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电教功能 优化教学过程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江苏省无锡市崇宁路中心小学 

○顾美云○ 

对教学过程提出“优化”的要求,既符合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的高标准要求。教学过程组织得好不好,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得怎么样,对实现语文的培养目标,关系极大。电化教学作为现代科技成果进入教学领域后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在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显示了现代媒体最优化的功能。几年来,我注意发挥电教的特殊功能,使课堂教学面貌为之一新。

一、运用电教,提高心理效应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智力为核心的认知活动过程,也是一个以陶冶情操、培养品德为目的的情意心理活动过程。儿童的心理越发展,知识技能掌握越熟练,越利于陶冶感情,发展个性。因此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讲求心理效应,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强化学习的成功体验。电教媒体的本质属性赋予了它的特殊功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这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能收到较好的心理效应。

提供正确感知的形象。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端。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语文教学内容异常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小学生感知发展水平不高。

限于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有些教材内容很难正确感知。利用现代媒体能缩短学生的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课文《珊瑚》介绍了与珊瑚有关的知识。珊瑚是什么,学生很少见过,更不清楚只有几毫米大的珊瑚虫体的构造。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到字里行间质疑问难,然后带着一连串的问号观看介绍珊瑚虫的录像片断。学生自行探索解疑,既突破了感知的难点,又扩大了知识面:“我看到了珊瑚虫的触手是怎样捕捉食物的。”

“我知道了珊瑚虫是一种低等的海洋动物。它像袋子一样的道既能吞下食物,又能排泄废物……”

提供诱发思维的凭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衡量学生智能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它是在思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但必须借助于感性材料和具体形象。问题是思维的引火线。我常用录音、投影、录像等现代媒体创设阅读的问题情境,把矛盾引入阅读过程,为加速思考、探求新知提供内部动因。如在《珊瑚》一课的导入时播放了一段介绍我国南海诸岛概貌的录像,并配上一段优美的解说词:

辽阔的南海领域,有着许多美丽的小岛。它们像颗颗宝石镶嵌在蓝色的海面上。这就是祖国的南海诸岛。可是你知道这些宝岛是谁营造的吗?

饶有趣味的悬念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并由此启开了思维的大门。

《冀中地道战》介绍了地道能守能攻的特点。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张地道的平面图。图上地道的各部分结构只有图形未标名称。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介绍准确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想像民兵进行地道战的情景。学生图文对照,兴致很高地作了介绍,判断的根据是找到了课文中的方位词。一张简单勾勒的投影片检验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又使思维和表达紧密结合。学生激动地说:“不管敌人进入地道的哪个部位,都逃脱不了被消灭的命运!”

提供陶冶情感的教材。情感是儿童学习的动力。现代媒体在具有智力功能负载的同时具有审美功能负载。课文中的事物形象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怎样变文字形象为活生生的、诉诸于情感的实体形象,去产生激励人、愉悦人的审美效果呢?现代媒体提供了形声同步的立体教材。我常用录音渲染气氛。《荷花》、《梅雨潭》、《可爱的草塘》等课文写景抒情,意境深邃。教学中播放课文配乐朗读或模拟音响,学生在听读感知、欣赏体味中,平面的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美妙动人的立体画面:他们仿佛也置身于清香扑鼻的荷花池,来到了“一脚踩得出油”的北大荒……影视的形象更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我用录像再现了狼牙山五壮士

英勇跳崖的感人情景,学生看着听着,眼里噙着泪水。“情感具有伟大的力量”。“什么地方使你很感动?”问题刚提出,一个个学生相继发言。

“五壮士跳崖前眺望远方。这是满怀深情的望,是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望。”

“口号声回荡在山谷,也永远回荡在我们身边……”

五壮士勇敢豪壮、不怕牺牲的精神,五壮士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悲壮之美在学生心中定会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二、“电”“教”兼顾,改革课堂结构

现代媒体深入教学内部,不仅改进了教学方法,而且使课堂结构模式发生了变化。用音画交融、声情并茂的手段以知激学,以情激学,寓教于乐,打破了机械分割、平面运动、岸上学泳的松散结构,更注意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能力,更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外的扩展和延伸,注意教学的可操作性,更体现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整体着眼,优化设计。建立语文课的新结构,就要搞好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实现教学过程的系统优化。其中首要一环是要优化教学目标。即从“未来教育”的角度思考,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并研究个别化教育。在制定具体目标时,还要考虑语文电教的重要个性。《鸬鹚》一课写景叙事。执教这一课,我试着从“审美教育”、“智能训练”、“知识基础”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在这一目标的导向下,整体把握教材,使视、听、读、讲、议、练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成为一个和谐、完整的、充满生机的教学过程。

取长补短,因课制宜。改革课堂结构的目的是使教学“低投入,高效益”。因此不能仅仅研究开发现代媒体,而应把一切媒体、一切教学资源利用和开发出来。这就要从教学的实际

出发,一要对媒体特征作认真分析,努力发挥使用媒体的特长,如是用来创设情境,展示事实,还是用来显示过程,推导原理,扩大知识面……二是要精心组合多种媒体,尽可能取长补短,相互补充,交融成一个新的整体,为构建的课堂结构服务。说话课受到全体学生的重视。为了初步培养学生的交际会话能力,我设计了一堂《小记者访问森林小学》的说话课。

选用的现代媒体有录音、投影、遥控话筒。传统媒体中除了黑板、粉笔、教师的体态语言外,还运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对话表演。录音、投影为学生提供感知的立体背景,把学生带入了人格化的动物世界。教学中,在分组练说的基础上,学生胸佩“记者证”,手持遥控话筒,俨然以一位小记者的身分出现在戴着头饰的“森林小学”的“学生”面前。话筒里逼真的传声效果,头饰上可爱的动物形象,创设了学生进行采访的言语交际情境。不少学生在现场采访时临场发挥显示了他们“创造自己的思想”的才干和能力。

重视反馈,注意调控。课堂教学中引进了现代化的认知工具,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语文、文字、情感和操作的信息。教学过程要重视信息的调控和反馈,以利于组织严谨的结构,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詹天佑开凿八达岭隧道使用了“中部凿井法”,这是理解的难点,为了获得学生的感知信息,先让一学生作板画检测。当发现这位学生理解不够准确的信息后及时作了调控棗出示一幅抽动投影片,灯片清晰地反映了中部凿井法的六个工作面,于是学生茅塞顿开。教学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偶发事件,就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参与调控。一次,借班执教《鸬鹚》,要求学生观看渔人用鸬鹚捕鱼的录像后,评价进行情节演示的“小渔人”的动作,目的是要获得观看录像的反馈信息。由于现场在实况录像,听众又多,造成了那位演示渔人动作的学生的怯场心理。他的动作与录像中渔人的差距太大。我看到学生的几句评议使他难为情地低下了头。发现这个信息,我及时追问大家,为什么演得像呢?”

“才看了几分钟录像,哪会演像渔人呢?”

“录像中渔人捕了几十年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然动作麻利啦!”

同学的发言为他解了围,我也有效地控制了教学过程,使这位学生抬起头来,兴致勃勃地继续学习下去。

《鸬鹚》第二教时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一堂课,我们学了第一段课文,谁来背给大家听听?(生背)

师:他背得很有感情,你们听了总的感觉是什么?

〔从感知到认知,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特征。〕

生:我感到小湖是那么宁静,那么美丽。

生:我感到傍晚的渔村是那么幽静,平静的小湖充满诗情画意。

师:说得好。(板书“静”)课文是抓住哪几样主要景物写出小湖平静和美丽的呢?

〔从认知到理喻,让学生懂得抓住哪些事物写出了小湖的平静和美丽。〕

生:课文写了三个方面,一是平静的湖面,二是悠然自得的渔人,三是列队待命的鸬鹚。

(板书:湖面 渔人 鸬鹚)

师:归纳得很好。从这里,你们能看出下面要写什么了吗?

〔从已知引向新知。以上既是旧知的复习深化,又是学生新知的点拨和启迪。〕

生:我想,渔人静坐船尾,鸬鹚列队待命,这是捕鱼前暂时的平静,接下去会写渔人用鸬鹚捕鱼了。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请你读一下课文后第二题。(生读,题略)

〔以问题引起思考。〕

师:渔人用鸬鹚捕鱼,课文是分哪几步写的呢?我们来请几个同学读读课文,读完后,用概括的话把意思说一说。

〔以初读感知内容,以概括明白事理。〕

生:(读第二小节)这一节写了渔人用竹竿在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钻进水里捕鱼了。

生:(读第三、四两节)这两节写鸬鹚捕鱼,渔人收鱼。

生:(读第五小节)这一节渔人在慰劳鸬鹚。 

师:这样看来,渔人用鸬鹚捕鱼分几步进行?

生:(齐)分三步进行。

师:我们先研究第一步。渔人是怎样把鸬鹚赶下水的呢?同学们先看一段录像。第一要注意渔人的动作,第二要看清湖面的变化。(放鸬鹚捕鱼录像)

〔分步研读,深化认识。一是借助录像,促使形象感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师:渔人拿着竹篙向竹排上这么一下。(演示“抹”的动作)课文中用了哪个词?

〔二是抓关键词,引导深刻理解,加深对语言的领悟。〕

生:课文中用三个“抹”字。(板书“抹”)

师:“抹”是什么意思?在课文里又表示什么呢?

生:“抹”就是“擦”。渔人用竹篙这么一抹(生边说边演示)就好像向鸬鹚发出了下水捕鱼的命令。

〔一个“抹”字既写神了,也讲活了。〕

生:她回答得很好。渔人一下命令,一只只鸬鹚便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板书:钻)

师:这么一下(再次演示“抹”的动作)你们觉得渔人的动作怎样?

生:他的动作十分麻利,动作经验很丰富。

师:动作能讲丰富吗?

〔一丝不苟,训练语言,力求表达确切。〕

生:噢,我说错了。应该说经验丰富。

师:这里为什么不说“赶”呢?

生:竹篙一抹,鸬鹚就下水,这说明渔人把它们训练得很听话。

生:如果用上“赶”字,我们就会感到鸬鹚下水捕鱼是被迫的,它们怎么会甘心情愿为渔人捕鱼呢?

〔三是通过比较,学会推敲字词,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师:对啊,这个“抹”字用得多恰切。渔人这么一抹,湖面起了什么变化?

生:鸬鹚扑扑飞下去,平静的湖面显得不平静了,但显得更加美。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读,抓住有关词语体会体会。(生轻声自由读课文)

〔引导赏析,学会评价。这是语言训练的更高层次。〕

生:作者用了“扑扑”这个动词,写出了鸬鹚下水的样子美。 

师:“扑扑”是讲样子的吗?

生:喔,不。这是水鸟下水的声音。但在录像中,我看到了鸬鹚扇动翅膀飞下水,样子是很美的。还有“粼粼”和“跳跃”,作者把波纹和浪花写活了,写美了,给人以美的感受。

〔抓住词椧鈼情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评价课文语言中既理解了词义,又领会了文意,体会到感情。〕

师:你用录像中看到的镜头,帮助理解词语,很好。

生:我觉得刚才她讲得很好,只是“粼粼”这个词没有讲清。这里指夕阳的柔光照着湖水泛起的微小波浪,发出一闪一闪的金色,显得非常美丽。

生:还有“柔光”一词用得很好,因为是傍晚的阳光,非常柔和。我还认为“荡”字也用得好,写出了水波一起一伏的样子。

生:“浪花在跳跃”这是拟人句。花是美的,浪花就更美了。荡起波纹,浪花跳跃,这些都是渔人赶鸬鹚下水时,湖面的美景。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同步的训练和发展。〕

师:你很会读书。竹篙一抹,鸬鹚下水,小湖的景色更美了。谁能想象一下水下的情景呢?

〔引发想象,激发探究情趣。这一点拔,堪称妙着。〕

生:湖水中,这些水鸟睁大锐利的眼睛,在寻找、追赶灵活的鱼儿。

生:鱼儿四散逃窜,但鸬鹚在水中钻行得快,不少鱼儿被鸬鹚咬住了。

师:鸬鹚下水,水面上一片欢跃情景。我们要把这种气氛读出来。(生齐读第二节)〔抓住转化,启发感情朗读,使技能训练落到实处。〕

师:刚才大家想象得很好。下面我们就看看鸬鹚怎样捕鱼的录像。鸬鹚捕到鱼后,你们还想知道什么?看时要注意什么?

〔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自然引入后两步的阅读研究。〕

生:我想看看渔人究竟是怎样收鱼的。特别要注意渔人的动作。

师:(放捕鱼收鱼的录像片断)请哪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渔人是怎样收鱼的,你来吧!(一生上讲台)你是渔人,一只鸬鹚钻出水面,你收鱼吧!(学生演示“抓”“挤”的动作)

〔在录像媒体的作用下,一抓动作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渔人收鱼的情景。〕

师:你为什么要“抓”和“挤”呢?

生:因为我看到鸬鹚的喉囔里粗粗的,我想,这只鸬鹚一定捕到鱼了,便一把抓过来,把吞进喉囊的鱼挤了出来。(生又演示“甩”的动作。)

师:你又为什么把鸬鹚一甩呢?

生:这么一甩,鸬鹚又可下水捕鱼了。

师:你们看,这渔人的动作怎样?

生:渔人动作很麻利,他收鱼很有经验。

生:她的动作十分熟练,倒像个真正的渔人呢!

师:我们看看书上写渔人收鱼用了哪几个动词?

〔二抓词语关系,让学生明确捕鱼过程中动作的逻辑关系。〕

生:就是她演示的三个动作“抓”“挤”“甩”。

师:(板书:抓 挤 甩)请大家回忆一下录像中看到的鸬鹚捕鱼镜头,边想边看老师板书和画箭头。

(师板书:钻进 钻出并画箭头如下。)

师:渔人用鸬鹚捕鱼的经过看出来了吗?

生:我看到这三个箭头,眼前又好像出现了鸬鹚捕鱼、渔人收鱼的情景。

师:课文第四节写什么?作者为什么写这节呢?

〔三抓启发思考,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法特点和内在含义。〕

生:因为第三节写一只鸬鹚捕鱼,第四节写很多鸬鹚捕鱼。

生:从“不断”这个词可看出第四节是概括写,而第三节是特写镜头。

生:也可以说一个是写点,一个是写面。

师:那么,渔人“忙不过来”说明什么呢?

生:鸬鹚捕鱼很快,不断钻出水面,它们都想争功劳。

生:这个渔人经验十分丰富,是捕鱼能手,但仍忙不过来,说明鸬鹚也是捕鱼能手。

师:你分析得很好。你们想想渔人这时候是什么心情呢?

〔从“忙不过来”到“丰收之乐”,学生的认识升华了,这乃教师点拨之功。〕

生:他虽然忙不过来,但心里一定乐滋滋的,因为舱里的鱼儿越来越多了。

生:这是渔人的丰收之乐。渔人丰收了,他定会赏赏鸬鹚。

师:对。渔人什么时候喂鸬鹚呢?请大家读书。(生齐读第五节)他怎样喂的呢?再看一段录像,注意渔人的动作。(放录像片断)谁能把看到的情况说说,用上恰当的动词。

〔四抓观赏练说。通过转述情景达到训练语言的目的。〕

生:渔人先解下鸬鹚脖子上的绳子,接着从舱里捡条小鱼,然后抛向鸬鹚。只见鸬鹚用长嘴巴接住小鱼,高兴得直拍翅膀。(板书:捡 抛)

生:鸬鹚叼住小鱼,一口就吞了下去,它们太辛苦了,太饿了。

生:我想渔人慰劳鸬鹚,是想让它们下次捕鱼再卖力些。

师:对啊?那么从写作上看,作者为什么写第五节?

生:渔人喂食,这是捕鱼过程的一个部分,这样,内容才完整。

师:渔人用鸬鹚捕鱼分三步:一是鸬鹚下水;二是鸬鹚捕鱼,渔人收鱼;三是渔人喂食。

平静的湖面出现了动态美,渔人满怀丰收的欢乐之情。捕鱼后,湖面又是什么情景呢?(板书:静,放录像片断)请大家读读书,想想哪些地方的景色与前文既有联系又有变化?

〔及时归纳,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自然引入下文的学习。〕

(齐读六、七两节)

生:课文最后写天色,前面已写过三次天色。第一次是“夕阳照在湖面上……”(打出投影字幕,生齐读句子)第二次是“湖面上荡起……在夕阳中跳跃。”(打幻灯字幕,生齐读句子)第三次是“岸上炊烟四起……”(打出投影字幕,生齐读句子)

〔抓住文章前后的联系和变化,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理解语句,认识事物。〕

师:写了四次天色,说明了什么呢?

生:天色由亮变暗,说明时间越来越晚,文章是按时间变化写的。

生:文章写了湖面景色变化。先是湖面静得像面镜子,后来荡起波纹,浪花跳跃,最后留下水纹,恢复平静。(板书:静动 静)

生:文章中,对鸬鹚的描写,前后也有联系。捕鱼前列队待命,捕鱼后又像士兵站在船舷上。

(打出投影字幕,生齐读句子)

生:渔人先是悠然自得,再是忽然站立,赶鸬鹚下水,然后是忙着收鱼,最后是写荡桨回去。(打出投影字幕,生齐读句子)

〔从天色、湖面、鸬鹚、渔人的变化中帮助学生再次体味渔村的景色美和渔家的丰收乐。情景交融,情现理出。〕

师:渔人在这景色优美的小湖上捕鱼。(板书:景色美)捕鱼前,悠然自得;捕鱼时,既忙又乐;捕鱼后,满载而归。这些都写出了渔人什么心情?

生:反映了渔人的喜悦之情,这是渔家之乐。

师:(板书:渔家乐)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请大家带着这种感情朗读全文。(生齐读)回去后把全文读熟,把二、三、四节背下来,并完成课后填空题。下课。

〔最后以感情朗读作结,让学生回味体验,把此景此情铭记于心。课后的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

(周祖祺整理)

艺术的享受 哲理的启迪

——简评顾美云老师《鸬鹚》一课的教学特色

无锡师范学校 王国元

人们都说,听顾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听完《鸬鹚》一课,颇有同感。她那匠心独到的设计,耐人寻味的点拨,娓娓动听的描述,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孩子也把我们带入了课文特定的情境棗幽静的渔村,美丽的湖边,感受那渔村的静态美,渔人的丰收乐。孩子们在课堂上形象地感知生活,理智地思索生活,动情地描绘生活,从中获取了真知,吸取到力量,激发起感情。这就是顾老师语文教学艺术的魅力所在。

语文教学贵在“披文以入情”,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情和意。因此,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所反映的情境,是“入情”的重要一环。为此,顾老师充分运用录音、录像等电教媒体来帮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课文所反映的事物,达到“以形激情”的目的。

渔人利用鸬鹚捕鱼是课文重点描写的部分,但孩子们限于生活阅历,对此知之甚少,感受不深。这样就很难达到充分感知课文、深刻领悟情意的要求。顾老师通过“鸬鹚捕鱼”录像片的分段插放,达到形象感知;分层读议,加深情感体验。这种“以形激情,披文入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其间,感知充分,体验丰富,因而对语言文字蕴含的意,流露的情,也就理解得切,体会得深。如对“抹”这个词的理解,学生不仅能讲、能仿、而且能从中悟出渔人动作的熟练、经验的丰富、对鸬鹚训练有素操纵自如。再有,渔人收鱼时抓、挤、甩的动作程序;水中鱼儿的四散逃窜,鸬鹚的钻行追逐;湖面由静到动再到静的变化。这些本来难以真切感知的事物,在电教媒体的作用下,学生都能从录像画面中获得直接而具体的感觉,且为启迪思维、发展想象提供了充分依据;又为领悟文意、体味情感提供了认知条件。所以,当学生上台模仿渔人收鱼的动作时,显得那样的自信和从容,怪不得孩子们评价她真像个小渔翁呢!这样的语文课,孩子们当然兴味盎然,情趣倍增,且学有所得,终身受益。

听顾老师的语文课不仅是艺术的享受,且能给我们哲理的启迪:其一,要知心,拨动心弦。善教者必从学情出发,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需求,以此来设计课堂教学,达到教和学的心理沟通和思路合一。其二,要动情,交流感情。顾老师教课十分重视寻找冶情的动力源,紧扣教材的感情线,披文入情,以情感人,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其三,要晓理,晓喻文理。文以载道,教书育人,教语文必须讲清文理。顾老师从“忙不过来”一词点拨,让学生深悟渔家的“丰收之乐”,是语文渗透德育的良好范例。其四,要循律,遵循规律。语文教学有其固有规律:一要抓住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二要扣住“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感知事物,在认识事物中学习语言文字”这一过程,抓好语文的基本功训练。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