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释疑·点拨——语文课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体会点滴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北京铁二中语文组 程汉杰  

  文道统一,是语文课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在语文课中渗透思想教育理所当然。在中央《爱国主义实施纲要》精神指引下,为配合我校的“五心”教育,本学期我在语文课中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爱国主义教育,见到一些效果,现汇报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材,寓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本学期我执教高一语文,用的是北京师大实验中学的课本。此书选文很好,有许多课文本身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它,是十分理想的。有关课文可分以下几类:

  (一)通过赞颂祖国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激起人们热爱祖国的热情。如《雨中登泰山》、《天山景物记》。前者写作者因泰山的巍峨雄伟和代表祖国悠久文化传统的众多文化,因前人登山后的“小天下”和“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与自豪的吸引和激励,雨中登山所感受到的、“独得之乐”,那热爱祖国壮丽山河、悠久文化的感情能给读者以极大的启示。后者写天山壮丽丰美的风光景物,以及作者对天山的热爱之情,在字里行间流淌,句句写景,也句句抒情,有十分强烈的感人力量,认真阅读,不能不激起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华侨思乡的佳作。如《故乡的榕树》就是作者黄河浪侨居香港唱出的一支深情动人的思乡曲。作者托物抒情,以榕树为感情的寄托体,以思乡之情为线索,用诗一般充满感情的语言,描绘故乡景物,记述儿时有趣的生活,抒发了深沉的思乡之情。在文中,榕树是作者故乡的化身、慈母的形象,榕树的深恩使游子对故乡怀着赤诚的爱与永恒的思念。文章优美的意境,能激发我们的爱国、恋乡之情。

  (三)写抗击外敌入侵的。如《娘子关前》作者周立波通过对抗日战争中一次行军的描述,揭露了日军的侵华暴行;颂扬了八路军、游击队为保卫祖国河山奋起抗战的精神以及群众对子弟兵的支持与信赖;也写出了国民党豆腐军的无能与软弱。学习此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写古人爱国思想与事迹的。如屈原的《国殇》,完整而有层次地展现了车战的一个激烈、悲壮的场面,刻画了英勇无畏的将士形象,歌颂他们到死不放下武器,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气势豪放,高昂激越,写战败不消沉,写死亡不哀怨,是一曲悲壮而鼓舞人心的爱国主义英雄赞歌。再如《殽之战》中所写郑国商人弦高将市于周,路遇秦军将袭郑时,一边马上派人报告郑王,一边以4张熟牛皮为先行礼物,然后用12头牛去犒劳秦军,并暗示郑国早有准备之意,致使故军不敢妄动,“灭滑而还”。再如燕国荆轲为捍卫祖国挺身而出,去刺秦王的事迹等等,都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五)写当代爱国主义模范事迹的。如《祖国高于一切》,生动地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热爱祖国的感人事迹。在主人公王运丰身上流动着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闪耀着的是为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理想光芒。王运丰几十年来为报效祖国尝尽了酸甜苦辣,但他确认的最伟大而又最平凡的真理,则始终只有一条:“祖国高于一切!”更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二、有的放矢,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是不错,但一则我上的是语文课,不是政治或思想教育课,二则我面对的是“文革”以后出生、成长起来的青年人,不是五、六十年代我们上中学时的中学生,因此如何才能使教育更有效,如何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是应认真考虑的问题,决不能机械生硬,不能全靠灌输,必须有的放矢地采用灵活多变而恰当的方式。我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体会意境时无形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感染。比如讲《雨中登泰山》一文,我没有直接用爱国主义之类词语,而是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中所写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上下功夫。比如,文章开头说:“从火车上遥望秦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这里“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是什么“债”呢?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可以体会到,无论是“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还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蕴含的,实际上是古人先贤们“观于海者难为水”、“观于圣人之门者难为仁”的“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的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再结合当时已年过半百的作者李健吾,冒雨登泰山,通过雨中登泰山之所见所感,所描绘的那雄伟、磅礴、高大、远久、活力充盈的总的形象,所抒发的对祖国壮丽河山、悠久文化传统的热爱,所表现出的征服困难的喜悦与自豪的情怀,就更加深刻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主旨所在,就不由得被作者这种情怀所感染,内心滋长着对祖国壮丽河山与优秀文化传统的热爱与自豪。而这一点,不一定非得让学生说出来不可,只要他能体会就达到目的了。

  (二)抓住疑点,深入讨论,千方百计,寻求答案。

  进行思想教育,正确灌输是必要的,但如果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往往会浮在表面,收效不佳。因此,我鼓励同学们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如果不正确,可以通过学习、讨论求得解决。这样就能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提高。比如学习《祖国高于一切》时,有的同学提出,王运丰在建国初期,为了建设新中国,响应周总理的号召,毅然回国,为此,他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家庭幸福(因为妻子也因热爱其祖国要回东柏林而离婚),回国后一度被当成“德国特务”而专政。他回国30年,但实际只工作了15年,多么可惜。如果他当时不回国,继续在德国搞科学研究,到现在再回国,不是一样可以做出更大贡献吗?王运丰回国损失太大、太可惜了,甚至有的同学用两个字对王运丰做了评价:“傻冒!”对此问题怎样认识?不能当头一棒,也不能简单否定了事。我借此机会,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了一节课,同学们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最后也没有得出结论,由于课时太紧,我宣布课上讨论暂停,课下可继续讨论,并可以写在“杂记本”上。我又从杂记本上挑选3篇课上宣读,以引起更深入的思考。正巧,此时任洁同学通过家长了解到王运丰就住在车公庄,人还健在。于是我们决定去采访王运丰,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王运丰不仅对当年回国毫无后悔之意,而且以大量事实,说明他在开放改革以来,是如何发挥余热为我国电子事业做贡献的。他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加入美国高速信息公路的网络,为我国邮电、国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多次提到,国外是多么希望他回去,但他想到的就是为祖国做贡献。正是为了祖国的需要,他才在当年留学德国时,不去学时髦专业,而是选择了内燃机专业,而且他给自己规定的特殊学习任务是尽可能多学会几门技术——祖国什么都欠缺啊!正是考虑到祖国需要,他又去学焊接、电工、管理、铸造。在铸造厂实习时,他要每隔三四分钟就得把一只70斤的砂箱搬上机台,他当时和现在,一心想的就是祖国。这次采访,同学们收获很大,解决了部分同学的疑点,真正体会到了在王运丰身上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及时点拨,把爱国主义教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日记、周记、杂记,本身是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积累写作素材而提倡的,但在实践中,我发现这也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由于我经常地把某个同学暴露出来的不正确观点有意识地在班上说出来,以激发学生思考、学习,所以很多同学都能充分利用杂记本记录自己学习的心理,阐述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观点。还有的同学主动相互交换、相互学习、甚至相互评论。因此,在杂记本中往往能提出一些更有意义的问题。当然,有些观点是不正确的。对此,我则采取了及时点拨,在杂记本上写出自己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等,也收到了较好效果。比如在对待王运丰、荆轲等人物身上,有位同学在杂本上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是属于全人类的。因此,如果过分强调了王运丰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不合适。他当年如果不回国,继续科研,成果肯定比现在多,对人类的贡献就会越大。他这篇杂记写后,主动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有的表示同意,有的表示反对,都写在他这篇杂记后边了。双方争持不下,但又都拿不出能说服对方的理由来。我在批阅时,觉得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涉及到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问题,便进行了适当的点拨,指出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是统一的,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是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如白求恩医生是加拿大人,但他为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而来中国参加抗日斗争。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是应当为全人类服务的;但在阶级社会里,用科学技术的人是有阶级性的。因此,我们要结合当今阶级社会的现实,运用阶级斗争学说才能正确分析、认识此类问题。建议同学也学习一点理论以提高认识水平。这样,对此有较大深度问题的认识与解决,就可能带来同学们爱国主义觉悟的进一步提高。

  三、突破一点、带动其他,产生许多积极效应

  由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方法比较对路,适合中学生特点,所以,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思想觉悟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比如,通过一些优秀散文的学习,对一些优美意境的体会,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通过对古人爱国思想事迹的学习,更增强了爱国意识,更为有这样的祖先而自豪了;通过对一些模糊问题的讨论,对模范人物的访问,看到了模范人物境界的高尚之处,找到了自己的差距,为祖国而刻苦学习的劲头上来了,也不再轻易说别人“傻”了,通过对一些理论问题的探讨,理论认识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了。

  事物总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在我们着意进行爱主义教育的同时,其他积极效应了相继体现出来。例如,由于带着问题讨论,使学生读书更深入更认真了;由于提倡质疑,能提出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了;由于讨论有时很激烈,更激发起同学们追求真理精神,从而课下广泛学习的现象出现了;辩论时,往往有“力不从心”之感的,也开始注重自己说话能力的训练了;由于杂记本辩论战场的开辟,写杂记的积极性猛增了。开始我只要求每人每周至少写一次(一篇周记或一则摘记或其他)即可。但由于讨论的激励,90%以上的同学都是超额完成的。有的为阐发一个观点、一篇杂记就写了三千多字,是平常作文的四、五倍;有的又要摘抄,又要参加辩论,又要练习写作,一周交上来有六、七篇之多,平均每日五、六百字的写作量。有的为了尽快提高自己,广泛把别人好的“杂记”转抄到自己的杂记本上……总之,主动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不仅课上学习思维比较活跃,而且积极要求参加课外小组。本来只打算成立一个五六人的课外小组,报名的却十几人,而后又陆续参加,到了二十人。这里面个个都是要主动在语文学习上下点功夫,想有所提高的。这样一种局面是我任教30多年来少有的现象,可谓“无心载柳柳成荫!”。看来语文课上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应当见缝插针,只要路子对了头,就会一步一层楼。

  以上是一个学期(我实际上课只3个月),在语文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点滴体会,很肤浅、不系统,只是作为一点想法整理出来,以求领导与同行们指正。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