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刘佐乡中学周和枝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通假字和一词多义。

2、借助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翻译课文,并能当堂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认识识别人才的重要。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4、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2.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认识识别人才的重要。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跨栏飞人刘翔已经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人物了。可是有哪位同学知道在他成为一名跨栏选手之前竟然是一个跳高运动员呢?那么又是谁发现了他的跨栏天赋并培养了他呢?这个人就是刘翔的恩师孙海平教练。可以说,如果没有孙教练这个伯乐,就不会有刘翔这匹千里马,也许他还在跳高领域默默无闻呢。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代大散文家韩愈的《马说》,看看他是如何论述两者之间关系的。

二、介绍作者作品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祗zhĭ 食sì马者  一石dan   骈pian死   其真无马邪yé

2.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节奏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由朗读,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4、学生自主翻译课文

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指出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和重点实词,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通假字    (1)食马者           “食”通“饲”,喂,喂养    

(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一词多义

策:(1)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动词) 

    (2)执策而临之(马鞭子,名词) 一词多义:

     其真无马邪                    不以千里称也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重点词语解释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一食:吃一顿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常:普通的;    等:等同,一样 

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5、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比喻能发现赏识人才的统治者。

  (3)“食马者”指的是什么人?  比喻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4) 本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怀才不遇,愤懑不平。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男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女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最后一句反问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的愤懑之情。

(4)、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全班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2)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3)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4)概括本段内容。(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5)“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6)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    

     3.齐读第三自然段。

二、自主诵读,揭示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1、本文采用什么写法,要表达什么主题?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

2、学习本文有什么现实意义?

学习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三、拓展延伸,联系现实

提供四个话题,学生根据兴趣任选其一作答

话题1:假如你是“千里马”,但是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话题2:假如你是“伯乐”,你怎么样发现“千里马”?

话题3: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遇上“伯乐”吗?

话题4: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四、落实背诵情况,开展背诵竞赛,老师检查背诵情况

五、课文小结 《马说》一文形象简练,又含蓄深刻,所表达的思想也让人深思。我们生活在幸福开放的时代,要珍惜机会,不断磨练,让自己成为有用人才。   六、布置作业       1、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

(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2、虚词:(在文中找出含有此字相关意思的词语)  而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附:板书设计

                           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  食马者无知,千里马埋没。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  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

     

         总结全文: 其真不知马也



 

李卫民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