果就不好;“刺激度”过及,却走向了反面,产生“偏爱”、“宠爱”,师爱的正效应难以获得。

(四)把握住学生个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要求教师从不同的地度、程度、方式方法等方面施予爱心,这是“因材施教”教育原则在师爱中的反映。

(五)让学生明白教师的一片真诚。师生彼此了解、沟通、信任,是师爱效果取得的前提。一旦师生感情融洽,教师的表扬,学生会当作是鼓励;教师的批评,学生会看作是爱护,此时,就会取得师爱的明显效果。

(六)尽力发挥两种语言的独特功能。师爱是有声的教育,它使学生明事理、懂是非,该做不该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师爱又是无声的引导,它具体形象、幽默丰富,该怎么办不该怎么办不言而自明。

(七)做到群体和个体有别。在学生群体中,师爱的给予要顾及群体心理,具有群体的普遍可接受性;对学生个体,师爱要显得更细腻、具体些。

师爱作为教师爱学生的行为,是贯穿于教师全部工作的始终的,其中,它有一个“学生特别需要时”:(一)学生思想有疙瘩时;(二)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时;(三)学生遇到困难(包括学习、生活和家庭)时;(四)班级某种不良风气抬头时;(五)学生身体不适时;(六)学生受挫折、有错误时;(七)学生出成绩、有成果时;(八)学生亲友来校时;(九)有意义的节日或纪念日来临时;(十)学生个体或群体出现其它障碍时。

此时,师爱的及时施于则犹如雨露甘霖,恰到好处。

总之,师爱的作用是十分大的,教师如能讲求表达的科学性、流露的艺术性,则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

四、师爱的实现要求

师爱是教师的素质和爱的艺术的结合。是社会要求、学生需要和师德规范的统一。师爱是在教书育人中实现的,教师只有教好书育好人,才能实现师爱的全部意义。

首先,师爱作为一种崇高的境界,是指教师所具有的较高的觉悟和涵养。它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在强烈的“学生意识”、“教育意识”和“教师效应意识”支配下,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教育,这种自觉的行为方式,是建立在教师强有力的影响力基础上的。另一方面表现为师爱的无私性和无条件性,这是一种无偿的奉献,它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和祖国未来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可见,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品质、情感等构成了师爱实现中的教师思想累质系统。实践一再表明,教师的影响力越大(特别是其中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对学生的教育就越成功。爱的效率就越高;教师事业心、责任感越强,师爱就越成为教师自觉、自愿的行动,师爱的正效应也就越能发挥。

其次,师爱作为一种学识、能力的展现,是指教师只有具备教书育人的本领和才能,教好书盲好人才成为可能。这样教师的学识、能力等就构成了师爱实现中的教师知识素质系统。事实表明,学生所尊敬和佩服的教师,无一不是学识渊博、才能非凡的。对这些教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受其教育。这样,师爱的效率和正效应就得到充分发挥。

再次,师爱作为一种美的艺术,是爱的艺术在师爱中的反映,这就是师爱的方法论。师爱的实现,当然离不开科学的方法。所谓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说的就是方法的重要性。因此,注重师爱方法研究,就成为师爱实现的又一个关键。

第四,师爱的社会性,要求我们把师爱当作社会问题探讨,在这个意义上说,师爱实现要求社会为之创造必需条件,只有教师安于教,教才有活力和生命力。

而教师要安于教,自然受社会氛围以及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等因素制约。这是一个如何解决和发挥教师主体性的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