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名著名篇阅读知识清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1.《三国演义》 罗贯中

一、作者介绍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章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他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二、内容提要

小说描写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主要人物

1.【诸葛亮】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三国演义》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

相关故事:三顾茅庐 ,三气周瑜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 ,六出祁山,七擒孟获 ,巧摆八卦阵 ,空城计,挥泪斩马谡,发明木牛流马。

2.【刘备】“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

相关故事:锦囊妙计,刘备摔阿斗,携民渡江(曹操大军压境,十余万百姓自愿跟随刘备撤退),刘备托孤。

3.【关羽】“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

相关故事: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赚城斩车胄,土山约三事,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五关六将,义释曹操,战长沙,单刀赴会,攻拨襄阳,水淹七军,刮骨辽毒,大意失荆州,走麦城,玉泉山显圣。

4.【曹操】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相关故事:错杀吕伯奢,煮酒论英雄

5.【周瑜】气量狭小,智谋总是逊诸葛亮一筹,与苏轼所歌颂的“雄姿英发”“千古风流人物”相差甚远。

四、主要情节

1.【官渡之战】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驻官渡,企图消灭曹操的军队。谋士许攸遭疑投降曹操,并且提供了许多情报。曹操得知袁绍在乌巢囤积了大量粮草,立即亲率精锐军队连夜奔袭乌巢。袁绍只派少量骑兵救援乌巢,仍然留主力进攻官渡。由于乌巢粮草被烧光,袁军上下恐慌,官渡前线的大将亦投降曹操。

2.【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一举统一。刘备派诸葛亮舌战群儒,在周瑜、鲁肃支持下,孙权决定抵抗。周瑜利用北兵多不惯水战及发生疾病等弱点,定下火攻策略,并实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曹操轻信,登上用铁索连在一起的战船。诸葛亮借来东风,黄盖顺风直扑曹军水寨。曹操大败北还。

3.【彝陵之战】刘备为替关羽复仇,亲率大军讨伐东吴。孙权起用青年将领陆逊,赴猇亭前线指挥作战。陆逊力排众议,决定坚守,避免交战。由于天气燥热,蜀军将士疲惫不堪,戒备松懈。陆逊及时抓住战机,下令采用火攻,烧尽蜀军40多座军营。蜀军全线崩溃。刘备逃回白帝城。不久羞愧发病而死。

4.【水淹七军】公元219年秋季,关羽在襄阳、樊城抗曹。关羽仔细考察地形,发现襄江与白河水势甚急,又发现曹军驻扎在山谷之内,于是派人堵住各处水口,趁夜晚风雨大作之际,放水淹没曹军。大意的于禁则没有采取防范措施,全军覆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擒。

5.【汉中争夺战】曹操夺取汉中,令曹洪、夏侯渊镇守。张飞打败张邰夺取瓦口隘,黄忠夺取天荡山,并听从法正的计策在定军山半山以逸待劳斩杀夏侯渊。从许都赶来的曹操战局不利,发布鸡肋军令,借故斩杀杨修,不久退兵。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

6.【单刀赴会】鲁肃为夺回荆州,设酒宴招待关羽。席间埋伏刀斧手。关羽早有准备,只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轻驾小舟,单刀赴会,席间,关羽借与鲁肃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刀斧手见鲁肃被困,未敢轻易下手。关羽安然离去。

7.【关羽温酒斩华雄】袁绍率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虎牢关守将华雄一连斩杀联军多员大将。关羽主动请缨,因为身份低微而受他人嘲笑。关羽于是立下军令状。曹操觉得他是英雄,奉温好的美酒一杯,关羽道:“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关羽瞬间拿了华雄的首级回营,此时酒尚未冷。

8.【刮骨疗毒】关羽旧时箭伤常在阴天发作。华佗认为应当切开臂膀刮掉渗入毒药,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左右掩面失色。关羽却饮酒食肉,谈笑弈棋,神色自若。华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关公大笑而起。华佗称赞说:“君侯真天神也!

9.【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当即将官印吊于屋中,并留下书信,带上嫂嫂,不辞而别,奔向刘备。路经东岭关、洛阳城、汜水关、荥阳城、黄河渡口,因为未得到曹操的文书,各关隘的守将皆不放行,关羽迫不得已斩了曹操的六员大将,连闯五道关口。

10.【煮酒论英雄】曹操派人请刘备到小亭煮青梅喝酒。曹操问刘备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说了几个人,都被否定。刘备反问曹操,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惊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下。突然天降大雨,雷声大作,刘备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认为刘备胆小如鼠,再也不疑刘备了。

11.【空城计】诸葛亮失守街亭。司马懿亲率大军扑来。诸葛亮身边没有作战力量。诸葛亮于是披上一件宽大长衫,戴一顶便帽,登上城楼,凭着楼上栏杆端端正正地坐下,点燃香,安然自得弹起琴来。司马懿来到城下,看不出丝毫破绽。忽然他神色一变,忙下令马上撤退。

12.【张飞大闹长坂桥】文聘追赵云至长坂桥,见张飞立马桥上,疑桥东有伏兵,不敢近前。曹操大军赶到。张飞睁圆环眼,厉声大喝日,声如巨雷,曹军股栗。曹操想起关羽曾说张飞勇武无敌,便下令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曹操颇有退心。张飞挺矛再喝,夏侯杰惊毙。操回马而走。

13.【司马懿忍辱受衣】孔明屡次令人搦战,司马懿不予理睬,孔明就拿取妇人的丧冠——巾帽,外加妇人素缟衣服,写了一封书信,用大盒子装了,送到魏寨。嘲笑司马懿甘愿守巢窟畏刀避箭,与寡妇没有什么区别。司马懿看完书信,忍住心中大怒而佯笑,接受衣服,并重赏了来使。

14.【曹操割须弃袍】曹操被马超击败溃逃,听见有人叫:“穿红袍的是曹操!”便脱下红袍。又听见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便惊慌割了胡子。又听见:“短胡子的是曹操!”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马超追上,曹操吓得绕树而走,马超一枪刺在树上,曹操乘机逃走。马超追去,被曹洪拦住。曹操逃脱。

五、艺术成就

1.成功塑造众多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塑造人物的基本原则: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如“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2.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3.结构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又主从密切配合;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采用浅近的文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明快流畅,雅俗共赏。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象、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2.《红楼梦》 曹雪芹

一、作者介绍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钕嗉痰H谓齑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畋桓镏叭胗也唬偌仪ɑ乇本业来哟巳战ニノⅲ砟暌凭颖本┪鹘迹罡忧羁,“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10载,增删5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他人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二、内容提要

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主要人物

1.【贾宝玉】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家庭。其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

2.【林黛玉】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3.【薛宝钗】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做官。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

4.【王熙凤】精明强干,贾府的实际大管家,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

5.【史湘云】生性豪放,心胸开阔,是个“大乐天”。

6.【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有远见、有抱负、有作为的女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办事练达。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玫瑰花”之诨名。

7.【晴雯】丫鬟中一个最光辉的形象。性格倔强、敢怒敢骂,她不想奉承谁,也决不向封建势力低头。

8.【鸳鸯】贾母的大丫头。贾母死后,她自知逃不出贾赦等人的玩弄,悬梁自尽。

9.【贾母】典型的享乐主义者,她的儿孙成了淫棍、赌徒,只要他们不来搅扰她的享乐,她是不干涉的。她不大喜欢大儿子贾赦和大儿媳邢夫人,偏爱小儿子贾政和小儿媳王夫人。她喜欢众孙女,溺爱孙子宝玉,但并不支持宝黛的爱情。她批准了王熙凤的“掉包计”,使宝玉被迫娶了薛宝钗。后以八十三岁高龄去世。

10.【贾政】贾母的次子,伪君子的典型,儒家统治思想的化身。

四、主要情节

1.【元妃省亲】元春被封为贵妃娘娘,皇上恩准元宵节回家省亲,为迎接元妃省亲,贾府专修了一座大观园。元宵节那天,元春由宫女们呼拥在园内转了一圈,只见园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佳木怪石竹林掩映,树上挂满各种绢花,池中有螺蚌制成的彩灯。贵妃看后觉得“太奢华糜费了”。贵妃请姐妹们与宝玉咏诗,对每个都有赏赐,临走时,拉住贾母、王夫人的手,要她们保重身体,并叮嘱,如下次省亲,切不可浪费,说完悲悲切切地转身而去。

2.【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一进荣国府,与赫赫有名的金陵大户建立关系,二进荣国府,竟投了贾母、凤姐等人的缘。她们留姥姥宴会、游园,把她当作“玩物”取乐,刘姥姥也有意哄着老太太开个心,令黛玉等都笑得喊痛。姥姥最后迷了路,醉卧在宝玉床上。

3.【宝玉摔玉】表妹林黛玉来投亲,宝黛初见,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好感。可当他闻知黛玉无玉,便摔玉于地说: “这玉连人的高下都不识,不要了。”此举惊坏了黛玉,也吓得众人一拥去抢,多方哄他才作罢。

4.【宝玉挨打 】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贾政惊气交加而欲将宝玉“立刻打死”,且不满小厮的力度而亲自操板,众门客无法劝阻,王夫人的哭阻也无法让其回心转意,直到贾母前来,以言语相激,贾政罢手,被打得气息奄奄的宝玉被抬回房。

5.【抄检大观园】司棋与表兄潘又安私会被鸳鸯无意撞见,潘又安慌忙之间将绣春囊遗落大观园中。粗使丫头傻大姐拾得香囊,被邢夫人看见,王夫人知道后,大怒,遂生抄检大观园之意。王善保家的同凤姐夜抄大观园,迎春懦弱,司棋被逐;探春气盛,怒打恶仆妇;惜春与世无争,偏居一隅。王夫人见晴雯长得娇艳妩媚,怀疑是她把宝玉带坏了,就下令把她也赶出大观园。晴雯被逐,含恨而死。宝玉写了《芙蓉女儿诔》来祭奠她,表达自己无限怀念与伤感的情绪。

6.【黛玉葬花】黛玉夜访宝玉,丫环恶言相对,拒不开门,黛玉疑是宝玉故意不见,含泪而归。次日乃祭饯花神之日,黛玉见园中落花无主,又勾起伤春愁思,乃荷锄葬花,不由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一面哽咽,一面低吟“葬花词”,以遣愁思。宝玉适至,表明心迹,二人又言归于好。

7.【湘云醉卧】贾宝玉、薛宝琴、邢岫烟、平儿四人同一天过生日。 众小姐带上自己的丫头们借机在芍药栏中红香圃三间小敞厅内饮酒行令,湘云吃醉在山石后面石凳上睡着了。四面的芍药花飞落了一身,满身满头都是花瓣。扇子落在地上,也被花瓣埋了一半。一群蜜蜂蝴蝶在她周围飞舞。湘云枕着用手帕抱着花瓣的枕头。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搀扶。湘云仍酒醉不醒,还嘟嘟噜噜地说着,众人笑着推醒她,扶湘云回屋里去了。

8.【晴雯撕扇】晴雯给宝玉换衣时失手把他扇子跌折,便训斥了她几句,晴雯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击了一通,把宝玉“气得浑身乱颤”。而宝玉赴宴回来,仍和晴雯有说有笑。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就任凭她将一大堆名扇痛痛快快撕尽了。最后晴雯将宝玉手中的扇子撕了,又把麝月的扇子也撕了。

9.【宝钗扑蝶】宝钗想到潇湘馆找黛玉一起玩,见宝玉进去了,怕黛玉猜疑,便去寻别的姊妹,怱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想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一路跟踪蝴蝶,来到滴翠亭上。无意听到小红和坠儿在谈一些闺房私话。为了避免尴尬和无趣,装出一付正找黛玉的样子,还大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

10.【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探春发起海棠诗社,李纨自荐掌坛,李纨自号稻香老农,探春叫秋爽居士,探春叫蕉下客,黛玉叫潇湘妃子,薛宝钗叫蘅芜君,宝玉叫富贵闲人、绛洞花主……李纨出题,题目是各作《咏白海棠》七律一首,限韵。宝钗以“含蓄浑厚”夺冠,黛玉以“风流别致”居次。

11.【林潇湘魁夺菊花诗】湘云主邀菊花社,宝钗出题(湘云补充),题目是《忆菊》《访菊》《种菊》《访菊》《供菊》《咏菊》等十二个,七律,不限韵,黛玉以“诗也新,立意更新”“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夺魁,探春、湘云居次。(第三十七回、第三十八回)

12.【王熙凤弄权铁槛寺】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答应给熙凤三千两银子;凤姐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青年男女自尽。凤姐说她是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她说要行就行。她假借贾琏名义,做成这一笔肮脏交易,贾琏并不知情。(第十五回)

13.【苦尤娘赚入大观园】凤姐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待其外出办事,拜访尤二姐,提出让尤二姐回到家中,并暂时安放贾珍处。自己暗地派人唆使二姐原定女婿到督察院状告贾琏国孝家孝期背旨瞒亲,又托人前往都察院,请其虚张声势,警唬贾府,然后又百般羞辱二姐,后又利用贾琏新妾秋桐,羞辱折磨,逼二姐最后吞金自杀。(第六十八回)

五、艺术成就

1.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大体说来,全书按贾府的衰败阶段分为四大段落:第一部分(前5回):序幕。对于全书有着纲领性作用。它对全书的主题、主线、副线以及贾府家事、人丁、四大家庭之间的关系和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命运都作过或明或暗的概括。第二部分(第6-55回):是贾府的全盛时期。第三部分(第56回-104回):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时期。第四部分(第105回-120回):是彻底衰落时期。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又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的美称。

2.塑造典型人物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在《红楼梦》里,有名姓的人物共七百多人,在这些人物中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有上百人。

(1)按照实际生活塑造人物,是《红楼梦》描写人物的基本特征。《红楼梦》描写人物不以奇取胜,而是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和人物一般的日常活动来刻画人物性格。

(2)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联系中,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刻画人物的性格。

(3)善于通过对立人物的对比、相类人物的相互映衬来显示人物性格、思想的特点和差异。

(4)善于通过大场面、大事件、把人物安插在冲突的漩涡之中,从人物对事件的态度来显示他们各自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

(5)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提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6)善于创造适合人物思想、气质、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意境来烘托人物的气质和性格。

(7)用诗词韵文来表现人物。

3.语言质朴自然,对俗谚改造运用,富有哲理、情趣。

3.《家》 巴金

一、作者介绍:

巴金 (1904.11.25 -2005.10.17),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随想录》(5集);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等。

二、内容提要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再次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却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高老太爷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即将生产的觉新的妻子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最终珏因照顾不周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认识到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了上海。

三、主要人物

1.【高老太爷】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也流露出长辈慈祥的一面,年夜饭的微笑,临终前的忏悔,对觉民婚姻的最终成全等,既表现了他面对强大新生力量的幻灭感,没落感,也表现了亲情未泯的一面。

2.【觉新】有着“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他善良,待人诚恳,凡事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同时又接受了新思想的熏染,能同情和帮助受压制的青年。他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大哭一场后与瑞珏完了婚。

3.【觉慧】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冲破封建束缚,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觉慧性格中单纯幼稚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

4.【觉民】一个积极进步,逐渐上进的新青年,他的性格介于觉新和觉慧之间,他温和稳健,不好激动,不爱参加社会活动,对学生运动缺乏应有的关注。但作为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他向往民主自由,当祖父为他一手包办婚姻的时候,他毅然离家出走,公开反抗,表现了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琴成为小说中唯一的一对胜利者。像觉慧一样,他也不是一个完美的斗士,也跨不过阶级的鸿沟,忘不了主人与奴才的差距。

5.【梅、鸣凤和瑞珏】梅是觉新两小无猜的情人,因为两家母亲之间的小小过节而劳燕分飞,被迫远嫁宜宾,出嫁后不久,又成了寡妇,最后抑郁而死。鸣凤是高家的丫鬟,由于出身低微,她被剥夺了青春与爱的权力,高老太爷要将她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珏是觉新明媒正娶的妻子,在即将生产时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懦弱的丈夫却不敢反对,最后因照顾不周,难产而死。

四、主要情节

1.【鸣凤投湖】(第26节)鸣凤与觉慧真诚相爱,然而高老太爷却把鸣凤许给60多岁的孔教会头面人物冯乐山,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与觉慧诀别,然后投湖了。一个美丽的女性就这样被封建礼制吞噬了。书中描写哀婉欲绝、催人泪下。觉慧从此认清了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坚定了与它决裂的决心。

2.【克定受罚】(第33节)觉新的五叔克定打着高老太爷的招牌借债、嫖妓,高老太爷愤怒地责罚了他,然后一病不起。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必然消亡在这里得到最精彩的展示。

3.【捉鬼风波】(第34节)陈姨太请巫师捉鬼,为高老太爷驱病,闹得家宅不宁。觉慧挺身而出痛骂陈姨太和众人。表现了青年人敢于斗争的无畏勇气,使人痛快淋漓。

4.【血光之灾】(第36,37节)为了避讳高老太爷的灵柩,高家长辈把临产的瑞珏送到城外。瑞珏因难产在惨叫声中死去。觉新突然明白了,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夺去了他所希冀的一切。小说笔调沉重、感人肺腑,揭示了“不抵抗主义”的破产。

五、艺术成就

在人物塑造上,作品非常善于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心理,展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突出人物性格。

采用单纯明快地讲故事的结构方式,以事件为线索,以场面串连故事,巧妙地把高家内外的各种人物、各种矛盾纠葛,同祖孙两代矛盾冲突这条主线交织成一体,环绕作品的主题思想,有条不紊地分别展开,使作品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始终保持着庞大而紧凑、严密而不游离于主要情节的结构特点。

  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4.《边城》 沈从文

一、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 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小说创作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1988年病逝于北京。

二、内容提要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掌管水码头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同时都爱着翠翠。大儿子天保托人捎话给老船公提亲,而翠翠不爱老大,却很爱他的弟弟傩送。船总有意让老大娶翠翠,盼望老二能够和有一座崭新碾坊作陪嫁的王团总的女儿结婚。当兄弟两人发现都在爱着翠翠时,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哥哥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就主动退让,乘船离去,途中失事,不幸淹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主要人物

1.【老船夫】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

2.【翠翠】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

3.【傩送(二老)】童稚无欺的乡下小伙,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

4.【船总顺顺】胸怀宽阔豪爽,仗义疏财,光明磊落,正道直行。

四、主要情节

【翠翠和傩送兄弟俩的爱情】翠翠对傩送的爱, 虽有一个下意识的朦胧感到明确体验的发展过程, 但傩送是翠翠的初衷所归,在全部的发展过程中,翠翠始终面临着这种考验,是信守使自己梦魂牵绕的最初选择,还是因为人事的相左而改变初衷?她拒绝了天保的托媒提亲,情感始终倾注在傩送身上。在爷爷死去以后,她从杨马兵口里,明白了爷爷猝死、傩送下行的前因后果“哭了一个晚上”,最后孤寂地守着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而傩送对翠翠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明确的追求。为了得到翠翠地爱情,他半夜里到那些月亮照及的高崖上去为她唱情歌。当一座碾坊横在他俩之间,是要渡船, 还是要碾坊?这实质上是要爱情还是要金钱的选择,傩送选择了渡船。

五、艺术成就

1.强烈的抒情性,营造了小说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作品的诗意主题、清新明丽的湘西风光描绘、撩人情思的风俗风情展示及人物身上寄予的理想主义人性美,构成了浪漫主义的内涵。

2.自然流畅的情节构思如一江春水,万里无痕,却又依势赋形,将矛盾冲突弯曲盘旋得恰倒好处。作品的结尾采用了西洋小说中常见的开放式结构,以翠翠在白塔下渡口边守着渡船等待傩送归来作结,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让无数读者心中留下永远的痛。

3.小说的语言由方言、文言和古典白话小说的语式组合而成,具有一种独特韵味。

5.《欧也妮•葛朗台》 巴尔扎克

一、作者介绍

巴尔扎克(1799-1850),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发生在法国西部的索莫城。该城首富葛朗台的女儿欧也妮生日之夜,从巴黎来了一个不速之客——葛朗台的侄子查理。查理的父亲即葛朗台的弟弟告诉葛朗台自己破产并要自杀,要求哥哥照顾查理。葛朗台第二天才告诉查理,查理伤心欲绝。当夜,葛朗台想好了诡计,他请公证人克罗旭一家吃饭,银行家格拉桑一家也闻讯赶来,他们都想攀附葛朗台,贪恋他女儿的大笔陪嫁。葛朗台借口事务繁忙,不能去巴黎料理弟弟后事。格拉桑代替他去巴黎办理弟弟的债务,并在巴黎利用他的弟弟大搞公债买卖,赚得巨款。女儿欧也妮爱着查理,支持他去印度经商,并将自己的全部金币赠给了他。查理也将自己母亲的金梳妆匣赠给欧也妮做纪念。查理去印度后,葛朗台发现金币没了,暴跳如雷,将欧也妮监禁起来。他的妻子受到惊吓直至病死,接着葛朗台要女儿放弃继承母亲财产的权利。1827年,老吝啬鬼死去,留给女儿一千七百万法郎。富比王侯的欧也妮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人物,四周充满了阿谀奉承。欧也妮还爱着查理,发誓等待查理归来。这时的查理在印度大发买卖人口的横财,一心想攀附权贵,早将欧也妮抛到了九霄云外,一到巴黎就写信要违约。但查理由于没能偿还父亲的债务,与贵族小姐的婚姻也泡了汤。欧也妮悲愤万分,一气之下与克罗旭的侄儿蓬风结婚,同时到巴黎替查理还清了父亲的债务。查理没料到欧也妮如此富有,后悔得要死。欧也妮33岁成了寡妇,于是人们又“开始包围这个有钱的寡妇,就像当年克罗旭他们一样”。

三、主要人物

1.【葛朗台】贪婪、狡黠、吝啬,金钱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独自观摩金子成了他的癖好,临终前也不忘吩咐女儿看住金子。他做起生意来是个行家里手,常装口吃耳聋,诱使对方上当受骗而自己稳操胜券。他家财万贯,但开销节省,每顿饭的食物,每天点的蜡烛,他都亲自定量分发。为了钱他六亲不认:克扣妻子的费用;要女儿吃清水面包;弟弟破产他无动于衷;侄儿求他,他置之不理。作者笔下的这一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

2.【欧也妮】渴望爱情:对查理的爱情,促进了她性格的形成,并成为她以后行为的支柱。她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全部积蓄六千法郎送给了堂弟,同时也把自己的爱情与心灵全部交给了他。在漫长的岁月中她焦灼地等待着查理。她也忍受着常人难以容忍的痛苦,拿出一百五十万巨款,阻止债权人宣布叔父破产,成全也保全了查理。为了保持自己圣洁的爱情,她与丈夫结婚的条件是他永远不提婚姻给他的权利,她给丈夫的只能是友谊。

淡漠金钱:将自己仅有的积蓄全部送给堂弟,将母亲的遗产全部给了父亲,又铸了一个黄金的圣体匣,献给本市的教堂。这三次行动说明她不像一般世人那样重视钱财,她一点也不把黄金放在心上。

【葛朗台太太】温顺善良,恬退隐忍(甘心忍让)的贤妻良母。她对丈夫,忍让;对女儿,疼爱。临死之前对女儿说:“幸福只有在天上”,暗示社会和家庭都是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她是这个金钱至上社会的牺牲品。她对宗教虔城,向往天国,但宗教却不能够挽救她。

3.【查理】一个巴黎的浪荡公子,父亲的死对他打击很大,欧也妮的爱情增加了他的活力。他带着欧也妮对他纯真的爱去印度冒险。七年当中,他在海外走私贩运、买卖人口、放高利贷发了大财,同时也变得“狠心刻薄,贪婪到极点”。金钱填充了他骄傲的虚荣,将欧也妮丢到一边,去追逐贵族小姐了。当他求爱失败,发现欧也妮是巨额家产的继承人时惊呆了。由对欧也妮满不在乎变得唯唯诺诺,企求妹妹的丈夫蓬风先生对自己“提携提携”。他和其他人一样认为人的标准是用黄金来衡量的。

四、主要情节

【抢夺梳妆匣】过了七十六岁的葛朗台在看到女儿把玩金梳妆匣时,竟"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但当他看到太太气得晕死过去时,马上放弃了金梳妆匣。因为如果气死了太太,女儿按法律将继承家庭财产的一半,狡诈的葛朗台知道以小失大划不来。

【抓取法器】葛朗台在弥留之际,当神甫把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做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给欧也妮的最后一句话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五、艺术成就

小说把心理分析、风俗描绘、细节刻画、哲学议论融为一体。

6.《老人与海》 海明威

一、作者介绍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早期作品表现了一战后青年一代的彷徨,如《太阳照常升起》,《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作品谴责了帝国主义战争,反映了被战争摧毁的西方传统精神文明,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简约有力的文体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开创了一代文风。

二、内容提要

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得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回的失败。但从另外意义上讲,他又是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三、主要人物

桑提亚哥,贫穷倒运的老渔夫。他年迈体衰但仍保持着年轻时坚韧、勇敢、好胜和自尊的性格。他已84天没捕到鱼,第85天他又驾起独木舟只身到深海捕鱼,终于捕到一条比小船还长的大马林鱼。在奋战了两天三夜后终于制服了比他的船还长的马林鱼。在返航时为保护捕获的马林鱼,他顽强地与鲨鱼群展开一个个回合的搏斗,精疲力尽,但终于回到家中,然而他带回来的只是一付巨大的马林鱼骨架。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种刚强不屈、自信好斗的“硬汉”性格。这一“硬汉”形象成为英雄的代表,象征着人类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

他是一位永不言败的英雄,他实践了自己的哲言,“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四、主要情节

【桑提亚哥与马林鱼搏斗】马林鱼拖着小船游向深海,桑提亚哥忍着伤痛,死死拉着大鱼。他与马林鱼周旋了两天三夜。第三天,马林鱼拖着船儿打转,桑提亚哥拼命拉紧竹丝,忍住一切疼痛对付大鱼的挣扎。他高举鱼叉,使出全身力气,把鱼叉扎进鱼腰里,鱼往上一跳,肚皮翻到水面上来。他拖住鱼,用一个套索挂住鱼尾巴,另一个拴住鱼腰,把大鱼捆在船旁。

【桑提亚哥与鲨鱼搏斗】桑提亚哥胜利返航时,鲨鱼嗅到了大鱼的血腥味跟踪而至抢吃鱼肉。待鲨鱼逼近船尾去咬大鱼的尾巴时:老渔夫用刀杀死了两条来犯的鲨鱼,但在随后的搏斗中刀也折断了,他又改用短棍。然而半夜里鲨鱼成群结队涌来时,他已无法对付他们了。

五、艺术成就

象征主义手法。桑提亚哥打鱼的生涯实际上就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是强者与强者之争,其实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人与人的关系的写实。”老人尽管最终是失败了,但他毫不退缩,敢于斗争,充分享受到胜利者的欢乐,体现出人的尊严。

语言简洁含蓄。海明威的文体简约、清新纯净。他常使用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句子结构精练短小——被人称为“电报式”短句,而屏弃了那些空洞浮泛的夸饰性文字。 简短的文字常包涵着丰富的潜台词,以少胜多,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7.《呐喊》 鲁迅

一、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品集主要有,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历史小说一部:《故事新编》;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诗文集一部:《野草》;杂文集十六部。

二、内容提要

《呐喊》是鲁迅早期小说创作的一个结集,共收小说 14篇,作于1918--1922年间,展示了从辛亥革命前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灰色图景:一个风雨如磐的中国,从愚昧和落后的重压下挣扎向前的中国,需要经过“涅磐”然后才能新生与腾飞的中国。

三、主要作品

《狂人日记》是鲁迅也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杂志第四卷第五号上,第一次用了"鲁迅"这个署名。这篇直接受了果戈理同名小说启发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比果戈理更为深广的忧愤,批判锋芒直接指向封建的家族制度和旧礼教,是一篇现实主义杰作。

“狂人”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他活动和思考的全部生活环境是一个活生生的、典型的、以封建宗法制度和旧礼教为基础的现实环境;"狂人"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和分析,他的全部逻辑,所有猜疑和妄想,都是一个典型“迫害狂”患者的真实状态。鲁迅正是借了这个疯子形象,喊出了具有强烈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心声:“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孔乙己》叙述了旧社会的读书人——孔乙己的悲剧一生。鲁镇咸亨酒店“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好喝懒做”,“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后来因为给人抄书时偷书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旁人的说笑声中离开了酒店后便再也“没有见”。作家是带着满腔同情写这个形象的,指出了孔乙己的悲剧是科举制度和现实社会造成的,通过这个形象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与荒唐。

《药》写作于1919年,背景是l907年前后(即辛亥革命准备时期)的中国江南某小镇。主干题材是对一个用人血馒头“治病”的生活素材改造和加工,使之成为性格塑造和主题发掘的核心细节和典型事件。即通过清末革命者夏瑜惨遭杀害,而他的鲜血却被愚昧的劳动群众华老栓“买”去给华小栓治病的故事,真实地显示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软弱性和悲剧性——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也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作品以明暗双轨并行为情节线索,以人血馒头为结合点,把夏瑜的悲剧和华小栓的悲剧联系起来;二者互相对照,互为因果,最终以华、夏两家坟场相会,将并行发展的情节线索衍化为"双轨交叉"的"终止结构"(开端的开放性与结局的闭合性)深化了小说主题的内涵。

标题寓意深刻。穷苦的城市贫民以革命者的鲜血作为治病的良药,这是何等可悲的社会现实! 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发动群众起来共同斗争,这样才能推翻黑暗社会,这对于革命者是一剂良药。一个“药”字,不仅简明而集中此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尖锐地向读者提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风波》写于1920年11月,背景是1917年张勋复辟时期江南一个偏僻的农村。小说通过发生在临河土场上的一场因“皇帝又要坐龙庭”而引起的“复辟”与“剪辫”风波,揭露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停滞、落后和农民的贫困、愚昧与精神麻木。主要人物:九斤老太,七斤,七斤嫂,赵七爷。

作品以“风波”命名,富有深刻的、象征性寓意:封建复辟之“风”,所以能在僻远的农村引起相应之“波”,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复辟的社会基础和最广大的农民文化心理基础是这个“波”的内部原因。

《阿 Q正传》写于 1921年12月,这是鲁迅小说中篇幅最大、内容最丰富、形象最完整的唯一的一个中篇,共九章。它以辛亥革命的爆发为背景;以阿Q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行状"为主线,展开了比较复杂的情节;以造成阿Q悲剧命运的内外因素为叙述和描写的重点内容,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阿Q式革命”的必然结局——“大团圆”。

阿Q的十大性格特征: 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悲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艺术特色:(1)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2)采用白描手法。(3)杂文式的笔法。

《故乡》是1919年12月,鲁迅冒着严寒回到了他阔别七八年的故乡;一年之后,他在小说《故乡》中反映了中国农村日甚一日的破产景象,又通过他见到的闰土、杨二嫂等人反映出在现实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双重摧残下,人们不仅面临着肉体的死亡,也面临着灵魂的毁灭!

《<呐喊>自序》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而呐喊助阵,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的呼喊。

《呐喊》中的其他小说:《一件小事》《鸭的喜剧》《端午节》《兔和猫》《社戏》《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8.《女神》 郭沫若

一、内容提要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歌56首,绝大部分写于1919年和1920年之间,完整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1.热情歌颂了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以及人民大众的理想,鲜明地体现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如《天狗》一诗,塑造了一个“开辟鸿荒的大我”的抒情形象,这是一个充满着个性解放精神、旧世界的叛逆者形象,它那种气势磅礴的不可遏止的激情,表达了在破坏中求创造的决心,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意志和力量。《匪徒颂》一诗,是对“五四”运动前驱者的颂歌,不仅歌颂了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歌颂了宗教革命、文艺革命、教育革命、自然科学的学说革命,还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湘累》和《棠棣之花》两诗作,歌颂了我国古代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英雄。在诗中,屈原是人民意识的杰出代表,聂嫈、聂政姐弟二人则是“愿将一已命,/救彼苍生起”的为人民自由、解放而牺牲的爱国志士。特别是在《女神之再生》、《凤凰涅槃》等诗里,诗人唱出了人民理想的赞歌。《女神之再生》里要创造“一个新鲜的太阳”,《凤凰涅槃》中歌唱“火的悠久”,赞颂了太阳照耀下的“美的中国”的“新鲜”、“净朗”、“华美”、“芬芳”。诗中的太阳、光明、火等形象熔铸了一个个象征性的内涵,热情地表达了人民大众的愿望和要求。

2.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在《棠棣之花》里,歌颂了为祖国、为自由而英勇献身的可贵品质。特别是《炉中煤》一诗,唱出了“眷念祖国的情绪”,感人至深。诗人以煤自喻,透过通红的炉中煤形象,显示他的那颗爱国赤心,喻出了爱国感情的热烈程度;通过煤的燃烧,把光和热带给人间的情景,喻出了诗人为祖国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决心;叙述煤形成的千百年历史,又喻出了诗人对祖国感情的深长。该诗巧妙的比喻,把爱国主义激情表达得既诚挚、热烈,又委婉、细腻,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可以说,爱国主义是《女神》的诗魂。歌唱中华民族的崛起,希望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表达炎黄子孙为国献身的决心,正是“五四”时代的最强音,也是贯穿《女神》诗集的基本精神。

3.一曲歌唱工农群众及劳动创造的颂歌,表现出乐观,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在《女神之再生》里,热情地歌颂了女神们“创造一个新鲜的太阳”的壮举;在《西湖纪游》的组诗里,诗人维妙维肖地描绘了一个农民形象,抒发他和工农大众父子般的感情;在《太阳礼赞》、《晨安》等诗里,歌颂了光明理想,表现了作者欢欣鼓舞的热烈情绪。特别是《地球,我的母亲》一诗,从讴歌地球──母亲,到讴歌劳动,讴歌工农大众,又进而歌颂工农大从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赞美工农是“全人类的保姆”,“全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并表示了诗人愿做大地的儿子,来报答工农的深恩的愿望。

4.《女神》中泛神论思想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但它往往体现出一种积极的、深刻的表现力。诗集中的《光海》、《太阳礼赞》等诗作,歌颂了大自然,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泛神论思想的影响使诗人融汇在广阔的大自然里,不仅倾心于大自然的伟大和壮丽,而且它作为黑暗现实的对立面而出现,又体现出向往光明和新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主要诗篇

《凤凰涅槃》分为“序曲”、“凤歌”、“凰歌”、“凤凰同歌”、“群鸟歌”、“凤凰更生歌”等六部分。

“序曲”描绘了“除夕将近的空中,/飞来飞去的一对凤凰”,它们“唱着哀哀的歌声飞去,/衔着枝枝的香木飞来”,“啄香木”,“扇火星”,在荒凉、死一般沉寂的背景中,正准备着一场除旧布新的壮举。诗歌交待了时间、地点及环境,描绘了凤、凰从容安详,准备从自己所创造的烈焰中走向死亡的悲壮情景。

“凤歌”以男性的激昂的调子,倾诉了凤内心的愤慨: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茫茫的宇宙”,简直就是“脓血污秽着的屠场”,“悲哀充塞着的囚牢”,“群鬼叫号着的坟墓”,“群魔跳梁着的地狱”!这样的世界,“到底为什么存在?”这段诗集中描绘了宇宙黑暗阴森的画面,概括了旧中国的丑恶现实,表现了诗人刻骨的诅咒和强烈的反抗。

“凰歌”以女性依恋的口吻,回顾着自己“年青时候”的“新鲜”、“甘美”、“光华”和“欢爱”,唱出了她对眼前污浊生活的怨恨和对自由欢乐的未来的向往。

“凤凰同歌”描写凤、凰渴望已久的时机来到了,它们要把“身外的一切”、“身内的一切”、“一切的一切”,统统在烈火中化为灰烬,化腐朽为神奇,化丑恶为甘美,体现出幽默、乐观的态度。

“群鸟歌”通过岩鹰、孔雀、鸱枭、家鹉、鹦鹉、白鹤等鸟类对凤凰敌视和嘲笑,象征性地刻画了社会上不同阶级和阶层人们对待革命的种种嘴脸,并以此作为反衬,更突出了凤凰义无反顾、赴汤蹈火、追求新生的性格特征。

“凤凰更生歌”是全诗的高潮。在“鸡鸣”声中,“昕潮涨了”,“春潮涨了”,“生潮涨了”,那已死了的“光明”、“宇宙”和“凤凰”都“更生了”。于是,凤凰获得了“新鲜”、“净朗”、“华美”、“芬芳”;获得了“热诚”、“挚爱”、“欢乐”、“和谐”;获得了“生动”、“自由”、“雄浑”、“悠久”。这些美丽的画面,展现了新中国的美好前景,深刻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凤凰更生以后的“欢唱”和“翱翔”,其喜悦达到了狂欢的境界,似乎整个宇宙都在欢唱,诗人也沉浸在理想实现以后的永恒之乐中。总之,这首长诗通过“凤凰涅槃”的神话传说,宣告了旧中国、旧世界的灭亡,预示着新中国、新世界的诞生,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光明未来的追求,而这又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艺术成就

1.《女神》在形式上的创造《女神》实践了郭沫若自己关于“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创作主张,使诗的形式得到了完全的解放。《女神》不追求任何一种固定的现有的格式,任凭感情驰骋,自然流露,依据内在的感情节奏,自然地形成诗的韵律。它的五十余首诗,每首诗都是一种新的格式。《天狗》诗句短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一种割不断的绵绵情意,正好适合表现眷念之情;《凤凰涅槃》的诗句参差不齐,长短并用,富于变化,或长吁,或短唱,节奏感十分强烈,表现出一种悲壮气氛。

2.《女神》的比喻、象征手法《女神》常使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借助某一形象来寄托、抒发自己的感情,使感情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这是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在《女神》中,无论是古代神话、历史故事中的人物,还是人格化的自然景色,其形象的选择都十分巧妙、恰当、新颖,与要表达的感情内容相一致,山岳海洋,日月星辰,风云雷电,也都唱的是“郭沫若之歌”。《天狗》用民间传说中天上破坏者的形象来表现对世界的反叛和破坏情绪,《炉中煤》用受压于地下的、乌黑低贱的“黑奴”——煤的形象来表现劳苦者的爱国之情,十分新颖而恰当。

3.《女神》的豪放风格是新诗中豪放派的先驱。在《女神》中虽也有“丽而不雄”的风格的作品,但能代表《女神》特色的,是惠特曼式的“雄而不丽”的风格。它的想象新奇,语言粗犷,气势磅礴,声调激越,笔调恣肆。它的美是一种壮美,男性的阳刚之美。

9.《雷雨》 曹禺

一、作者介绍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其后,又写了《日出》《北京人》《胆剑篇》《王昭君》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

二、内容提要

20年代一个夏天,一幢豪华住宅内,住着北方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年轻的续弦夫人繁漪、儿子周冲和前妻的长子周萍。周朴园的专横和冷漠,使繁漪觉得窒息。繁漪与小她7岁的周萍产生了暧昧关系。但周萍恐惧并厌倦了这种关系,又爱上了侍女四凤。繁漪不能忍受周氏父子对她的欺侮、玩弄,决心反抗、报复。四凤的母亲鲁妈到周家看女儿,发现东家竟是30年前狠心抛弃自己的大少爷,而且她与鲁贵生的儿子鲁大海还做了周朴园矿上罢工工人的代表。当她得知女儿与周的大儿子相爱,迫于无奈应允四凤跟随周萍出走,但繁漪出面阻拦,并叫出周朴园。周朴园在混乱之中承认了鲁妈正是周萍的生身母亲。四凤和周萍惊觉彼此原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四凤、周冲、周萍相继在雷雨之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主要人物

【周朴园】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人物代表,对家人专横,对金钱不择手段地追求,对个人利益工于心计。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隐藏着专横暴戾、冷酷无情,虚假伪善和心狠手辣。但其也有人性的一面,如对鲁侍萍的怀念等。

【周繁漪】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周冲】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他富于幻想、生性浪漫。但他没有韧性,对封建制度的顽固性认识不足,这注定了他悲剧命运。

【鲁侍萍】一个下层劳动妇女,既善良温柔婉约,又不乏坚强。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之后,曾投水自尽,所幸获救,在接下来的上十年里,为了生计,鲁侍萍带着孩子流落他乡,尝尽了世间冷暖,终于使她逐渐坚强。三十后与周朴园不期而遇,她深刻的认识到周朴园的自私虚伪本质,拒收周朴园的钱。这表现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她心地的磊落及对周朴园的轻蔑和愤恨体现了她的尊严、骨气以及对命运的抗争。

【鲁大海】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他作为工人代表,和周朴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了他的反抗精神。但是,曹禺毕竟对工人不熟悉,所以,鲁大海的形象与别人相比,还是显得单薄。

四、艺术成就

1.戏剧结构的严谨和充实。曹禺以极为经济的手段把过往的历史压缩在现实的情景中,把外部的社会矛盾压缩在周公馆内部的矛盾纠缠中,把侍萍一家人的命运压缩在周朴园一家的内部冲突中,使这个简单的故事几乎容纳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尖锐的社会和思想的矛盾冲突。

2.塑造的人物是真正个性化的。他们各有自己感情情绪变化的逻辑,各有自己把握人生和对待生活的方式,各有自己的思想愿望和要求。周朴园、蘩漪、周萍、周冲、侍萍等,无一不形象鲜明、生动。显示着作者丰厚的艺术动力。

3.人物对话富于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涵,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

10.《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一、作者介绍

莎士比亚(1564~1616),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二、内容提要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三、主要人物

【哈姆雷特】人文主义者。有崇高的理想,对人类与世界有新颖的看法。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克劳狄斯】集残忍的封建统治者和有野心的资产阶级阴谋家于一身,代表文艺复兴新旧交替时期的所有罪恶。

四、艺术成就

1、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哈姆莱特与克劳狄的斗争,构成剧中主人公所处的外部冲突;与此同时,他还进行着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

2、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每当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到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思考,他的认识,他的自责,他的怀疑。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