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课时作业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说“木叶”》课时作业(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基础运用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同一个人,遇上急事可能会闯红灯,但若在开车,再着急往往也能遵规守矩;同一个人,在绿皮火车里会________,但在高铁上却能全程禁烟。违法成本不同,执法刚性也不同。这启示我们: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文明是管出来的。因此在权利与义务的两端,人们往往愿
试题预览
[基础运用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同一个人,遇上急事可能会闯红灯,但若在开车,再着急往往也能遵规守矩;同一个人,在绿皮火车里会________,但在高铁上却能全程禁烟。违法成本不同,执法刚性也不同。这启示我们: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文明是管出来的。因此在权利与义务的两端,人们往往愿意享受文明,却不愿承担文明的成本。许多人羡慕欧美国家立法保护小动物,殊不知养犬人身上背负的义务条款数不胜数:上保险、打疫苗、戴口套,等等。不仅如此,如果狗闯祸或由于主人的疏忽使他人受到伤害,狗主人除了会面临高额罚款,还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在现代社会,(  )。
文明是管出来的,还因为管理缺失导致的“公地悲剧”“破窗效应”,现实中________。在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一街之隔,常有静谧与脏乱差的________,这是持续治理与“放弃治疗”的区别。正因为醉驾入刑,“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在中国________;正因为制度持续发力,欠债不还的老赖开始减少;正因为有严密的监管体系,人们对网购的信任指数越来越高。
“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只有形成这样的鲜明导向,才能让文明的举止始于自发、成于自觉。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在权利与义务的两端,人们往往愿意享福文明的成果,却不愿承担文明的成本。
B.因为在权利与义务的两端,人们往往愿意享受文明的成果,却不愿承担文明的成本。
C.因此在权利与义务的两端,人们往往愿意享受文明的成果,却不愿承担文明的成本。
D.因此在权利与义务的两端,人们往往愿意享福文明的成果,却不愿承担文明的成本。
B [A项,“享福”和“成果”搭配不当。C项,这句话和前文的关系是:前文是结果,这句话是原因,所以“因此”运用不当。D项,“因此”运用不当,“享福”和“成果”搭配不当。]
2.下列在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法律规则要让更多人知边界、明事理、不逾矩、懂规矩
B.知边界、明事理、不逾矩、懂规矩要让更多的人知道
C.知边界、明事理、懂规矩、不逾矩要让更多的人知道
D.法律规则要让更多人知边界、明事理、懂规矩、不逾矩
D [“不逾矩”“懂规矩”的顺序排列不合逻辑,应该把“懂规矩”放在“不逾矩”前面。同时,上文所举事例是关于法律对养狗人的管束的,所以这里用“法律规则”作主语更好。]
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吞云吐雾 比屋可封 迥隔霄壤 蔚然成风
B.喷吐云雾  比屋可封  迥隔霄壤  靡然成风
C.吞云吐雾  比比皆是  霄壤之别  蔚然成风
D.喷吐云雾  比比皆是  霄壤之别  靡然成风
C [吞云吐雾:形容人吸鸦片、香烟时喷吐出浓重烟雾的样子(含讥讽意)。喷吐云雾:多用来形容吸烟,因吸烟时喷吐出的烟像云雾一样。比屋可封:比喻社会安定,民俗淳朴。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霄壤之别:天和地,一极在上,一极在下,比喻差别极大。迥隔霄壤:如天上和地下之间的距离。这个成语强调距离远。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靡然成风:指群起效尤而成风气。]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  ①  ,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②  ,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A.①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
②不知不觉之中它在影响着我们
B.①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
②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
C.①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被交织组合起来
②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
D.①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被交织组合起来
②不知不觉之中它在影响着我们
B [第①个横线前语境中主语是“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所以应用“把字句”陈述;第②个横线后主语“它”代指②横线前的“言说”,结合前后语境,故应该选用“它……”的句式。]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我国古代《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就是说,音乐是人的主观情感的表现,而这种情感  ①  。这种解释,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当然,  ②  ,如琵琶曲《十面埋伏》中描写军旅之声,二胡曲《空山鸟语》中模仿鸟鸣之声;而更多的乐曲是并不直接再现什么生活景象,而是表现某种情绪和感情。与其说二胡曲《二泉映月》是再现无锡惠泉的月夜景色,倒不如说它是  ③  。即使在上述描写性的乐章里,也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充满创作者的感情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就是说”意味下文是对上面引文的阐释,根据引文中“人心之动,物使之然”“感于物而动”可以推知第①空内容。“当然”有轻微的转折的意味,表示下文所说的是和上文不同的另一种情况,根据下面所举的例子,以及“更多的乐曲是并不直接再现什么生活景象”,可以推知第②空内容。根据“与其……再现……”,并且结合上文“表现某种情绪和感情”,可以推知第③空大体内容,但第③空要结合《二泉映月》的具体内容。
[答案] ①则是由外界客观现实所激发起来的 ②也有直接描写现实景象、模仿生活音响的乐章 ③表现一个贫苦艺人被此情此景激起的哀怨之情
6.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青年应捕捉机遇,投身产业变革的前沿。
材料:
面貌 梦想 未来
激情飞扬 挑战自我 意气风发 乐于奉献 张扬个性 和谐美好
秀出我风采 我要飞得更高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要飞得更高”,青年应挑战自我,追寻激情飞扬的梦想。“秀出我风采”,青年应具张扬个性,展现意气风发的面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应乐于奉献,创造和谐美好的未来。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林庚:“追寻那一切的开始之开始”
李建立
①林庚不仅是诗人,而且是博通古今的文学大师。他的经历中有很多“突然”,可是,这许多的“突然”里面,有着更为深邃的“自然”。
②1930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完二年级的林庚自愿转到了中文系。据老先生晚年的回忆,他中学时主要兴趣在理科,醉心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科学新成果,想借以探寻未知世界。至于转系,竟是丰子恺的漫画惹的“祸”,加上读了郑振铎为《子恺漫画》写的序,他感觉到了文学的巨大力量,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这样,他走上了漫长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之路。
③林庚此时正迷恋旧体诗词创作,他的作品得到了教词选课和诗选课的俞平伯先生和朱自清先生的赏识。林庚在赞誉中保持了必要的清醒。在他看来已经蜕化为日常生活点缀、消遣和应酬工具的旧体诗词,无法承载其经验的表达,于是在转入中文系的次年开始转向自由诗创作。
④1933年,林庚从清华中文系毕业,留校担任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先生的助教,并为闻一多先生的国文课批发学生作业。他此时写出了诸如《朦胧》《夜行》等名作,受到沈从文等先生的推崇,林庚也由此时成为诗坛健将,他的自由体新诗和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等同发于《大公报》文艺副刊的诗特刊。他的毕业论文也是第一本新诗集《夜》,由闻一多先生亲作封面,并由俞平伯先生写序。
⑤九一八事变后,林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全校写战歌,写出了“为中华,决战生死路”这样铿锵的句子,并随请愿团赴南京要求国民政府抗日,曾绝食于南京。鼓动林庚的除了拳拳爱国心外,就是他崇尚自由的精神。呈现在他的写作里,就是对创造的渴望。林庚由古体诗词转向自由诗自然与此有关,不过,还应看到,他创作的转向与当时诗坛狂飙突进的风尚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⑥对于这种诗坛的“革命”,林庚有着独特的见解,即“任何一次成功的革命如果没有伴随与之俱来的成功的建设,革命也便往往难免是短命的。”而“建设”又谈何容易。作为一名自由诗的杰出实践者,林庚自然知道重新探索的艰难。1935年,在包括著名诗人戴望舒在内的诸人的不解和劝阻中,林庚开始了对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他1936年出版的《北平情歌》,曾得到很高的评价,有人认为它“不但是新诗音律的胜利,而且也是诗的胜利。”后来他提出的格律体新诗理论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参照。歌德说,“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能显出来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
⑦单单这终生执着探索的精神就足以让后来者肃然起敬。这也正是先生终生践行的座右铭:“之所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太多的灰烬却是无用的;/我要寻问那星星之火之所以燃烧,/追寻那一切的开始之开始!”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资料链接】
①林庚与季羡林、吴组缃、李长之在早年并称为“清华四剑客”,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林庚在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研究中国文学史,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留给了后人“太阳般明朗的形象”。
(选自《林庚:林间学者的诗人情怀》)
②为着这“最后一课”,在讲台上已躬耕了五十余年的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个月。先生开讲那日,名流如云,燕园为之拥塞,场面极一时之盛。整整一节课,先生只讲了一首诗,然而,却讲得激情飞扬。在先生的讲授中,长眠千古的屈子和诗仙奇迹般地得以复活,带着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魂,洞穿时空,直击今人的心灵世界。然而,也正是这堂课之后,先生就大病一场,倒下了,休养了好长一段日子。
(选自《林庚:布衣情怀》)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林庚走上文学创作和研究之路,并取得卓越的成就,与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密切相关。
B.林庚才华横溢。林庚在旧诗词和自由诗创作方面均有所建树,因其《朦胧》《夜行》等诗而成为当时的诗坛健将。
C.林庚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做学生时创作旧体诗词,受到老师赏识;做教授时讲解古典诗词,让学生刻骨铭心。
D.林庚有执着的探索精神。这种精神贯穿林庚终生,文章在第⑥段中引用歌德的话,对此进行了高度赞扬。
D [D项,“这种精神贯穿林庚终生”不恰当。林庚弃理从文的时候是“兴趣”的缘故,所以选项中说探索的精神贯穿林庚终生是不严密的。]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庚不仅仅是诗人,而且是博通古今的文学大师,对中国文学史中楚辞和唐诗的研究成就尤其突出。
B.林庚见解独特,认为没有成功的“建设”,诗坛的“革命”也往往会短命,戴望舒等人对此不予认可和理解。
C.林庚深受清华诸多名师的关爱和影响,从教五十余年,因而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
D.林庚上“最后一课”时,名流如云,场面极盛,这也给了他无形的压力,让他整整准备了一个月,并因此累倒。
A [B项,不解和劝阻不代表不认可。C项,“因而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强加因果关系。D项,“这也给了他无形的压力,让他整整准备了一个月,并因此累倒”理解有误,曲解文意。]
9.文章说林庚经历的许多的“突然”里面,有着更为深邃的“自然”。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林庚经历了哪些“突然”,并分析其中的“自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由物理系转到中文系,是因为对古典诗词有浓厚兴趣;②在对旧体诗词创作非常迷恋并被老师赏识之时转向创作自由体新诗,是因为林庚崇尚自由,渴望创造和当时诗坛狂飙突进的风尚;③当林庚在自由体新诗创作成就斐然时,又开始创作和研究格律体新诗并取得巨大成就,则是其执着的探索精神使然。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  下一个『文安一中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