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丹东市高三总复习测试(一)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10年丹东市高三总复习测试(一)(高三选择性必修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0年丹东市高三总复习测试(一)语文本试卷由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组成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
试题预览
2010年丹东市高三总复习测试(一)
语     文
本试卷由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组成
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游”、“可居”种种,但“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与哥特式建筑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游历其中,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狂迷意识。正是这种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
也由于是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斗拱、飞檐的讲究,门、窗形式的自由多样,鲜艳色彩的极力追求,“重轩镂槛”、“雕梁画栋”,延续到近代,仍然如此。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对“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在中国建筑中的体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也是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从秦
汉到明清基本上保持了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
B.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
C.建筑物严格采用对称结构,以整体建筑群的这种结构布局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D.中国建筑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等都表现了中国建筑实用、理智的特点。
2.关于“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的原因,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供养神的庙堂往往会成为一个民族的主要建筑,中国的祭拜神灵就在与现实生活紧
  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
B.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那种神人同在的思想倾向得到进一步的贯彻,使得中国建筑强调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因素。
C.宫殿宗庙建筑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
D.宗教建筑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建筑,只供崇拜顶礼之用。
3.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到宫殿宗庙中去,我们会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因为反理
性的迷狂意识构成这类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
    B.中国建筑同样体现了山水画“可望”、“可游”、“可居”、“可行”的精神,身在其中,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C.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中国建筑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
逊色一筹。
    D.万里长城,没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它盘缠万里,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所以不具备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元岩,字君山,河南洛阳人也。岩好读书,不治章句,刚鲠有器局,以名节自许。少与渤海高颎、太原王韶同志友善。仕周,大冢宰宇文护见而器之,以为中外记室。累迁内史中大夫,昌国县伯。
宣帝嗣位,为政昏暴,京兆郡丞乐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言甚切至。帝大怒,将戮之。朝臣皆恐惧,莫有救者。岩谓人曰:“臧洪①同日,尚可俱死,其况比干乎!若乐运不免,吾将与之俱毙。”诣阁请见,言于帝曰:“乐运知书奏必死,所以不顾身命者,欲取后世之名。陛下若杀之,乃成其名,落其术内耳。不如劳而遣之,以广圣度。”运因获免。后帝将诛乌丸轨,岩不肯署诏。御正颜之仪切谏不入,岩进继之,脱巾顿颡,三拜三进。帝曰:“汝欲党乌丸轨邪?”岩曰:“臣非党轨,正恐滥诛失天下之望。”帝怒,使阉竖搏其面,遂废于家。
高祖受禅,拜兵部尚书,进爵平昌郡公,邑二千户。岩性严重,明达世务,每有奏议,侃然正色,庭诤面折,无所回避。上及公卿,皆敬惮之。时高祖初即位,每惩周代诸侯微弱,以致灭亡,由是分王诸子,权侔王室,以为磐石之固,遣晋王广镇并州,蜀王秀镇益州。二王年并幼稚,于是盛选贞良有重望者为之僚佐。于时岩与王韶俱以骨鲠知名,物议称二人才具侔于高颎,由是拜岩为益州总管长史,韶为河北道行台右仆射。高祖谓之曰:“公宰相大器,今屈辅我儿,如曹参相齐之意也。”及岩到官,法令明肃,吏民称焉。蜀王性好奢侈,尝欲取獠口以为阉人,又欲生剖死囚,取胆为药。岩皆不奉教,排阁切谏,王辄谢而止,惮岩为人,每循法度。蜀中狱讼,岩所裁断,莫不悦服。其有得罪者,相谓曰:“平昌公与吾罪,吾何怨焉。”上甚嘉之,赏赐优洽。
十三年,卒官,上悼惜久之。益州父老,莫不殒涕,于今思之。岩卒之後,蜀王竟行其志,渐致非法,造浑天仪、司南车、记里鼓,凡所被服,拟于天子。又共妃出猎,以弹弹人,多捕山獠,以充宦者。僚佐无能谏止。及秀得罪,上曰:“元岩若在,吾儿岂有是乎!”
【注】①臧洪,三国时人,与张超、陈容为挚友。曹操围歼张超时,臧洪曾泣求袁绍救张超而遭拒,遂与袁绍结怨,以微弱之力抗击袁绍,粮尽兵败被擒而不降,与陈容同日被杀。袁绍说:“如何一日杀二烈士!”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御正颜之仪切谏不入           入:(被)采纳
   B.汝欲党乌丸轨邪              党:偏袒
   C.每惩周代诸侯微弱            惩:处罚
   D.物议称二人才具侔于高颎      物:人们
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元岩“刚鲠”的一项是:
   ①陈帝八失,言甚切至
②若乐运不免,吾将与之俱毙
③臣非党轨,正恐滥诛失天下之望
④每有奏议,侃然正色,庭诤面折,无所回避
⑤岩皆不奉教,排阁切谏,王辄谢而止
⑥蜀中狱讼,岩所裁断,莫不悦服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元岩喜欢读书,但不过多地研究章句;他性情刚正,有度量,注重个人的名节,所交结的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B.元岩敢于进谏,在其它大臣都畏惧的情况下,他冒死上书宣帝,救下了抬棺上谏的京兆郡丞乐运。
  C.元岩能够公平审案,在益州总管长史任上时,经他审过的案子人们都能心服,被他治罪的人都没有怨言。
D.元岩生前,蜀王杨秀举止受到严加节制;元岩死后,蜀王就渐渐胡作非为,到了违背法令的地步,隋文帝对此感到非常遗憾。
请各位考生注意:以下所有题目,均在答题纸上作答。
7.(1)陛下若杀之,乃成其名,落其术内耳。不如劳而遣之,以广圣度。(5分)
(2)岩性严重,明达世务,每有奏议,侃然正色,庭诤面折,无所回避。(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11分)
阮 郎 归   曾 觌
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碧波新涨小池塘,双双蹴水忙。
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
8.结尾二句是全篇的警句,古人评为“大不俗”。试分析这两句有何“不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9.全词处处说“燕”,却始终不着一个“燕”字,正如邹祗谟在《远志斋词衷》所说:“咏
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如用意。”联系全词赏析本词咏
物的这一特点。(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氓》)
(2)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生于忧患》)
(3)但见悲鸟号古木,               。               ,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信  任   甘晓成
⑴某国将军战功赫赫,战后成了国家高级领导人。大乱初定,国内治安状况依然十分严峻,将军决定为自己增加几个可靠的卫士。将军的贴身卫士当然必须百里挑一,副官汉克负责初选,整理好具体资料后,由将军亲自圈定。这一天,在汉克送来的名单里,将军圈点了一个叫斯曼的下士。斯曼射击、格斗等各项科目都是全优,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纺织工人,看起来没问题。
    ⑵斯曼身高一米八,身体非常强壮,长相也极为英俊。将军看了非常满意,拍了拍斯曼结实的肩膀:“小伙子,好好在我身边干,你会有大好前程的。”斯曼并没有特别激动,自始至终表情一直很平静:“将军,谢谢你的提拔。”看着斯曼不同寻常的平静,汉克突然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他隐隐觉得这个斯曼看起来没有那么简单。
    ⑶事实证明,斯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卫士。好几次,斯曼不费一枪一弹,仅凭他那双铁钳一样的手和精湛的格斗本领,就轻而易举制服了企图对将军不利的暴徒。不知不觉,斯曼成了将军面前的红人,直到有一天……
    ⑷这一天,汉克一脸紧张地来到将军办公室,说:“将军,那个斯曼,太危险了,不能留着他。”“什么问题?”将军顿时也紧张起来。
    ⑸“将军,我无意中找到了斯曼入伍前的原始档案。他十一岁那年父母双亡,现在的父母只是其养父母,他的亲生父亲,是死去的麦克上校!”将军的脑袋里嗡了一声。十二年前,麦克上校是将军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后来将军抓住机会,以通敌叛国罪下令处决麦克上校全家,只有他不在家的小儿子得以幸免。没想到那孩子如今竞成了自己的贴身卫士!看将军沉默不语,汉克小声请示:“要不要把斯曼控制起来?”
    ⑹将军沉思一会,脸上突然露出了笑容,说:“继续留用斯曼。另外,在适当的时候,把斯曼的身世和我用他做我卫士的故事,透露给报社。”
    不久,全国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将军与仇人儿子的故事。一时间,将军的宽阔胸怀,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
    ⑺将军和斯曼长谈了一次,斯曼的表情依然非常平静。他说父亲的确是想叛变投敌,将军处决他没有错。将军为斯曼的父亲大发感慨:“其实我与你父亲是很好的朋友,可军法无情,我也是没办法。”将军甚至掉了几滴眼泪,站在一旁的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
    ⑻将军重用仇人儿子的事情,在喧嚣了一阵后平静了下来。
    这天,将军应邀到一所大学演讲。斯曼着一身军装,腰佩手枪,不离将军左右。演讲进行到高潮时,斯曼突然发现,一个戴墨镜的男人形迹十分可疑!斯曼感觉情况不妙,把手按在了枪套上。突然,墨镜男人掏出了手枪。斯曼出枪更快,挡在将军面前,同时抢先向对方开火。斯曼的枪没有响,刺客的子弹却应声而至,射进了斯曼的胸膛。
    ⑼刺客的子弹有毒,斯曼当场殒命。
    ⑽在送别斯曼的葬礼上,将军泪流满面,再一次感动了全国人民。
    ⑾汉克很疑惑,斯曼的手枪,关键时刻为什么不响呢?汉克反复检查斯曼使用过的手枪,发现,子弹里没有火药!所有的子弹都没有火药!
    ⑿汉克当即向将军报告,将军轻描淡写地说:“我知道,是我让人做的。”汉克惊讶:“为什么?”“你以为我真的相信斯曼,他毕竟是我仇人的儿子,谁能保证他不会对我不利?实话对你说,自从我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他的枪里就再也没有一颗真正的子弹了!”
    ⒀当晚,将军被杀,他的脑袋被子弹打穿了,眼睛瞪得很大,死前似乎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而汉克自此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选自《读者》2009年第l0期)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中的汉克是一个对将军忠心耿耿的人,处处为将军着想。他对斯曼的不信任主要是出于对将军安全的担心,没有丝毫私心杂念。
B.汉克最后杀死了将军并消失得无影无踪是因为他对斯曼心存愧疚,因为斯曼的死是由他一手造成的。
C.作者在小说情节的推进中非常善于设置悬念为下文蓄势,第⑵段汉克“不祥”的感觉,第⑻段斯曼的枪没有响,第⑼段斯曼的子弹中没有火药等情节都使得小说的情节有一波三折之感,十分吸引读者。
D.斯曼凭着自己的本事成了将军面前的红人后,汉克害怕他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派人去调查斯曼的身世。
E.小说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斯曼对将军的信任忠诚与将军对斯曼的怀疑对比,斯曼死后汉克的“惊讶”与将军的“轻描淡写”对比,等等。
(2)小说中将军是个怎样的人?第⑺段划线部分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3)从全文看,小说以“信任”为题,有什么好处?(6分)
(4)刺客的出现,有人认为是将军有意安排的,有人认为不是将军有意安排的。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教我如何不想“他”   林天宏
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曾这样比较过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的区别:“如果将韬略比作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几支枪几把刀,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内皆武器,来者小心!’胡适的做法,是库门紧关,门上贴一张小纸条,说“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而生畏,不上前。可刘半农没有什么韬略,他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头愣脑。所以,陈胡二位,让人佩服,刘半农却让人感到亲近……”
的确,读时人回忆刘半农的各类文章,其性格之诙谐幽默,不拘小节,跃然纸上。
刘半农在巴黎留学时,正值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留学生的日子难熬,刘半农便将书房命名为“化子窝”,好友赵元任夫妇曾前往看望,临别时拍全家福留念,刘半农竟指挥众人坐在地板上,伸出手来做乞讨状。
归国后,刘半农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他在报上刊出启事,广泛征求方言中各种骂人的话,赵元任和钱玄同见报后联袂登门拜访,分别操中国各地方言,把刘大骂一顿。骂过后,彼此抚掌大笑不已。
刘半农爱好音乐,他曾与赵元任合作,由他作词,赵谱曲,创作出上世纪30年代最为流行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日,刘半农前往赵元任家饮茶,适逢不少青年学生也在赵家小聚。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就是刘半农,遂有失态之举。刘半农便当场作了首打油诗,自我解嘲道:“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相共吃杯茶?原来这样一老朽,教我如何再想他?”
于是,时人评论这个“矮个子,方头颅,生气勃勃”的江苏人,送其一字——“浅”。
浅有二意,一为“胸无城府,浅如清溪”。出国留学前,昔日上海滩文友在酒家为他饯行,席间对诗,满是卿卿我我的词藻。刘半农无法忍受,讽刺道:“真是一群鸳鸯蝴蝶”,酒宴遂不欢而散。
还有一次,时任《世界日报》总编辑的成舍我向刘半农约稿,刘半农问,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成舍我回道:“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刘半农便写了一篇《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直斥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只念佛不做事。戴传贤看到后大为光火,又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将《世界日报》停刊3天。
刘半农之“浅”,还在于其所学颇杂。他曾自言:“学问即爱好,爱好即学问。”其专业是实验语音学,但也从事语法研究、汉字改革;作为诗人,他著有《瓦釜集》和《扬鞭集》;作为散文家,又著有《半农杂文》;他还客串翻译,出版过《茶花女》、《国外民歌译》及《法国短篇小说集》;也从事民间文学研究,搜集民谣,编纂《中国俗曲总目稿》;他甚至还是摄影家,参加中国最早的摄影社团“光社”,并写有专著《半农谈影》,被誉为中国现代摄影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刘半农治学半生,最为“出格”的举动,便是采访名妓赛金花。其时,身为北大名教授,前去采访—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被市井传得沸沸扬扬,但刘却不为所动。通过多次采访,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拂去了蒙在赛金花身上的历史迷雾。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于是,有后人评论:“……五四那一辈,认真者往往认真过分,只认死理;潇洒者,又往往难有所成。像刘半农这样的人物,实在教人无比怀念。”
1934年6月下旬,为了调查蒙古族牧区民俗,刘半农远赴塞外,夜宿百灵庙一间乡村草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备一行军床,于房中支架独卧,故作僵硬状,开玩笑说:“我这是停柩中堂啊!”听者为之大笑,却不料一语成谶。考察途中,刘半农为虱子叮咬,染上回归热,回京后耽误治疗,于当年7月中旬离世。
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以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最为贴切。多年来,赵刘二人一个作词,一个谱曲,珠联璧合,而今,斯人已逝,赵元任伤感地写道:“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注:刘半农(1891—1934),又名复,江苏省江阴县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陈独秀和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都非常令人佩服。他们在对敌斗争中都比较讲究韬略,但两人所采用的韬略却截然相反。
B.刘半农诙谐幽默,不拘小节,因而写出了《教我如何不想她》这样风行一时的流行歌歌词。
C.刘半农其貌不扬,以至于一些久闻其大名的青年学生在见到他之后很难相信眼前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就是大名鼎鼎的刘半农。
D.时人评论刘半农时,送其一“浅”字。一是因为他“胸无城府,浅如清溪”;二是因为他所学颇杂,对所学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
E.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写得最为贴切,挽联的字里行间饱含了他对刘半农的深切怀念之情。
(2)结合文中的主要事例,归纳概括刘半农的形象特点。(6分)
(3)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标题“教我如何不想他”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4)时人认为刘半农为人治学都很“浅”,你同意不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刘翔复出,并在决赛中以13秒34的成绩成功卫冕,整个全运村人声鼎沸,人言啧啧,“翔飞人”再次受到观众和媒体的热捧。
B.《诗经》对我们而言还是一个谜,它有着太多的秘密尚未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我们研究它,虽殚精竭虑,却仍对它恋恋不舍。
C.漂亮而有个性的新车型越来越多,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正好可以择善而从。
D.2009年10月16日,第十届西博会在成都召开,这次博览会聚集了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目前已经限制使用玉米等可食用谷物作为生物燃料的原料,鼓励生物燃料产业
“坚持非粮为主”,保证生物燃料的发展既不影响人们的粮食消费,也不同粮食争夺耕地。
B.三年前这里的房子每平方米还只有8000多元,今年已涨到每平方米15000多元了,包括原来靠近北环大道的房子也随之水涨船高。
C.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对此我们谨向那些积极参与的科学家和两院院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D.王菲亮相春节晚会是歌舞类节目中观众期望值较高的节目,她在春晚唱什么歌曲一直被春晚剧组视为最高机密。
15.著名漫画家丁聪不久前去世。学者刘梦溪撰文悼念,题为“悼念文化孩童丁聪”。编者将它改为“我们失去了聪明的孩子”。请比较两个标题,说说编者这样改的理由。(5分)
16.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写一个句子。要求话题合理,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5分)
    如果不赋予时间以创造性的价值,它就像小溪的流水,只能带走凋零的青春花瓣,而不能浮起成就的远洋货轮。
17.仿照下面的例子,为新词语“民工化就业”写一个简短的评语。(20—40字之间)(4分)
【例】新词语:结石宝宝
释义:指由于食用“三鹿牌婴幼儿奶粉”而导致泌尿系统结石的婴幼儿。据卫生部2008年12月1日通报,截至2008年11月27日8时,全国累计报告食用三鹿牌奶粉和不能识别问题的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有29万余人。
点评:可爱的“宝宝”前面加上一个可怕的病症。这些宝宝从一出生就背负上了这些社会强加在他们身体上的不公与歧视。
新词语:民工化就业
释义:是大学生就业民工化的一种概括性解释。其基本含义是指,由于就业形势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嫌弃苦、累、脏的职业,纷纷选择从基层做起、从车间干起,有的甚至和普通民工同工同酬同吃住。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心灵的灯
在寂静中光明
在热闹中熄灭
 ——冰心《繁星》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脱离诗句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0年丹东市高三模拟考试(一)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一)1.D(“真伪分辨”理解有误)
2.C(“基本相同”分析不正确)
3.A(“更有文献价值”从原文中推断不出)
(二)1.A    2.A    3.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C.豫:通“与”,参与。
5.B.(①项颜含不接受征召是因为父母在堂,②句评价的是被孔子杀掉的历史人物,③旬表明他治理能力强:都不能表明他“注重实际”)
6.B(“礼乐教化得以恢复”错。原文说“如其礼乐,俟之明宰”,意思是“至于那礼乐教化,只能等开明的太守来做了”。)
7.(1)全家照看他,顿时荒废了生产,即使是母亲妻子,也不免有些厌倦了。(“阖”、“营视”、“生业”、“倦”每处1分,译句通顺1分,共5分)
   (2)当时论事的人认为王导是皇帝的师傅,位高名重,百官应对他行跪拜礼。(“以”、“帝之师傅”、“名位隆重”、“宜为降礼”每处1分,译句通顺1分,共5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颜含,字弘都,是琅邪郡莘县人。颜含少年时就有德行,以孝悌闻名。兄长颜畿,咸宁年间得病,全家照看他,顿时荒废了生产,即使是母亲妻子,也不免有些厌倦了。颜含于是放弃一切俗务,亲自服侍,十三年足不出户。石崇看重颜含的高尚品德,赠给(颜畿)美味佳肴,颜含委婉地谢绝了。有人问他原因,回答说:“病人身体虚弱,神智不清,生理未能恢复,既不能吃饭,又不能理解别人的好意,如果错误地留下,哪里是施惠人的本意!”
二嫂樊氏因病失明,颜含督促鼓励家人尽心奉养,每日亲自品尝汤药察看饭菜,打探病情时一定别上簪子穿好鞋,整饰衣冠系好腰带。
本州征召,没去就职。东宫初建,颜含因儒雅质朴、品行敦厚,补任太子中庶子。参加讨伐苏峻有功,封西平县侯,拜侍中,授予吴郡太守。王导问颜舍说:“您如今任职名郡,治理将从哪方面入手?”回答说:“国家的军队每年都出动,百姓虚耗,南北的豪强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选择性必修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必修4专题过关训练』  下一个『2010年丹东市高三总复习测试(二)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