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市下关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云南省大理市下关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下关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微观世界亲爱的读者们,现在我将要带你们走进一个微观的世界中去。这是一个能大能小的实验室,里边已经有人在等着我们的到来了。看,他就站
试题预览
下关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观世界
亲爱的读者们,现在我将要带你们走进一个微观的世界中去。
这是一个能大能小的实验室,里边已经有人在等着我们的到来了。看,他就站在那里,一身工作服,长相也很平常,虽然他看上去很年轻,却是一位出色的发明家。
他开口说话了:“来吧,朋友们,让我们先进屋。这间小屋的材料很特殊,能够允许任何波长的射线通过,当然也包括那些波长最短的宇宙射线。在我们进去后,我将把手往右转,我们的身体就会缩小,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难受,不过还好,仅仅需要几分钟就可以了。4分钟后我们就会缩小到千分之一大小了!到那时我们可以出去看看,世界将变得如同显微镜下的那样清晰。之后我们将再经历难熬的4分钟,再次缩小到千分之一的千分之一。”
说完这番话,我们转动了把手。于是我们成了蚂蚁般大小。此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已经和之前不太一样了,我们的听觉器官已经失去了调节声波的作用,所以我们只能听到一些嘈杂的声音。虽然听觉受到了影响,但是视觉却仍然完好,自然界中有一种波长为正常光千分之一的X射线,在这种射线下看物体的话,会发现大多数物体变得透明了,就连金属都变成了有色的,与有色玻璃差不多了……然而,真正的玻璃以及树脂琥珀等却失去了它们本来的色彩,变成了黑色,看上去像是金属了。
植物的细胞清晰可见,里边充满了不停跳动的汁液和淀粉颗粒,我们甚至可以将手放入植物细胞的呼吸孔中去了;动物细胞同样看得非常清楚,很容易看到一些铜元大小的血球漂浮在血液里;不仅如此,结核菌和霍乱菌的样子也很容易分辨:结核菌像弯曲的无相钉子,霍乱菌像长有尾巴的豆子……
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仍然看不到分子,只能看到不停颤动的墙壁,随便一阵气流就能把我们的脸吹得很疼,就像是那种夹杂着沙子的风。不过,由此我们也能得知我们已经接近物质分割的极限了。
按照那个人所说,我们再次回到屋子,再次向右转了一次把手。这一次,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昏暗了,屋子也开始如同出现地震一般剧烈地震动。预计的时间过去后,屋子仍然没有停止震动,并且四周大风怒号,一些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如同冰雹和机枪炮弹一般打在我们的头上。
向导说话了:“现在这种情况不能出去。我们的身体已经缩小到平常的百万分之一了,总共只有不到两个微米长……目前我们的头发只有亿分之一厘米,也就是‘埃’,分子和原子一般用这个单位来描述。各种气体分子的直径大约就是一埃,可以看出,它们的移动速度非常快,我们的小屋就是被这些原子和分子击打着。”
“4分钟前我们出屋子时有一种沙粒打在脸上的感觉,那些沙粒就是一部分气体分子。现在我们变得更小了,那些气体分子对我们来说已经非常大了,非常危险。”
“现在从窗户向外看一眼,我们会发现那些原本只有一微米大小的尘埃,现在它们却和我们差不多大。看啊,它们跳动得多剧烈!当然我们仍然看不到分子,因为它们的运动速度太快,我们的眼睛来不及反应……现在我想我们该回去了。要知道我们的眼睛现在正在超短波的射线中看分子,而这种波对我们的眼睛是有伤害的。”
说完,向导开始反向转动把手。虽然这只是虚构出来的旅行,不过其中说的都是接近现实的情景。
只需要看一下实验的结果我们就会发现,对复合物质进行分析后会得到很多单质,这些单质在最完善的化学分析方法前也无法被分解成更简单的部分了。这些单质正是构成我们熟知的大自然的最基本物质,也就是元素。
(摘编自《趣味地球化学》菲尔斯曼(俄罗斯)著,余杰编译)
文本二
科学普及其实是一种社会教育,普及是其核心目标。科普作品依赖于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创造,其创作的源头是被视为类似于“真理”的科学研究本身。
“科普是科学与技术不断实现社会化、大众化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对严肃的科学逻辑进行解构,使其具备狂欢化色彩的大众可接受的多种表现形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就有关于文学作品有娱乐和教育的作用,或者寓教于乐的作用的学说。古罗马诗人、批评家贺拉斯也说,诗(文学作品)应该是“甜美而有用的”。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同时又肩负一系列社会功能的目的,使得科普作品必须同时尊重“甜美”和“有用”两方面的要求。
我们在对科普作品进行价值判断时,不能以纯文学的要求作为其标准:科普作品的价值体现方式与纯文学作品是不一致的。波兰哲学家英伽登在谈到纯文学的价值问题时,曾批判把艺术作品的价值设想为工具价值,而忽视其内在的文学价值;我们可以反推,科普作品体现得更多的是一种工具价值——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其次才是艺术审美。
(摘编自陈浩《科学的艺术作品:科普作品的文学性与科普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我们”缩小到千分之一时,“我们”比植物细胞小得多,动物细胞也看得很清楚。
B. 在微观世界里,因为X射线 关系,我们能够看到的大多数物体,都变得透明了。
C. 分子运动速度太快,以至于在微观世界里,我们的眼睛也无法在超短波射线下看到它。
D. “夹杂着沙子的风”指的就是微观世界里我们感受到的高速运动的分子和原子。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千分之一”“埃”“超短波”“分子”等数据和术语,语言科学严谨。
B. 作者强调结核菌、霍乱菌的形象,表明身处微观世界,一切如同在显微镜下一样清晰。
C. 文本二引述英伽登的观点,用反证法论证科普作品先工具价值,后艺术审美的特点。
D. 我们必须对严肃的科学逻辑进行解构,才能让科普表现形式多样,为大众接受。
3. 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文本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张开逊曾言:“为什么中国出不了阿西莫夫和卡尔萨根那样有魅力的科普作品,最重要的是他们两人为人写书,其他的则是诠释科学。”
B. 过于强调艺术性,失去科学性,科普作品也将不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科普作品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艺术作品的根本。
C. 卢卡契曾说:“科学反映不具备拟人化的特征,但是审美反映是一种拟人化的反应,表现在审美反映是以人为中心。艺术作品是以人的世界为对象的。”
D. 英国新古典主义批评家艾迪生曾言,文学的一段描述给予人们的意象,往往比事物本身更为生动活泼。
4. 文本二中说“科普作品必须同时尊重‘甜美’和‘有用’两方面的要求”,请结合文本一分析科普作品的“甜美”是如何表现的。
5. 请根据文本一概括“我们”缩小到千分之一和缩小到百万分之一时的视觉差异。
【答案】1. A    2. C    3. B    
4. ①用虚拟旅行的方式介绍构成世界的元素,让科学知识变得有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②善用比喻让语言更生动形象,如把“我们”比作“蚂蚁”,把“结核菌”比作“无相钉子”等。
③具体、细致地描述“我们”的感受,让读者身临其境。如转动把手后,“我们”感觉一切变得“昏暗”,“屋子像出现地震一般剧烈震动”“四周大风怒号”等。    
5. ①缩小到千分之一时:大多数物体变得透明,植物和动物细胞清晰可见,仍然看不到分子。
②缩小到百万分之一时:当前头发直径和分子直径都是1埃,我们却因为分子移动太快而看不到它;原本只有一微米大小的尘埃,现在和我们差不多大,且在剧烈跳动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我们’比植物细胞小得多”错误。原文是“植物的细胞清晰可见,里边充满了不停跳动的汁液和淀粉颗粒,我们甚至可以将手放入植物细胞的呼吸孔中去了”,并不能表示“我们”比植物细胞小得多。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C.“用反证法论证科普作品先工具价值”错误。原文根据英伽登观点进行“反推”,并不是反证法。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本二的观点是“科普作品体现得更多的是一种工具价值——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其次才是艺术审美”。
A.强调重视读者的立场和接受能力,不能支持文本二观点。
B.将科学性比作“皮”,艺术性比作“毛”,二者共存,同时又首先强调其科学上的工具价值,能支持文本二观点。
C.强调作品要重视审美反映,不能支持文本二观点。
D.强调作品的文学性,不能支持文本二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亲爱的读者们,现在我将要带你们走进一个微观的世界中去”“来吧,朋友们,让我们先进屋。这间小屋的材料很特殊,能够允许任何波长的射线通过,当然也包括那些波长最短的宇宙射线”“说完,向导开始反向转动把手。虽然这只是虚构出来的旅行,不过其中说的都是接近现实的情景”,这只是虚构出来的旅行,不过其中说的都是接近现实的情景,用虚拟旅行的方式介绍构成世界的元素,让科学知识变得有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善用比喻让语言更生动形象,“这只是虚构出来的旅行,不过其中说的都是接近现实的情景”,把“我们”比作“蚂蚁”;“结核菌像弯曲的无相钉子”,把“结核菌”比作“无相钉子”等。
具体、细致地描述“我们”的感受,让读者身临其境。“再次向右转了一次把手。这一次,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昏暗了,屋子也开始如同出现地震一般剧烈地震动。预计的时间过去后,屋子仍然没有停止震动,并且四周大风怒号,一些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如同冰雹和机枪炮弹一般打在我们的头上”,转动把手后,“我们”感觉一切变得“昏暗”,“屋子像出现地震一般剧烈震动”“四周大风怒号”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缩小到千分之一时:“在这种射线下看物体的话,会发现大多数物体变得透明了,就连金属都变成了有色的,与有色玻璃差不多了”,大多数物体变得透明;“植物的细胞清晰可见,里边充满了不停跳动的汁液和淀粉颗粒,我们甚至可以将手放入植物细胞的呼吸孔中去了;动物细胞同样看得非常清楚,很容易看到一些铜元大小的血球漂浮在血液里”,植物和动物细胞清晰可见;“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仍然看不到分子,只能看到不停颤动的墙壁,随便一阵气流就能把我们的脸吹得很疼,就像是那种夹杂着沙子的风”,仍然看不到分子。
缩小到百万分之一时:“目前我们的头发只有亿分之一厘米,也就是‘埃’,分子和原子一般用这个单位来描述。各种气体分子的直径大约就是一埃,可以看出,它们的移动速度非常快,我们的小屋就是被这些原子和分子击打着”,当前头发直径和分子直径都是1埃,我们却因为分子移动太快而看不到它;“我们会发现那些原本只有一微米大小的尘埃,现在它们却和我们差不多大。看啊,它们跳动得多剧烈!当然我们仍然看不到分子,因为它们的运动速度太快,我们的眼睛来不及反应”,原本只有一微米大小的尘埃,现在和我们差不多大,且在剧烈跳动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观音寺
汪曾祺
我在观音寺住过一年。观音寺在昆明北郊,是一个荒村,没有什么寺。——从前也许有过。西南联大有几个同学,心血来潮,办了一所中学。他们不知通过什么关系,在观音寺找了一处校址。这原是资源委员会存放汽油的仓库,废弃了。我找不到工作,闲着,跟当校长的同学说一声,就来了。这个汽油仓库有几间比较大的屋子,可以当教室,有几排房子可以当宿舍,倒也像那么一回事。房屋是简陋的,瓦顶、土墙,窗户上没有玻璃。——那些五十三加仑的汽油桶是不怕风雨的。没有玻璃有什么关系!我们在联大新校舍住了四年,窗户上都没有玻璃。在窗格上糊了桑皮纸,抹一点青桐油,亮堂堂的,挺有意境。教员一人一间宿舍,室内床一、桌一、椅一。还要什么呢?挺好。每个月还有一点微薄的薪水,饿不死。
这地方是相当野的。我来的前一学期有一天,薄暮,有一个赶马车的被人捅了一刀,——昆明市郊之间通马车,马车形制古朴,一个有篷的车厢,厢内两边各有一条木板,可以坐八个人,马车和身上的钱都被抢去了,他手里攥着一截突出来的肠子,一边走,一边还问人:“我这是什么?我这是什么?”
因此这个中学里有几个校警,还有两支老旧的七九步枪。
学校在一条不宽的公路边上,大门朝北。附近没有店铺,也不见有人家。西北围墙外是一个孤儿院。有二三十个孩子,都挺瘦。有一个管理员。这位管理员不常出来,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但是他的声音我们很熟悉。他每天上午、下午都要教这些孤儿唱戏。他大概是云南人,教唱的却是京戏。而且老是那一段:《武家坡》。他唱一句,孤儿们跟着唱一句。“一马离了西凉界,”——“一马离了西凉界”;“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怀,”——“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怀”。听了一年《武家坡》,听得人真想泪洒胸怀。
孤儿院的西边有一家小茶馆,卖清茶,葵花子,有时也有两块芙蓉糕。还卖市酒。昆明的白酒分升酒(玫瑰重升)和市酒。市酒是劣质白酒。
我们吃了午饭、晚饭常常出去散步。大门外公路对面是一大片农田。田里种的不是稻麦,却是胡萝卜。昆明的胡萝卜很好,浅黄色,粗而且长,细嫩多水分,味微甜。联大学生爱买了当水果吃,因为很便宜。女同学尤其爱吃,因为据说这种胡萝卜含少量的砒,吃了可以驻颜。常常看见几个女同学一人手里提了一把胡萝卜。到了宿舍里,嘎吱嘎吱地嚼。胡萝卜田是很好看的。胡萝卜叶子琐细,颜色浓绿,密密地,把地皮盖得严严的,说它是“堆锦积绣”,毫不为过。再往北,有一条水渠,渠里不常有水,渠沿两边长了很多木香花,开花的时候白灿灿的耀人眼目,香得不得了。
学校后面——南边是一片丘陵。山上有一口池塘。这池塘下面大概有泉眼,所以池水常满,很干净。这样的池塘按云南人的习惯应该叫作“龙潭”。龙潭里有鱼,鲫鱼。我们有时用自制的鱼竿来钓鱼。这里的鱼未经人钓过,很易上钩。坐在这样的人迹罕到的池边,仰看蓝天白云,俯视钓丝,不知身在何世。
东面是坟。昆明人家的坟前常有一方平地,大概是为了展拜用的。有的还有石桌石凳,可以坐坐。这里有一些矮柏树,到处都是蓝色的野菊花和报春花。这种野菊花非常顽强,连根拔起来养在一个破钵子里,可以开很长时间的花。
我们的生活很清简。教书、看书。打桥牌,聊大天。吃野菜,吃灰菜、野苋菜,还吃一种叫作豆壳虫的甲虫。我在小说《老鲁》里写的,都是真事。喔,我们还演过话剧,《雷雨》,师生合演。演周萍的叫王惠。这位老兄一到了台上简直是晕头转向。他站错了地位,导演着急,在布景后面叫他:“王惠,你过来!”他以为是提词,就在台上大声嚷嚷:“你过来!”弄得同台的演员莫名其妙。他忘了词,无缘无故在台上大喊:“鲁贵!”我演鲁贵,心说:坏了,曹禺的剧本里没有这一段呀!没法子,只好上去,没话找话:“大少爷,您明儿到矿上去,给您预备点什么早点?煮几个鸡蛋吧!”他总算明白过来了:“好,随便,煮鸡蛋!去吧!”
生活清贫,大家倒没有什么灾病。王惠得了一次破伤风——打篮球碰破了皮,感染了。有一个姓董的同学和另一个同学搭一辆空卡车进城。那个同学坐在驾驶舱里,他靠在卡车后面的挡板上,挡板的铁闩松开了,他摔了下去,等找到他的时候,坏了,他不会说中国话了,只会说英语,而且只有两句:“I am cold,I am hungry”(我冷,我饿)。翻来覆去,说个不停。这二位都治好了。我们那时都年轻,很皮实,不太容易被疾病打倒。
炮仗响了。日本投降那天,昆明到处放炮仗,昆明人就把抗战胜利叫作“炮仗响了”。这成了昆明人计算时间的标记,如:“那会炮仗还没响”“这是炮仗响了之后一个月的事情”。大后方的人纷纷忙着“复员”,我们的同学也有的联系汽车,计划着“青春作伴好还乡”。有些因为种种原因,一时回不去,不免有点恼恼惶惶。有人抄了一首唐诗贴在墙上: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很对景,但是心情其实并不那样酸楚。昆明的天气这样好,有什么理由急于离开呢?这座中学后来迁到篆塘到大观楼之间的白马庙,我在白马庙又接着教了一年,到一九四六年八月,才走。
原载《滇池》一九八七年第六期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地方是相当野的”表明了“我”对观音寺的最初印象并不好,只是因为“我”找不到工作才无奈地来到这里的中学任教。
B. 孤儿院管理员的京剧唱段勾起了我们的思乡之情,让我们感到了生活的艰辛不易,加上对孤儿们的同情,让我们“真想泪洒胸怀”。
C. 简陋的屋设、田里的胡萝卜、山上的池塘、顽强的野菊花等,这些事物体现着作者以苦为乐、坦然而率真的思想感情。
D. 同学王惠紧张糊涂,排演话剧时多亏“我”机智救场;后来他又得了破伤风,这都让“我”印象深刻,令“我”回忆起岁月的苦难。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具有一种“闲话式”的语言风格,如“还要什么呢?挺好”“嘎吱嘎吱地嚼”“这位老兄”等语句,体现出作者灵活驾驭口语,追求语言鲜活的特点。
B. 本文在抒情方面有一种“平淡而有味”的特点,“俯视钓丝,不知身在何世”“炮仗响了”等语句少有强烈的情感抒发,而是在字里行间流露情感。
C. 本文写景记物注重传神。写校舍采用白描手法,勾画出校舍的简陋;写景则用笔墨渲染,胡萝卜“密密地”,木香花“白灿灿的耀人眼目”等写出田野的生气与野趣。
D. 本文常在段落开头用简短的语句概括文段的叙写对象,行文稍显散乱琐碎,却符合作者回忆的特点,而情感与韵味则使本文仍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8. 本文是一篇作者写抗战时期生活的作品,它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9. 本文渗透了作者对“心境和环境”关系的理解。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二者关系的认识和看法。
【答案】6. C    7. C    
8. ①回忆抗战时期的生活,不做宏大叙事,而是选择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来记叙。如小茶馆卖的东西,“打桥牌,聊大天。吃野菜,吃灰菜”等。
②不单纯写景或记事,而是不拘一格,广泛取材入文。既有四周的风物,也有钓鱼,同学生病,还乡时墙上贴的“唐诗”等等。
③选材典型,有时代特点。如围墙外的孤儿院,排演《雷雨》,大后方的人纷纷忙着“复员”等。
④选材极具个人特色,选择印象深刻,富有个人体验的事物来写。如木香花“香得不得了”;钓鱼时“俯视钓丝,不知身在何世”,抗战胜利的“炮仗响了”等。    
9. ①心境可以影响对环境的感受,也就是说,环境也可以因心境的不同而不同。见月出东山,有人黯然泪下,也有人神采飞扬。避战乱于西南边陲,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并没有改变汪曾祺先生的心境,反而使他生活得更乐观、昂扬。
②环境也可以改变心境,美好的环境可以使我们有更好的心情。汪曾祺先生生活在战乱年代的大后方,观音寺虽地处荒僻的城郊,却有碧绿的田野、清澈的水潭和满山的野花,使作者的心灵有了一方可供栖息的净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只是因为‘我’找不到工作才无奈地来到这里的中学任教”错误,我并不是出于无奈才到中学任教,是因为“闲着”才来的;“表明了‘我’对观音寺的最初印象并不好”错误,“这地方是相当野的”也不是为了表明“我”对观音寺的最初印象并不好,而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
B.“孤儿院管理员的京剧唱段勾起了我们的思乡之情,让我们感到了生活的艰辛不易,加上对孤儿们的同情”错误。我们“真想泪洒胸怀”是因为一年来都听重复的唱段,“泪洒胸怀”是作者的俏皮之语。
D.“同学王惠紧张糊涂,……令‘我’回忆起岁月的苦难”错误。“这位老兄一到了台上简直是晕头转向。他站错了地位”并不能看出王惠“糊涂”,作者回忆起“王惠”,也并不是回忆“岁月的苦难”,是回忆苦中作乐的生活。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写景则用笔墨渲染”错误,“胡萝卜叶子琐细,颜色浓绿,密密地,把地皮盖得严严的”“渠沿两边长了很多木香花,开花的时候白灿灿的耀人眼目,香得不得了”写景也是用白描手法。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
回忆抗战时期的生活,不做宏大叙事,而是选择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来记叙。“孤儿院的西边有一家小茶馆,卖清茶,葵花子,有时也有两块芙蓉糕。还卖市酒。昆明的白酒分升酒(玫瑰重升)和市酒。市酒是劣质白酒”,小茶馆卖清茶,葵花子,有时也有两块芙蓉糕,还卖市酒。“我们的生活很清简。教书、看书。打桥牌,聊大天。吃野菜,吃灰菜、野苋菜,还吃一种叫作豆壳虫的甲虫”,我们的生活很清简,日常生活是打桥牌,聊大天,吃野菜,吃灰菜等。
不单纯写景或记事,而是不拘一格,广泛取材入文。“学校后面——南边是一片丘陵。山上有一口池塘”“东面是坟。昆明人家的坟前常有一方平地,大概是为了展拜用的。有的还有石桌石凳,可以坐坐”,写四周的风物;“我们有时用自制的鱼竿来钓鱼。这里的鱼未经人钓过,很易上钩。坐在这样的人迹罕到的池边,仰看蓝天白云,俯视钓丝,不知身在何世”;“王惠得了一次破伤风——打篮球碰破了皮,感染了。有一个姓董的同学和另一个同学搭一辆空卡车进城。那个同学坐在驾驶舱里,他靠在卡车后面的挡板上,挡板的铁闩松开了,他摔了下去,等找到他的时候,坏了,他不会说中国话了,只会说英语”,王惠得了一次破伤风,姓董的同学从卡车上摔下来;有时用自制的鱼竿来钓鱼;“有些因为种种原因,一时回不去,不免有点恼恼惶惶。有人抄了一首唐诗贴在墙上: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还乡时墙上贴的“唐诗”。
选材典型,有时代特点。“西北围墙外是一个孤儿院。有二三十个孩子,都挺瘦。有一个管理员。这位管理员不常出来,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但是他 声音我们很熟悉”,围墙外有孤儿院;“我们还演过话剧,《雷雨》,师生合演。演周萍的叫王惠。这位老兄一到了台上简直是晕头转向”,排演《雷雨》;“大后方的人纷纷忙着‘复员’,我们的同学也有的联系汽车,计划着‘青春作伴好还乡’”,大后方的人纷纷忙着“复员”等。
选材极具个人特色,选择印象深刻,富有个人体验的事物来写。“再往北,有一条水渠,渠里不常有水,渠沿两边长了很多木香花,开花的时候白灿灿的耀人眼目,香得不得了”,木香花“香得不得了”;“这里的鱼未经人钓过,很易上钩。坐在这样的人迹罕到的池边,仰看蓝天白云,俯视钓丝,不知身在何世”,钓鱼时“俯视钓丝,不知身在何世”;“炮仗响了。日本投降那天,昆明到处放炮仗,昆明人就把抗战胜利叫作‘炮仗响了’。这成了昆明人计算时间的标记”,抗战胜利的“炮仗响了”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心境可以影响对环境的感受,也就是说,环境也可以因心境的不同而不同。见月出东山,有人黯然泪下,也有人神采飞扬。现实环境无论怎样糟糕,都不应沮丧,努力调整心态,努力创设美好环境,不因世界的阴影而苦恼,世界因我的笑容而灿烂。“房屋是简陋的,瓦顶、土墙,窗户上没有玻璃。——那些五十三加仑的汽油桶是不怕风雨的。没有玻璃有什么关系!我们在联大新校舍住了四年,窗户上都没有玻璃。在窗格上糊了桑皮纸,抹一点青桐油,亮堂堂的,挺有意境。教员一人一间宿舍,室内床一、桌一、椅一。还要什么呢?挺好。每个月还有一点微薄的薪水,饿不死”,房屋是简陋的,瓦顶、土墙,窗户上没有玻璃,在窗格上糊了桑皮纸,抹一点青桐油,亮堂堂的,挺有意境。避战乱于西南边陲,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并没有改变汪曾祺先生的心境,反而使他生活得更乐观、昂扬。
环境也可以改变心境,美好的环境可以使我们有更好的心情。汪曾祺先生生活在战乱年代的大后方,“观音寺在昆明北郊,是一个荒村,没有什么寺。——从前也许有过。西南联大有几个同学,心血来潮,办了一所中学”“胡萝卜叶子琐细,颜色浓绿,密密地,把地皮盖得严严的,说它是‘堆锦积绣’,毫不为过”“这池塘下面大概有泉眼,所以池水常满,很干净。这样的池塘按云南人的习惯应该叫作‘龙潭’。龙潭里有鱼,鲫鱼。我们有时用自制的鱼竿来钓鱼”“渠沿两边长了很多木香花,开花的时候白灿灿的耀人眼目,香得不得了”,观音寺虽地处荒僻的城郊,却有碧绿的田野、清澈的水潭和满山的野花,使作者的心灵有了一方可供栖息的净土。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伯牙琴•逆旅壁记
[宋末元初]邓牧
乙亥季秋,余以贫故馆逆旅,楼广不二丈,深不八九,床榻几案外无余地,瓶无粟,衣敝履穿,漫不省。日得尊酒醉吟而已。或者问曰:“丈夫生不愿仕,犹当置田数千顷,筑五亩之宫,为子孙门地。子居旅客之舍,若将久焉,何也?”余笑应曰:“子恶乎知予哉,余家世相传,不过书一束,虽不敢谓尽古人能解,然游公卿,莫不倒屣;行乡里,莫敢不下车。自以为富贵不足致。方欲南道三湘八桂行,薄海乘桴略扶桑,登鲁泰山,发古封识,读冯冀北,西游入秦,过昧谷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期中试卷


上一个『浙江省杭州市钱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