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个解释的解释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延安中学 秦文昌 高中语文第一册李吾健《雨中登泰山》写紧十八盘的陡峭时,有这样一段引文(马第伯《封禅仪记》:“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透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縆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舁石扪天之难也。”课文引文最后一句话中“舁”字的解释为:“舁(y ú),举”。 对此解释,一直有疑惑,总觉得说得不清楚,也不符合生活情理。 为此,查阅了许多参考资料,类似的解释还有: 1、《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四川教育出版社)第64页,“舁,音‘余’,举也。” 2、《语文教材研究》(房振宇主编,未来出版社)第44—45页有两种解释:第一“‘舁’,《说文》:举也。‘舁石’即举着大石块。”翻译为:“(攀登泰山紧十八盘),真如所说的在垂直的峭壁上举着大石块摸天那样难啊!”第二,“据统计,这是当时的一句俗话。磨,挤压;磨胸,就是使胸脯挤压得难受。舁石,举着石头。扪天,摸天,这里有登天的意思。全句的大致意思是,就是俗话所说的挤压胸脯,举着石头,摸着天那样的难啊。”(顾振彪《关于〈雨中登泰山〉中的两处引文》,《中学语文教学》1983.5)。以上几种解释都把“舁”字解释为“举”字。“舁石扪天之难”,即“举着大石块去摸天”。 笔者对这些解释不敢苟同。其理由如下: 首先,从字的构造上来看。“舁”的篆文是这样写的:“ ”。《说文》:“臼为二手,“艹”也为二手,整个一个字像四中手共同抬举东西之状。由此可见,“舁”在《说文》中是“共举”之意,并非“举”之意。 另外,从生活情理上来判断。且看这一句“所谓磨胸舁石扪天之难也”,显然这是一个陈术性判断,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情景的举例。日常生活中恐怕找不到举着大石块摸天的人。道理很简单,不举石块攀登峭壁尚难,更何况举着石块呢?退一步说,就是为说明攀登陡峭的紧十八盘的艰难的,进行这样的假设也是违背生活常理的。 那么马第伯这里说的究竟是怎样一种生活情景呢?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攀登一个陡峭的地方,常常是手脚并用往上爬,就像现在体育运动中的攀岩一样,这样的理解可以在《康熙字典》里得到证实:“《说文》共举也。徐日,用力也两手及爪皆用。”这里的“用力也两手及爪皆用”正是指的我说的这种情景。 考察马第伯原文,结合语境来理解,“舁”字在文中解释为“用力两手及爪皆用”最为妥帖。“磨胸舁石”不该解释为:“摩擦着胸脯举着大石块”,而应当理解为:胸脯紧贴着石崖,手脚并用紧紧攀把陡峭的石壁向上爬。这样于情于理于意都是贯通的。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