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阜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衔接班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阜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衔接班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卷(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阜宁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试号(智学号)填涂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3.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在每题对应的
试题预览
阜宁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试号(智学号)填涂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在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做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魂魄。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文明演进中,孕育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汉字文化独树一帜。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几千年发展演变和使用传播,汉字已成为中华民族共享的宝贵财富,对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目前出土的甲骨文献大多是晚商王室于占卜活动中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记述文辞,反映了当时社会语言生活的一个方面。甲骨文无疑是殷商语言生活中最为典型的文化标本,确证中国古史关于先商早商的历史叙述,展现先民早期社会的生活图景,留存着中华民族久远而清晰的文化记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语言生活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统一六国后,以秦国文字为标准实行“书同文”制度,文字统一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社会俗用的隶书开启了汉字隶变楷化的规范之路。秦汉以来汉字的形体样式基本定型。文书行政之制大体确立,汉字成为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支撑。几千年来,汉字体系前后相继、未曾断裂,从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到计算机处理的现代汉字,其方块样态、线条构形、表意原理一脉相通。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为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创造了稳定性条件。
作为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有力维系着汉语的发展走向,使汉语在方言多样性与文化共同性上达到了平衡统一。中国地域辽阔,在长时期人群流动与文化变迁中,汉语形成了北方、吴、赣、湘、闽、粤、客家等几大方言区,有些方言差异很大,口语通解度较小,单凭口头语言甚至难以沟通。但汉语并没有在历史演变和地域变异中分化为不同语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字能够超越方言差异,“代偿”了沟通信息、联通人心、汇通文化的功能。汉字这种“通古今、达四方”的超时空力量,源于其表意文字的本质特性。汉字不像拼音文字那样委身于口语语音,而是通过形、义等符号要素直接锚定语言的意义系统,“得意忘言”书面语使不同时、地的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传递。对中国人来说,语与文常常是一体的,语言认同主要通过文字认同建立。在此过程中,文化认同得以生发。此外,汉字以其特有的形、义、音等元素,通过别具一格的组合规则和呈现方式,创造了书法篆刻、对联谜语、诗歌音乐等异彩纷呈的汉字文化,带给人们独特而奇妙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源源不断地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摘编自刘翠霞《汉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材料二:
一种语言,只要跟其他语言密切接触,就难免出现外来词。据古代汉语专家和词汇学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可知汉语书面语从来没有中断过吸收外族语言的词语。汉语的词汇系统,对于吸收进入的外来词,历来有一定的规矩。这就是,要用汉字来转译。大体说,有以下情况:有时是译音,比如英语的taxi,译作“的士”。有时是译音兼译义,比如英语的hippy或hippie,译作“嬉皮士”。有时是半译义半译音,比如,把ice cream译成“冰激凌”,把motorcycle译成“摩托车”。有时是译音加类名,比如,把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译成“艾滋病”。
在转译外来词的时候,汉语书面语往往还注意发挥方块汉字的表意功能,使外来词汉化。比方人名的转译,尽可能在用字上分出男女。如美国作家Benjamin Franklin是男的,译为本杰明•富兰克林;美国作家Willa Cather是女的,译为薇拉•凯瑟。再比方事物名称的转译,尽可能在用字上显示人们的好恶心态。如DDV(dimethyl-dichloro-vinl-phosphate),转写为“敌敌畏”,凸显这种东西之可怕。又如TOFFL(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转写为“托福”,带上了企求顺利的色彩。
当今,汉字出现了新的一景:使用英语字母词。《现代汉语词典》所收的纯英文字母词,只是一小部分,没有汲取的还很多很多。面对英文字母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一方面,要看到英文字母词的语用价值。其一,视觉引力。可以从字形上凸显某种事物,显得醒目突出。比如报道足球比赛:“巴萨vs皇马”。谁对谁,特别明朗。其二,新知引力。可以通过字形求解字义,增长知识。比如GDP。其三,心态引力。由于新颖而带国际味,因此可以引发人们心理上的高雅感和奇异感。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支外来的特种生力军,让它配合汉语汉字,发挥其特定的作用。
另一方面,要看到英文字母词的局限性。在内容上,英文字母词具有较大的学科术语性和行业习用性。从受众方面看,绝大多数字母词是看不懂的。比如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除了内行者,恐怕能看懂的少之又少。从使用者方面看,个人分属不同圈子。甲圈中人使用的,乙圈中人不一定懂。孔子指出:“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朱熹《论语集注》解释道:“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广大群众看不懂的东西,其生命力是有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年10月31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七号宣布该法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强调:“国家机关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
(摘编自邢福义《辞达而已矣》)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殷商甲骨文展现了先民早期社会的生活图景,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
B. 不同方言区的人们能够超越方言差异,进行信息传递,主要得益于汉字的表意本质特点。
C. 汉语利用表意功能,把“DDV”译为“敌敌畏”,凸显这种东西之可怕,汉化了外来词语。
D. 因为英文字母词能够引发人们心理上的高雅感和奇异感,所以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参考答案】D.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错。从材料二倒数第二自然段“另一方面,要看到英文字母词的局限性。在内容上,英文字母词具有较大的学科术语性和行业习用性。从受众方面看,绝大多数字母词是看不懂的”“广大群众看不懂的东西,其生命力是有限的”可以看出,英文字母词无论是使用的数量,还是使用的圈子都受到局限,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汉字能够超越方言差异,所以汉语没有在历史演变和地域变异中分化为不同的语言。
B. 汉字具有“通古今、达四方”超越时空的稳定力量,成为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支撑。
C. 汉字的拼音依托于口语语音,与各方言之间的通解度较小,人们通过拼音难以沟通。
D. 大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有利于减少外来词语,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参考答案】B  A.“汉字能够超越方言差异”程度失当,原文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字能够超越方言差异”。C.“汉字的拼音依托于口语语音,与各方言之间的通解度较小”偷换概念,材料二中提到“有些方言差异很大,口语通解度较小,单凭口头语言甚至难以沟通”,是方言“口语通解度较小”,而不是“汉字的拼音”。D.“有利于减少外来词语”错误,原文只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于使用汉语汉字有一些规定,文章内容无法推断出“减少外来词语”的目的和结果。
3. 下列材料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山东莒县和诸城发现了刻有“图象文字”的陶缸和陶缸残片。据考证,这些“图像文字”反映了大汶口人有祭社、祭祀酒神的习俗。
B. 在东南亚众多国家中,汉字教育几起几落,甚至被消灭殆尽,但在马来西亚,汉字教育仍然保持着欣欣向荣的态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C. “孝”字,金文作“”,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表示年轻人搀扶着老人。《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D.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说:“今天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很少能看懂三百年前的本国文献……对于中国人说来,数千年的文献都能了解。”
【参考答案】B  A.能够证明“留存着中华民族久远而清晰的文化记忆”;B.体现的是汉语在其他国家的使用情况,与材料一无关;C.能够证明汉字是“通过形、义等符号要素直接锚定语言的意义系统”;D.能够证明“书面语使不同时、地的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传递”。
4. 请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参考答案】首先文章由中华文化引出汉字文化,指出汉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接着以甲骨文为例,论证汉字铭刻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记忆。然后分析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为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创造了稳定性条件。最后讲汉字书写系统(汉字的表意文字的本质特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一点1分)
文章从文化说道中华文化,再说道汉字文化,指出“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几千年发展演变和使用传播,汉字已成为中华民族共享的宝贵财富,对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强调汉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接着说“文字是文明的标志”“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以甲骨文为例说明甲骨文“确证中国古史关于先商早商的历史叙述,展现先民早期社会的生活图景,留存着中华民族久远而清晰的文化记忆”,从而论证汉字铭刻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记忆。
然后从诸侯争霸时的“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说道秦统一六国之后的文字统一,“文字统一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而论证“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为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创造了稳定性条件”。
最后先说“汉字有力维系着汉语的发展走向,使汉语在方言多样性与文化共同性上达到了平衡统一”,再分析中国地大物博,方言难以沟通,而文字“通过形、义等符号要素直接锚定语言的意义系统”“使不同时、地的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传递”,并通过别具一格的组合规则和呈现方式涵养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这是讲汉字书写系统(汉字的表意文字的本质特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哦,香雪
铁 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
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就在这个一分钟里,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和能松能紧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香雪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嗒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穿起花棉袄了,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凤娇头上别起了淡粉色的有机玻璃发卡。
火车停了,发出一阵叹息,像是在抱怨台儿沟的寒冷。车窗全部紧闭着,没有人向窗外瞥一眼。
香雪把臂弯里的篮子换了换手,顺着车身不停地跑着,尽量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没有人发现她,她却在堆满食品的窗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放在那位女学生模样姑娘的面前。不知怎么的她朝车门跑去,当她跃上踏板,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颤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在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凤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只有一位旅客。香雪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吹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进出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嗒”的一声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迎着她走过来的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原载《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过来的这趟火车在台儿沟停留一分钟,这给台儿沟带来热闹和变化,也反映出台儿沟的闭塞与贫穷。
B.与其他的姑娘关注穿着打扮不同,香雪打听的内容是北京的大学和“配乐诗朗诵”,这体现出她有别于常人的高远的精神追求。
C.火车上的女学生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执意用鸡蛋来交换,这表明她自尊心极强,有着不轻易接受他人施舍的性格特点。
D.香雪沿铁轨步行回台儿沟时,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一番历险虽给香雪带来了考验,更让她感受到了成熟蜕变的喜悦。
【参考答案】C(“有着不轻易接受他人施舍的性格特点” 错)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在意象选用上别具匠心,如火车象征着现代文明,它的到来为小山村打开了一扇眺望外面世界的窗口。
B.作者用敏感的笔触再现了被现代文明唤醒的小山村女孩群像,香雪、凤娇是这一群像里最突出的代表人物。
C.小说描写人物外貌和言行,也呈现其心理,生动表现了一群山村少女淳朴善良、天真美好的心灵世界。
D.小说以火车为依托,选取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讲述故事,把叙述者定位在村外人的位置上,构思精巧。
【参考答案】B(“香雪、凤娇是这一群像里最突出的代表人物” 错,作者写凤娇意在衬托香雪)
7.请简析“一轮满月升起来了”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满月照亮山谷且光亮落在铅笔盒上,暗示并烘托了香雪心理上的微妙变化,(2分)她的内心因此而充实不再害怕,她前所未有地体悟到养育她成长的环境的美好并对小山村的未来产生憧憬。(2分,意思对即可)第①点:若答到“香雪由原来的害怕、自卑变得对台儿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可赋1分。
8.铅笔盒多次出现并直接作用于香雪这一形象的刻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面对同学关于铅笔盒的追问和同桌故意摆弄铅笔盒的行为,香雪内心不再平静,这反映了她的自尊和精神上的觉醒;②在看到铅笔盒后,香雪不顾一切地追爬上火车,这反映了她对铅笔盒所代表的文化知识的渴求;③为换取铅笔盒,香雪坚持付出一篮子鸡蛋的代价并独自夜行三十里山路,这展示了她纯洁美好的心灵和蓬勃昂扬的进取精神;④借着满月的光,香雪举起铅笔盒仔细端详等系列行为,表现了她在拥有铅笔盒后的满足与喜悦;⑤高举铅笔盒迎着人群奔跑,表明香雪的精神世界正在蜕变。(每点2分,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①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②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③、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④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⑤,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复白。
【注】①作者被贬永州期间,韦中立曾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拜访柳宗元并向他求教;返回长安后,致信柳宗元,请求拜师,作者以此信回复。②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③庸:古国名,在今湖北省竹山县东南。④苍黄:同“仓皇”,惊慌失措的样子。⑤炳炳烺烺:谓漂亮,有光彩,形式上好看。
【参考译文】
二十一日,宗元启:
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遇到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您以前想要看看我的文章,我已经全部陈列给您了,这并不是以此向您炫耀自己,只是姑且想要看看,从您的神情态度上反映出我的文章的确是好是坏。现在您的来信,说的话都对我过奖了。您的确不是那种巧言谄媚假意奉承的人,只不过是特别喜欢我的文章,所以才这样说罢了。
当初我年轻又不懂事,写文章时把文辞漂亮当作工巧。到了年纪大一些,才知道文章是用来阐明道的,因此不再轻率地讲究形式的美观、追求辞采的华美、炫耀声韵的铿锵、把这些当做自己的才能了。凡是我所呈给您看的文章,都自认为接近于道,但不晓得果真离道近呢,还是远呢?您喜爱道而又赞许我的文章,也许它离道不远了。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即使您不因我的帮助有什么收获,我却因为您的帮助而有所收获,又何必以老师来称呼这种关系呢?采取老师的实质,去掉老师的名义,不要招致越地和蜀地的狗的惊怪狂叫,或者象孙昌胤举行冠礼那样遭到人们的嘲笑,那就万幸了。宗元再告。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B.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C.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D.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参考答案】C
10.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B. 辱,谦辞,表示承蒙,书,指书信。“辱书云”就是承蒙您来信说,本文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
C.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屈子,即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D. 二年,指“元和二年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上一个『陕西省宝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