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理工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上海市理工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2022.6一、积累(8分)(一)(5分)1.按照要求默写(1)《劝学》中“_________”一句,以金属的变化来表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高,而“___________”一句则表明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2)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预览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
2022.6
一、积累(8分)
(一)(5分)
1. 按照要求默写
(1)《劝学》中“_________”一句,以金属的变化来表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高,而“___________”一句则表明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2)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侧面写箫声的魅力。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___________” ,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孔子最赞同曾皙的话,这从“___________” 句话可以看出来。
【答案】    ①. 金就砺则利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 舞幽壑之潜蛟    ④. 泣孤舟之嫠妇    ⑤. 夫子哂之    ⑥. 吾与点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砺”“参省”“壑”“潜蛟”“嫠”“哂”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二)按照要求选择(3分)
2. 按要求选择。
(1)下列诗句表现出了一年中不同的时节,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以下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②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③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④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毛泽东《算子•咏梅》)
A. ①③②④ B. ④①②③ C. ④②①③ D. ②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句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理解诗句内容,根据表现的时节顺序进行排列;然后翻译诗句,结合标题、意象或关键词语等提示信息明确其所表现的时节;最后根据要求选出正确答案。
①句大意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根据意象特征可知,诗中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所以时节是早春。
②句大意是: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通过“清圆的荷叶”这一意象,可知所写时节为夏季。
③句大意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根据“春”“飞花”“寒食”等内容可知所写时令为暮春。
④句大意是: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结合意象“梅”及报春的内容可知,所写时令为冬末。
故选A。
二、(15分)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老来割麦
蒲楠
①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
②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锉,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睛好,适合开镰。
③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
④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
⑤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
⑥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
⑦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
⑧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
⑨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真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
⑩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样,弯不下直不起。
⑪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唰唰”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
⑫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作派。
⑬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
⑭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
⑮六哥自言自语:他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唉,田不收,吃啥呀。
⑯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
⑰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的灯盏亮些?
⑱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
⑲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
⑳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
㉑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拃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答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唰唰”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
㉒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浸地看着天空。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埂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一眼,如是同时冒出了一句:走吧,该回了。
㉓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
㉔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
㉕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
㉖顺爷说:真的呀!真好。
㉗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
㉘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小风吹过,一浪浪地腾着涟漪,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
3. 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4. 结合材料,请评析小说中塑造的顺爷和六哥这类人物形象。
5. 有人评价这篇小说“在温暖与希望中又隐约闪现伤逝情绪”,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6.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一章中写道:
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在一个完全固定的社会结构里不会发生这距离的,但是事实上完全固定的社会并不存在。在变得很慢的社会中发生了长老权力,这种统治不能容忍反对,社会如果加速的变动时,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
请利用本材料中相关论述分析上面这个故事。(不超过100字)。
【答案】3. (1)通过视觉和嗅觉的描写,刻画了麦子成熟时刻的丰收画卷;(2)运用拟人修辞,传达出农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庄稼的深厚感情。    
4. 顺爷和六哥是老一辈农民的代表。
①他们年事已高乘着星露割麦,麦子“长得厚实”和“麦茬留得整齐”,表现出勤劳质朴、善于耕种、辛勤劳作的农民形象。②他们留乡精心耕种,不愿离开土地远行,表现出珍视土地、守护土地的农民形象。③农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赚钱,只剩下顺爷、六哥留守乡村,表现出年老孤独的形象。
    
5. 温暖希望:①小说中顺爷和六哥眷恋故土,珍视土地、勤劳质朴、乐于助人,具有值得传承发扬的可贵品质;②小说中写道“大孙子回村子创业”,象征着青壮年对祖辈事业、农业的回归与继承,代表着农村新生的希望与光明的未来;③小说结尾作者寄寓景物以象征意义,预示着农村改革、农业发展必将如嫩芽吐绿,充满勃勃生机。
伤逝情绪:①小说中农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赚钱,只剩下年老孤独的顺爷、六哥留守乡村;②进城务工、乡村土地流转,使得人地关系不再像以前那么紧密,变得疏远;③流露出对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乡土文明不可避免地远逝的不舍与伤感。    
6. 顺爷与六哥是老一辈农民的代表,他们以食为天,一辈子依恋土地,离不开土地,体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一种传统的乡土文明;而中国乡土社会进入社会转型期,进城务工、乡村土地流转等社会变迁,人与土地的关系不再像以前那么紧密,变得疏远了。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沉醉”“饱饱地”“低着头”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的描写麦子熟了的状态;
“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从视觉的角度描写麦子成熟的形态,“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成熟麦子的香气,视觉和嗅觉相结合,描画了庄稼成熟时的丰收画卷,传达出农民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如“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使着劲割起麦子来”,这是写顺爷和六哥乘着星露割麦子的动作,因为此时割麦“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这是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二人对土地的热爱和辛勤劳作的特点。
如“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怎么不进城去”“舍不得呀”“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真的呀!真好”“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这是写二人的对话,通过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二人对土地的眷恋,因眷恋而不舍故土,不愿进城,也可以看出二人不顾年长而执着种地的特点。
写二人种的麦子是“长得厚实”,他们割过麦子留下的麦茬是“整齐”的,这是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二人善于耕种的特点。
“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样,弯不下直不起”“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体现出两位老人留守田地的孤独。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能体现“温暖希望”和“伤逝情绪”的内容,并分点进行分析。
“温暖希望”是文中展现出的明朗的一面:
如文中塑造了两个农民 形象,顺爷和六哥一个七十二岁,一个七十四岁, “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他们勤劳,大早上就起床割麦;“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他们热爱家乡和土地,在村里青壮年都出城务工时,还能坚守土地,坚持种田;“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他们热情淳朴,互相帮衬,乐于助人。如文章最后“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六哥大孙子要回村创业意味着新生代年轻人又重新重视乡村土地,愿意回到乡村,耕作土地,暗示着将有下一代新人继承顺爷和六哥的衣钵,农村土地不会荒芜,农村发展将会有光明的未来。如小说的结尾用麦茬地的优美景象来揭示劳动创造了美、劳动者赋予了大自然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作者寄寓景物以象征意义,预示着农业发展必将如“麦茬间嫩嫩吐绿的花生”,充满生机。这些都给人温暖和希望。
“伤逝情绪”是小说中流露出的令人伤感的一面。如“村里青壮年都到城里去了”,剩下的都是像顺爷、六哥这样的老人,他们独自守着乡村,种着土地,即使到了收获的季节,这些青壮年都不愿意回来收割。如青壮年认为“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儿孙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流转出的地……那些种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绣腿”,青壮年进城,土地流转,种地的人不精心,而文本二中提到人和土地的关系应是密不可分的,而现实却是变得疏远了。由这些可以看出人与土地的关系不在紧密,传统的乡土文明在当下社会的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消逝,这些令人伤感和不舍。这些都是“伤逝情绪”的流露。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小说中“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作派”“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田不收,吃啥呀”“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顺爷与六哥是老一辈农民的代表,他们以食为天,一辈子依恋土地,离不开,体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一种传统的乡土文明;
而“他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流转给别人种”体现了进城务工、乡村土地流转的社会变迁,社会转型时期,人地关系不再像以前那么紧密,变得疏远了。

三、(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残花
[唐朝]李商隐
残花啼露莫留春,尖①发谁非怨别人。
若但掩关②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
【注】①尖:在前或先行的。另有一解:尖即“簪”。②掩关:掩门。
7. 从题材上看,下面这首诗最不可能属于的一项是(   )
A. 山水诗 B. 送别诗 C. 伤春诗 D. 闺怨诗
8. 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 清新流畅 B. 深沉蕴藉 C. 阔大悠远 D. 绚丽飘逸
9. 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为宝玉过生日,群芳开夜宴。行酒令射覆游戏中,香菱引李商隐《残花》的诗句“宝钗无日不生尘”笑说宝钗名字的出处原在唐诗上。分析曹雪芹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7  A    8. B    
9. 薛宝钗,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金陵十二钗之一,男主角贾宝玉的姨表姐、妻子。她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其造诣之深,皆为宝黛及众姐妹所不及。但生不逢时,才华无法得到很好的施展。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题材的能力。
A.“山水诗”错。本诗从整体看,借景抒情,抒主人公伤春之感,因此是伤春诗;诗歌是男性诗人所写的含有闺怨之意的诗歌,故又是闺怨诗;从“独梦”“宝钗生尘”等词语可看出女子的孤寂,“怨别”,意为“怨恨别离”,可推测是一首送别诗。整首诗未提到山水,不是山水诗。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本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深沉蕴藉,惜春哀婉。诗歌以“残花”喻人,借“掩关劳独梦”委婉表达内心的情感。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首先理解诗歌:
李商隐的《残花》大概内容是:一片片带着寒露的落花,悲啼着未能留住春天,一个柔发潇洒的年轻人,谁能够不怨恨别离?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但是如果只是关在房里一个人苦苦地做着幻梦,那么即便是光闪闪的宝钗又怎能不满身尘灰?
曹雪芹这样写正是为了揭示薛宝钗的人物命运。
薛宝钗,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角色,金陵十二钗正册与林黛玉并列第一,男主角贾宝玉的姨表姐、妻子。她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善处世为人,识大体。身为皇商之女的宝钗,自小读书识字,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曹雪芹本人的精辟的见解,几乎都是通过她的口来表述的。在贾府的众多才女中,宝钗的文学才华几乎胜过了所有姐妹,她更是在诗社中屡屡夺魁。宝钗进京后与母亲薛姨妈、哥哥薛蟠寄住于贾府。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却并不爱她,爱的是青梅竹马却已身亡的黛玉,贾宝玉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哀悼中,十分绝望和痛苦,最终出家。而薛宝钗和宝玉无子,最终回到娘家(薛家),死在(薛家),正应了那句“金簪雪里埋”。
四、课内文言文题目(17分)
10. 正确解释加点字。
各各竦立以听(              )               俾入邑庠(              )
【答案】    ①  肃敬,恭敬    ②. 使(达到某种效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竦”,敬也。肃敬,恭敬。句意:每个人都恭敬地站着听。
“俾”,让,使(达到某种效果)。句意:让其入县里的学堂。
11. 选出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   )
A. 裘马过世家//却宾客以业诸侯 B. 昂其直//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C. 东据成皋之险//蚕食诸侯 D. 包九夷//大喜,笼归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裘马:名词作动词,穿的皮衣和驾车的马都超过世代做官的人家。句意: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洋洋。
业: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句意: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
B.昂:使动用法,使……高。句意抬高它的价钱。
笼:名词作状语,用笼子。句意:用竹笼装着喂养它。
C.险: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势。句意:东面占据成皋天险。
蚕:名词作状语,像蚕食桑叶一样。句意:像蚕吃桑叶一样侵吞诸侯领土。
D.包:名词作动词,并吞、囊括。句意:并吞九夷各部。
笼:名词作动词,用笼子装。句意:用笼子装上提回家。
故选D。
12. 选出下列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超忽而跃/而翁归 B. 青麻头伏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C. 能以神卜/宰以卓异闻 D.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何辞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虚词用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A.而:第一个,表修饰;第二个通假字,通“尔”,代词,你的。句意分别为:迅速地跳开;你父亲回来。
B.焉:第一个,兼词,相当于“于之”;第二个句末语气词,无实义。句意分别译为: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C.两个“以”均相同,介词,表凭借。句意分别译 :能借鬼神预卜凶吉;县官也凭借才能卓越而闻名了。
D.为:第一个,表被动;第二个,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句意分别译为: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向项羽)告辞什么呀! 
故选C。
13. 正确翻译下面的句子。
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
【答案】他便跟着癞蛤蟆的踪迹,分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趴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蹑”,悄悄追随;“披”,拨开;“遽”,急忙;“掭”,撩拨。
14. 《促织》如何使作品主题鲜明深刻?请结合文章中现实与虚幻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①蒲松龄 《促织》鞭挞了封建社会没落腐朽的黑暗统治,寄寓了作者对小市民深切的同情。②整个故事情节有三大转折,中间一个是现实的,前后两个是虚幻的。前后两个转折,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身化促织而轻捷善斗,这两个神鬼怪异的情节,将人间悲剧幻化成喜剧的形式,不但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相反蕴含着更为深沉的悲哀,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的封建统治者的谴责。③成名的入邑庠,发大财,官员的得奖赏,获升迁,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偶一欢喜。皇帝正经事不干,一味玩小虫,这是何等荒诞。对此,作者谴责和讽刺的意味非常辛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主题及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回答《促织》一文是如何借助现实和虚幻的手法使作品主题鲜明深刻的?
《促织》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文言小说,小说既要反映现实,又有出于时代的原因有虚拟、虚幻的一面。具体而言《促织》一文通过成名及其一家的悲剧故事,揭露了统治者耽溺“小虫”而不理朝政、荒淫无道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怜悯之情。
全篇情节曲折,跌宕生姿,一共三大转折。“虚幻”的第一个表现就是文章前面成名找一驼背老巫算一卦,以求骁勇俊健的佳虫。成名大喜,用袖笼之回家。儿子由于好奇,不小心折腾死了这只蟋蟀,他大恐,最后投井而亡。本身这就是一出悲剧了,蟋蟀没了,儿子也没有。但小说的高妙在于用虚幻的笔法——成名之子化身蟋蟀,虽然个体小、不中看,但是轻捷善斗,博得了皇上的欢喜。
在离奇荒诞的同时,成名因儿子魂化蟋蟀而入邑庠,发大财,官运亨通,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高度契合的。但成名的“飞黄腾达”不是因为做了利国利民的大事,而是讨得了皇上的欢心。身为国君本该勤于政事,却“好促织之戏”,这无情地鞭挞了统治者的昏聩,作者正是通过此虚幻和现实交织的笔法,使文章的主题鲜明而深刻。
五、(1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石说
归有光
①乐者,仁之声,而生气之发也。孔子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在齐闻《韶》,则学之,三月不知肉味。考之《尚书》,自尧“克明峻德”,至舜“重华协于帝”,四岳、九官、十二牧,各率其职。至于蛮夷率服,若予上下草木鸟兽,至仁之泽,洋洋乎被①动植矣。故曰:“虞宾在位,群后德让。”又曰:“庶尹允谐”,“鸟兽跄跄”,“凤凰来仪。”又曰:“百兽率舞。”此唐、虞太和之景象,在于宇宙之间,而特形于乐□。《传》曰:“夔始制乐,以赏诸侯。”《吕氏春秋》曰:“尧命夔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舞百兽。”击石拊石,夔之所能也。百兽率舞,非夔之所能也。此唐、虞之际仁治之极也。
②颜子学于孔子,“三月不违仁”,而未至于化。孔子告之以为邦,而曰“乐则《韶舞》”,岂骤语以唐、虞之极哉?亦教之礼乐之事,使其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而歌有虞氏之风。淫声、乱色,无以奸其间。是所谓非礼勿视、听、言、动,而为仁之用达矣。虽然,由其道而舞百兽,仪凤凰,岂远也哉!冉求欲富国足民,而以礼乐俟君子。孔子所以告颜子,即冉求所以俟君子也。欲富国足民而无俟于礼乐,其敝必至于聚敛。子游能以弦歌试于区区之武城②,可谓圣人之徒矣。
③自秦以来,长人者无意于教化之事,非一世也。江夏吕侯为青浦令,政成而民颂之。侯名调音,字宗夔,又自号二石。请予为二石之说,予故推本《尚书》、《论语》之义,以达侯之志焉。
【注释】①被:施加。②子游能以弦歌试于区区之武城:指子游做武城宰,按照孔子的教导,推行礼乐教化,把武城治理得物阜民安,秩序井然。
15.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也 B. 耳 C. 矣 D. 焉
16.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①段写法上的特点的一项是(   )
A. 开宗明义 B. 铺陈夸张 C. 善用典故 D. 逐层深入
17. 第②段运用说理方法极有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18. 吕侯请作者为自己的号“二石”写一篇说,作者却大谈礼乐治国,你认为这样的写法合理吗?为什么?
【答案】15. B    16. D    
17. ①举例论证,举颜回的事例说明礼乐治国的道理。
②对比论证,通过冉求和子游的对比论证礼乐治国的道理。    
18. 我认为这样的写法合理。因为作者推崇《尚书》《论语》 的治国道理,大谈礼乐治国,非常有说服力。作者的观点与二石(吕侯)青浦令的身份相称,符合二石为政的特点——政成而民颂之,而且符合归有光的政治见解。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而特形于乐”这句话的句尾语气词需与“特”相应,应用“耳”字。“特……耳”,不过……罢了。句意:不过是表现在音乐上罢了。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写作特色的能力。
D.第①段没有体现“逐层深入”的特点。第一句“乐者,仁之声,而生气之发也”开宗明义阐明观点,后面引用典籍等证明观点,并不是“逐层深入”的结构。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作方法的能力。
“颜子学于孔子,‘三月不违仁’,而未至于化”是举例论证,举颜回的事例说明礼乐治国的道理。
“欲富国足民而无俟于礼乐,其敝必至于聚敛。子游能以弦歌试于区区之武城,可谓圣人之徒矣”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冉求和子游的对比说明礼乐治国的道理。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乐者,仁之声,而生气之发也”“考之《尚书》,自尧‘克明峻德’,至舜‘重华协于帝’”“此唐、虞太和之景象,在于宇宙之间,而特形于乐”“孔子告之以为邦,而曰‘乐则《韶》《舞》’,岂骤语以唐、虞之极哉?亦教之礼乐之事,使其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而歌有虞氏之风。淫声、乱色,无以奸其间”,作者大谈礼乐治国,推崇《尚书》《论语》的治国道理,非常有说服力,“江夏吕侯为青浦令,政成而民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上一个『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