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有第四单元阅读训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八年有第四单元阅读训练(八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八上第四单元阅读训练一、《大自然的语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
试题预览
  八上第四单元阅读训练
   一、《大自然的语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选文的作者是 、 家竺可桢。
   2、将文中的横线填上原词,并解释该词在文中的意思。
   3、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4、第二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分别是 、 、 。
   5、这三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6、从文中的介绍来看,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答:
   7、结合第三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给“物候学”下个定义。
   
   参考答案:1、气象学、地理学家 2、销声匿迹:这里指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3、不行,因为这些现象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在地球的其它地方,比如寒带和热带就不是这样,所以不能去掉。4、传语、暗示和唱歌。5、A 6、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7、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叫物候学。
   二、《奇妙的克隆》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a-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1、这是一篇 说明文,作者是 。
   2、能说说什么是克隆吗?
   答:
   
   3、克隆技术在哪些方面造福人类?试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4、“伦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文中说,克隆人可能产生伦理上的问题,你认为可能产生一些怎样的伦理问题?
   5、最后一段中加粗词“它”所指代的内容是( )
   A.许多生物学家 B.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
   C.无性繁殖 D.从事无性繁殖研究
   6、在介绍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时,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科普 谈家桢 2、克隆是指靠生物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或从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而培育出具有的相同遗传性状的一群个体3、(1)克隆特种乳羊乳牛,为人类健康服务;(2)克隆杂种优势特别的动物——骡,为人类服务;(3)克隆熊猫等,挽救珍稀动物;(4)克隆动物还有利于癌生物学、免疫学、人的寿命等方面的研究。(5)克隆人体器官,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4、比如,克隆人的身份难以确定,家庭角色难以确定,克隆人到底属不属于“人类”等等。5、D 6、举例子,让读者能清楚地知道克隆技术到底用于哪些方面,这样就增强了可信度,文章有点有面,显得血肉丰满。
  三、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在》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接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1、阿西莫夫是美国著名 和 家。
   2、第一段中“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选文涉及的是哪两个领域?
   3、第三、四段得出的论断分别是什么?
   4、画线句子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
   5、恐龙不适合在南极生存,那么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可以得出一个什么重要论断?
   
   参考答案:1、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2、地质学和生物学。3、恐龙遍布于世界各地;恐龙不适合在南极生存。4、举例子。5、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四、《被压扁的沙子》
   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存在吗?是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例如,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亚里桑那大学的J.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1.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简要谈谈“斯石英”的特点。
   斯石英是二氧化硅处于超高压时的状态,它非常致密,但在高温下会恢复原状。
   2、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为什么在那里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火山喷发时极高的温度使斯石英很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3、用自己的话说说“斯石英”与“撞击说”之间的关系。
   ①撞击地表产生高压使二氧化硅形成斯石英;②撞击岩层的年代恰是恐龙灭绝的年代。
   参考答案1、斯石英是二氧化硅处于超高压时的状态,它非常致密,但在高温下会恢复原状。
   2、火山喷发时极高的温度使斯石英很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3、要点:①撞击地表产生高压使二氧化硅形成斯石英;②撞击岩层的年代恰是恐龙灭绝的年代。
  五、 《生物入侵者》
   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性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蝇等。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近年来,由于引进五彩斑斓的观赏鱼而给某些地区带来霍乱病源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 
   一些生物学家们指出,一旦某种“生物入侵者”在新的环境中站稳脚跟并大规模繁衍,其数量将很难控制。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束手无策。
   1、第一段中加括号的作用是: 
   2、如何理解“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一句中的“竟”字,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3.第一段中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呢?
   4.第一段中用两处事例来说明其危害,请说说作者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5、文段中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6.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7.“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元”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8、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归咎:
   (2)束手无策:
   9、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为什么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2分)
   10、“生物入侵者”带来的不良后果有: 
   11、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请给“生物入侵者”下个定义。(2分)
   12、你认为这篇文章的说明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1、补充说明 2、“竟”是出乎意料的意思。表示由于人们的疏忽,几只斑贝的数量急剧增长,几乎“占领”了五大湖内的全部疏水管道,这是人们始料未及的。4、作者在这两处事例的安排上注意了详略处理。第一个“斑贝”事例说明得较为详细,其中运用了“几只”与“数十亿美元”进行对比,说明其危害之大;第二个“天牛和红蚂蚁”事例,说明得较为简略,主要说明了它的危害。5、列数字: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举例子: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打比方: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6、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7、不能删。如删去,说明人们为清理和更换管道只用十亿元,与实际不符,反之,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8、归罪 比喻没有办法 9、因为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时间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人为干预很少,大规模的物种迁移难以形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10、造成经济损失 威胁生物物种 11、“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来生活在某地区的、通过非自然途径转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物种。1、(1)生动形象 (2)准确;举例略 
   六、《落日的幻觉》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锻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端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1、日落的景象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第一段具体写了日落时哪几种壮观的景象?
   2、第一段主要运用 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
   3、第二段在结构上属于 ,在内容上起着 的作用。
   4、第三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第四段中画线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由于……亮弧”(第四段开头部分)。
   6、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分析:
   (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但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分析:
   参考答案:1、日落的景象可以用“壮观”、“绮丽”、“神秘”、“迷人”几个次来形容。文中具体写了这样几种景象:太阳变大,颜色深黄、殷红;太阳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灿烂的晚霞;神秘的蓝灰色暗弧和暗弧外面的亮弧,并伴有迷人的紫光。2、描写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更强 3、 过渡句 承上启下 4、作比较。 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5、“由于……亮弧”(第四段开头部分) 6、原文用双重否定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起强调的作用,强调人们对日出的喜爱。用“可惜”,比用“但”要有感情,更能表现出对美景的依恋,使文章富有情趣。 (222.188.177.13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人教版第三册第五单元检测』  下一个『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阅读训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