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课外阅读的训练与思索(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作者:魏胜杰 邮箱:weishengjie99@yahoo.com.cn

 

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考察赋分达二十分,考点稳定,与课文结合紧密,相对封闭一些,如果采取一些有效的做法,进行有效的训练,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绝佳效果,这二十分的全取或基本全取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这些没有伸缩性,可夯实基础分,为现代文阅读及作文的得分建立一个宽松的心理氛围和前提。另外从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继承传统文化的角度也有必要深一步地从课外文言文阅读中获知信息。下面就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中自己教学的体会谈一谈:

  一  了解以往的 文言文的课外阅读的方向与选文特点:

        大多 选自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文章,或题材选自《战国策》,《史记》,《三国志》,《新唐书》,《宋史》等史籍,以人物传记类的史传文章为主,并尽量贴近和暗合当代社会的热点,紧扣回应时代的脉搏,体现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性。具体分为两类:一为古代名臣良吏事迹,表现官员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或刚直向上,执法如山等正直的 品行。有时也选用一些有文韬武略的武将的事迹。二为古人相夫教子或事亲至孝等事迹,体现和弘扬民族文化及传统美德。选文短小,四百字左右。一般只选一大自然段,并附有几个提示性注释。语法与词汇往往与课本的十一个文言文单元,四十四篇文言文的相关知识有关,难度与课文相当,仍属浅易的文言文。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出题意识很强,需要高度重视。比如实词这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课本后的附录的三百四十个实词,需要在每篇文言文学习中分散落实,二十个虚词依据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务必结合课本例句理解后落实。

  二 读课外文言文的选文,要有法,简单的说:  要有序,要有法:

      第一步概览原文,明白文中的时、地、人、事和作者的看法。

      如有困难可利用最后一个考题的提示,它的四个选项就依次是选段的整一个段落的四个层次的暗示与点拨。如2001的高考文言文选段的最后的题目的四个选项就把选文切分成了:田单立将,反间乐毅,麻痹燕军,布火牛阵。这样层次分明了,也便于作具体的题目。也要学会利用附属的注释化解难度。也可以利用八个小题的正确选项,一般合计达二十四个选项的提示,从而形成大致的印象轮廓,有利于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意,便于树立宏观视野以后对各小题的分析。

      第二步排除死字,分析关系,以求理解。不需要理解的翻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等要用铅笔画出,除去思维的干扰,化解不必要的难度,必要的难得糊度是需要的,不一定都透彻地了解。前提是不影响具体题目的理解。

      第三步是:扫清大意的困难以后,要结合具体的题目的判断来精读原文的对应部分,这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它的真实的意思。语境包括内部与外部,内部指语言材料所表达的具体语言环境,词语搭配,句子的结构,上下文句的关系等等,特别是需要看与句子的相关的上下文,把单个的句子放在文章中前后联系起来分析,即“句不离篇”;外部即语言发生的场合。作者在句中所注入的附加因素。如作者的情感、说话的场合对象、目的和氛围、作家的艺术处理等。如“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报君赐”这句话是来报恩还是来报仇,若不看前面的文字,是无法把握的。这些如简单说来就是要学会分析文章的诸种因素存在的各种关系比如相互制约、互相阐述,这是文章本身的规律,也是我们解文解题的依据。另外还需要训练“以事解文”和“以理解文”:也就是注意文章中故事的背景的提示与暗示,这就需要注意文段后的注释与平时的积累;还要经常考虑情理与事理的因素。比如1994年的高考题有一句话“扶持私庭”,到底是说何子平在家抚养母亲,还是扶助母亲理家,这里固然有词义的固有的规定性,但仅从情理上看来,也不能讲成扶助母亲理家,如果这样的话,母亲已经近八十,还在理家,何子平何孝之有?

      第四步是思索题目时要想之有据,“据”就是文言语段,题目设置(题目选项的有联系和提示性),手头的知识和技能。刚才已经提到了文言语段的语境很重要,要学会利用。下面就技能说一些:

   1可以用较小的语境就可以理解并推而广之的成语,学会有意识地利用它来理解文言文中的难字。如可用“走马观花”中的走的释义“跑”来推知 文段中的走的释义;用“如丧考妣”来推测文段中的妣的含义为“死去的母亲  ”;用“莫名其妙”来推测文段中的“名”的释义为说出之意。用比较熟悉的成语与文中的词语对照,可以很快地找到解题的依据。如1995年的文言文高考题的12题的c项“吾亦望汝副其此心。副:符合”这个解释是正确的,如果要能想到成语“名副其实”,“名不副实”这两个成语,肯定有助于判断“副”的真确性。

   2可以用古典名句来化难为易。因为这些我们比较熟悉,可以举一反三。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中的“究”是“毕竟,终究”之意,可以用它来推测文意。

   3应该强化逐字审视的习惯。因为古代的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要培养逐字审视的习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理解,如地方,一般是土地方圆;其实,应该理解为它的果实,或他实际情况,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其实汉贼也”。

   4注意古今异义的情况。比如“欲穷其林”中的穷是穷尽完结之意:“人穷则反本”的“穷”为不得志,不显贵,走投无路之意。再如秦汉时期的睡指的是坐着打瞌睡,不是睡着,在中古以后才开始具备睡着之意,那么如要表达睡着之意,需用寐来表达;至于寝与寐的区别,可先看一例句,“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可见寝是在床上睡却不一定睡着,而寐却是睡着了,我们的成语也有遗留,如“夙兴夜寐”中的“寐”也是睡着之意。由此可见,理解词语时可不能一味地以今训古。要结合语境注意古今义的变化来深思慎取,不能主观臆断。

  5必要时学会以今例古。古今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汉语毕竟是从古代汉语中发展而来的,不善于利用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是愚蠢的。古汉语的一个单音词的几种意义往往包含在有它组成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中。如“书”-书信,书写,书籍;疏-稀疏,疏远,疏通,奏疏,注疏,等等。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关系来推断文言词义,这就需要敏锐的判断和耐心。比如《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说:“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要解释规字,就可以先联想含规的现代词语:规矩,规则,规劝,规划,等等,然后分别带入规的位置,规划一词讲的通,这就是正解。如同1例的文言文高考题的b项“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谨慎而恭敬。”现在常用的词恪守,恪遵,都是偏正结构的短语,可以提供一点解恪的根据,如果要知道恪慎一词就更好,可以断定把恪解释为谨慎而恭敬是可以的。由此可见丰富的现汉词汇也有助于文言文词汇的解释和理解。同时也要有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勇于尝试的习惯,这是很必要的。

  6学会迁移学过的文言文知识。我们的高中教材四十四篇经典名文,每读一篇,必须明确是谁写的,写了什么,如何写的,从而掌握作者及写作意图背景,主要内容及观点,谋篇特点及写作技巧,该熟读的熟读,该牢记的牢记,按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文学常识等进行梳理并牢记,这样不积重的话,就确实做到了“一篇一个坑,篇篇留痕迹”,然后在后期复习阶段重温十一个文言文单元的知识短文,将会起到高屋建瓴,融会贯通的效果。果真如此,那么迁移就有了前提。“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是要牢记的,课本文言文的学习务必要扎扎实实。比如还是1中的例子的d项“岂汝身致之邪?致:导致”导致是引起的意思,而且一般是引起坏的结果。可联想学过的刘开的《问说》中的一句“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其中的“至”是“得到”之意,由此引申为“发现”,可取“求得,得到”之意。另外《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家贫,无以致书以观”的致就是得到之意,由此也可推断。再如2001年的高考文言文选段的1题的c项“齐人未附。附:归附”可联系《赤壁之战》中的“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中的“附”是依附,略加延伸就是“归附”之意。

  7对文比较法:古人行文讲究对称,有些词义可以根据与之相对应的词的意义进行判断。如有一道这样的高考题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两个句子对的相当工整,“贤俊”与“顽鲁”对文,贤俊是有德有才且才智出众的人,这样就能排除顽皮,固执,粗鲁的意思,而是愚昧或愚蠢之意。延伸开去,可利用文言文中多用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的特点,有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因为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

  8具体题目要有合适的解题思路,切不可眉毛胡子一起抓,跟着感觉走。比如倒数的第二题是信息筛选题,要严格限定题干的特定要求,对选项进行细致入微的判断分析,以便进行相应筛选。例如2001年的第十五题要求选择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的手段的一组,其中的(1)句“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这是田单使用反间计后燕王不再信任乐毅而改用骑劫为将。应当说这句话与田单的“兵不厌诈”有关系,但不能算是符合题干的要求,因为题干要求手段,而这句是田单的兵不厌诈的结果。可见明确题干的要求很有必要。再如最后题目的设置也是常常在大体准确文意概括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能克服干扰进行准确的识别。如B项的设置就是这样,原项说“派遣富豪打入敌人以作内应”,而原文却是“田单又受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军”可见送给燕军得是金千镒,而并非富豪打入敌人作内应。尽管其他部分都是准确的,但从整体来看也是不准确的。文意的考察是难点。记得有位古人说得好“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其意者也”。可见必须在精读理解原文,分清主次之后才会准确把握和提取信息。还要注意选项的设置一般不是肯定与否定的关系,而是全面与片面,准确与偏颇的关系。这需要思维具备严谨敏锐

的特点。

   三注意新题型的出现。课外文言文理解是建立在准确而优雅的翻译的前提之下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的语文考纲标示要开始出现文言文的重要语句的主观翻译,这样对我们的学生的理解也提高了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注意“信,达,雅”的标准,“信”即是字字落实直译出来,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与句子的含义。不可随意增减内容。“达”要求表意明确,语言流畅,语气不走样。“雅”即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来文章的内容形式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我们从考试出发只要能做到信达就可以了。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

具体说来有九法:1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这就是留。2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这就是“补”;3删去不译的词,例如发语词,音节助词等等,这就是“删”。4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岁”换成“年”,“而翁”换成“你爹”,“汝”换成“你”等等,这就是“换”;5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如谓语前置、定语前置、宾语前置、状语前置等,这就是“调”;6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因此学会选用合适的词义进行翻译,这就是“选”;7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及通假字,这就是“译”;8固定的格式有固定的译法,这就是“固”字;9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时会不明确,应用意译。如“秋毫不敢有所进”,直译为“连秋天的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为“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这就是“意”译。

简而言之,“专用词语留而不译,省略成分适需而补,古今不同换成现代,冗余成分可以删除”。这样去做的话,对付高考主观翻译题型是会比较顺利的。

       文言文翻译试题一般在关键性的词语地方上设置干扰造成以图造成误译,这些词语往往是全句的疑难处,须联系上下文仔细斟酌。其次也要注意文言句子的特点,特别注意一些同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异较大的特殊句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根据上下文和全文所写的主要意思把握住一个句子到底陈述的是何物,何人,何事,这是关键的关键。

      粗略谈谈,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仅供大家借鉴。

                       2002,4,10。安中高三语文组魏胜杰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