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红河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月考一高一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
试题预览
红河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月考一
高一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担起责任和道义,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承担个体精神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
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
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达到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
(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材料三:
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会有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
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而是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的独立性相结合。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
(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需要及时介入现实,但作为文学概念的一种,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
B. 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
C. 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
D. 针对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有不同意见,其提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2.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B. 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伟大的诗歌。
C. 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D. 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要考虑‘怎么写’,更要考虑‘写什么’。”
B. “诗歌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能够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这体现了诗歌具有社会稳定功能。”
C. “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中国诗坛没有缺席。”
D. “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力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C    2. C    3. A    
4. ①用两个问题提出论点,分别统摄两个文段,使论述集中;②先论述“为什么”,再论述“怎么办”,递进式结构使论证层次清晰有力;③综合运用了因果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5. 【示例一】能改变。①诗歌回归现实能使诗人融入社会和时代,从而使诗歌内容包含生命体验和现实关怀,拓展诗歌语言空间。②内容和语言的改变可使诗歌具有影响力,达到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切入时代,赢得读者。
【示例二】不一定。①诗歌回归现实仅仅使诗歌创作有了重建的方向,但真正介入现实还需要诗人正确处理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兼顾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②走出困境不仅需要方向,还需要诗人具有对时代和生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最后做出判断。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A项,“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因果不当。根据原文内容“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可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的弱化,是因为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同时根据“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可知,诗歌是需要介入现实生活的,但不能以“沉淀和发酵”为借口。
B项,“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错。从原文“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可知,诗歌创作的内容不一定局限于当前。
D项,“有不同意见”不准确,“‘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错。根据材料二原文可知,材料二的“现实关怀”指“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材料三的“现实主义精神”指“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的创作的精神和态度”。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指在文学创作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现实生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等。
C项,“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错,因为现实主义的方法也是诗歌创作的手段之一。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分析的材料进行分析。
本题中,从材料二的论述中心看,一是谈“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诗歌“写什么”的问题,二是“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怎么写”的问题。
A项,谈论“写什么”和“怎么写”,符合论述中心。
B项,谈的是诗歌的功能和作用,与论述中心无关。
C项,谈的是坚守传统,并且与材料所说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相矛盾,与论述中心无关。
D项,谈的是诗歌语言运用的问题,与论述中心无关。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等,重点考核的是论证结构和论证的方法。
从论证结构上看,材料二提出“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论证分析;接着提出“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然后对其进行回答分析,第一个问题是解答“为什么”,第二个问题是解答“怎么办”,这样就使文章的论述集中,层次清晰。
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是道理论证和引用论证。“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是引用论证。“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是因果论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作答时,一定要依据文本内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脱离文章观点作答。
本题是一道典型明确自己看法的题目。首先要“明确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答能改变,则需要思考,诗歌回归现实对诗坛的作用,材料一提到“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这说明诗歌回归现实,可以贴近时代和生活,打动读者,材料二写道“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说明现实生活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思想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说明现实生活使诗歌创作更具有深刻意义。“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说明现实生活使诗歌创作更具有影响力。
如果回答不能改变,则需要思考,“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究竟要如何,“诗歌回归现实”还有什么不足。材料一提到“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说明诗歌回归现实之后,还需要诗人在现实中找到自己,正确处理自己和现实的关系,诗歌和现实的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说明走出困境还需要诗人正确的理解现实,把握现实。材料三提到“诗歌成了时代的传声筒,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说明诗歌仅仅回归现实是不够的,还要保留它的独立性。所以说仅仅是诗歌回归现实是不够的。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一般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棘
侯发山
日头爬到半空中了,老党还没走到目的地。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但已经被他硬实实地踩出了一条路,其实,这儿已经不能算是沙漠了,放眼望去,到处是蓬勃的沙棘,这些可都是老党家几代人的杰作。汗水从老党的头上往下流,漫过黑红的脸庞,汇集到脖子那儿继续往下淌,被溻湿的衣服更像是一幅地图,花花搭搭的。老党喜欢这样的天气,因为沙棘喜欢阳光,有了阳光它才能生长。
走了十几里,老党还没有走到目的地——他今天是去种植沙棘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围绕沙棘转圈,不是种植就是维护。经过父辈的实践,老党知道沙棘最适合在沙漠里生长,耐干旱、贫瘠、寒冷和炎热,再没有植物能比得过沙棘了。路途越远,老党心里越高兴,说明他们种的沙棘越来越多。老党走得气喘吁吁,休息了一下。老党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儿子,每每想到儿子心里就一沉。 
昨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父子俩就儿子的去留谈了大半夜。 
“爹……” 
“别叫爹,我是乡长!”儿子刚开口说话,老党就黑着脸打断了儿子的话。 
儿子忍不住笑了:“乡长,咱这个乡有多少人口,不就你一个人吗?!” 
“你的户口在这里,就是这里的百姓,你还是副乡长呢,一点儿觉悟都没有。”老党说得没错,他的乡长还有儿子的副乡长,都是县上任命的。老伴儿去世前,也是乡干部呢。 
“爹,不,乡长,您这样做有意义吗?”
“意义比天大。这里是边境,有人居住,就说明这里还是中国的土地。沙棘种到哪儿,就说明哪儿是中国的地盘,任何国家任何人别想侵占!” 
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乡长,沙棘……” 
老党打断儿子的话,说:“咱国家的边境线长,有的地方以牧代巡,咱这里兔子都不过夜,养啥都不行,只能种沙棘!” 
儿子索性不再说话,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 
临睡前,老党气呼呼地说:“你要明天敢走,就不是我的儿子。” 
儿子痞着脸说:“是不是您说了不算。” 
天还没亮,老党发觉儿子的被窝已经空荡荡的。儿大不由爷,翅膀硬了要飞出去,老党能有什么办法?
老党叹了口气,把左肩上的䦆头换到了右肩。不想这糟心事,还是欣赏眼前的沙棘吧。看着沙棘,老党的气就消了,眼里满是怜爱,满是欢喜。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果子有的橘红,有的橘黄,虽然还不到成熟的季节,但已经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儿。这些沙棘仿佛知道老党的心思,随着风势,挤挤扛扛地摇摆着,仿佛在说:老党,别生气,儿子走了不是还有我们吗?我们都是你的子女,都是你这个乡的子民。 
老党呢,似乎听到了沙棘的心声,浑身充满了力量。他长出一口气,迈开大步往前走。 
忽然,老党的眼睛变直了——昨天他种植沙棘的地方有个晃动的身影!他心里一紧,揉了揉眼睛,原来是儿子!儿子在挖树坑。儿子光着膀子,连衣服都没穿。 
老党心里爽快极了,像个孩子似的跑了过去。 
“你,不走了?” 
儿子狡黠地眨巴了两下眼睛,说:“谁说我要走了?” 
“……”老党欲言又止,心里隐隐有一丝愧疚,觉得自己似乎误会了儿子。 
儿子说:“我查了资料,知道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高,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入药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的功效。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除了食品、医药外,还广泛应用于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 
“真的?”老党两眼一亮,继续说道,“儿子,你是说,沙棘不但能防风固沙,而且还有大用处?还能帮助咱们乡脱贫?” 
儿子甩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呵呵地笑着说:“乡长同志,是有大用处哩。” 
大用处?老党给说糊涂了。 
儿子说:“乡长,沙棘赶走了沙漠,这里人会越来越多,家会越来越好……” 
“原来是这样!”老党明白了。 
“傻孩子,这样会晒脱皮的。”老党忙拿起挂在沙棘上的衣服披在儿子身上,心疼地说。 
“乡长……” 
“别乡长乡长的,我是你爹!”老党上前慈爱地拍着儿子坚实的肩膀,心里莫名的踏实。他的眼睛湿润了。 
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 
(选自《芒种》2020年第9期)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但已经被他硬实实地踩出了一条路”,充分表现出老党无怨无悔地对沙漠的付出与坚守。
B. 老党被溻湿的衣服像地图,然而他却喜欢这样的热天气;去种沙棘,路途越远,心里越高兴。矛盾的表述更见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切情义。
C. 文章中老党任乡长,认为种沙棘的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领土,这表明边境上基层干部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对工作的奉献精神。
D. 老党的儿子最后留下来与父亲一起守护沙漠,主要是因为他看到了沙棘防风固沙之外的其他大用处,这可以给他们带来丰厚的收益。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儿”是环境描写,既写出沙棘的勃勃生机,也反衬了人物的焦急心情。
B. 文章主要采用了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这使故事情节紧凑集中,更有利于展现父子两代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启发读者对于代际传承的思考。
C. 文章中“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两处描写,为后文儿子说沙棘用处广泛,并决定留下来等内容埋了伏笔。
D. 文章整体是用平实质朴的风格来进行叙述,而结尾“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则含蓄隽永,使主题表达既深刻又丰富。
8.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老党对儿子态度的变化过程。
9. 文章以“沙棘”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A    
8. 先是为儿子不能理解自己种沙棘而气愤,而后又为儿子要离开而无奈,当看到儿子在种沙棘转而欣喜,为误会儿子要离开而愧疚,为儿子不穿外套而心疼,最后听儿子说完缘由后是感动。    
9. ①文章以沙棘为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种沙棘展开情节,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②衬托人物形象,文章通过描写老党父子以不同方式用沙棘守护沙漠边境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执着坚守、吃苦耐劳的老干部形象和一个头脑灵活,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形象。
③丰富升华小说主题,老党种沙棘是坚守沙漠,儿子种沙棘是改变沙漠,两代人对沙漠的不同守护,象征着对祖国边境的奉献精神代代传承,又代代更新。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D.“主要是因为他看到了沙棘防风固沙之外的其他大用处,这可以给他们带来丰厚的收益”曲解文意,老党的儿子留下来主要是因为受父亲感召,懂得治沙守边的意义。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A.“也反衬了人物的焦急心情”表述错误,前文说“看着沙棘,老党的气就消了,眼里满是怜爱,满是欢喜”,这不是反衬,是烘托人物喜悦的心情。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别叫爹,我是乡长”“放屁!你的户口在这里,就是这里的百姓,你还是副乡长呢,一点儿觉悟都没有”“老党说得没错,他的乡长,还有儿子的副乡长,都是县上任命的。老伴儿去世前,也是乡干部呢”“龟儿,意义比天大。这里是边境,有人居住,就说明这里还是中国的土地。沙棘种到那儿,就说明这还是中国的地盘,任何国家任何人别想侵占”,通过老党和儿子的对话,甚至爆粗口,表明老党为儿子不能理解自己种沙棘而气愤。说“意义比天大”,通过老党的述说分析,表明老党想让儿子回来和他一起守护沙漠。
“儿大不由爷,翅膀硬了要飞出去,老党能有什么办法?老党叹了口气”,通过老党的语言及叹气举动分析,老党以为儿子要离开而无奈叹气。
“原来是儿子!儿子在挖树坑。儿子光着膀子,连衣服都没穿。老党心里爽快极了,像个孩子似的跑了过去”,老党看到儿子留下来了,心里爽快。用“像个孩子似的跑”来表现老党看到儿子留下来后的喜悦心情。
“老党欲言又止。心里隐隐有一丝愧疚,觉得自己似乎误会了儿子”,用“愧疚”“似乎误会”等词语来表明老党为误会儿子要离开而愧疚。
“傻孩子,这样会晒脱皮的”“老党忙拿起挂在沙棘上的衣服披在儿子身上,心疼地说”,通过老党的语言和举动表明老党关心、疼爱儿子,为儿子不穿外套而心疼。
“‘乡长,沙棘赶走了沙漠,这里人会越来越多,家会越来越好……’‘原来是这样!’老党明白了”“龟儿子,别乡长乡长的,我是你爹”,误会化解了,父子相互理解了,最后听儿子说完缘由后老党很是感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标题作用的能力。
情节结构方面,“其实,这儿已经不能算是沙漠了,放眼望去,到处是蓬勃的沙棘,这些可都是老党几代人的杰作”,文章开篇就描述沙棘,为后面内容张本;“咱国家的边境线长,有的地方以牧代巡,咱这里兔子都不过夜,养啥都不行,只能种沙棘!”这是文章主体部分老党为劝儿子留下种沙棘作充分铺垫;“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文章以沙棘林和老党父子融合在一起结尾。文章以沙棘为线索,沙棘贯穿全文,情节也是围绕种沙棘展开,可见见沙棘是全文的线索,这样使小说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人物形象方面,“汗水从老党的头上往下流,漫过黑红的脸庞,汇集到脖子那儿继续往下淌,被淋湿的衣服更像是一幅地图,花花搭搭的”,这是老党在去沙棘林的路上的情形;“路途越远,老党心里越高兴,说明他们种的沙棘越来越多”,即使如此劳累艰苦,老党心里还是那么高兴,此处以沙棘衬托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执着坚守、吃苦耐劳的老干部形象;
“我查了资料,知道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茎、叶、花、果,特如别是沙棘果实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除了食品、医药外,还广泛应用于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这是儿子对想留下自己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云南省安宁市四川师大附中安宁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