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与”“则”的用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与”“则”的用法(高三总复习 )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与”“则”的用法【题文】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同一篇文言文中会出现许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与”“则”中经常会用到的虚词,那么“与”“则”的用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和提
试题预览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与”“则”的用法
【题文】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同一篇文言文中会出现许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
“与”“则”中经常会用到的虚词,那么“与”“则”的用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和提高警惕的地方呢? 

一、 “与”字的用法
(一)介词
1.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鸿门宴》
(三)通假。 通”欤”,yú,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四)动词
1.给予,授予。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③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3. 赞许,同意。
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五)复音虚词。
【孰与】 【与……孰】 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若】 【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不如……” 
① 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二、 “则”字的用法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师说》)
②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 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公使阳处夫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三)名词
准则,法则。
虽不周於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楚辞•离骚》)
(四)动词
效法。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史记•周本记》)
(五)通假
同“辄”,总是,常常。
居则曰:“不吾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六)复音虚词
【则则】赞叹的声音。
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祭妹文》)
【则是】只当是。 
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学以致用】
一、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 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则”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参考答案】
①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②副词,“原来”“已经”
③动词,“就是”
④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➄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与”的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赤壁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
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➄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二、写出下面文段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
1.秦欲(1)与赵缔盟,秦王许以十五城(2)与赵。赵王(3)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皆曰:“不可(4)与秦!”秦王使人间廉颇(5)与蔺相如,蔺相如识其策而不见廉颇,为其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6)与秦王?”下皆曰:“不如!”由此知相如非惧廉颇,而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三、(2015年高考  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目              目:条目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
D.白刃始合              合:交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A
3.C
4.B
5.(1)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2)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试题解析】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难度中等。
文言断句,一看常见虚词,二看对话标志;还要粗通句意,以语义相对完整、结构相对一致为原则。此句中,“将受命”之后的仪式和礼节,是断句标准,“卜”“灵龟”都和占卜有关,“太史”是官职名,可以受“令”,故“太史卜”后应断开,“太庙”“斋”都和祭祀有关,“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均为动宾结构,三者断法相同,据此可判断答案为C。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难度中等。
“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错,应是请求君王给予全权处理军中事务的权力。
[参考译文]
    武王请教太公说:“任命将帅的策略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道:“凡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主将接受命令后,(国君)就令太吏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在龟甲上穿孔,选择吉日,向将帅颂授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面向西站立;主将(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将,说:‘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处置。’然后又亲自拿着斧柄,将斧刃授予主将,说:‘自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见到敌人虚弱耽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人数众多就轻敌,不要因为任务重大就拼死,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部下,不要认为自己意见独到而违背众意,不要由于能言善辩而自以为是。’
    “主将接受任命后,行礼并向君主回答说:‘我听说国事不可以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子怀二心就不能侍奉君主,(将帅爱君主牵制而)志存疑虑就不能应付敌人。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取得胜利不敢生还,希望您授予我全权处理军中事务的权力。若您不答应我,我不敢率军(出征)。’国君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君主率军出征。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完全服从主将之命。这样有智谋的人为他出谋划策,勇武的人为他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还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从而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兵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过错灾祸。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太公说:“(作为)将领,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扇扇子,下雨不搭帐篷,这叫作礼将。将领不亲自遵守军队的礼,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冷暖。在通过险阻要塞时,要走过泥泞道路时,将领必须要走在前面,这叫作力将。将领不亲自出力,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劳苦。士兵都驻扎好了,将领才能就寝;饭都做熟了,将领才能吃饭;士兵不点灯,将领也不可点灯, (60.180.3.22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因”“于”的用法』  下一个『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者”“之”的用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