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时作业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时作业(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4.2大学之道一、语言基础落实练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B.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C.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D.安而后能虑 虑:忧虑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师不必贤于弟子B.在止于至善C.青,取之于蓝,而青
试题预览
4.2 大学之道
一、语言基础落实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
C.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
D.安而后能虑   虑:忧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在止于至善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良曰:“长于臣。”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阐述大学宗旨的句子是“     ,     ,      ”。
(2)在这个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节,每件事情都有发端有结束,用《大学之道》中的话说就是“        ,        ”。
(3)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品性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从而达到天下太平的境界,这正如《大学之道》中所言:“    ,     ,      。”
6.阅读下面《大学之道》《老子》选文,回答问题。
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
②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
(1)请分别简要概括《大学之道》和《老子》对“人”的要求。
答:                                       
                                       
                                       
(2)结合文段①,谈谈你对“身修”与“天下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答:                                       
                                       
                                       

7.请筛选、整合下面这段文字中的主要信息,为“慎独”下定义。要求不超过100字。
“慎独”是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修身方法,最早载于《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可通俗地解释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其实说到底就是“慎心”,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
答:                                       
                                       
                                       

二、文言文精读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①;其乐心感者,其声啴②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③,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乐记》,有删改)
[注] ①噍以杀:噍(jiāo),急促。杀(shài),衰微。②啴(chǎn):宽舒。③食(sì)飨之礼:食礼和飨礼,古代招待宾客及宗庙祭祀之礼。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C.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D.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戚羽旄:干戚,盾和斧,跳武舞时所执的道具;羽旄,雉羽和旄牛尾,跳文舞时所执的道具。
B.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C.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正统的雅乐,被斥为乱世之音。
D.玄酒:水。水为玄色,即黑色。上古无酒,以水代之,所以称祭祀用的水为玄酒。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心有哀、乐、喜、怒、敬、爱等不同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有急、缓、散、厉、直、柔等之别。
B.声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动,人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
C.桑间濮上之音属于亡国之音,它反映了国家政治混乱、百姓不受约束、统治者自私自利的现象。
D.审声才能知音,审音才能知乐,审乐才能懂得政事,因此审声就能懂得政事。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译文:                                       
                                       

(2)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译文:                                       
                                       

12.文中是怎样具体论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这个道理的目的何在?
答:                                       
                                       
                                       
                                       

三、古诗歌加餐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 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 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②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帽子。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潭州时,即诗人去世前半年多。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强饮”一词是痛快豪饮的意思,表明诗人晚年要纵酒人生。
B.颔联写诗人在船上的所见所感,春来水涨,江流浩瀚,自己老眼昏花。
C.颈联运用叠词,具有韵律美,写景由近及远,由蝴蝶到鸥鸟,层次分明。
D.尾联总收全诗,诗人北望长安,思朝廷,忧愁顿生,有沉郁苍茫之美。
14.《杜诗镜铨》认为结尾写愁“结有远神”。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愁”的原因。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舟过荻塘
沈与求①
野航春入荻芽塘,远意相传接渺茫。
落日一篙桃叶浪,熏风②十里藕花香。
河回遽失青山曲,菱老难容碧草芳。
 村北村南歌自答,悬知③岁事到金穰④。  
[注] ①沈与求(1086—1137):宋代大臣。政和五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尚书参知政事,著有《龟溪集》。诗人外出归来,船经荻塘,有感春景,而作此诗。②熏风:和暖的南风,多指夏风。③悬知:料知,推想而知。④金穰:指丰收之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巧妙地将各种丰富的意象缀合在一起,诗中写山水,却语含感慨,意逸象外,将一首深情绵邈的诗作传于世人。
B.首句“野航春入荻芽塘”在叙述中穿插描写,交代事情发端的同时又生动地描摹眼前景物。一个“芽”字将满塘春色移到读者眼前,笔墨简淡却意境鲜明。
C.“河回遽失青山曲”一句别有情趣,“河回”本因“山曲”造成,这里却说是“河回”才使山骤然失去婀娜的身姿,虽不“合理”,但却“生情”。
D.诗的最后两句构成了一幅民间风情画,村民率真自然,用歌声来表达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这一情景感染了诗人,便在字里行间寄寓了归隐之意。
16.这是一首写春景的诗,而颔联中的“熏风”“藕花”却都是夏景,对此,你作何理解?请结合诗歌的意境赏析颔联的艺术特色。
答:                                       
                                       
                                       
                                       

 
参考答案
1.D 虑:思虑精详。
2.B B项,“于”,介词,达到。其他三项的“于”都是介词,比。
3.C C项,应该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是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
4.A 《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5.(1)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2)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3)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6.(1)《大学之道》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对人的要求是抛弃知识、仁义、贪欲等,无欲无求,恢复自然无为的本性。
(2)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
7.慎独亦叫慎心,是最早载于《中庸》中的以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为原则,由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一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的修身方法。
8.A “物使之然也”为判断句,句子结构完整,其前应断开,故排除B项。“故形于声”中的“故”表原因,其前应断开,故排除C、D两项。
9.B “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错。文中说的是“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即先王制礼作乐,是要教人们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10.D 审声是懂得政事的前提,但不能说审声就能懂得政事。
11.(1)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
(2)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乱。亡国之音,其曲调哀伤而忧郁,反映了人民的困苦。
12.方法:文中先通过道理论证论述了音是人内心情感的表达;然后举例具体论证,讲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等与不同的政治形态存在的内在联系。
目的:通过了解一个时代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其政治状况;而利用音乐进行教化,就可以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参考译文】
音的产生,都是出于人类有能够产生思想感情的心。人类思想感情的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变动,就会用“声”表现出来。不同的声彼此应和,所以产生变化。把这种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表现出来,就称作“音”。排列这些“音”而且配上乐器演奏,并手持干、戚、羽、旄跳舞,就称作“乐”。
乐,是从音产生的,其根源在于人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所以人心有了悲哀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急促而衰微;人心有了快乐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宽舒而和缓;人心有了喜悦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开朗而自由;人心有了愤怒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粗暴而严厉;人心有了崇敬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刚直而廉正;人心有了爱慕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温和而柔顺。这六种声音,并非人的内心原来就有,而是人的内心受到外界事物影响才产生的。因此前代
先王对于能够影响人心的外界事物十分慎重。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礼制、音乐、刑罚、政令,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就是用来统一民心而实现天下大治。
音,皆出于人心。感情激荡于心,所以就表现为声。把声组成一定形式的曲调,就叫音。所以太平盛世的音,其曲调安详而欢乐,反映了政治的和谐。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乱。亡国之音,其曲调哀伤而忧郁,反映了人民的困苦。声音的道理,和政治是相通的。
郑、卫两地的音乐,属于乱世之音,接近于慢音了。桑间濮上的音乐,属于亡国之音,它象征着政教散乱,人民放纵,臣子犯上欺下、图谋私利而无法遏止。
音,都是出于人心;乐,则是与社会伦理相通的。所以懂得声而不懂得音的,那是禽兽;懂得音而不懂得乐的,那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懂得乐。所以君子才能通过辨别声进而懂得音,通过辨别音进而懂得乐,通过辨别乐进而懂得政事,于是就有了一整套的治国方法。所以对于不懂得声的人,就没法和他进一步谈音;对于不懂得音的人,就没法和他进一步谈乐。懂得乐的人,也就近乎懂得礼了。礼、乐都能够懂得,那就叫有德。德,就是得到的意思。所以无论多么隆重的乐,并不是为了极尽听觉上的享受;无论多么盛大的食飨之礼,并不是为了极尽味觉上的享受。演奏《清庙》所用的瑟,上面是朱色丝弦,下边是稀疏的孔,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应和咏叹,形式简朴却余音袅袅。又如大飨之礼,以水代酒且放在前列,盘子里放的是生肉生鱼,肉汁也不加任何调料,食物简单却余味无穷。由此看来,先王制礼作乐,目的并不是要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要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13.A A项,“强饮”理解有误。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因此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每遇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是写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
14.①首句“强饮”不仅写出自己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表现出诗人对自己年老体衰、穷困潦倒的愁苦。②借用“鹖冠”一典,点出诗人身不在官、壮志难酬的忧愁之情。③“老年花似雾中看”,直接表明诗人暗自伤老之情。④以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反衬诗人困居舟中的忧思。⑤“愁看直北是长安”,表明诗人心系国运安危、担忧时局多难的情怀。⑥以“舟中作”为题,既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年漂泊困苦的处境,又从自身想到了国家的动荡不安。
15.D 尾联赞美农人的淳朴和期盼丰收的景象,诗人向往农家一边劳作一边唱歌的悠闲自得的生活,但无归隐之意。
16.①落日余晖映照在粼粼碧波之上,这是眼前实景,诗人由此展开想象:春去夏来,南风轻吹,那时的塘上将荷花盛开,香飘远方。②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时令由春推进到夏,将空间由眼前拓展到远方(十里之外)。③突破了时空的局限,让此地与彼地、眼前与将来不同时空的胜景联翩而至,给人以异乎寻常的美的享受。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同步作业』  下一个『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