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调研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常州市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调研(高一必修四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常州市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调研高一语文试题2007年6月命题:姜华忠杨建芬欧阳林审卷:周於毕晓敏(全卷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得分 一(70分)(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15分)“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这时他看见人群里
试题预览
  常州市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调研
高一语文试题
2007年6月
命题:姜华忠  杨建芬  欧阳林                              审卷:周  於  毕晓敏
(全卷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一(70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15分)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
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啦。
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这时他竟忘记要喝水了,那埃及姑娘不耐烦地扁了扁小嘴,微笑着把水倒在伽西莫多张着的嘴里,他一口气喝着,他显然是渴到极点了。
喝完水,那可怜人便伸出黑黑的嘴,无疑是想吻一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但那姑娘有些疑惑,想起了前一晚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
于是那可怜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凉的眼光望着她。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节选自《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喘息 / 惴惴不安    犄角 / 放荡不羁     B.模糊 / 顶礼膜拜    干燥 / 名噪一时
C.脸颊 / 汗流浃背    惩罚 / 瞠目结舌     D.未遂 / 随遇而安    娇弱 / 矫枉过正
2.爱斯梅拉达的举动使伽西莫多“滚出了一大颗眼泪”(“生平第一次流出眼泪”),同时也感动了在场的观众,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                                                                            
                                                                                
                                                                                
3.伽西莫多为什么会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凉”的眼光去看给他水喝的姑娘?(2分)
答:                                                                            
                                                                                
4.节选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3分)
答:                                                                            
                                                                                
                                                                                
5.你是如何评价爱斯梅拉达这一形象的?(4分)
答: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9题。(14分)
走失在纳西文字中
张富遐
与丽江古城的邂逅是在薄暮时分,沐浴着夕阳的余晖走进古城,仿佛有精灵轻拉你的衣袂,一不小心就会抖落一个故事,惊醒一段传奇。
从城门走进四方街,那些通往小街的路口都在向你招摇,诱惑着你不知从哪条路起步。但担心是多余的,随便选一个路口进入,都不会迷失方向。因为丽江的水是有灵性的,她完全充当了导游角色,潺潺地为你导航,水的方向就是人想要去的方向。
踏着斑驳的略有些倾斜的石板铺就的老街,路边小桥下的流水和着脚步的节拍轻吟浅唱。沿街的小商品、各式饰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那些散发着浓郁民族气息的佛像、铜锅、藏刀、手镯和叮当作响的银饰,任何人都不会拒绝欣赏,会忍不住停下脚步,用异地的民族文化充实自己的行囊。
而我则是在一幅幅纳西手艺人的字画中渐渐迷失了方向,模糊了时空概念的。浏览小街图文并茂的纳西版画、烫画、木刻画的同时,我被一家名叫“纳艺人”的刻印店所吸引。这个尚显拥挤的店铺里,摆满了款式各异、大小不一的石头家族,应游人所需把名字或经典妙词、感悟小语刻在石头上,随你到天涯海角。我把自己的名字写给了纳西艺人,并让他写出纳西文字后予以图解。他写的“富”字是一口精致的小锅,锅内有米粒,还冒着热气,意寓不愁吃喝,表示富裕;而“遐”字则是一个意象的脑袋在思考,青烟缭绕表示思索后而又浮想联翩。刻印仅用了一会儿,我却在小店驻足了一小时之久。而后,我又让艺人刻下了另一方“珍爱一生”的石印,纳西的象形文字让我看懂了所谓的“爱”字是手掌里放上一个眼睛。是啊,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把眼睛呵护在手心,足以说明爱之情深了。我把这些精美的石刻小心包好,揣在怀里,仿佛拥有了一个永久的秘密。
望着如此丰富而生动的纳西文字,品味着素朴的东巴文化,我陷入了沉思,不经意间远离了人群,就暂且把自己弄丢一回吧。一个人在陌生的古城,沧海桑田的老街中丢失了也不必在意。赏心悦目中,我的眼神中尽是千姿百态、袅娜起舞的纳西象形文字,它们或倚或靠,或独自成体,无不将大自然的草木花石、高山湖泊、日月星辰、浮云流水融入纳西的东巴文化中。纳西文字的每一个字都可以随想象派生出许多更形象的“字态”,甚至扯一片绿叶就可以表达爱情,剪一缕清风就可以风花雪月,掬一捧溪水就可以洗涤灵魂……哦,丢失其实是沉醉的代名词。
在纳西文字的无限倘佯和贪婪对眸中,我似乎幻化为带翅羽的文字,穿越时空,飞到想象中的远古,然后,又重新从那苍茫的古代飞回,一点点找寻历史的痕迹。在这样的飞翔里,那原本看不懂的纳西文字,仿佛也有了别样的内涵——那粗犷的笔画,像是纳西人豪放的性格;那柔美的文字形态,像是纳西人丰满而细腻的情感;那字里行间中满溢的飞翔意象,像是纳西人的热情好客,无论你行走到哪条街,哪个店铺,迎面而来的,都是淳朴的笑脸。我的思绪收敛了翅膀,停落眼前的这条处处弥散着淡淡温馨的气息的街上,在这里信步,恍若又回到了在都市喧嚣中一度已经疏远了的,恬静的心灵家园。曾经有哲人说,人这一生,便是不停地出走,却又不停地渴望回归,渴望回到最初那安宁的心灵的家。于是,便有无数人在纳西失落。他们从各种地方来,带着各不相同的尘土,却在这里的石板窄巷中,落下回归的泪。而我,也是他们中的一个。
走出古街时,许多店铺已放下了木板门,一轮朗月在头顶照着,两三点河灯在水面上浮着,只听得见石板路两旁潺潺溪水的声响;我们终将是过客,我们带走了对丽江和纳西文字的一夜深情,但我们也懂得了珍惜,无论行至何处,即使年华老去,也要唱吟过往。
6. 文章开头描写了丽江的水和老街的什么特点?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                                                                            
                                                                                
7.文中所描写的纳西文字有哪些特点,试分条概述。(3分)
答:                                                                            
                                                                                
8. 联系全文,说说标题中“走失”一词的含义。(4分)
答:                                                                            
                                                                                
                                                                                
9.作者为什么会“在这里的石板窄巷中”,“落下回归的泪”?(4分)
答: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2题。(12分)
经典诠释:在旧含义与新价值之间
葛兆光
①经典无疑很庄重和伟大,不过,在一般生活世界中影响至深的,常常不总是学者皓首不能穷的经典,而是删繁就简加了解说的选本,就像《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通俗选本一方面给人省下了时间,让他在车上马下茶余饭后,很快能亲近那些高深的典册;一方面把经典再经典,经过选家披沙拣金,经由当下眼光锁定,经典被再度提炼浓缩。
②这些年来,拿“经典”说事儿成了社会一大风气,傍“传统”造势也造就了很多风云人物,不过,我始终有些看法。一个看法是,千万别把“经典”这两个字理解得太褊狭,有人一提起经典,就想到儒家“五经”加上“四书”,这就把传统等同了儒家,把经典当成了儒经。还有人觉得,也可以把“老”、“庄”算上,可是,这个做法还是嫌窄,只承认了“道家”的准入资格,最多满足了思想史家们对古代思想世界所谓“儒道互补”的简单判断。我倒觉得,佛教、道教以及诗词歌赋戏曲里面,那些经历了千锤百炼的东西,不妨也让它得到“经典”的名号。其实说到底,《诗经》里面被两千年恭恭敬敬当经典捧读的这“风”那“风”,当年也不过就是现在的民间小曲,甚至是流行歌曲,唐诗宋词元曲经历了千年吟诵,有什么当不得“经典”二字的?
③还有一个看法是,学经典当然是为了温习文化记忆,接续历史传统,不过,传统的关键是在“传”而不在“统”,所谓“传”是发掘自己的资源,加以重新诠释,重建当下的文明。美国已故史华兹教授曾诧异,世界上很多现存的文明古国都有“固守传统的民族主义”,惟有同样古老的汉族中国却流行“反传统的民族主义”,从“五四”以来一路反过来,至今不见停歇。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汉族中国原本是一个传统很厚、自居中央的帝国,在西潮的激烈冲击下,原本的自负和自豪在颠倒后失衡,便生出一种弃旧更新的冲动。就好像人和影子赛跑,一路狂奔,总想着甩脱随形之影一样。这时,人总处在紧张和焦虑中,紧张让人少了从容和洒脱,焦虑就使人顾不得教养和秩序。为了弃旧更新,各种文化、历史和经典都变得像时装,没有自信的人总是一件一件衣服穿上,又急急地一件一件脱下,仿佛哪一件都不称身,所以,没有消停和从容的时候。按照一种说法,文明就是在群体社会中人人按照秩序行事,就像按节奏跳舞一样,任何抄截越次、鼠目寸光的行为都不是文明,也叫做没有风度。什么是有风度?如何才能有风度?一个途径就是多读一下经典,多看一下传统,心中有几千年的底气,肚里有若干册的书本,或许就能够让人变得自信一些,而自信则能使人从容一些。
④“传统”是活的而不是死的,一本题为《为传统声辩》的书里说,“传统是死人的活信念,传统主义是活人的死信念”,这话很对。一方面我们绝不是要离开传统开辟新路,这种“把历史归零的幻想”并不切实际;另一方面我们面对过去,也绝不想寸步不移地死守这个“信念”。我想,在当下语境中重新阅读经典,也许正是创造地诠释传统的途径。
(2007年5月19日《文汇报》,有删改)
10.作者对这些年来拿经典说事儿的风气有什么具体看法?请分条概括。(4分)
答:                                                                            
                                                                                
11.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美国教授史华兹的观点?(4分)
答:                                                                            
                                          &nbs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一 必修四 期末试卷


上一个『通州市2006~2007学年(下)高一期末调研测试』  下一个『湖南省长郡中学2008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