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因”“于”的用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因”“于”的用法(高三总复习 )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因”“于”的用法【题文】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同一篇文言文中会出现许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因”“于”是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的虚词,那么“因”“于”的用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需要我们
试题预览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因”“于”的用法
【题文】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同一篇文言文中会出现许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
“因”“于”是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的虚词,那么“因”“于”的用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和提高警惕的地方呢? 

一、 “因”字的用法
(一)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依照,根据。
变法者因时而化。(《吕氏春秋•察今》)
2.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3.趁机,趁此。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于是,就;因而。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名词
原因,缘由,机会。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二、   “于”字的用法
(一)介词
1.介词,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旁宫赋》)
2.介词,“在……方面”“从……中”。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介词,由于,在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4.介词,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介词,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介词,与,跟,同,或者不译。
① 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介词,比。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②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旁宫赋》)
(二)复音虚词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对此,从此,因此”。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学以致用】
一.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④而耻学于师。(《师说》)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⑦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⑧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
 
二、解释下文中加下划线的“因”的意思。
①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②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③因。其常④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➄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➅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➆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⑧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⑨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⑩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参考答案】
① 根据,②沿袭,③原因,④趁,➄于是,➅凭借,➆经由,⑧通过,⑨因为,
⑩因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
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日:“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节选自王安石《慈溪县学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课: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人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维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B
3.B
4. (1)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2)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试题解析】
 3.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和鉴赏评价E。B项由原文“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和“盖庙之作,出于学废”可以知道“后世再无井田之法,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因为学校之衰败”。
【参考译文】
    天下不能一日离开政治教化,因此不可以一日没有学校。在远古时代实行井田制,党庠、遂序、国学等各级各类学校在此基础上建立。士子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无不都是治国安邦之道。行为习惯符合仁义,所学本领都能依据并彻底发展他们的才能。一旦成为各级官吏的后备人才,由于他们的才能品行都已经过鉴定,他们的业务能力都已经过实践锻炼,无须从头学起就能胜任。
    后世没有井田之法,于是很多学校遭到废弃。大多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那些所谓的学者,或群居、族居,作为老师或学生,也只讲讲文字章句而已。因为学校废弃已久,那些学者干脆变学校为庙宇,纷纷祀孔子于天下。大概庙宇之兴盛,是因为学校之衰败,这是近世之法造成的。
 
    林肇当然是一个贤令,而慈溪小县,无珍奇物产以招徕各地流动人口。有田有桑,可以自足,并且没有水涝旱灾的忧虑。没有流动人口,所以当地风俗质朴纯正;能够自足,所以当地人民遵纪守法。我所见过的慈溪士子,也多美茂之材,容易培养。至于杜醇,更是越中隐士,他的品行学识最适合当老师。如今慈溪小县,既有贤县令,又有适于当老师的人,并且有容易治化的质朴风俗和美茂易成的人才,虽然限于法度,迫于形势不能完全复古,但我相信这里教化将行而风俗也能树立起来。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这样,但要长期坚持才能功德圆满。如今的官吏有任期限制,难以长期坚持。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四、(2015高考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逆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燉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酉阳杂俎•贬误》
[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闻而悼之            悼:哀悼
B.于是乃偃兵              偃:停止
C.如审有机关              审:确实
D.赍物具千数谢之          赍:赠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班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
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③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⑥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4.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述有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绪构完整,语言生动。
D.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B
3.B
4.A
5.(1)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2)如果木鸢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
(3)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
【试题解析】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难度中等。
②表现的是墨子之才;⑤解释的是机械的不足之处。采用排除法,故选B项。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难度较小。
“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过去楚国打算攻打宋国,墨子听说后为此很悲伤。(墨子)从鲁国出发(赶路)十天十夜,脚上磨起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包裹脚(又向前赶路),到达楚都郢城。拜会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兴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才决定攻打的呢?还是要使民众劳苦、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还要进攻的呢?”楚王说:“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墨子说:“我看大王您一定会损伤道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宋国。”楚王又说:“公输,是天下有名的巧匠,由他来制造云梯这种器械来攻打宋国,为什么不能攻取?”墨子(回答)说:“让公输模拟攻城,请允许我来防守。”于是公输般设置攻城的器械,墨子也设置守城的装备。(公输般)连攻多次城而被墨子打退多次,始终攻不进城内。楚王因此就只得息兵,停止攻打宋国。
 
    鲁般,是肃州燉煌人,出生年代不详,巧于创造演化。(他)在凉州造佛塔,做了木鸢,每次击打木楔三下,(就可以)坐着鸢回家。不久,他的妻子怀孕了,父母诘问他的妻子,妻子就详细说明了情状,后来(他的)父亲伺机得到了鸢,敲打了十几下木楔,坐着它很快就到了吴会。吴人认为(他)是妖怪,就杀了他。鲁般又造了木鸢乘坐它(到吴会),于是得到了父亲的尸首。(鲁般)怨恨吴人杀了他的父亲,在肃州城南做了一个木头仙人,举手指向东南方,吴会地区大旱三年。(有人)占卜说:“(这是)鲁般做的事呀。”(他们)多次向鲁般赠送很多的财物表示谢罪,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每当)国家初立,当地的人常向他的木仙人祈祷。 (60.180.3.22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河南省商丘市柘城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二):“与”“则”的用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