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丹东市高三总复习测试(二)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10年丹东市高三总复习测试(二)(高三选择性必修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0年丹东市高三总复习测试(二)语文本试卷由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组成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崔伟奇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塑造了现代文明。但当现代文
试题预览
2010年丹东市高三总复习测试(二)
语     文
本试卷由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组成
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崔伟奇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塑造了现代文明。但当现代文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传统时,其自身的发展也同样要面对新的矛盾,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矛盾。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正是这一矛盾的具体体现。
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性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福柯在《什么是启蒙》中曾经指出,我们不应将现代性仅仅理解为处于前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一个时代,而更应把现代性当作一种态度来加以看待。由于现代性奠基于近代启蒙思想理性、进步的价值观,其所追求的是“为人类普遍解放提供合理性”的基础和实现途径,因而体现出超越历史与文化传统差异的精神力量。
但随着现代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入发展,在其取得巨大的物质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和挑战。例如,贫富差距扩大、生活的商品化问题,生态风险问题等等。这些消极现象的不断扩展,使得对“现代性的承诺”的质疑、批判、反思,逐渐构成了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旋律。
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范畴,后现代性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作为现代性的对立面而发展起来的。按照后现代性的观念,“现代性的承诺”的无法兑现乃至各种“异化”现象的不断出现,不仅说明现代性发展的普遍模式本身出了问题,而且意味着作为现代性根基的“现代合理性”遭遇到了根本危机。后现代性对构成现代性的所有二元结构诸如主与客、真与假、本质与现象、事实与价值等等,都要进行彻底消解。后现代性观念认为,由于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普遍的规律”“永恒的结构”等,因此,这种结构无论看上去多么合理、多么复杂,实际上都是虚假的和无效的。所以,现代性理应被后现代性所消解或取代。例如,后现代性试图以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来抑制信息和科学技术的膨胀和过度泛滥;以反讽、游戏等来破除理性的束缚和限制,等等。
我们应当正视后现代性所提出的挑战和问题,但同时也应看到,以取消、回避或放弃解决问题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后现代性理论,显然不可能在积极的意义上把文明发展推向新的高度。只有通过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消除问题的方式,才可能真正克服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面向未来。
(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有关“后现代性”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现代性的对立面而发展起来的后现代性,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范畴。
B.后现代性反对信息和科学技术的膨胀和过度泛滥,提倡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
C.后现代性若要在积极意义上把文明推向新的高度,就必须改变主要价值取向。
D.后现代性思想深刻、富有危机意识和革新精神,它的理念也比现代性更先进。
2.关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性提出的反思或批判”,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全方位的,包括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这也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明确目的。
B.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性的承诺”提出了质疑、批判和反思,这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旋律。
C.后现代性认为现代性发展的普遍模式本身出了问题,“现代合理性”也遭遇到了根本危机。
D.尽管现代性认为自身所有的二元结构是非常复杂,非常合理的,后现代性观念则认为这种结构在本质上是虚假的和无效的。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矛盾的具体体现,它能够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及现代性自身的矛盾。
B.福柯认为,不应将现代性理解为处于前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一个时代,而应把它当作一种态度来加以看待。
C.因为现代性奠定了近代启蒙思想理性、进步的价值观,其所追求的是“为人类普遍解放提供合理性”的基础和实现途径,所以体现出超越历史与文化传统差异的精神力量。
D.作者认为,只有通过瓦解现代性,才能实现自由和真正解放,所以,现代性理应被后现代性所消解或取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引字叔休,方正有器局,望之俨然,虽造次之间,必由法度。性聪敏,博学,善属文。释褐著作佐郎,转西昌侯仪同府主簿。侯景之乱,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朝士多往归之。引曰:“诸王力争,祸患方始,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遗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耳。”于是与弟彤及宗亲等百馀人奔岭表。时始兴人欧阳頠为衡州刺史,引往依焉。頠后迁为广州,病死,子纥领其众。引每疑纥有异,因事规正,由是情礼渐疏。及纥举兵反,时京都士人岑之敬、公孙挺等并皆惶骇,唯引恬然,谓之敬等曰:“管幼安、袁曜卿亦但安坐耳。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忧惧乎?”及章昭达平番禺,引始北还。高宗召引问岭表事,引具陈始末,帝甚悦,即日拜金部侍郎。
    九年,除中卫始兴王咨议参军,兼金部侍郎。引性抗直,不事权贵,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及吕梁覆师,戎储空匮,乃转引为库部侍郎,掌知营造弓弩槊箭等事。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牣。十二年,吏部侍郎缺,所司屡举王宽、谢燮等,帝并不用,乃中诏用引。
时广州刺史马靖甚得岭表人心,而兵甲精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数有战功,朝野颇生异议。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外托收督赕物。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还至赣水,而高宗崩,后主即位,转引为中庶子,以疾去官。明年,京师多盗,乃复起为贞威将军、建康令。
    时殿内队主吴琎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多所请属,引一皆不许。引族子密,时为黄门郎,谏引曰:“李、蔡之势,在位皆畏惮之,亦宜小为身计。”引曰:“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能为李、蔡改行。就令不平,不过解职耳。”吴琎竟作飞书,李、蔡证之,坐免官。卒于家,时年五十八。
(选自《陈书•列传第十八》,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造次之间,必由法度               造次:匆忙,仓促
B.释褐著作佐郎                       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C.及吕梁覆师,戎储空匮               戎:兵器
D.引奉密旨南行,外托收督赕物         托:托付,嘱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萧引“方正”的一组是(   )(3分)
①引每疑纥有异,因事规正           ②岑之敬、公孙挺等并皆惶骇,唯引恬然
③左右近臣无所造请                 ④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牣
⑤……多所请属,引一皆不许         ⑥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能为李、蔡改行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侯景之乱时,朝士大多前往荆州归附梁元帝。而萧引对时局有着准确的判断,认为此时祸患才刚刚开始,不是择枝而栖的时候,于是率领亲族南下避乱。
B.高宗非常倚重萧引,在萧引平定了番禹之乱后,立即授予他金部侍郎一职;吏部侍郎一职空缺,有关部门多次举荐王宽、谢燮等人,但高宗坚持由萧引担任这一官职。
C.广州刺史马靖治理有方,很得岭表人心,所部兵甲精练,屡有战功。朝廷上下为此对他猜疑日甚。萧引奉密旨到达后,马靖立即领悟了皇帝的旨意,派子弟入朝为质。
D.由于萧引没有答应吴琎等人的请托,他们便勾结在一起写匿名信、作伪证,致使萧引获罪,被免去官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引性抗直,不事权贵,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5分)
②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8.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上下两句各有一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
请找出来并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5分)
9.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
独运之处,不能删去。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2)彼童子之师,                     ,                      。(韩愈《师说》)
(3)持节云中,               ?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在将军家门前
                                阎连科
  新近,五连受命来接替一连盖一座办公大楼。照说,也没啥大不了的,就是给泥瓦师傅供砖、供灰的小工活儿。难道集团军的“猛虎连”还当不了“小工连”?当然能!问题是施工地点不是别处,而是在部队的首脑机关——军区大院。让连长感到头痛的不光是这军区大院,重要的是他们连的饭堂、宿舍和主要活动场所,都在一位将军家的大门口。“我的天,这上班、下班、吃饭、睡觉,都在将军眼皮子底下,除了搞好施工,连队的思想、作风、纪律、军容都马虎不得。”连长想,“堂堂大军区的中将呀,可不比军师级的少将、大校们,他点一下头意味着什么?摇一下头又意味着什么?”
  乘船坐车,连日赶路。一到目的地,连长就提前半小时开饭,集合部队宣布:“一连施工任务完成得不错,为什么还被撤走了?就因为住在将军的门口嘛,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啊!现在,我宣布有关作风纪律的15条新规定……”其实,也无非是注意礼节礼貌、军容风纪、不大声喧哗之类的条条款款。连长把规定宣读完毕,正要开饭时,突然觉得眼角被什么牵动了一下,回身一看:喔!是将军从小车里出来了。苍苍的白发,从将军帽下垂出来,两颗金星在他肩上灼灼闪光……连长身子微微一震,立刻清了一下嗓子喊:“立正——”
  战士们被这冷不丁一声口令弄呆了,瞬间,一个个便像木桩一样钉在了原地。通信员的筷子吓得掉在了地上,也不敢弯腰去捡。这当儿,连长左转45度,跑步向将军报告:“报告首长——陆军第××集团军×师××团二营五连奉命在此施工,参加人员112名,其中干部8名、战士104名。现在,连队正准备开饭。报告人:连长张大山。请指示!”
  将军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部队,还了一个礼说:“开饭吧,12点10分了。”
  时光像小渠流水似的,晃晃悠悠一日一日过去了。将军每天出门上班,就会看到五连队列整齐地从他身旁走过,脚步声刷刷刷整齐一致,连长总要给他敬个标准礼。而每当将军下班回来,就会看到五连正围着露天的水泥饭桌,无言无语地吃饭。直到夏天来临,烈日当空悬着,大地上散发着蒸腾的热气,地上放块肥皂,即刻也会烤化了。五连依旧是在烈日下军容严整地吃饭,安安静静地洗碗,没有一个人大声说笑……
  有一天,指导员突然问:“连长,将军去哪儿开会了,怎么半个月不见啦?”
  连长一怔,是有二十来天没在门口见过将军了,但他还是正经八百地说:“将军在家也好,不在家也好,我们都要注意,万一……”
  说是这样说,将军终归不在家,连他家的公务员、警卫员、驾驶员、家属老小们,似乎也很少碰到了。天气这么热,施工那么累,吃饭、走路时,谁解开扣子,脱掉军装,大声说笑,连长再也没像先前那样盯得紧了。
  一个月后,全连吃饭也不在太阳下围那烫手的水泥饭桌们了。他们都一手端饭,一手端莱,三三两两地,围聚在伙房周围或将军家门口的大树下,边吃饭,边说笑。更有甚者,还敢穿个背心在门口打打闹闹……
  将军不在家嘛!
  三个月后,天凉快了。连长在工地上偶然碰见了将军家的公务员,问:“将军去哪儿开会了?一去就是几个月?”
  公务员犹豫了一下说:“将军没去开会,这些日子他上下班都绕道儿从后边小门走的。”
⑴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军区大院施工的原本是一连,因为军纪涣散引起老将军不满而被撤走,由五连接替。
  B.五连原是集团军的“猛虎连”,在和平时期接到了新的任务——负责军区大院的施工建设,连长对此非常重视。
C.作者写五连的士兵得知将军不在家,军纪便开始松懈,甚至有些放肆,意在表明这支队伍纪律并不过硬。
D.小说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以及动作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塑造了将军这个人物。
E.小说结尾很有特色,将军家的公务员有些犹豫的说出了事情的真相,给读者以思考和回味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一情节的设置也从侧面烘托了将军的形象,是塑造将军这一人物的重要笔墨。
⑵ 从小说看,将军有怎样的形象特点?他为什么绕道从后边小门回家?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
⑶ 文中划线处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⑷ 有人认为张连长的谨慎是为了维护连队的荣誉,有人说张连长的做法是为了讨好首长的虚伪表演。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以生命研究生命科学     
吴志菲
在长达80多年的科学探索生涯里,贝时璋获得了许多科学成果,其中尤其以关于细胞重建的研究最为突出。
1932年春,贝时璋在杭州郊区松木场稻田的水沟里观察到甲壳类动物丰年虫的中间性,并发现在其性转变过程中生殖细胞的奇异变化,即细胞解体和细胞重建的现象,这一现象是新的细胞繁殖方式和途径的发现,打破了细胞只能由母细胞分裂而来的传统观念。贝时璋将此种现象称为“细胞重建”,于1934年在浙江大学生物系的一次讨论会上报告了这项研究结果,发表了名为《丰年虫中间性生殖细胞的重建》的论文。贝时璋的“细胞重建学说”彻底打破了德国病理学家微耳和提出的“细胞来自细胞”理论——这个世界生物学界信奉了100多年的金科玉律。
但直到1976年,“十年动乱”结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贝时璋才又有机会和条件与一批年轻的工作人员一起对细胞重建这一课题继续开展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研究了各类物种、生物体各个部分、各种生命过程、各种情况和条件下的细胞重建,实验证明了细胞重建是普遍现象,并发表了论文,撰写了“细胞重建”论文集,把研究结果总结成系统的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细胞重建学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重建”理论走向全世界。1983年贝时璋在《中国科学》(英文版)连续发表了5篇论文,进一步阐明了生物体的自组织问题。科教电影《细胞重建》还在国内获奖,并两次在国际性的科技进步电影节和医学电影节上获奖。
鲜花、掌声、荣誉、头衔,接踵而至,可贝时璋没有陶醉,而是一如既往地默默耕耘在细胞学领域里。晚年,贝时璋仍担任着中国科学院细胞重建研究组组长,还在进行着有关“细胞重建”的科学研究,指导科学工作,撰写研究论文和学术著作。在清华大学举行的第14届生命起源国际大会上,贝时璋担任了大会总顾问,他还作了《细胞重建——细胞起源的缩影》的科普演讲。对于细胞重建理论的意义,贝时璋曾这样说:“不久以后简单的生命将在实验室合成。那时,生命与无生命之间的界限,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了。”
的确,贝时璋是“用自己的生命研究生命科学”。他在自己的一篇学术自传中谦虚地说:“自从我提出细胞重建学说以来,在这一漫长曲折的科研征途中坎坷逾半世,没有受到学术界广泛的、严格的检验,引以为憾!”这就是一位科学家虚怀若谷的胸襟。是的,他对生命科学有热情,也有敬畏。
贝时璋是一位对职业有着崇高感的优秀科学家。回顾自己的一生,贝时璋曾说,从封建社会开始一直生活到今天,亲眼目睹了社会的巨大变化,他觉得这是进步。但无论时世如何变化,作为学科学的人,科学道德是很重要的。对于从事各种各样职业的人来说,职业道德还是很重要的。另外,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是忠于科学,热爱科学的。他热心科学,不是为名为利,而是求知,爱真理,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谋福利。
在浙江大学时,贝时璋给毕业生的题词,用得最多的是“学问试看胜于我者,境遇要比不如我者”和“业精于勤,行成于思”。这也正是他自己的座右铭。为中关村“院士手印墙”题词时,贝时璋写下了“求实、求是、求真”的治学格言,这是他在科学研究道路上追求真理和勇于开拓的写照。
                                                   (摘编自《百岁院士贝时璋》)
⑴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贝时璋在经历了80多年的科学探索后,终于创立了“细胞重建学说”,彻底打破了此前世界生物界信奉的“细胞来自细胞”的理论。
B.贝时璋认为将来在实验室里就可以合成简单的生命,生命和无生命之间的界限将会发生变化。
C.“十年动乱”以及以前相当长的时间里,贝时璋没有机会和条件对细胞重建课题开展广泛和深入地研究,主要是那时对细胞重建现象还无法通过实验来证明。
D.贝时璋当年在杭州郊区稻田的水沟里发现了丰年虫在其性转变过程中细胞解体和细胞重建的现象,并据此写成了《丰年虫中间性生殖细胞的重建》论文。
E.贝时璋在《中国科学》(英文版)连续发表的论文,以及科教电影《细胞重建》在国际性的电影节上获奖,都表明“细胞重建”理论走向世界。
⑵ 作者在文中介绍“细胞重建”这一科学成果的发现过程之余,还写到贝时璋的哪些优秀品德和高尚人格?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
⑶ 作者说贝时璋是“用生命研究生命科学”,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请简要概括。(6分)
⑷ 贝时璋在浙江大学时,给毕业生题词用得最多的是“学问试看胜于我者,境遇要比不如我者”,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请联系全文,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相互辉映,气象万千,充满活力,其奇异悠久的香料贸易历史
   与这个国家的文化有着丝丝入扣的联系。
B.最近,一名杭州乞丐流浪者——“犀利哥”的照片风靡网络,“犀利哥”迅速走红。
由于他的举止特立独行,有些人甚至怀疑他乞丐身份的真实性。
C.在那流金铄石的岁月里,大家手挽着手放声高歌,虽然天寒地拆,风雪交加,却
依然熄灭不了我们心中的激情和青春的火焰。
D.公安部门终于证实,为查清利用足球赌博的几起重点案件,南勇等被依法传讯到
案接受调查,相对于足协的三缄其口,坊间则开始了一场围绕南勇案件的大猜测。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第三届五四国际青年艺术节将于2010年5月在北京拉开帷幕,这个励志建立“中
国最大、最有效的青年艺术家成长平台”的艺术盛会,将继续以公开征集的方式,
邀请全国的优秀青年艺术家,相会在中国文化艺术的中心——北京。
B.今年,北京更多家庭将安装一氧化碳传感器,对煤气浓度进行实时监控,一旦超
过预设值就会自动报警,大大规避了中毒隐患。
C.在2月27日举行的温哥华冬奥会女子1000米速滑比赛中,王濛勇夺冠军称号,
并成为首位一人获得三枚冬奥会金牌的中国选手。
D.对记者的问题,有关部门负责人态度鲜明地作了答复:一定要认真调查,还原事实真相;严明纪律,处罚违纪人员;加强监督,净化就业环境。
15.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所谓陶然亭,并不是一个亭,而是一个土丘,丘上盖了一所庙宇。
②又采用了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句子,称它作陶然亭。
③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工部郎中江藻,它看此地还有点野趣,就在这庙里盖了三间
西厅房。
④后来此处成为一些文人在重阳登高时的宴会之所。
⑤据说这一带地方是饱经沧桑的,早年原不是这样,有水,有船,也有些树木。
⑥登这廊子一望,隐隐约约望见一抹西山,近处就只有芦苇遍地了。
⑦不过西北南三面,都盖了一列房子,靠西面还有廊子,有点像水榭。
A.①⑦⑥⑤③②④   B.①②④⑦⑥⑤③   C.⑥⑤⑦③②①④   D.①③②④⑦⑥⑤  
16.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重庆市叫停对市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跆拳道和散打等特长生的高考加分照顾。重庆市的这一做法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材料二:浙江某校因航模比赛获高考加分的学生,多来自权势家庭,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人们对高校招生加分政策的公平性问题提出质疑。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加以简要阐述。(4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5分)
2010年2月10日,在北京当建筑商的武汉市居民孙永林,为抢在大雪封路前给已回武汉的农民工发放工钱,连夜从天津驾车回武汉,一家五口在河南兰考市特大车祸中不幸遇难。其在天津工作的弟弟孙东林,为替哥哥完成在春节前结清农民工工资的遗愿,来不及处理哥哥的后事,赶在农历腊月29日将筹集的33.6万元工钱,一分不少地送到60余名农民工的手中。他们的事迹迅速传遍全国,人们称他们为“信义兄弟”。
假如他们能被评为“感动中国”的人物,请仿照下面为“暴走妈妈”陈玉蓉拟写的颁奖词,为他们拟写一份颁奖词。要求语法结构相似,有一定文采。
示例:千里奔走,用脚步丈量一份伟大的亲情;割肝救子,用真情挽救儿子的生命。她用脚步和真情,阐释了什么叫“母爱”。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一棵长得高大挺拔的树,非常欣赏自己的身材,并引以为傲。
有一天,来了一只啄木鸟,停在树上,它听到树干里有许多小虫啃噬的杂音。啄木鸟用长嘴在树干上啄了一个洞,准备将虫一一吃掉。
这棵树非常生气,它不能忍受美丽的枝干被破坏成一个一个洞,因此,大树开口责骂啄木鸟并把它赶走。
于是小虫在树干里长大并生了更多的小虫,它们不断地啃噬树干,逐渐把它吃空了。
有一天,刮起一阵强风,这棵大树被拦腰吹断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0年丹东市高三总复习测试(二)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无中生有)
2.D(“现代性人为”的表述错误)
3.A(B项“不应将现代性理解为”原文为“不应将现代性仅仅理解为”;C项“奠定了”原文为“奠基于”;D项“作者认为”应是“后现代性认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D项错误,应为“假托”。  
5.C(②主要表现萧引有器局,临危不乱。④主要表现萧引的为官才能。)
6.B(平定番禺之乱的不是萧引,而是章昭达)
7.○1萧引性情坦率耿直,不巴结奉承权贵,君王宠信的近臣中没有他拜访请托的,高宗每次想要升迁重用他,总是被当权的人阻止。(每个分句1分,注意“事”“造请”“迁用”“用事者”“裁”等词语)
○2高宗因为萧引熟悉岭南人情,将派遣引前往察看马靖,仔细考察研究马靖的一举一动,暗示马靖让他向朝庭送人质。(“以”“物”“审”“讽”各1分,句意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5分)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
分别为“收”和“出”。(1分)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云海深处,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1分)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自然的灵性顿然显现,(2分)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恬静安适的春景图。(1分)
9.(6分)本题中“你同意哪一种意见”好像是个开放型的题目,其实读懂诗歌就明白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很明确的——感叹民生疾苦。所以只能按后一种意见回答。
    同意后一种意见。(1分)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1分)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反衬”),使全诗的情调由前面的闲适变为沉郁了,(2分)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从而赋予诗歌以深刻的社会意义。(2分)这两句中诗人只做客观描写,不究其社会原因,使诗具有蕴含之美,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选择性必修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10年丹东市高三总复习测试(一)』  下一个『芒市中学2010-2011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