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州区第四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结课)语文试题(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天津市蓟州区第四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结课)语文试题(解析版)(九年级总复习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蓟州区初中第四中学2017-2018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九年级语文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存在错误的一项是()A.朔方(shuò)蜷伏(quán)广袤无垠(máo)B.归省(xǐnɡ)恐吓(hè)秩序井然(zhì)C.宽恕(shù)静谧(mì)尽态极妍(yán)D.干涸(hé)单于(chán)即物起兴(xìn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试题预览
蓟州区初中第四中学2017-2018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九年级语文  
1.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存在错误的一项是(    )
A. 朔方(shuò)    蜷伏(quán)     广袤无垠(máo)
B. 归省(xǐnɡ)    恐吓(hè)       秩序井然(zhì)
C. 宽恕(shù)     静谧(mì)       尽态极妍(yán)
D. 干涸(hé)      单于(chán)     即物起兴(xìn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加点字的注音存在错误。改为:广袤无垠(mào)。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2. 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    )
人生难免会寂寞,但寂寞的滋味却不尽相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寂寞是     的,苏轼“人有悲欢离合”的寂寞是     的,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寂寞是     的,李白“我歌月徘徊”的寂寞是     的……唯有直面寂寞,才能品出别样人生。
A. 孤傲  洒脱  浪漫  豁达
B. 洒脱  浪漫  豁达  孤傲
C. 浪漫  豁达  孤傲  洒脱
D. 洒脱  豁达  孤傲  浪漫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依次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孤傲:孤僻高傲,超然,指对他人的情感、意见或利益的冷漠;洒脱:潇洒自然,不拘束;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豁达:心胸开阔,性格开朗,能容人容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是一种“洒脱”;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是一种“豁达”;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是一种“孤傲”;李白“我歌月徘徊”是一种“浪漫”。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老作家王蒙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的激情。
B. 通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C. 能否彻底治理环境污染,留住碧水蓝天,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D. 目前我国禁止使用、销售、生产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看看各个部分是否搭配,是否有残缺,再做判断。A搭配不当,“晚年”与“精力充沛…激情”不搭配;C不合逻辑,双启单承;D语序不当,应为生产、销售、使用。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存在错误的一项是(    )
A. 既然大自然赐予我们无比高贵的大脑,为何不带着希望,登上峰顶,去迎接朝阳呢?
B. 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建筑的美感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
C. 市政府对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工程设计方案提出了:“生态化、差异化、功能化”的要求。
D. 文学作品,不论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各有各的逻辑结构,都具有培养思维能力的作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中冒号去掉,这里是间接引用,不用冒号。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 下面对诗歌的赏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杜甫在《春望》一诗中,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远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B. 《关雎》开篇以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起兴,“求”字是全篇的中心,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渴望成婚。
C. 《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始终以凄楚忧愤的感情展现了发自内心深处的祖国被日军蹂躏的痛苦。
D. 《我爱这土地》中的“鸟”拼尽全力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始终以凄楚忧愤的感情展现了发自内心深处的祖国被日军蹂躏的痛苦”对诗歌的赏析说法有误。诗人先是始终以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小题。
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
①一部分研制机器人的专家认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机器人的大小,未来机器人的大小应该和昆虫相仿。
②大型机器人需要沉重昂贵的发动机和大量的动力消耗,需要接合的手臂和数千米的连线。控制所有这些硬件又需要数平方英寸的微晶片。而如果机器人的这些部件组装起来只有昆虫那样大小,那么它的造价不但会便宜得多,它所能从事的工作也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很大影响。
③一般说来,目前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都可由相应的机器来取代。与工厂中固定的有强大动力的机器相比,许多工作由机器人来做不如留给相应的机器去做。但是小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却不是机器所能完成的,这正如微型飞机比大型飞机更适合用来观测农场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控制自动灌溉和施肥系统一样。比如只有微型机器人,才能沿着患者的血管,进入变窄了的冠状动脉去排除血管壁上沉淀的胆固醇,从而解除病人的危险。
④当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不过研究人员确已成功设计出一种能进入煤气或自来水管道去修补裂缝或漏洞的微型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进入管道之后,可用自己的身体测量经过地方的电导,一旦测不到这种电导,就表明那里存在着裂缝或漏洞。于是该机器人便作出“自我牺牲”,用自己的身体来把裂缝或漏洞堵上。
⑤如果许多这样的微型机器人通力合作,其功用更是一般机械所无法比拟的了。比如说战场上可使用微型机器人兵士。这些“兵士”可轻易地偷偷爬过或飞过战场,而不被敌方的雷达系统发现,因为它们体积微小,且可超低空飞行(乘微型火箭)。一旦越过敌人的防线,它们便可成为摧毁敌方设施的生力军,就像毁掉农作物的蝗虫一样。
⑥这种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目前已不再是科幻小说里的主人公。当然要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还需克服一系列技术上的障碍。其中主要是如何把现在机器人所用的齿轮、杠杆、曲柄、弹簧和其它机械部件缩小到比头发丝还细的程度,同时把传感器、电动机、控制计算机及其他系统装配到一块微晶片上。
⑦当然目前制作微型动力部件的技术还处于刚刚研制阶段。1988年初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制造出了只有1/5毫米长的带连接部件的曲柄和齿轮。这种齿轮的轮只有红细胞一般大小。新泽西州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贝尔实验室的专家们已经研制出了比蚂蚱颚还要小的钳子。该实验室还研制出了只有半毫米大小每分钟24000转的气功涡轮机,其转速比许多喷气式飞机的发动机还要快。机器人微型化的另一个问题是动力问题。为微型机器人提供动力的装置要比电池小非常多才行。不过,微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⑧微型机器人的大量生产恐怕还不是近年之内能办到的事情。然而,一旦这种机器人能批量生产出来,它们在科研和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将是无法估量的。
6.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大型机器人的发动机沉重昂贵。
B. 许多微型机器人通力合作,其功用是一般机械无法比拟的。
C. 机器人微型化的主要问题是动力问题。
D. 微型机器人的批量生产不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7. 将大型机器人与微型机器人进行比较,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大都可由相应的机器来取代,而小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将不是机器所能完成的。
B. 微型机器人的造价比大型机器人要便宜得多。
C. 目前大型机器人所从事的工作对人类的生活影响不大,而微型机器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将对人类生存带来很大影响。
D. 大型机器人的唯一缺点是控制硬件需要的徽晶片太大,而微型机器人生产的难度主要是制作技术要求太高。
8. 分析文中加点词语和画线语句,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般说来”体现了说明性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说明了有些工作不能由机器来取代机器人完成。
B. “自我牺牲”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微型机器人用身体堵裂缝或漏洞的情境。
C. 第(5)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微型机器人功用强大的特点。
D. 第(7)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数字准确的说明了气功涡轮机形体小与转速快的特点;作比较,更加突出说明了气功涡轮机转速快。
【答案】6. C    7. D    8. C
【解析】
6.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特征的掌握,方法:要求学生对课文多读,筛选出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机器人微型化的另一个问题是动力问题,而不是C项中所说的“主要问题”。应该锁定第⑦段。
7. 试题分析:D错。从选文第②段第一句话可见大型机器人的主要缺点除“控制硬件需要的微晶片太大”外,还有“需要沉重昂贵的发动机和大量的动力消耗,需要接合的手臂和数千米的连线”等。
8. 试题分析:C“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错。本段画线句子没有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回答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 下面句中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齐师伐我              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B. ①又何间焉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C.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D. ①忠之属也              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10. 下面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彼竭我盈,故克之      ②望其旗靡,故逐之
B. ①乃入见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 ①何以战                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D.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②相与步于中庭
11. 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战前,曹刿预见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作战中,他善于捕捉战机;战胜后,他能够分析取胜原因。这些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B.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根本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对自身军事才能的充分自信。
C. 鲁庄公虽然暴露出了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但是他能广开言路,并且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对于战争的胜利也有一定的功劳。
D. 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答案】9. C    10. B    11. B
【解析】
9.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A攻打,砍伐B参与,私自、偷偷地C目光短浅,目光短浅D类,连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B项是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在下面横线上,根据原文,填写句子。
(1) ___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雪》) 
(2)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白头吊古风霜里,____________________。    (陈与义《登岳阳楼》)
(4)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孟子二章》)
(6)征 蓬 出 汉 塞,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7)运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表意隽永。“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巧用比喻,为寒冷的边塞增添无限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拟人,使落花有情,表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答案】    (1). (1)江山如此多娇    (2). (2)燕然未勒归无计    (3). (3)老木沧波无限悲    (4). (4)雪拥蓝关马不前    (5). (5)入则无法家拂士    (6). (6)归雁入胡天    (7). (7)落红不是无情物,    (8). 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娇”“沧”“蓝”“拂”等字词的书写。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①。以齐国之大具②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③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④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②具:备办。③香居:齐国大夫。④尚书:官名。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1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齐宣王为大室
(2)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
14.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
15. 根据短文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
【答案】13. (1)建造   (2)放下、放弃    
14. 译文:香居先生留步,为什么这么晚才向我劝谏啊?    
15. 香居:敢于劝谏(忠心耿耿,勇敢);善于劝谏(口才好,有谋略)。 
齐宣王:能听取意见,勇于改过。
【解析】
13.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两个词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释”:放下、放弃。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为”作为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留”“谏”“之”等字词的翻译。
15. 试题分析: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群臣莫敢谏者。香居③问宣王曰……”,可见香居是个敢于劝谏而又善于劝谏的忠臣。而“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说明齐宣王是一个能听取意见,勇于改过的君主。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小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1)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 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
(2)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 仰着脖子,望奉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3)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獅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 !”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4)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 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5)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甲着,像一片彩色瀑布,让我无法错开自己的视线。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奉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奉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6)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7)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8)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战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在陡峭的石崖上,突兀生长着的那棵枣树,如此健壮和蓬勃,是那么美好,那 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锺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O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6. “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17. 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 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让我无法错开自己的视线。
18.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第(2)段写出了不同人见到枣子的相同的表现,突出了今秋到来时的美好和诱人,也为下文年轻后生扔石打枣,我们攀岩摘枣等内容做了铺垫。
B. 文章第(3)段的划线句子,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生动的写出枣树遭到破坏后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气急败坏的小伙子的批评和不满。
C. 文章第(5)段写出:我和朋友绕来绕去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的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
D. 通观全文,作者以时间为序,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描写了石崖上枣树从发芽到枝繁叶茂的成长过程,表达了作者多时光流逝的慨叹。
E. 文章第(8)段划线句子中的词语“战栗”,在这里是心灵受到震撼的意思,生动的写出作者多年后读《诗经.蒹葭》突然醒悟是心灵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多自己以前“俗气”的思想感情的顿悟反省。
19. 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简析第(8)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16. 枣树生长在高峻、陡峭的石崖上,崖上极少有泥土和草木,缺少养料和水分。    
17. 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枣儿色彩和数量之多,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8. BD    
19. 美好的事物,虽然远离你,让你触摸不到,但却总在召唤着你,让你企慕;它给人们带来的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再次点明这棵在陡峭的石崖上的枣树,生长得健壮而蓬勃,也具体点明了它带给作者的感悟,深化了主题。
【解析】
16.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和提取能力。通过“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 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概括出枣树生长的环境特点。
17. 试题分析:欣赏语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明显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枣儿色彩和数量之多外,还要答出人物的情感。
点睛: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8. 试题分析:B项“运用比喻”错。文章第(3)段的划线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运用的是拟人手法。D项错。表达的是处逆境而不畏难,顽强乐观,追求人生的最美境界。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力。做此题时,在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带给作者的感悟。本题主要结合文章结尾段作者的抒情、议论来考虑,只要将语言稍微整合,不脱离文本,语言流畅即可。此题是在考查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
(一)综合性学习
20. 某学校图书馆对学生借阅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下图是调查结果统计表。请你概括出图表所反映的两条主要信息。
学生借阅图书情况统计
各年级借阅数量 初三年级 85%
初二年级 40%
初一年级 20%
喜爱程度前三位 体育类 50% 
文体类 85%
科技类 40%








从学生借阅图书情况统计图中,可以看出的主要信息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学生的年级越高,图书借阅量越大。    (2). ②最受学生喜爱的前三类图书依次是文学类、体育类和科技类。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分析统计图表的题目,分析统计表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判断,如此题以“学生借阅图书情况统计”为陈述对象。找到“各年级借阅数量”和“喜爱程度前三位”项目,通过比较可分析出学生的年级越高,图书借阅量越大和最受学生喜爱的前三类图书依次是文学类、体育类和科技类的结论。
21. 近年来,初中生拥有个人手机的比例越来越大,带手机上学的现象也是日益增多。学生是否应该带手机上学呢?这个问题目前社会上尚未形成定论。为此,某学校决定举行一次“初中生带手机上学,该禁还是不该禁?”的辩论会。辩论会上,甲、乙双方各抒己见,请你为乙方再补充一条理由。
甲方观点:我方反对初中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九十八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下一个『江苏省泰兴市济川中学2018届九年级3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