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一中高二年级2005-2006学年度下学期考试试题(语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济宁一中高二年级2005-2006学年度下学期考试试题(语文)(高二下册 鲁人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济宁一中高二年级2005-2006学年度下学期考试试题(语文)(150分150分钟)命题人吴长林审题人王红霞1. 第Ⅰ卷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2. 第Ⅱ卷答案请写在答卷纸上。第Ⅰ卷(39分)一、(18分)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吞啮(niè)僭越(zàn)解颐(yí)未雨绸缪(móu)B.熟谙(ān)颠踣(ó)亵渎(
试题预览
济宁一中高二年级2005-2006学年度下学期考试试题(语文)
(150分  150分钟)
命题人  吴长林   审题人  王红霞
1. 第Ⅰ卷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2. 第Ⅱ卷答案请写在答卷纸上。

第Ⅰ卷(39分)
一、(18分)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吞啮(niè)   僭越(zàn)   解颐(yí)   未雨绸缪(móu)
B.熟谙(ān)    颠踣(bó)    亵渎(dú)   疏不间亲(jiān)
C.贫窭(jù)    充轫(rèn)    辏集(còu)  时乖运蹇(jiǎn)
D.愧赧(nǎn)   央浼(miǎn)  熟稔(rěn)  暴殄天物(tiǎn)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B.未至良乡,有一骑奔驰南下,遇东山而按辔,乃二十左右顾影少年也。
那果子却也蹊跷,久放不得;若放多时,即僵了,不中吃。
C.起陆之贵,际会如期,虎啸风生,龙吟云萃,固非偶然也。 
此时刘金两家久不见二人消耗,自然多道是兵戈死亡了……
D.自上元相遇,自分化为异物;不图得见颜色,幸垂怜悯。
李小二应了,自来门首叫老婆道:“大姐,这两个人来的不尴尬。”
3.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B.三藏离鞍下马,又见那山门左边有一通碑,碑上有十个大字,乃是“万寿山福地,五庄观洞天”。
C.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D.宋人话本《错斩崔宁》并不是最杰出的作品,但在情节的组织安排上却颇具匠心、十分出色。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宝玉挨打》见于《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但不能只读三十三回,必须瞻前顾后,通观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才能对这段故事所表现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上的特色有正确的理解。
B.《儒林外史》刻画了林林总总的诸多受到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毒害的人物,揭示了他们的变态心理和内心的丑恶,从而由人到社会,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C.在纪昀的笔下,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一幅又一幅历史图画,使读者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D.作者将李靖和那位在李世民面前甘拜下风的虬髯客写得越是有光彩,越是了不起,就越能烘托随后出场的李世民“真人”“英主”的特点,故事的结撰十分巧妙。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建立中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网,能够明显提高对热带气旋或台风登陆位置及强度预报的准确性,尤其对中小强度的灾害性天气能进行有效监测。
B.本着可读性强、便于学生接受为原则,《下一代》杂志首家推出《学习“三个代表”,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刊。
C.技术创新的浪潮正使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存储、获得和处理有关我们星球的各种环境和文化现象的信息。 
D.老人在80岁的时候,还清楚地记得哥哥参加学生运动时对自己的中肯评价:一个温情主义者。
6.下列各项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干宝,字令升,河南新蔡人。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其代表作《世说新语》真实全面地记写了魏晋名士的言与行,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唐传奇承六朝志人志怪小说余绪发展而来,但就其题材的多样性,人物的形象性,故事的艺术性和文笔的生动性而言,都是六朝小说所无法比拟的。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逐步摆脱了“实录”的传统,走向了成熟。
C.冯梦龙,字犹龙。清代通俗文学家、戏曲家。他汇集了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编订了三种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D.《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谴责小说的代表,全书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借助于许多生动的故事抨击了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作者吴敬梓,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7-9题。
一个文人必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有了这个基础,他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借文字很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势,水到渠成,他就成就了他的独到的风格,世间也只有这种文字才算是上品文字。除了这个基点以外,如果还另有什么资禀使①文人成为②文人的话,依我想,那就只有两种敏感。一种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事事物物的哀乐可以变成自己的哀乐,事事物物的奥妙可以变成自己的奥妙。“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有了这种境界,自然也就有同情,就有想象,就有彻悟。其次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语言文字是流通到光滑污滥的货币,可是每个字在每一个地位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得。许多人在③这上面苟且敷衍,得过且过;对于语言文字有敏感的人便觉得④这是一种罪过,发生嫌憎。只有这种人才能有所谓“艺术上的良心”,也只有这种人才能真正创造文学,欣赏文学。诗人溪兹“看一个好句如一个爱人”。在恋爱中除恋爱以外,一切都无足轻重;在文艺活动中,除了字句的恰当选择与安排以外,也一切都无足轻重。在那一刻中(无论是恋爱或是创作文艺),全世界就只有我所经心的那一点是真实,其余都是虚幻。在这两种敏感之中,对于文人,最重要的是第二种。古今有许多哲人和神秘主义的宗教家不愿用文字泄露他们的敏感,像柏拉图所说的,他们宁愿在诗里过生活,不愿意写诗。世间也有许多匹夫匹妇在幸运的时会中,偶然发现生死是一件沉痛的事,或是墙角一片阴影是一幅美妙的景象,可是他们无法用语言文字把心中的感触说出来,或是说得不是那么一回事。文人的本领不只在见得到,尤其在说得出。说得出,必须说得“恰到好处”,这需要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有这敏感,他才能找到恰好的字,给它一个恰好的安排。
7.文中加点的四个词语指代的内容分别是()
如果还另有什么资禀使①文人成为②文人的话……
许多人在③这上面苟且敷衍,得过且过。
对于语言文字有敏感的人便觉得④这是一种罪过,发生嫌憎。
A.①一般的文化人               ②有人格、有两种敏感的文化人
③语言文字运用               ④不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
B.①有人格有两种敏感的文化人   ②一般的文化人
③语言文字运用               ④不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 
C.①一般的文化人               ②有人格有两种敏感的人
③恰当运用语言文字           ④语言文字运用
D.①有人格有两种敏感的文化人   ②一般的文化人
③恰当运用语言文字           ④语言文字运用
8.根据文意,不能概括所谓“艺术上的良心”的具体内涵的一项是()
  A.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
B.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
C.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
D.见得到,尤其能说得出
9.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作家要成为优秀作家,必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B.有了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就可以真正地创造文学,欣赏文学。
C.古今有许多哲人和神秘主义的宗教家之所以不能成为诗人,就是因为缺少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
D.芸芸众生和作家的主要差别就在于不能发现生活的美,不能真正的产生感动。
三、(12分)
王母降武帝
东郡送一短人,长七八寸,衣冠具足。上疑其山精,常令在案上行。召东方朔问。朔至,呼短人曰:“巨灵,汝何忽叛来?阿母还未?”短人不对,因指朔谓上曰:“王母种桃,三千年一作子,此儿不良,已三过偷之矣。遂失王母意,故被谪来此。”上大惊,始知朔非世中人。短人谓上曰:“王母使臣来,告陛下求道之法:惟有清净,不宜躁扰。复五年,与帝会。”言终不见。
    王母遣使谓帝曰:“农历七月七日,我当暂来。”帝至日,扫宫内,然九华灯。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对曰:“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宜洒扫以待之。”上乃施帷帐,烧兜末香,香,兜末国所献也。香如大豆,涂宫门,闻数百里。关中尝大疫,死者相系,烧此香,死者止。
    是夜漏七刻,空中无云,隐如雷声,竟天紫色。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驾驭,载七胜①,履玄琼凤文之舄②。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如乌,夹侍母旁。下车,上迎拜,延母坐,请不死之药。母曰:“太上之药,有中华紫蜜,云山朱蜜,玉津金浆;其次药,有五云之浆,风实云子,玄霜绛雪,上握兰园之金精,下摘园丘之紫柰③。帝滞情不迁,欲心尚多,不死之药,未可致也。”因出桃七枚,母自啖二枚,与帝五枚。帝留核著前。王母问曰:“用此何为?”上曰:“此桃美,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留至五更,谈语世事,而不肯言鬼神,肃然便去。东方朔于朱鸟牖中窥母,母谓帝曰:“此儿好作罪过,疏妄无赖,久被斥退,不得还天;然原心无恶,寻当得还,帝善遇之。”母既去,上惆怅良久。
    后上杀诸道士妖妄者百余人,西王母遣使谓上曰:“求仙信邪?欲见神人而先杀戮,吾与帝绝矣!”又致三桃曰:“食此可得极寿。”使至之日,东方朔死。上疑之,问使者,曰:“朔是木帝精,为岁星,下游人中,以观天下,非陛下之臣也。”上厚葬之。
①胜:妇女插在头上的一种首饰。②舄(xì):鞋。③柰(nài):即林檎,又叫沙果,古以为仙品。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遂失王母意,故被谪来此        失:不合
B.帝至日,扫宫内,然九华灯      然:点燃
C.而不肯言鬼神,肃然便去        肃:静静地
D.欲见神人而先杀戮,吾与帝绝矣  绝:死去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王母使臣来,告陛下求道之法:惟有清净,不宜躁扰
B.留至五更,谈语世事,而不肯言鬼神,肃然便去
C.此儿好作罪过,疏妄无赖,久被斥退,不得还天
D.朔是木帝精,为岁星,下游人中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上大惊,始知朔非世中人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B.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
   谁知郎君相信不深,惑于浮议
C.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宜洒扫以待之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D.欲见神人而先杀戮,吾与帝绝矣
      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其门也
13.下列各项能够说明东方朔“非世中人”的一项是()
①上疑其山精,常令在案上行。召东方朔问
②巨灵,汝何忽叛来?阿母还未?
③王母种桃,三千年一作子,此儿不良,已三过偷之矣
④东方朔于朱鸟牖中窥母
⑤使至之日,东方朔死
⑥上厚葬之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②④⑥
第Ⅱ卷(111分)
四、(31分)
14.翻译下列句子。(7分)
(1)关中尝大疫,死者相系,烧此香,死者止(3分)

(2)然原心无恶,寻当得还,帝善遇之(2分)

(3)后上杀诸道士妖妄者百余人,西王母遣使谓上曰(2分)

15.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①简析本诗在写景上的特点。(4分)

②请分析“忆”字在本诗的妙用。(4分)

(2)下面两首诗词采用了极为相似的表现手法,表现了极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6分)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6.补写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使之完整。(6分  任选三题)
(1)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李商隐《锦瑟》)
(2)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
17.仿造下面的句式,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4分)
友谊是一丝浅浅的笑,包含着真诚与理解;友谊是               ,              。
诚信是小溪,能像打磨鹅卵石一样,磨去生命的污渍;诚信是                 , 
                。
五、(20分)
我的书房里有一盏古老的马灯。虽然它的玻璃罩上已染满了岁月的风尘,虽然它用铁丝制成的提手和三道铁制的护栏已经锈蚀,虽然它底部的油箱早已干涸,但在我的心目中,它却一直在发着它的光。
  我把一盏古老的马灯摆在自己的书房里,当然不是为了怀旧,更不是为了追求一种仿古的装饰效果,而是因为在有些时候,我确确实实能够看到一直到今天它还在亮着。
    有一个雪夜,我半夜醒来,忽然被我书房里的一种光所吸引,那分明是雪的映照,可是我却仿佛看到一种光正在我面前延伸:在大别山千回百折的山道上,身着灰色军装的队伍正在夜色中行进,一个手提马灯的少妇站在路口,默默地,一直送最后一个战士从她身边走过,消失于崇山峻岭的那团浓黑之中。那是油菜花开得一片粉黄的江南,西江月正在云中浮沉,一个老渔夫背着一个负伤的战士,在油菜花的掩护下,爬到江边他的小屋。在长江深夜的涛声中,他就是在一盏马灯的光下,为战士裹起流血的伤口。当月明星稀之夜,当杏花春雨之夜,当梧桐叶落之夜,当霜凝板桥,雪压梅林,冰河无声,竹枝萧疏之夜,曾有一盏马灯的光,在其间忽明忽暗,或止或停,或隐或没,或出或现地穿行于整个的北国,映照过整个的江南。轻轻的一句话。默默的一张纸。心的跳动。血的奔腾。和对朝阳的呼唤与对明天的向往交结在一起。
  巴山夜雨。赤水涛声。岷山青月。延河云影。其中都闪过曾经照亮过我们伟大历史的那盏马灯的光。湘江的秋夜,它伴随过我们的脚步,遵义的会议桌上,它照亮过我们的征程,蜀道黔山,雪岭荒原,千曲百折,辗转往复,起伏跌宕,千灾万劫中,它曾经挂在我们的马头上,与我们共度过无数汗与泪的夜晚,血与火的晨昏。在茶马古道上,在陕甘的风雨中,在秋霜千里的黄土高原,在阴雨缠绵的芙蓉国里,它都曾在一把油布伞下,照亮过打开的地图。在黄河岸边,在长城脚下,在井冈山上的下弦月下,在延安窑洞的鸡鸣声中,它也曾以它永远默默无言但却永远执着永远无比温柔又永远如铁石一般坚定的光,那种浓浓的、黄黄的、有时甚至模糊但却无比忠贞的光,照亮过在中国历史上永远不可磨灭的那些人物,照亮过他们将天下置于掌中谈笑风生的那些音容笑貌,和悉心倾听共和国诞生前的那一声婴儿的喜悦的啼哭的情景。
  能忘了我们的那盏马灯吗?马蹄声里,喇叭声里,多少漫漫的长夜,多少曲折的道路。残月下面,残宵下面,它照亮过多少伟大胜利的蓝图,它见证过多少伟大诗篇的诞生。
  能忘了我们的那盏马灯吗?白山黑水,黄土红崖,两湘三晋,五岳三江,那些慈母用泪线缝补的衣衫,那些妻子用挂牵绣制的鞋底,那些独轮车在雪上留下的辙印,那些战士用鲜血书写的决心,有多少是在那盏马灯的微弱的不断闪动的光芒之下留下的丰碑,留下的史诗。
  现在有多少美丽的灯啊,白炽灯,日光灯,霓虹灯,梦幻灯,冰灯,迷彩灯,潜影灯。现在有多少美丽的灯火啊,北京灯火,上海灯火,广州灯火,西安灯火,那一片一片的辉煌,那一片一片的灿烂,曾使多少人心醉身迷,曾使多少人身往神驰,可是你知道吗?那楼头每一盏室灯的光里,那街头每一盏路灯的光里,那每一个彩楼,每一道彩门,每一间住室,每一个窗口,或绚丽多姿或清白如昼的灯光里,都有我们当年的那盏马灯的光啊!
  现在是不是天下太平了呢?现在是不是万事大吉了呢?不,不,我们还在四渡赤水,我们还在转战陕北,我们还在越过草地,我们还在翻过雪山,我们还在东渡黄河,我们还在横渡长江。彬彬有礼的握手中,围堵仍在继续,看似美好的微笑里,阴谋仍在酝酿。
  因此,我们要把所有的花灯当成这盏马灯,我们要把所有的彩灯当成这盏马灯,我们要把所有的车灯当成这盏马灯,我们要把所有的路灯当成这盏马灯。
  只要我们不丢掉这盏马灯,不丢掉马灯精神,我们便能通过所有的黑夜,走向新的黎明。

18.面对书房里那盏古老的马灯,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目中,它却一直在发着光”?(4分)

19.作者为什么说“那楼头每一盏室灯的光里,那街头每一盏路灯的光里,每一间住室,每一个窗口,都有我们当年的那盏马灯的光”?(4分)

20.“我们还在四渡赤水,我们还在转战陕北,我们还在东渡黄河,我们还在横渡长江”,在和平的岁月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6分)

21.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标题是“马灯”,作者是如何围绕“马灯”展开行文的?(3分)
  
(2)“马灯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加以阐释。(3分)
六、(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礼即理也。(朱熹)
人之所以为贵,以其有信有礼;国之所以能强,亦云惟信与义。(张九龄)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札记》)
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孟子)
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自己增强生活能力。(池田大作)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歌德)
所谓以礼待人,即用你喜欢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对待遇别人。(查理德菲尔)
“礼”是立国的根本,“礼”是立身的根本。国无礼不立,人无礼难行。“宁让三分,不争一秒”,以礼想让,让出了交通的安全;“轻声慢步,礼让右行”,循礼行事,行出了校园的宁谧;“让礼一寸,得礼一尺”,一让一得,展现了社会的和谐与温馨。繁华世界,刺激着人们躁动的心灵,使与生俱来的欲望急剧膨胀,生活的节奏无形中加快。时不我待,“争”字当头。当此之时,提倡以礼律己,以礼让人,也许并不多余。请以“明礼知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     案
第Ⅰ卷(39分)
一、(18分)
1.答案:C(A僭jiàn B,间jiàn, D浼měi。)
2.答案:B(B完全相同。左右:用在数字后面,表示概数。蹊跷:奇怪。AD完全不同。明日:此处义为“第二天”;今义为“明天”。遗书:此处义为“留下遗书”;今天指“死者临死留下的书信”。颜色:此处义为“面容,脸色”;今天指“颜料或染料”。不尴尬:此处义为“不正派,可疑”;“尴尬”今义为“处境困难,不好处理”。C偶然: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古今同义。消耗:此处义为“消息”;今义为“因使用或受损失而逐渐减少”。)
3.答案:D(“颇具匠心”与“十分出色”之间应为逗号。)
4.答案:B(B林林总总:形容繁多。此处与后面的“诸多”重复,另外多用来形容物,不用来形容人,应换为“形形色色”。A瞻前顾后:①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到谨慎。②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此处用的是第一种意义。C应接不暇:指一路风景优美,看不过来。后来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D甘拜下风:佩服别人,自认不如。)
5.答案:A(B项结构混乱,“本着……”与“……为原则”两种句式杂糅,可改为“以……为原则”或“本着……的原则”;C项语序不当,“存储”与“获得”应该位置互换;D项指代不明,“自己”既可以指老人自己,也可以指老人的哥哥。)
6.答案B(A《世说新语》不是干宝所作。C“清代”应为“明代”,“三言”是古白话小说。D《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
二、(9分)
7.答案:A(根据“使①文人成为②文人”可知第二个文人比第一个文人内涵要多,是由第一个文化人发展而来。同时根据前后语境可推断出第一个“文人”应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有文化的人,第二个“文人”指的是“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借文字很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势”(有人格),同时又有两种敏感的人。第一个“这”根据前面的“语言文字是……货币”“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得”可知其指的是“语言文字运用”;第二个“这”根据前面的“苟且敷衍,得过且过”可知指的是“不恰当运用语言文字”。)
8.答案:D(根据后面的“只有这种人才能真正创造文学,欣赏文学”可知“这种人”指的是“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的人,据此可以推断出“艺术上的良心”的内涵。)
9.答案:A(根据“只有这种人才能真正创造文学,欣赏文学”可知“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是必要条件,因此B项错。根据“他们宁愿在诗里过生活,不愿意写诗”可知哲人和宗教家不能成为诗人不是缺少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因此C项错。根据“文人的本领不只在见得到,尤其在说得出”可知D项错误。)
三、(12分)
10.答案:D(绝:断绝)
11.答案:D(下游:下凡来到。今天指河流接近出口的地方,比喻落后的地位。清净:没有事物打扰。世事:世上的事。无赖:放刁撒泼,蛮不讲理。)
12.答案: B(在;被。A项表时间的副词,才。C表目的的连词,来。D表转折的连词,可是。)
13.答案:C(①发生在“始知其非世中人”之前,⑤交代了东方朔死的时间,⑥交代了汉武帝对东方朔的恩宠。故含有①⑤⑥的均应排除。)
第Ⅱ卷(111分)
四、(31分)
14.(7分)答案:(1)关中曾经发生大的瘟疫,死人的事情接连不断,点起这种香以后,死人的事情没有再发生。
(2)可是原本心性不坏,不久就应该回去,您要好好地待他。
(3)后来汉武帝杀了虚妄怪诞的道士一百多人,西王母派遣使者对汉武帝说
15.(1)(8分)答案: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第一,景物描写时运用了对比,显示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心情变化:饯别宴会之时,橘香飘散,环境幽雅,气氛温馨;临别之时,心情则又如凄风苦雨般凄凉。第二,借景抒情,作者借助于景物描写有力地烘托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凉心情。第一句是以乐景来抒哀情。(两点答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②按照通常的写法,后两句应该归结到惜别之情。但是作者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领起,虚构了一个世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凄切哀鸣。巧妙地借别后的思念之情来表达眼前临别的惜别之情。
(2)(6分)答案:两首诗作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都表达了极为相似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崔诗用“人面”“桃花”作为线索贯串,通过“去年”寻春艳遇和今年重寻不遇,同时同地同景但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此而生的惆怅,曲折尽致地表达出来。欧词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鲁人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八年级下语文期中试卷』  下一个『连城县2006届毕业班中考适应性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