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2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2005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2月)(高二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湘乡三中2005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2005。12)说明: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将第Ⅰ卷答在答题表格内,第Ⅱ卷所有答案写在第Ⅱ卷上。第I卷(选择题共22分)一、(12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嗜好(sì)勒令(lè)编撰(zhuàn)
试题预览
湘乡三中2005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
(2005。12)
说明: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将第Ⅰ卷答在答题表格内,第Ⅱ卷所有答案写在第Ⅱ卷上。
                                                   第I卷(选择题 共22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嗜好( sì ) 勒令( lè ) 编撰( zhuàn ) 殒身不恤 (yǔn)
B、佼佼( jiāo ) 上溯( shù ) 粗鄙( bǐ) 浸渍(zì)
C、睿智( ruì ) 侮辱( wú ) 惩创(chuàng) 执拗( niù )
D、孕育( yùn ) 酝酿( niàng ) 作孽( niè ) 懦夫( nuò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踯躅 不绝如缕 大气晚成 春意阑珊
B、酵母 横槊赋诗 峥嵘岁月 残羹冷炙
C、憩息 苍海一粟 信誓旦旦 马革裹尸
D、谍血 长歌当哭 自以为是 金戈铁马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
B、前段时间,美国媒体对伊拉克战火再起,冲突升级的报道铺天盖地,4个美国人遇袭身亡并被鞭尸的电视镜头让美国人触目惊心,担心伊拉克成为第二个索马里。
C、美元近期在外汇市场的疲软走势,使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D、欧洲一些国家从自身利益考虑,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今天,短暂的回暖要和大家说“拜拜”了,因为冷空气将驾到。
B、世界卫生组织1月5日警告说,如果到本周末,亚洲海啸幸存者无法得到清洁的水和其它基本生存保障,此次灾难导致的死亡者人数可能会增至30万人左右。
C、在阿拉法特逝世后的数小时内,巴勒斯坦官员们迅速填补领导层空缺,显示出巴领导层决心确保权力平稳过渡,减少外界对于巴可能陷入“派系争斗”的担忧。
D、在步入“昂贵石油”时代,中国能源领域也步入了“多事之秋”。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考生在考试时遇到一时拿不准的题目,不要紧张,要冷静思考,仔细______,认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青青的嫩竹,或一两株临窗,或三五丛傍水,为生活平添许多情趣。郁郁葱葱的万竿碧竹,更透出一派清韵,让人难以______。
③如果生命中只有鲜花和奖杯,而没有挫折和痛苦,那么这种人生_______显得太单薄了。
A、琢磨       忘怀       未免            B、琢磨       释怀     不免
C、捉摸       释怀       不免            D、捉摸       忘怀     未免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发展没有终点,实践不会终结,因此思想解放也不会一劳永逸,难道我们能否认这不是真理吗?
B、在西汉时期,我们祖先就开始使用仪器进行气象观测了,但那时比较简单。
C、据法新社7日报道,一只肯尼亚小河马在海啸中失去了妈妈,成了孤儿。一只体型庞大的百年雄龟走进了它的生活,成了它的“新妈妈”。
D、几年前,我乔迁新居,一时兴来,在客厅里置了一个水族箱,养水草、“孔雀”等小鱼玩。
二、(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高祖送徒郦山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①,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②,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③,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郦山:即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②丰西:丰邑西面。③季:刘邦字季,即位后改名邦。
7、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高祖被酒。 被:中        B、高祖觉  觉:睡醒
C、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负:违背   D、于是因东游以厌之。厌:压制
8、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徒多道亡                夜径泽中
    自度比至皆亡之              蛇遂分为两,径开
A、两个“亡”字相同,两个“径”字不同
B、两个“亡”字相同,两个“径”字相同
C、两个“亡”字不同,两个“径”字相同
D、两个“亡”字不同,两个“径”字不同
9、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有一老妪夜哭”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        B、日削月割 
C、乃前拔剑击斩蛇       D、汶水西流
10、将以下几句话编为四组,表现高祖有心机的一组是
①夜乃解纵所送徒。②乃前拔剑击斩蛇。③行数里,醉,因卧。④高祖乃乃心独喜。
⑤高祖即自疑,亡匿。⑥高祖怪问之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11、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体贴那些征发到郦山为秦王修墓的人,办事果敢,又有胆量,并且相信自己有非凡的才能。
B、高祖很有心机,放跑那些役徒。他胆量过人,斩断拦路大蛇。但有封建正统思想,认为秦始皇的威严不能冒犯。
C、高祖有心机,放走那些役徒,胆量过人,斩断拦路大蛇。相信自己有做天子的才能,并机警躲避秦始皇的巡游。
D、高祖体察民情,又为人善良,放走役徒,受到部下拥戴,但怀疑自己的才能,机警躲避秦始皇的巡游,以避其锋芒。


              湘乡三中2005年语文月考试卷
                           第Ⅱ卷(非选择题:78分)
                                 班别: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二题(22分)答题表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三、(20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写了色彩丰富的四种景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赋予花朵什么特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十个空格,每个空格1分,共10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种相思,两处离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李清照)
②上初阳干宿雨,水面初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幕遮》周邦彦)
③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④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⑤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薪不尽,火不灭。” (苏轼《六国论》)
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六国论》)

⑦六国破灭,非兵不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六国论》)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4分)
                                                   家 园 如 梦
                                                    山珍

    夜很深,也很静。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我的村子,挤进了那扇用牛皮纸蒙住的三字窗。风轻轻地梳理着窗外还略单薄的树枝,嗓音很低,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
    庭院里的那口古井,清楚地倒映着我曾经在井旁的柳树上猴跃的童年。辘轳上那长满黑斑的麻绠,依然牢牢的吊着我的心事,绷得像调紧的弦。
    “月光光,亮堂堂,背书包,进学堂……”井边学会的童谣鲜活如初,只是教我童谣的母亲,却独卧寒山。母亲的声音已成记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灌溉我的一生。
     流浪的脚步离开家园,只把乡愁饲养在井中,任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有可能荡得我遍体伤痕。
     屋后的荒坡上,零零散散地落户了一些三月莓树,它们在贫瘠中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又迎来一个个春夏秋冬。
     母亲为我摘莓子时被刺破的手指,滴着血,凝成一团不褪的火红,永远燃烧在我记忆的深处。那些吃三月莓当饭的甜甜的日子,是母亲用手一分一分地扳来的。今年的三月,我想母亲还会在另外的世界里为我采摘三月莓。只是母亲已移居黄泉,即使我将膝盖埋进坟土,也无法缩短母子间的距离。
     等到三月莓红透的时候,我该回躺老家,去荒坡上采摘一包三月莓,捧撒在母亲的坟头。母亲曾经为我寻找三月莓子的目光,擦亮一串串累累的爱。
     屋右的古枫树——鸟的天堂。孩提时,父亲总是架着长长的梯子,猫着腰一回又一回地爬上树去为我掏鸟蛋,样子很吃力,可父亲的脸上却从不滚落丝毫吃力的神情。
    如今,鸟渐渐地少了,只剩下乱七八糟的鸟巢搁在树桠间,可年迈的父亲却像童年的我一样,在鸟归季节里一遍遍地数着鸟巢。又是鸟儿孵殖的季节,隐约中,我感觉父亲佝偻着身子站在古枫前学舌一般地重复着“一、二、三、四……”,那深深陷进了眼窝的眸子,专一地注视着通往山外的羊肠路。 
    屋左蜿蜒蛇行的山路依旧在为我走出大山的举动作注脚,那里不知打上了我多少若隐若现的脚印。从山村走进城市,实际上是一种诱惑,甚至是走进一种折磨。
    山路的源头是生活,山路的尽头还是生活。生活就是生生死死,造化平衡世界,谁能适应这个世界,谁就是赢家。做个赢家吧,赢家有能力随遇而安。无论生活把自己推到哪个位置,都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轻松靠自己给予,快乐只属于创造快乐的人。
    怀念家园,更怀念家里的某些人。我茹苦一生而今永隔幽冥的母亲,愿您有您的天堂!我艰难活命又思儿念女的父亲,愿您有您的寄托!
    在家门前那堵不到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缘成一株永远的牵牛花,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着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去穿;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家园如一柄崭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去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15、文章第一自然段说风“嗓音很低,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结合全文,请说明“远方的呼唤”实际上指什么在“呼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6、文中说:“从山村走进城市,实际上是一种诱惑,甚至是走进一种折磨。”①这句话写出作者怎样的人生经历?②请简要概括,面对这样的人生经历,作者又有怎样的生活感受?(4分)
答:① 

         ② 



17、根据全文内容,分别简要解释文章末段连用的几个比喻所蕴涵的意思。(4分)

答: 


1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质朴而动情,在冷静又略带凄恻的叙述中,可以触摸到作者怦然的心跳,感受到作者激情的奔腾。
B、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是亲情抚平平生的伤痕,驱散心头的阴霾,照亮生活的空间。
C、文章作者以不断涌动的激情,以前后连贯全文的博喻排比,把如梦的家园似浮雕般镌刻于心灵丰碑。
D、文中写父亲掏鸟蛋、数鸟,即写出深沉的父爱,也写出作者对此事的悔恨与内疚。
E、文章在写怀念家园亲人同时,也多少流露出对至今仍处于贫穷落后的家乡的无限感慨和一丝无奈。
五. 语言表达
19、在下列横线处仿写与划线句子类似的语句。(4分)
        在大自然中万物都在表现自己,假若春笋不表现自己,怎么有浓郁苍翠的竹林?                                                                           ?
        人们在社会中同样需要表现自己,假若袁隆平不表现自己,哪能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                                                                      ? 因此,哪里有成功和胜利,哪里就有表现。
六、作文(40分)
20、在社会生活中或历史审视中,你会有这样的体会或感想:通过变换或虚拟变换自己和他人的位置,把观察问题的角度换一换,会有全新的结论或感受。 

      请以“设身处地”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2005.12)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一、(12分,每小题2分)
1.D(A. 嗜shì B. 佼jiǎo 溯sù C. 侮wǔ)
2.B(A气—器;C仓—沧;D谍—喋)
3.A。“火中取栗”的意思是为别人冒险,徒然吃苦而得不到好处。这里显然是意思成语的意思理解错了。)
4.C。“派系争斗”不用加冒号。
5.A。“琢磨”是指反思、思索、考虑。“捉摸”是指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忘怀”是指忘记。“释怀”是指人内心某种情绪或感情的消解;“未免”表示委婉的否定,含有不赞成、不以为然之意。“不免”表示客观上免不了,难以避免。
6.C。A多重否定不当;B表意不明,是“仪器”简单还是“观测”简单,没有说清楚;D“乔迁”不宜用于自称,另外,“水草”不属于鱼类,分类不当,不合逻辑
 
二、(10分,每小题2分)
7.C (“负”是仗恃的意思。“自负”,自以为了不起。)
8.A (“亡”,逃亡。前一“径”是走过的意思,同“经”。后一“径”,小路。)
9.C (“前”是名词动用,赶上前的意思。A项“犬”,B项“日”、“月”,D项“西”为名词作状语。)
10.D(②、③两句不能说明高祖有心机。)
11.C (A项“高祖体贴为秦王修墓的人”有误。B项中说高祖“有封建正统思想,认为秦始皇的威严不能冒犯”有误。D项中“体察民情,又为人善良”在文中没有体现。)

三、(20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祸患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而智勇的人多被所溺爱的事物困扰。(2分)(译出被动句,给1分。译出“忽微”“困”“溺”,给1分。)(2)所以我和复社的各位朋友哀叹这个坟墓只有石碑于是作了这篇碑记。(译出“斯墓”“徒”“记”给1分。句子通顺,给1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1)、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写了色彩丰富的四种景象,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映衬,其中一个“欲”字,运用拟人修辞方法。(1分)赋予花朵摇曳多姿的动感的特点。(1分)
(2)、这首诗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1分)作者面对如画的之景,勾起了漂泊伤感,最后一句流露出归心殷切的思乡之情。(3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共十二个空格,任选十个,每个空格1分,共10分)
(1)花自飘零水自流/此情无计可消除(2)一一风荷举(3)春与秋其代序(4)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5)犹抱薪救火(6)惜其用武而不终也(7)战不善,弊在赂秦(8)而世之欹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4分)
15. “远方的呼唤”实际上是指家乡在呼唤,亲人在呼唤。表达了作者对家园、对亲情的热爱和思念(或怀念)。(2分)
16.(1)写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及艰难跋涉的人生历程。(意思对即可) 
(2) 要能够随遇而安,主动适应生活(或适应这个世界),用平常心去面对生活,自己轻松地创造快乐。(4分)
17. 家园给人温暖(或庇护),给人慰藉(或鼓励),给人力量,给人滋润(或养分),令人牵挂。(4分)
18.(C文章末段的博喻理解为“前后连贯全文”有错,D、E的“悔恨与内疚”、“感慨”和“无奈”均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不符。)(4分)
五. 语言表达(4分)
19.在下列横线处仿写与加点句子类似的语句。(4分)(答案:示例:假如腊梅不表现自己,怎么有喜欢漫天风雪的英雄气概?/假如陈景润不表现自己,哪能摘下数学皇冠?)(4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湘乡三中高二(上)语文期中测试卷(附答案)』  下一个『2006年广东汕尾中学高三练习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