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一中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文安一中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高一必修三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文安一中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命题人:张晓辉审核人:黄娜考试时间:2020年3月7日8:00-9:30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
试题预览
文安一中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命题人:张晓辉    审核人:黄娜    考试时间:2020年3月7日8:00-9:30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5分  )
A.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B.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并提出顺应自然及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C.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D.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契合他“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5分   )
A.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分析,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B.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出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C.文章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得出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的结论。
D.文章整体为总分总结构,二~四段采用并列结构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自然引出第四段的“生态伦理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
A.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
B.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C.荀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也正是这种同质性是推己及人的逻辑基石。
D.孟子赞成“时禁”并反对对自然的过度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7题。
材料一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在2019年频频登上热搜。一年来,这首歌如此火爆,首先是因为举国上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热烈氛围。可为何爱国主义歌曲这么多,唯独它火了起来呢?
2019年4月,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节就挑选了《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主旋律歌曲。音乐家们给出以下几点理由:质朴深情的歌词,柔和舒展的旋律,好听;歌声里寄托着由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直抵人心;圆舞曲风格,节奏欢快,朗朗上口,适合大众唱、大合唱等。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成为“网红”,远不止歌曲自身的特点,还在于它打破了各种圈层。无论是金领还是蓝领,无论是明星还是路人甲,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小学生,都在这段时期不由自主地哼唱起这首优美的歌曲,都以“我”的角色汇入歌曲形成的新潮流,一起参与庆祝祖国的生日。报告会、文艺汇演、千人合唱等等,每一个活动都能以“我和我的祖国”冠名。活动中的每一个“我”,都是中国故事里的主角,都以自己真挚的爱国情意唱响对祖国的赞美和祝福。
另外,流行文化助力主流政治文化。人们在微信头像上,甚至自己的脸上添上那一抹红色,显得格外自然。流行音乐天后王菲演绎的《我和我的祖国》,自在、辽阔而温暖。虽然争议不断,但并不妨碍这一文化现象维持高的品质和热度。
(取材于网络文章)

材料二
2019年春节,央视连续播出了快闪系列节目——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随后引发了全国的模仿热潮。“我和我的祖国”快闪节目是如何吸引观众参与,提升节目传播效果的呢?
节目制作:品牌效应激活现场观众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品牌优势十分突出,《我和我的祖国》本身也是艺术精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方位策划,多角度、多机位拍摄,现场观众可以充分感受到热烈的氛围而自发加入。系列节目的推出正值春运返乡和春节团聚期间,第一期节目选择首都国际机场作为拍摄地,面对信号可以覆盖全国的拍摄镜头,被采访者积极参与,尽情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归途的迫切感,激发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观众将参与央视节目录制的消息、照片、短视频上传社交媒体,参与到这场面向全国传播的活动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镜头组构建实时互动场景,是提升视频传播效果的重要环节。作为向全国人民传播的一档文化类节目,其内容设置对互动性的要求必须清晰且有针对性,力求调动设备与拍摄角度相配合,使现场和屏幕前的观众参与到节目的互动中。在成都宽窄巷子的摄制中,祖籍成都的音乐人陈彼得从四川元素背景中走出,他的歌声点燃了观众参与的热情,航拍的应用使受众的现场感更加强烈。而小朋友扮演的熊猫角色、说唱组合的出现,将与观众的互动性进一步提高。在互动中,快闪活动由音乐人的独唱变成了观众的合唱,舞台变成广阔天地。构建互动场景的镜头语言,既提高了现场观众参与的热情,也使得受众面对视听作品有了代入感,被《我和我的祖国》歌声和内容深深感动。
节目播出:电视与新媒体合力传播
本节目每期在“新闻联播”首播,随后在“@央视新闻”官方微博等新媒体播出。节目中除快闪元素之外还有街采风格的互动融入。采访聚焦于春节返乡、民俗内容等主题,受访者会在街采中回应记者的提问,进行第一人称叙述。节目播出时会剪辑掉记者提问部分,保留受访者最核心的回答。在新媒体的传播中,加入相关的话题元素与祝福祖国元素,进行系列策划与传播。部分看到这一电视节目的观众也会在网络上搜索相关视频,自觉地进行二次传播。 
(取材于张腾方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上世纪80年代末,主旋律电影往往以较高的文化姿态抒写宏观而深邃的革命浪漫传奇,主人公一般以革命领袖与英模为主,所以不可避免地与普通人的生活情感体验拉开差距。近年来,一些主旋律电影主角已实现了身份下沉,但它们主要依靠宏大事件与渺小个体之间的悬殊所产生的张力来营造戏剧性。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基于对“用电影来写人、写人性”的精准把握,把视角融入了普通人的日常经验之中。七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已不再是伟大奇迹的缔造者,历史背景不再是被叙述的主体。比如林治远为开国大典的升旗一直在焦急地进行“最后一分钟营救”,出租车司机张北京出于悲悯而将奥运会门票转让给四川小孩……故事主人公以实现国家使命、民族荣耀、社会安定为目标的崇高理想,被转化为便于观众体认的普遍情感。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在“红色叙事”之外,开辟了中国主旋律电影“金色叙事”的新途径。电影通过选取重要时间节点,将共和国的历史“精简”,形成了我与祖国、个人与集体“融合”的一致表达。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消失了,人物不再以一代人的面貌出现,而都成为了与祖国共同成长的“小小浪花”。《相遇》中,张译饰演的原子弹研发人员在公交车上与三年未联系的女友相遇,对话场面构成了电影画面的前景,车窗外集结、聚拢的行人构成后景。当汽车停止,男女主人公下车没入人海,个人与集体融为一体,而原子弹试爆成功成为这一“融合”时刻的历史标点。同样的呈现方式也见于《夺冠》,主角冬冬维护着“脆弱”的电视天线,让整条弄堂有机会见证中国女排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创造奇迹的时刻。于是,在弄堂狭小的空间场景中,国家、群体、个人这三个原本有空间和情绪区隔的表达融为了整体,完美应和了主题曲中“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意旨。这部电影用最独特的诉说方式,燃爆了亿万中国人心中的“我和我的祖国”。                                      
(取材于郑炀、沈律君等相关文章) 
4.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5分)
A. 因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热烈氛围,许多爱国主义歌曲迅疾成为“网红”。
B. 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选《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主旋律歌曲,和歌词质朴深情、旋律好听、圆舞曲风格等诸多因素有关。
C.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因为自身特点,打破了各种圈层,人们在歌唱时都能够表达了每一个“我”的爱国真情。
D. 王菲演绎《我和我的祖国》引发的争议,助推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流行。
5.下列为“材料二”第二部分横线上所拟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
A.节目设置:构建电视镜头语言  B.节目效果:点燃观众参与热情
C.节目效果:身临其境的代入感  D.节目设置:构建实时互动场景
6.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5分)
A.“品牌效应”是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能够选择颇有影响力的节目拍摄地。
B.只要调动设备与拍摄角度相配合,就能使屏幕前的观众也参与到节目的互动中。
C. 街头采访聚焦于春节返乡、民俗内容等主题,受访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应记者的街采问题。
D.新媒体加入话题元素与祝福祖国元素,对电视节目自觉地进行二次传播。
7.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5分)
A.“林治远进行‘最后一分钟营救’”“出租车司机转让奥运会门票”等故事中主人公的崇高理想被转化为便于观众体认的普遍情感。
B. 《相遇》选取“原子弹爆炸”这一时间节点,叙述了一个原子弹研发人员和女友相遇后没入人海的情节,表达了我与祖国、个人与集体融合的主题。
C.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开辟了中国主旋律电影“金色叙事”的新途径。电影通过选取重要时间节点,将共和国的历史“精简”,形成了我与祖国、个人与集体“融合”的一致表达。
D. 近年来的主旋律电影,虽然主人公不再以革命领袖与英模身份出现,但内容依旧不同程度地拉开了与普通人生活情感体验的差距。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
摩洛哥王子
徐则臣
要不是碰上个卖唱的,兴许这辈子我都不会关心摩洛哥在哪里。那家伙唱得真不错,嗓子一会儿像刘欢一会儿像张雨生。模仿田震《自由自在》的时候,我跟上他的那种狭窄、茫然又激越的声音,可以乱真。当然,跟上之前我给了他十块钱。给钱的时候我脸是红的。我心疼。但已经掏出来了,哪好意思再塞回兜里呢。他看出来我喜欢田震的歌,接下来他唱的都是田震的歌,《执着》《干杯朋友》《月牙泉》《未了情》。从地铁的这头唱到那头。地铁在西直门站停下,我得下去了。
他停下弹奏和歌唱,扭着身子指自己后背。他的夹克上印着五个字:摩洛哥王子。
回到平房,我跟行健说见着摩洛哥王子了。摩洛哥在哪儿啊?”
行健哼了一声:“我还见着西班牙王妃了呢。”
米萝已经从他的百宝箱里翻出了世界地图,旧书摊上花两块钱买的。“北非,在北非。头顶上就是西班牙。”
他把地图摊在我们的小饭桌上,我把脑袋也伸过去。摩洛哥头顶上不仅有西班牙,还有葡萄牙。左边是浩瀚的大西洋,右边是阿尔及利亚。边境之南是我只在地理课本上见过的毛里塔尼亚。
聊完就洗洗睡了。很快我们就把摩洛哥和卖唱的小伙子忘到了脑后。不是记不住,是所有激动人心的事情最终跟我们都没关系。我们还住在北京西郊的一间平房里,过着以昼伏夜出为主的日常生活。我依然隔三差五地出没在地铁2号线沿线,逢人不备的时候,鬼鬼祟祟地帮我办假证的姑父洪三万打小广告。行健和米萝也是,他们帮陈兴多打小广告,偶尔我们会在同一条街或者同一条地铁线上碰头。
有一天傍晚,我在西直门站地铁口的背风处吃烤红薯,行健从身后拍了我的肩膀,说:
“看见你那个‘摩洛哥王子,了。”
“那家伙是不是只有一件衣服?”米萝说。他们看见的也是那件印有“摩洛哥王子”的夹克。 “他还带着个头发乱得像草窝的小女孩。   
“他妹妹?”他们看见他的时候,他正从保温杯里倒水给 一个脏兮兮的小姑娘喝。
“我哪知道。”
“我跟他说起你,”行健说,“他竟然记得。”
我继续吃烤红薯。
“不信?”米萝说,“我们真说起了你。说你给了他十块钱,他没想起来;说你跟着他听田震的歌,从车头听到车尾,他就一下子想起来了。他说,那个哥们啊,背个军用黄书包。”
看来是真的,那天我的确背着一个军用黄书包。其实那几年我背的都是这个包,就一个包。打小广告的一套家伙都装在里面:刻着洪三万电话号码的一个大印章,墨水瓶,涂墨水的板刷,印有我姑父电话的假证业务范围的名片,当然还有纸和笔,以备不时之需。能撒名片的时候撒名片,可以直接盖上个大戳的时候就盖戳,实在不行,用笔在一切可以写字的地方写上我姑父的名字和他的电话号码。
“那是他妹妹么?”米萝又问,“穿得可不如他啊。”
我真不知道。我也只见过那家伙一次。
秋风乍起,纸片和几片树叶被吹进了地铁口。一群人走出来,像这个秋天的黄昏,有种虚弱的单薄。最后出来的是一串饱满的歌声。“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没有吉他声,但我知道“摩洛哥王子”来了。果然,摩洛哥王子和一个扎着两个蓬乱小辫的女孩从地铁站走出来。他在教那女孩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小女孩六七岁的样子,鼻梁不高,脸有点脏,褂子还是用北方乡村里当被面的花布做的。摩洛哥王子该有二十出头,看上去比行健和米萝大。
“你们呀——”摩洛哥王子说。“来一根不?”行健挥挥右手夹着的中南海香烟。
摩洛哥王子笑笑,从兜里掏出一把零钱递给那小女孩,说:“过马路注意安全啊。别忘了歌词。”
小女孩犹豫一下还是接住了,然后向他摆摆手:“谢谢哥哥,我记着呢。”跳过马路牙子走到对面去了。
我们凑在一起抽烟,像一群不良少年。“你妹妹?”我还是问了。
“小花?不是。”摩洛哥王子抽烟的动作很熟练,“地铁里认识的。”
“她这样——干啥的?”米萝问。
“要钱的。”
“要钱的”就是“乞讨的”。地铁里有各种各样的乞讨者:残疾人;卖艺的,像摩洛哥王子这样;老人;孩子,比如那个小姑娘,叫小花?
“最近老是遇到她。”摩洛哥王子说。
“你为啥要给她钱?”米萝问。
“她说一天下来要不够数,回到家她爸会打她。”
我们都火了,这什么爹!哪天好好修理他一顿。
“稍安勿躁。”摩洛哥王子劝我们,“我也想跟小花的爸爸谈谈,小花不让,怕谈过了挨的揍更多。你们是干啥的?”
我想告诉他我们是做小广告的,行健瞪了我一眼,说:“你叫啥名字?”
“王枫。”
“你衣服上印着个‘摩洛哥王子’算啥?”
“一直想整个乐队,叫‘摩洛哥王子’我是主唱。不过得慢慢来。还有吗?再来一根。”明白了。他只是想象中的“摩洛哥王子”的主唱。但他的广告做得好,八字还没一撇,他就把乐队名字印到衣服上了。
(选自2015年第9期《长江文艺》,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5分)
A.小说以“要不是碰上个卖唱的,兴许这辈子我都不会关心摩洛哥在哪里”开头,不仅交代事情的起因,还制造悬念,易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B.“我”欣赏王枫歌唱得不错、给他十块钱的时候“我脸是红的”还“心疼”,这样写既表现了 “我”对王枫的欣赏,又暗示了“我”生活的不容易。
C.“我”回到平房跟行健说自己“见着摩洛哥王子了”,行健竟然说他“还见着西班牙王妃了呢”,表明他根本不相信“我”说的话。
D.小说描写了一群北漂青年的日常生活,也以真实的笔触,反映了这群青年在北京所从事的职业状况,表现了北漂生活的不易。
9.小说写的是一个卖唱的北漂青年的平常事,却用了“摩洛哥王子”这样一个题目,请探究以此为题的作用。(6分)
10 .小说在刻画王枫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7题。
《温疫论》原序(节选)
吴有性
昔仲景立《伤寒论》,盖为伤寒设也。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求其所谓伤寒者,百无一二。予即按诸书,咸以为春、夏、秋所发,皆属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则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而真伤寒,每在严寒。虽有头疼、身痛、恶寒、无汗、发热之症,每用发散之剂,一汗即解。间有不药亦自愈者,并未常因失汗,以致发黄、谵语、狂乱等症。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真伤寒也。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马攸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用心可谓仁矣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以告世,况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置之勿论? 或谓温疫一证,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称散亡之余,王叔和补方造论,辑成全书。则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甚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①,因而失治。或遇医家见解不到,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感邪之轻者,有获侥幸;感邪之重者,而加以失治,枉死不可胜计。嗟乎!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余虽孤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并平日所用历应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 
注:①瘳(chōu)病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
A.盖为伤寒设也    表推测原因,大概      B.迨夫临症所见       等到
C.未有不殆者       危,有害              D.以俟高明者正之     正确
12.下面四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5分  )
A.间有不药亦自愈者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B.或谓温疫一证           所守或匪亲
C.伤寒、感冒均系风寒     孤舟一系故园心
D.咸以为春、夏、秋所发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5分  )
A.今鹿马攸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用心可谓仁矣/
B.今鹿马攸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用心可谓仁矣/
C.今鹿马攸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用心可谓仁矣/
D.今鹿马攸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用心可谓仁矣/
14.某生在本次武汉冠状病毒居家隔离期间,翻阅古籍,了解中医文化,对文中加点词语做了如下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5分 )
A.《伤寒论》即《伤寒杂病论》,为医圣张仲景所著,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B.崇祯辛巳,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其中,崇祯是皇帝年号,“辛巳”采用的是干支纪年。
C.“师”既指传授知识、技术的人,如老师、师傅;也指掌握某种专门知识、技术的人,如我们即将学到的韩愈《师说》中提到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本文中的师指前者。
D.格,文中为“推究”之意,王阳明推崇的“格物致知”中的“格”即为此意,古文中可表达相似意思的字词还有“稽、原”等。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
A.吴有性从临床症状、病情的急缓、病例的多寡等方面比较了感冒、伤寒、温疫三种疾病的异同,凸显了研究温病的紧迫性。
B.崇祯辛巳年间,瘟疫流行,感染者众多。到了五六月份,疫病越来越严重,有的紧闭门户的人家,依旧被传染上了瘟疫。
C.吴有性为人谦逊务实。他潜心梳理了数年来的行医经验,研究了疫气从哪里产生,又是如何传染到人的身上,立言救世。
D.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主要是针对伤寒之病,后世从医者却往往将伤寒与其他病症相互混淆,容易导致患者病情的延误。
16.下面对“或遇医家见解不到,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一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5分  )
A.有时遇到医生见识浅薄,用缓药来救急症,虽然不立刻受到药物的损害,终究延误病情而导致死亡,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
B.有的人遇到医生见识浅薄,用缓药来救急症,即使不立刻受到药物的损害,终究延误病情而导致死亡,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
C.有的人遇到医生见识浅薄,用缓药来救急症,虽然不立刻接受药物的损害,终究延误病情而导致死亡,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
D.有时遇到医生见识浅薄,用缓药来救急症,即使不立刻接受药物的损害,终究延误病情而导致死亡,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
17.下面对“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一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5分 )
A.遵守古法就会不契合现在的病情,丢下现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寻古籍,这样用药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
B.遵守古法就会不契合现在的病情,丢下现在的病情就不要搜寻古籍,这样用药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
C.遵守古法就会不契合现在的病情,丢下现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寻古籍,如果用药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
D.遵守古法就会不契合现在的病情,丢下现在的病情就不要搜寻古籍,如果用药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18-19题。
江上
杜甫
江上日多雨, 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注]这首诗为杜甫五十五岁滞留夔州时所作。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
A.首联点明了时令,突出风雨凄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荆楚”二字暗含飘零之意。
B.“频看镜”“独倚楼”等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年事已高,却功业未成的无奈。
C.“永夜”表明了深秋时节白天、黑夜的时长变化,“揽貂裘”则表现了天气的寒冷。
D.时局危急的背景下,诗人年老体衰,漂泊江上,但报效国家的信念却没有因此而改变。
19.颔联前半句在诗中能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0.依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小题。
   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上        ,质量上也参差不齐,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其他作家         的。有人评价说:“《包身工》为中国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记录。”(  )《包身工》完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月考试卷


上一个『《说“木叶”》课时作业』  下一个『《鸿门宴》课后同步练习及答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