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语文课中教师的教学语言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荆门市海慧中学 包吉祥 教师口表达能力的高低,影响着自己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影响着学生学习收获的大小。教 师语言能力的强弱,首先表现在讲话水平上。充满激情,充满知识智力,富有启迪性而又准 确鲜明、流利的讲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反之,便可能导致教学的失败。 一 课堂教学语言的特质 教学语言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针对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学对象、体裁内容,使学生理解、 信服,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受教育者的行动服从于教育者的意愿,已成功的带着学生走 向教材。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介于生活口语和书面文学语言之间。他应是符合语言规范、生动活泼而又 庄严周密的冼炼化的口语、书面文学语言的结合体。它应该具有如下“七个统一”: 1、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统一。2、规范性和体裁性的统一。3、形象性和逻辑性的统一。4、丰 富性和凝炼性的统一。5、抒情性和启发性的统一。6、趣味性和哲理性的统一。7、趣味性和 通俗性的统一。就课堂语言之总体来看,应像一篇文章那样,讲究章法结构和遣词炼句,根 据课文的特点和教学任务的需要,时而选用描写性语言,时而选用叙述性语言,时而选用论 说性语言。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因富有感情色彩。对不同的内容,不同情调课文的教学,应用相应的语 言给予表达。或感情奔放,或脉脉含情,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喜怒哀乐悲恐惊都要适 度、合拍。这样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趣、导之以法。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还必须洁净、明利,决不允许方言土语羼入,要保持汉语规范化的特点 ,有助于学生有效的汲取信息。语病、口头禅(在教学中应称之为“教学副语言”)要坚决 根除。否则,既给语言添染了污秽,使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又占去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削减 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二 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与实践 1、动之以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导语开始。如我在教说明文《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设计了渲染气氛、激发兴趣的一段导语: “同学们,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我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的繁星。望着星空,我常常自问天上是否有吴刚、嫦娥?。牛郎织女还是在 ‘7·7’相会?宇宙到底有多深多广?同学们,让我们跟着郑文光先生到宇宙里去遨游、探索 吧!我们会从中学到许多知识、受到许多启示的!” 于是,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教师能做到不断的“调情”,将使学生整堂课都处于 高亢和兴奋的求知状态中。 对初中低年级课本中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以引述课文中动人情景开讲;(如《七根火柴》)对含义较深的课文,可用设置悬念的提问来开讲;对抒情诗歌散文,设计渲染气氛、激发 感情的导语;对写景性诗歌散文,设计展开意境、诱入情景的导语;还可与学生一起歌唱与 课文主体或内容有关的歌曲;促使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图片;解剖课文标题……总之,围绕 一个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结合课文内容、逻辑关系,设计巧妙的教学过程的过渡、衔接语言。 我在教《渔夫的故事》一文时,第一节课学习到渔夫救了魔鬼,可魔鬼却还要杀害渔夫。此 时,下课铃响了。渔夫智斗魔鬼而获生的情节,须在第二节课继续学习。这节课我是这样结 尾的:“这个魔鬼不但不感谢、报答渔夫,反而还要加害渔夫。究竟渔夫的命运如何?且听 下回分解。”我借古章回小说的结回语来结束本堂课,既风趣,又勾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念。第二节课我又这样开讲:“上节课我们的渔夫遇魔了,这个魔鬼不但不感恩戴德,反而恩 将仇报,要杀害渔夫,那渔夫是否就束手待毙呢?” 这样启发思考、留有余味的过渡性语言,既使学生不因下课而中断学习兴趣,又使整个教学 过程浑然一体,无中断之痕迹。 3、精推细敲,设计引生思考的课堂提问 现举个例子。这里有两组提问; 第一组 ①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哪里? ② 我们队伍中“不少的人”对工作对同志的态度是怎样的? ③ 从前线回来的人是怎样说白求恩的? ④ 警察冀边区的军民对白求恩的看法是怎样的? 第二组 ① 文章是为了纪念白求恩的,这一段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文字写“不少的人”? ② 哪组词表达出对“不少的人”的批评、谴责的意思?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③ 歌颂白求恩的精神时,为什么连用两个“极端”?为什么重复运用“没有一个不……” 的句式? 这两组提问哪一个好?显然,第一组的答案就在下文,学生只需照本宣读。这种明知故问的 提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是没有半点好处的。聪明的学生会兴趣索然,甚至十分 厌倦。而第二组提问,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助于让他们懂得语言是怎样表现内 容的。 就此,我探索了如下提问规律: ⑴ 变中求新。在教《海燕》一文,分析文章结构时,我没问学生“全文可分几个部分”, 而是说“这篇散文是由三幅画面组成的。每幅画面上都有背景、有海燕的形象。请你找一找 、想一想,是哪三幅?”这样提问别开生面,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⑵ 平中求奇。如在教 《纪念白求恩》时,我给学生印发《截肢和输血》的短文,并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白求恩说的“前方将士为国家民族打仗,可以流血牺牲……我们后方工作人员取 出一点血液补充他们,又有什么不应该呢?”这句话,学生一读就懂。我却提了一个问题: “如果在‘前方将士’的前面加上‘你们’两个字,在‘后方工作人员’前面省掉‘我们’ 两个字好不好?为什么?”这样浅入深问,使学生查寻常而见奇峭,对白求恩精神的理解也 更深了一层。还有 ⑶ 以虚求实 ⑷ 铺路搭桥 ⑸ 引入矛盾和对比 ⑹ 引入错误观点树立对立面 ⑺ 多重设问逐层深入等方法。限于篇幅恕不展开。 4 巧结尾,撩“啥时再上语文课”之“情欲” 出色的教学收尾艺术,应像豹尾一样有力,让学生不忍你离开课堂。 我再教《春》一文时,师生已经一起兴趣盎然的领略了“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 膊和腰脚,领着我们走上前去”等意境。眼看可在陶醉中胜利结束这一课的教学了,突然有 个学生在下面嘀咕道:“可惜今天在下雪”。另一学生也忍不住附和着“春天在哪里”?同 学们自然纷纷侧目,有的责怪他们,有的惘然的望着我。我“迎面接球,转身投篮”的说“ 现在虽然不是春天,但孕育着春的生机呀。诗人雪来说过‘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至此,学生们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面露春色,愉快的下了课。风趣幽默的结语,既挽救了 可能失败的课堂结尾,又起了委婉批评的功效。一石二鸟,学生当然盼望再上你的语文课了。 此外,结束新课,还可以:预习新课,指导课前预习;留下窗口,让学生课后窥视研究;把 课堂结尾作为由阅读向写作训练过渡的桥梁;情节性强的课文还可把情感情绪推向高潮后嘎 然而止留下余味来结束……方法多多只怕有心人。 总之,我觉得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做到: 1、动静结合。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的目光、动作等“体态语言”作为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而且要把它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使之不分心。 2、变换节奏。教师要注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调变速,把重要内容的表达速度放慢或有意重复,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当学生被无意注意分散时,可骤然提高音量或略作停顿,用以 排除外来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再“牵”回来。 3、有意提问。根据课文内容,于适当处问句 “为什么”或“怎么样”,或反问或设问, 能使学生触思于须臾之间,集注于发问之际。 4、设置悬念。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之积极参与学习。 5、灵活机智。一旦出现意外情况,教师应能“牵引””过渡”,迁移转化而不留痕迹。切忌喜怒于色、大肆发挥,因某一个学生的个别问题而影响全体学生的整体的教与学——对个别 问题切忌“穷追猛打”。 语文教学,艺海苍茫。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水平有限,难免疏漏。诚望同仁,不吝赐教。 二○○一年十一月十九日第三稿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