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天水市高一级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命题:高一语文组审核:阎俐冰(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共13小题,每题3分,共39分)1.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传说中曹操有72疑冢,因为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可以权当故事去听,但河南安阳“曹操墓”的“发现”,却使这个故事扑朔
试题预览
天水市高一级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高一语文组  审核:阎俐冰
(满分:100分 时间: 90分钟)
一、选择题(共13小题,每题3分,共 39分)
1. 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传说中曹操有72疑冢,因为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可以权当故事去听,但河南安阳“曹操墓”的“发现”,却使这个故事扑朔迷离起来。与其他的考古发掘不同,“曹操墓”被发现一经公布,便被广泛质疑,并立即在学术界形成了“挺曹”和“反曹”两派,双方高谈阔论,针锋相对。这是曹操做梦也想不到的,他死后1800多年,居然成了珍贵的“资源”被争夺;也想不到,生性疑神疑鬼的他,在死后1800多年,又制造了一起引发公众关注的疑案。
A. 扑朔迷离 B. 高谈阔论 C. 针锋相对 D. 疑神疑鬼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此处说曹操墓真相不得而知,使用正确。
B.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此处说对立双方争论不休,没有贬义,使用错误。
C.针锋相对:针尖对针尖,比喻行动或者观点完全对立。此处说“挺曹”和“反曹”两派观点对立,使用正确。
D.疑神疑鬼:意思是这也怀疑,那也怀疑。形容非常多疑。此处说多疑的曹操又制造了疑案。使用正确。
故选B。
2. 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世人欣赏苏东坡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的这一人生境界在《定风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途中遇雨,触动了他敏感的心灵,仕途多舛,宦海沉浮,与眼前这场猝不及防的山雨何其相似,但苏轼一样等量齐观。
A. 淋漓尽致 B. 仕途多舛 C. 猝不及防 D. 等量齐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淋漓尽致:淋漓: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语境是说苏东坡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定风波》中表现得非常充分,所以使用恰当。
B.仕途多舛:指仕途坎坷,屡受挫折。此处结合“宦海沉浮”分析,是说苏东坡一生坎坷,屡受挫折,所以使用恰当。
C.猝不及防: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此处结合“途中遇雨”是说这雨来的突然,所以使用恰当。
D.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此处强调苏轼的态度,使用不恰当,应换成“淡然处之”。
故选D。
3.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日本在处理国内危机同时,应该推己及人,充分考虑事故可能对他国产生的影响,采取一切必要、可行的措施,保护海洋环境,切莫以邻为壑,对其他国家造成损害。
B. 因为有“重要”工作,病可以不看,觉可以不睡,饭可以不吃,发烧可以忍耐;工作不能耽误,健康可以耽误,看似微小的耽误,一朝积重难返就会酿出生命的祸端。
C. 前一段时间,多家消费品巨头欲掀起的涨价潮,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在发改委介入调查后半途而废。
D.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容易任发布者摆布,加上“三人成虎”定律的影响,一件事情被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大量转发的时候,一个伪事件很容易“被成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以邻为壑: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根据“对其他国家造成损害”可知,正确。
B.积重难返: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多指不好的民俗,恶习,弊端发展到了难以革除的地步。此处强调长期的“微小的耽误”会造成祸端,正确。
C.半途而废:比喻事业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此处是说发改委介入调查后涨价潮被制止,不合语境。
D.三人成虎,原意指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根据“伪事件”可知,正确。
故选C。
4.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些商家先以模糊的广告词来请君入瓮,然后再用若干霸王条款限制消费者,让消费者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B. 在合理范围内,光明正大地上调价格无可厚非,顾客也还能接受,可是表面不涨价,暗地里减分量就有失诚信了。
C. 受“限购”政策影响,不少地产商开始对艺术品收藏跃跃欲试,有人预测,今后几年艺术品的拍卖价格将会持续走高。
D. 作为通讯工具的手机与家庭影院本风马牛不相及,然而现在有很多智能手机已经具备了家庭影院的高清视频播放功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熟语)的能力。
A.“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即,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商家先以模糊的广告词来吸引消费者,消费者是被动的,事先没有整治过商家。使用错误,不合语境。
B.“无可厚非”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句中指在合理范围内,光明正大地上调价格,顾客还能接受。成语使用正确。
C.“跃跃欲试”内心急切地想试一试。句中指不少地产商想试一试艺术品收藏,符合语境。
D.“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句中指手机与家庭影院两种事物本来不相干。符合语境。
故选A。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通过反复地朗读作品,阅读者可以走出文字的困扰,探幽索隐,深得个中三昧,而不会生吞活剥那些参考资料。
B. 温哥华冬奥会产生的86枚金牌中有73枚记入欧美国家的名下,欧美国家对冰雪运动的统治力之强可见一斑。
C. 魔术能给观众一种奇特的享受,魔术师刘谦的那场精彩的魔术表演都过去很久了,提起他大家依然津津有味。
D. 尽管央视每年都会公布出高于80%的春晚收视率,但民间的调查结果却是年年大相径庭,喝倒彩声响成一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生吞活剥:原义是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比喻做学问或学习某事,只是一味地袭用他人的经验或成果,而不求甚解,含贬义。此处与“不会”搭配,表达反复朗读可以有自己的感悟,一味地袭用他人的经验或成果,符合语境。
B.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语境说从金牌数可见欧美国家对冰雪运动的统治力很强,从小窥大,使用正确。
C.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一般作状语和补语,不能作谓语。句中用作了谓语,使用错误。
D.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很远,大不相同。语境表达民间调查结果和央视公布的收视率相差很大,使用正确。
故选C。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一句是(   )
A. 该市获得“国际休闲示范城市”称号的原因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B. 通过走访名人故居的活动,可以使同学们对家乡名人有更深刻的了解。
C. 日本游船公司研发的名为“虎之门”的报警装置,主要由钢丝、镜子、警报器和泛光灯等组成。
D.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中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结构混乱。“原因是……结果”句式杂糅,删掉“的结果”或“的原因”。
B.成分残缺。“通过……使……”介词淹没主语,删掉“通过”或“可以使”。
D.搭配不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表达肯定,“能否取得好成绩”是两种情况,一面对两面,删掉“能否”。
故选C。
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交警部门加大了执法力度。
B. 小明这种烦恼是青少年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这一过渡时期的正常心理反应。
C. 李克强总理率团抵达罗马尼亚后,受到了罗马尼亚人民的亲切欢迎。
D.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金融海啸,不仅席卷了全球,而且波及了美国。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 不合逻辑,“防止……不再发生”否定适当,应把“不”删掉;
C.成分残缺,“受到”缺少主语,应把“后”删掉;
D.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后的句子顺序不当,“席卷了全球”与“波及了美国”对调位置。
故选B。
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变。
B. 这次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据有关部门估计超过一千万元左右。
C. 这次世界媒体峰会上,媒体的挑战与机遇、合作与发展成为与会代表共同探讨的热门主题。
D. 校运会上,我用相机把同学们一个个拼搏的身影和一句句话语摄入镜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搭配不当,“水平”不能与“改变”搭配,应把 “改变”改为 “提高”。
B项,成分赘余,“超过”与“左右”重复,删去其一。
D项,搭配不当,“话语”不能 “摄入”,可以“录下”。
故选C。
9.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智能手机均内置新版微软移动视窗操作系统,并拥有通话、上网冲浪和观看视频等。
B.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C. 《物权法》历经了13年的酝酿和广泛讨论,创造了中国立法史上单部法律草案审议次数最多的纪录。
D. 我对《我是歌手》这个节目有较大的兴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并拥有通话、上网冲浪和观看视频等”成分残缺,残缺宾语中心语,改为“拥有……看视频等功能”。
故选A。
1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校领导对“减负”工作做了具体安排,全体教师也能够自觉执行教委的有关规定。
B. 人们从倒塌的房屋废墟中救出十多名遇难者,并迅速送到医院抢救。
C. 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保障,也是成败的关键。
D. 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不合逻辑,“遇难者”指已经死去的人,无法被救出抢救,此处应改为“遇险者”。
C.不合逻辑,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成败的关键” 两面对一面,应改为“成功的关键”。
D.表意不明,“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存在歧义,可能是“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也可能是“他和副总经理”背着总经理。
故选A。
1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年国语课本定位极为明确:                  
①吸收现代文明
②从而博纳多种价值和宽容各种思想
③继承传统价值
④不以强横的标准答案来桎梏学生
⑤以母语教育为本
A. ⑤③①④② B. ⑤①③②④ C. ④②⑤①③ D. ④⑤①③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上文提供的句子,“当年国语课本定位极为明确”,强调“定位”,与⑤“以母语教育为本”(根本)衔接紧密,然后③“继承传统价值”承接上文,①“吸收现代文明”紧承③,存在先(传统)后(现代)的逻辑关系,④从反面说明不能怎么做,与②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⑤③①与④②之间是正反两方面的对照关系,所以正确排序为⑤③①④②。
故选A。
12. 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应该以实际运用能力来_________我们的学习效果。
②老百姓说得好,_________常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
③这小伙子整体素质的确不错,_________诚实温和。
A. 考查  宁可  品性 B. 考察  宁愿  品性 C. 考查  宁愿  品行 D. 考察  宁可  品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考查:用一定标准、手段来了解和弄清事物的情况。着重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检查、衡量。目的是评定或审核。对象是非重大的,多半是人们的所作所为,如成绩、学习、业务、工作、活动、行动、言论等。考察:着重指实地观察调查或深刻观察了解。多为实地的、大规模的调查,或者进行细致的、深刻的、长时间的观察。目的是取得材料,研究事物的 或问题材的本质。对象常是重大的,多半是客观事物,如山川、地形、地质、工程、运动、科学研究等。语境中指学习效果,用“考查”。
宁可:表示在权衡两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选择其中的一面。宁愿:意思是表明两者相较,只选取某一方面,放弃另一方。“宁可”之所以不同于“宁愿”,主要因这两个词语所引导的句式在主观性的强弱上有所差异。具体说来,“宁愿”引导的取舍句主观性较强,而“宁可”引导的取舍句主观性则相对较弱。语境指面对灾情的选择,强调客观性,用“宁可”。
品行:指人的行为品德。品性:品质的性格和特征。前者侧重具体行为,后者侧重内在抽象的精神、思想、人格、修养等。语境中指“诚实很温和”,属于抽象的“品性”。
故选A。
13.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方永刚既是“知者”,      是一个“行者”。他通过脚踏实地地        党的创新理论,使得党的创新理论的威力通过传播者知行统一的人格魅力更好地         出来。
A. 也   躬身   体现
B. 更   躬行   发挥
C. 更   躬身   体现
D. 也   躬行   发挥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也”表示并列,“更”表示递进;本句中要突出方永刚是“行者”,所以用“更”。“躬身”,意为“亲自”;“躬行”, 意为“亲自实行”。本句中显然要用动词,所以用“躬行”。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发挥: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本句中“党的创新理论的威力”,属于把“能力表现出来”,所以选“发挥”。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此题虚词注意意义和用法,实词注意运用的对象。
二、默写(共12小题,每题1分,共12分)
14.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雨从头上湿到胛。
(2)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
(3)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4)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5)大江东去,浪淘尽,__________________。
(6)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
(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__________________。
(8)静女其姝,__________________。
(9)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____。
(10)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
(11)金风玉露一相逢,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
【答案】    ①. 笠是兜鍪蓑是甲    ②. 周公吐哺    ③. 羁鸟恋旧林    ④.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⑤. 千古风流人物    ⑥. 气吞万里如虎    ⑦. 怎一个愁字了得    ⑧. 俟我于城隅    ⑨. 长路漫浩浩    ⑩.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⑪. 便胜却人间无数    ⑫. 两情若是久长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笠、兜鍪、蓑、哺、羁、恋、萧、俟、隅、漫。
三、翻译(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15. 翻译下列句子。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答案】(1)人不是生出来就都懂得许多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2)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3)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之”,此处指道理;“孰”,谁;“惑”,疑惑。
(2)“博学”,广泛学习;“日”,每天;“参省”检验反省;“知明”,“知”,通“智”,智慧明达。
(3)“安能”,怎么能,岂能;“摧眉折腰”,卑躬屈膝;“事”,侍奉。
四、作文(40分)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会有困顿,生命总有劫难,或是突如其来,或是纠缠不清,但好在我们还有书。把日子过成书里的世界并不容易,但读书可以让枯燥乏味的生活变得鲜活动人,生命也会因此活力十足而鲜亮夺目。
请以“与书相伴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②不限文体(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例文:
与书相伴的日子
那个下午,窗外雨水涟涟,一如我心底的泪,滴打着屋前芭蕉。“一个女孩,选个好专业将来找份好工作比什么都强。选什么考古,还想考研考博,真是读书读傻了!”父亲的话惊雷般时时炸响耳畔。
抑郁中,随手翻开一本书,几行字句随意而来。“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由于断章取义,不知其所以然,但其中的“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于我竟是那么贴切,于是我重读此文,迫不及待。读罢方知,当年易安居士的无奈和失落历经千年穿越山川,如今复加于我身上。她为着遗失的文物古籍,我为着失却的求学理想。因为身有同病之苦,所以我惜她怜她,其实又何尝不是惜己怜己呢。
我借遍了所有能借到书的地方,读完了所有她写的书和写她的书。她,一个乱世女神,我为她的魅力深深折服。我仿佛看到渐入暮年的她,孤守一冷清小院,依门北望,秋风扫着缤纷落叶在门前盘旋。慢慢地,她告诉我:的确,她是愁苦的,但她的愁少有离愁,多的是“北人不惯起来听的”家恨国愁;她是忧虑的,她忧己更心忧天下。“木兰横戈好女子,……但愿将相过淮水”她心灵深处的抗争和呼喊,一点不亚于名臣宗泽病危时拥被坐而喊的“过河!”但是,她看到的只是偏安都城的虚假繁华、岳飞的含恨离去和民族义士们的血泪呼喊;她看到的只是“才藻非女子事”堂而皇之地出现在那个孙姓女子的墓志铭上,由爱国大诗人陆游亲手书写,并大赞其好。她无话可说,却不甘放弃,她以心抗世化愁为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中真情大志,直须千年品评。“秋风秋雨愁煞人”,她终于等来了自己的知音,只是,时光荏苒,一去已经千来年了。
现在回想,我之何幸,在无奈苦闷之际,能遇上乱世女神——李清照,能一“睹”她的迷人魅力;我之何幸,在即将绝望之时,能和千年前的乱世美神对话,知道了有一种生活叫抗争。
诚然,我家贫寒,或许无法供养我一直追寻我的考古梦,可比之于千许年前那个乱世,这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李清照,在那个动荡昏暗的年代,尚可以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与世抗争,让自己超俗。我,没有理由就此放弃。
我收拾其书包,也收拾好心情,回到了学校,更加坚定了我的选择。
有墨香的纸架,铅字的字体,薄薄厚厚的这便是书;有优雅的语句、深沉的思想、长长短短的这便是书;有古人的思想,未来的畅想,深深浅浅的这便是书。转眼间,我和书相伴的日子已数不清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了。可正是在一个个日夜中,我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读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针对我们的现实生活,通过有无书的对比,指出了书籍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人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人们的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顿、劫难或意外,若是没有书,我们可能会为了生活的枯燥乏味而觉得厌烦无味,可能会为了眼前的艰难挫折而失意痛苦。但读书,却能让我们暂时脱离眼下的困境,重新找到生命的活力、看到前行的希望。这也就是读书的意义。而试题给定的标题“与书相伴的日子”,没有直接出现主语,这说明这个与书相伴的人,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作者了解或知道的其他人。若是“我”与书相伴,则重点在于体现材料中有书相伴之后“我”的生活发生了什么转变,产生了什么新的活力。若是他人与书相伴,则在于展现我眼中的他(她)有没有书相伴的前后转变。
此题若是写成记叙文,可以细细梳理自己在某一段时间曾读过的某一本书,及读书过程中点点滴滴的感受,表达自己读书时真实的情感体验,展现阅读对于自己的生活现状及生活态度发生了怎样改变。或是展现“我”生活中的某个人,可能前期他(她)对生活是抱着消极沮丧的态度的,但后期在阅读中汲取精神营养后,他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若是写成议论文或抒情散文,则重在表现与书相伴的日子中,自己的心理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比如它在哪些方面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当然,由此还可适当引申,思考如何读书、读什么书才会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希望,未来的曙光。
立意:
1.有书相伴的日子,让我懂得了珍惜。
2.希望自从书中寻。
3.书中自有无双法,教我一步一前行。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江苏省阜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衔接班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