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性训练(学科教师辅导教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设计 2015-12-03 手机版 | ||||
学员姓名:王晨风 辅导科目:语文 学科教师:崔惠娟 授课主题 记叙文阅读(下) 教学目的 现代文阅读类型题目强化训练 教学重点 记叙文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性 授课日期及时段 2015.09.26 08:00——10:00 (第二次课) 教学内容 一、知识清单 记叙文 记叙文 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正因为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所以一定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记叙文 知识清单 作用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顺序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补叙(在叙事过程中,对前面事件作某些补充叙述)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来历、性格作补充介绍,或对某一事物作解释性说明,以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人物或事件 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有很大作用 线索的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2、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 3、以人物为线索 4、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5、以时间为线索 6、以地点变换为线索 结构 (1)按时间的先后安排结构 (2)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 (3)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安排结构 (4)按照事件之间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描写 人物描写 肖像描写 塑造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外貌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写作手法 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修辞 答题方法: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能……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 就会很空 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对偶 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引用 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反语 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对比 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一、考察内容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中心、体会作者感情; 2、正确把握题目、段落的作用、根据要求概括提取信息;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4、紧扣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5、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6、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 7、结合实际谈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 二、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概括类 (文章主要内容、语段内容、中心或主旨、层次结构)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先搞清楚文章的六大其本要素 2、根据自己做题的需要选择概括文章内容所需要的要素,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合,即完成此类题目 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 1、中心思想的归纳,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从分析标题入手, ②从分析材料入手, ③从分析首段入手, ④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 ⑤从分析篇末入手 ⑥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些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 理清结构层次 理清结构层次即划分 段落并明确各段大意 理解类 (词语能否删除类、作用类或好处类、意义类、代词的指代内容、过渡与照应类,句子类文中作用或意义、能否删除类、表达感情思想类、题目的含义类) 理解词语 ①此词语的本身义,即词典义。 ②此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 ③此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独特的作用。 理解句子 这类题目所考查的句子多数是指中心句、统领句、转承句、结论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 理解这些句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从结构上看作用,从艺术效果上看(理解句势的整散长短对于抒情议论的作用,要理解修辞手法的效果,理解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 开放类 (感悟题、补充题、仿写题、联想(想象)题) 感悟题 是对原文内容的延伸,要在理解原文创作意图、作者创作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活动。答题时,既要联系原文内容,更要从原文中抽取本质的东西,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体现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补充题 关键在于把握题目要求,吃透原文有关内容,理清原文思路,这样补写的句子才能与前后文意思连贯,补写的论据才能吻合论点和文意。 仿写题 可谓形式多样:有单一性仿写,如:修辞、表达、关联词、短语等角度进行仿写;也有综合性仿写,即仿照例句、例段的思路、句式、修辞等,按照多项要求进行仿写。 完成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例句,把握其句式特点、修辞方法、前后句和其中的关键词语的内在关系等,然后,还要读懂题意,按照题目要求进行仿写。 联想、想象题 1、常见的形式有:根据设定的情境造句或写一段话 2、完成这类题目,一要注意答题内容与原文主旨、题目要求的相关性、一致性,也就是说,首先要找到题目所问与原文内容的契合点,再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实际情况,才不致于答非所问,偏离题意。二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不合情理的想象,会给人以荒诞可笑的感觉。 知识类 知识清单 桥在水上 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许多座桥,桥总是架在水上。 星期天清晨,一片宁静。我站在一座桥上看风景。 桥上没有行人,桥中央的栏杆旁躺着个男子。这几天,我每天从桥上走过,总能看见他蜷缩在这里。 一辆红色小轿车出现在桥头边。车门开了,两个孩子从车里跑了出来,后面是一位中年妇女。男孩六岁模样,女孩小一些。孩子们朝桥上跑来,女人站在桥头观望。 两个孩子各抱一个纸袋,奔到男子身旁站住。早上好!男孩女孩异口同声说。 早上好!男子翻了个身,坐了起来,靠在桥栏上。他头发蓬松,胡子拉碴,深色的夹克衫满是污迹。 这是你的早餐!男孩把手里的纸包递过去。这是你的苹果!女孩把手里的纸包也递了过去。 女孩双手撑在膝盖上,你吃吧,这是我妈妈做的三明治。 男子疲惫地说,对不起,昨天晚上我发烧了,还不想吃,谢谢你妈妈,我一定会吃的。女孩说,哦,我发烧的时候,也不想吃饭。 我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站在桥栏边,装作欣赏河上的风景,一字不漏地听着他们的对话。 先生,男孩问,你为什么睡在这里呢? 我没有房子。 女孩马上说,你可以住到我们家去,我们家有房子。 谢谢你,可我不能去你家。 为什么呢?女孩很惊奇。 那不是我的家,每个人都应该住自己的家。 你的家在哪里?男孩问,。 我的家在外地,房子被大水冲掉了,我没有家。 两个孩子沉默了。过了一会儿,女孩问,先生,我能不能抱抱你呢?不,不不,男子惊慌地缩了缩身子,低头看看肮脏的衣服,我很久没有洗澡了……话还没说完,女孩伸出细小的胳膊,绕住男子的脖子,男子犹豫了一下,紧紧地抱住了女孩。随即,男孩也扑过去,三个人拥抱在一起。 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一动也不敢动,怕扰了桥上这无比温馨的一幕。我问自己,我会让自己的孩子去拥抱一个肮脏的发着烧的乞讨者吗?我知道,我是宁愿给钱给物也不愿让孩子这样做的。我遥望对面桥头的母亲,她依然站在那里,粉红的围巾飘动。 我能和你玩一会儿吗?一转眼,女孩已经坐到男子的膝盖上,像自,T-亲人一样。男子激动得声音发颤,我怕是感冒了,会传染给你的。女孩说,不要紧的,我打过感冒预防针。男子说,可是,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玩的呀。 我有玩具!男孩从口袋里掏出一辆掌心大小的玩具汽车,递给男子。男子接过去。看了看,往地上一收一放,小汽车呼啦一下滑了出去。三个人趴在桥上一起玩了起来。咯咯咯的笑声在空气里震荡,传得很远。 太阳升高了。桥头的母亲抬手看了看表,喊道,孩子们,时间到了,该走啦!两个孩子依依不舍地站起来,和男子挥手说再见。可是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再次飞奔而来,每人给男子手里放了一张纸币。女孩说,妈妈说了,谢谢你陪我们玩得那么开心!男孩说,谢谢你让我们有这样快乐的早晨! 谢谢你们,我也非常快乐。坐在地上的男子扒着栏杆摇晃着站起来,他伛偻着身子,不停地挥手,谢谢,谢谢,告诉你妈妈,这是我来到这个城市最快乐的一天! 桥上这感人的一幕,让我怎么也平静不下来。良久,我缓过神来,走过去,给了男子一些钱。男子正在流泪,他说他的孩子们寄养在亲戚家,等他赚钱寄回去。可是他病了,没钱医治, 又不能打工,只能暂时在桥上乞讨度日,这几天发烧了,头痛欲裂。他曾想从桥上一跃而下,可是今天,上帝派这两个孩子带信来,让他一定要活下去。 (作者:王周生。有删改) 8.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3分) 8.两个孩子给桥上乞讨的男子送早餐,和他拥抱、玩耍;孩子的行为让男子有了活下去的信心。(意思对即可。孩子的行为,2分;孩子行 为产生的影响,1分。共 3分 9.结合全文,说说题目“桥在水上”的作用。(3分) 9.①指架在水面上的桥,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②指架在善良的人们与落难者之间的桥,点明主题。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富有诗意,为全文营造美好的氛围。 10.从画线句中找出几个体现细节的词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3分) 示例一:“绕住”“扑”等词语具体细致地展现了两个孩子拥抱男子的感人情景,突出了孩子的纯真善良。 示例二:“犹豫”‘紧紧’’等词语细腻地表现了男子内心的波动,~1tI了孩子的纯真善良带给男子的感动。 (言之成理即可。写出体现细节的词语,1分;具体分析,2分。共3分) 11.文中那个中年妇女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她是个什么样的人。(4分) 11、①教子有方:在具体的行动中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②善良有爱心:同情乞讨男子,让孩子给他送早餐、送钱;当孩子拥抱男子时,不阻拦。(意思对即可。一个方面2分,其中形象1分,分析1分。共4分) 12.依据本文的主题和意境,写几句描写景物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3分) 12.示例:桥下,水静静地流着,在阳光下泛着片片金光,远处飘来悠扬的乐声,好听极了。(言之成理即可。景物描写2分;符合主题和意境1分。共3分)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漓江情韵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鳊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一”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客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竞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觅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a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肫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备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痰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b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幺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作者:从维熙。有删改) 8.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在漓江边,“我”被一只鹦鹉吸引,结识了一位残疾的摇船人,被他身残志坚、自食其力的故事所感动。(意思对即可。人物1分,情节2分,共3分) 9.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①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②引起下文。③营造朦胧的诗情。④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意思对即可。答出任意两点,一点1分,共2分) 10.“我”见到摇船人时为什么“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因为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2分与后文“我”的感动、赞美形成对照(作铺垫、欲扬先抑),(1分)突出摇船人的精神品质。(1分) (意思对即可。共 11.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a示例:把雨雾中的漓江比作艨胧诗,把远处江中隐约可见的小舟比作破折号,形象地写出了小舟的形态,生动别致,富有诗情画意。 b不例:把被笑声惊飞的水鸟比作一串黑色省略号,形象地写出了水鸟渐飞渐远的身影,生动别致,富有诗情画意。 (对比喻内容的分析l分, 12.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 (4分) 12.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 (4分) 身残志坚、自食其力、拒绝怜悯:不甘一i5靠屹“社会低保”打发日子,靠摇船为生,不接受“我”给他的五|_元钱。②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爱笑,不避讳自己的残疾,积极面对生活。 (意思对即可。每个方面2分,其c"形象l分,分析1分。共4分。若答“阳刚”,言之成理也可) 二.古诗背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三.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队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开辟/复辟 模具/装模作样 差强人意/参差错落 B.馈赠/崩溃 针灸/脍炙人口 矫揉造作/骄兵必败 C.给力/供给 呼吁/长吁短叹 人才济济/扶危济困 D.斗争/挣脱 淳朴/谆谆教诲 忍俊不禁/襟怀坦白 2、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吞噬/嗜好 笨拙/灼热 恣睢/关雎 镣铐/瞭望 B.紧俏/紫绡 惬意/怯懦 憨厚/俯瞰 闪烁/沙砾 C.渣滓/碴口 舷窗/目眩 阴霾/霪雨 宿营/星宿 D.濡湿/嗫嚅 惘然/罔闻 脚踝/青稞 赎罪/渎职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维命是从 截然不同 未雨绸缪 韬光养晦 B.孤注一掷 惨绝人寰 呆若木鸡 今非昔比 C.颓垣断壁 红装素裹 肆无忌惮 无所是事 D.岿然不动 才输学浅 销声匿迹 露出马脚 4、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倔强/崛起 殷红/巧笑嫣然 瞻仰/赡养父母 B.嗔怒/缜密 仲裁/忧心忡忡 宗旨/指日可待 C.狙击/咀嚼 禁止/情不自禁 屏风/屏气凝神 D.玷污/粘贴 灾难/多难兴邦 贝壳/金蝉脱壳 5、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赘言 发帖子 九霄云外 味同嚼蜡 B.魁梧 联锁店 呕心沥血 引吭高歌 C.狡黠 愣小子 恪尽职守 恃才放旷 D.签署 夹克衫 莫名其妙 趋之若鹜 解析:选C 联锁店--连锁店 6、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翡翠/菲薄 寒暄/渲染 档案/当真 震撼/遗憾 B.单薄/刻薄 倒退/倒影 刹那/刹车 旋转/盘旋 C.徇私/殉职 亢奋/抗灾 沉湎/缅怀 弓弦/舷窗 D.处境/处理 负荷/荷塘 间接/间隙 应聘/应用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部署 休闲装 常年累月 不胫而走 B.幅员 笑眯眯 按部就班 众志成城 C.调济 城隍庙 深居简出 出奇制胜 D.备份 亲合力 继往开来 人才倍出 崔惠娟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