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 备课资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第9课 老王

杨绛

一览众山小

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老王还是一个感恩的人,他受了人家的好处,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我们家”对老王也非常关爱,照顾他的生意,关心他的生活;老王去世了,“我”总觉得对他“心存愧怍”。课文含蓄地提出了人们应该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学法指导

《老王》叙述了作者与车夫的交往,表现了车夫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以善良体察善良”是学好本文的一把钥匙。学习中可抓住作者和老王的交往这一线索,对课文所叙述的事情进行整理,并用善良的眼光去体察老王和作者的善良体现在什么地方,进而思考社会应该如何关心不幸者。本文中心人物是老王,他的特点是善良、纯朴、乐于助人,学习课文时,可以由这些“点”生发开去,看涉及到哪些内容,这就是文中所写的具体内容。这种阅读方法叫做“定点扩散法”,先确定发散的“点”,这个点可以是文章主旨,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是文中的人物,文章的中心论点,说明的中心问题等等。另外,本文语言含蓄、意味深长,应仔细咀嚼,深入体会。

庖丁巧解牛

文题解读

老王是这篇写人记事散文的主人公。他一辈子很苦,一生凄凉艰难、孤苦伶仃。作者通过写她与老王的交往,告诉我们幸运者应该担负起关爱不幸者的责任。

走近作者

杨绛(1911——),作家,文学翻译家。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认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创作成果是《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另一个随笔集《将饮茶》,部分也写到了文革期间的遭遇,但更有价值的,是回忆亲人往事的部分。另出版有《杨绛译文集》。她翻译的名著《唐•吉诃德》获西班牙政府颁发的文学奖。

背景纵览

本文以十年“文革”(1966——1976)为背景,那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不少知识分子和革命干部被打翻在地,广大平民百姓也遭殃受害。作者及其丈夫也受到了迫害,“单干户”老王由于登三轮单干也被归为资本主义之列,被取缔了蹬车载客的劳动权利。本文就是写这种背景下的人和事。

字词梳理

⑴生字

取缔 (dì)伛 (yǔ)   攥 (zuàn)      翳( yì)      骷髅 (kū )(lóu)     滞笨 (zhì)   

愧怍 (kuì)(zuò)   荒僻( pì)    惶恐 (huáng)镶嵌(xiāng)(qiàn)塌败(tā)

⑵多音字

好hǎo(好汉)  假jiǎ(假借) 结 jié(结拜) 乘chéng(乘便)    散  sàn(散会) 

hào(好奇)   jià(假日)    jiē(结实)    shèng(千乘之国)   sǎn(散光)

⑶形似字

澄 澄清              撞  撞击            仲  仲裁           僻 偏僻

蹬 蹬车              幢  一幢大楼        肿  肿胀           霹  霹雳

瞪  瞪眼             憧   憧憬            忡  忧心忡忡       劈  劈开

踏  脚踏实地   缔  取缔

塌  死心塌地   谛  真谛

蹋  糟蹋       啼  啼哭

(4)词义

塌败:塌陷破败。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凑合:将就。

伛:弯(腰)曲背。

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骷髅: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惶恐:惊慌害怕。

降格:降低标准、身份等。

荒僻:荒凉、偏僻。

主顾:顾客。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捉摸:猜测,预料。

课文详解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交代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为下文的介绍提供条件。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表明他常为自己的处境和生活担忧,可见其生活之艰难。]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介绍老王的艰难处境,令人同情。 

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介绍老王的眼睛,再次表现老王的可怜]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送鱼肝油,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两个“也许”表示猜测,表明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也不被人重视。不管眼睛瞎的原因是从小营养不良,还是得了恶疾,都让人同情。“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忍受眼疾的折磨,直到眼睛瞎掉,这该是怎样痛苦的煎熬。]

写老王的瞎眼和一次受伤,既说治疗,又探原因,仍然写其可怜与不幸,令人感到沉重。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塌陷破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介绍老王的住处。点出“我”坐车,照应开头,又引起下文“我”与他的交往。

以上为第一部分,简介老王的个人情况:按照逻辑顺序先后介绍了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重点写老王的“苦”。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付出额外劳动]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表现了老王老实厚道的性格。老王不仅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而且从不欺负主顾,作者通过对比突出了老王的老实、厚道。“前任”一词用得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很风趣]

叙述老王的第一件事:送冰。从价钱、大小等方面,表现老王老实厚道的特点,突出他乐于助人的善良品质。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一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通过语言表现了老王淳朴、善良、讲仁义的性格特征。“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朴实的语言再现了老王的善良,“哑着嗓子”“悄悄”“还不大放心”等词语再现了老王淳朴、憨厚的性格,读后令人感动。]

叙述老王的第二件事:送人治病。从热情、不要钱等方面,表现老王重情讲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质。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缔 ,dì)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将就)。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介绍老王生病,暗示后文他的不幸结局。]

叙述老王的第三件事:降三轮为平板。降人为“货”,折射“文革”的迫害,暗示老王的艰难。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是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读后令人如见其状。]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yǔ,弯腰曲背)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kū lóu,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用“我”的吃惊来反衬老王病情严重。]

描写老王痛苦不堪的样子,为下文的结局作铺垫。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老王提着东西到“我”家来。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叙述老王的第四件事:不顾病体亲自把香油和鸡蛋送给我们。突出老王的知恩图报和善良。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出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中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他只说:“我不吃。” [简短的话语中透出朴实、憨厚]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对老王的致谢表示感谢,老王声明不要钱,“赶忙止住”可见他的诚意。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体现了“我”的善良]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以上三段叙述“给钱”的情景,一推托一解释,都是善良真诚的人。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呆滞笨拙)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此句表现了作者对老王的关心,体现了作者善良的品质。作者看到老王拖着病体送来鸡蛋、香油,既为之感动,又为他的身体担忧,体现了作者对不幸者的关心和同情。]

老王很吃力地走了,“我”因“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而深感抱歉,体现了“我”的善良和平等意识。

第二部分,记叙老王与“我们”交往的几件事:送冰、送人、拉“货”、送香油和鸡蛋。这是本文的主体。老王知恩图报,临死前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他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是极其善良纯朴的好人。而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心和帮助,正体现了爱心、人道主义精神。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通过对话,交代老王去世的消息,意在表明老王的死悄无声息,不幸者的命运就是如此。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略写老王死后的情景。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kuì zuò,惭愧)。[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老王的不幸使“我”惭愧、自责,体现了作者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

老王去世,“我”总觉得不安和愧疚。

第三部分,写老王的去世引起“我”的不安和愧怍。全文以“我”和老王的交往为线索,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知识链接] 线索:所谓线索,就是贯串在整个叙事性文艺作品的情节发展中的脉络。在一般的记叙文中,线索的作用是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繁多的材料由记叙线索贯串起来,将文章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每一部叙事作品都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但主要线索只有一条,其他线索则围绕主要线索来展开。记叙文中作者常以时间的推移或作者认识的发展为记叙线索来安排材料。这叫做“纵式结构”。本文就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深化升华]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而作为著名翻译家和文学家的杨绛,却对不幸者老王关心有加。作者的平等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他们的理由。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关心人,爱护人。但愿人人献出一点爱,让世界成为美好的人间!

形象概要

老王——心地善良、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孤苦伶仃,命运悲惨。

“我”——善良,有平等意识,关心、爱护别人,富有人道主义精神。

结构巧解

本文按照作者与老王的交往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简介老王的个人情况。

第二部分(5—16段)记叙作者一家与老王交往的几件事。

1、送冰、送人、拉货。

2、送香油鸡蛋。

第三部分(17—23段),对老王的去世,“我”同情、悲酸也很愧怍。

还可以划分为:

第一部分(1—4段),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只能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第二部分(5—7段)老王心地善良、老实厚道,从不多收一分钱。我们一家人对他也很关心和照顾。

第三部分(8—22段),老王过世前一天还要给“我家”送来香油鸡蛋。对他的去世,“我”同情、悲酸也很愧怍。

可以图示为:

                           以善良体察善良

          “我”家                               老王

写作特色

⑴兼用两种顺序组织材料,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作者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底善良。

⑵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条理清晰。作者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⑶语言质朴简洁,情深意厚。本文语言质朴简洁,看起来平平淡淡,字里行间却充满着深情厚意,对主人公表达了真挚的人道主义情感。人与事、语言与情感融合在一起,读后令人顿生同情之感,有一种催人泪下的力量。

主旨探究

对本文主题有下面几种表述:

(1)这篇散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又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现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并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2)文章主要记叙了“我”与一位靠踏三轮维持生活的老王之间相处的几件小事,赞扬了像老王那样的不被人重视、生活艰难的人们的善良与真诚。他们都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表达了“我”对老王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愧疚之情。

对本文的主旨你是怎么看的呢?

更上一层楼

筑基达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伛( )  翳(  )  取缔(  )  骷髅(  ) (  )  愧怍(  )

解析:注意重点字词的准确读音,字母和声调要写得规范。

答案:yǔ  yì  dì  kū  lóu  zuò  

2、下列各组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

A荒僻:荒凉偏僻     塌败:塌陷破败

B取缔:取消代替     凑合:将就

C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D惶恐:惊慌害怕    捉摸:思考、考虑

解析:B项有误,“取缔”的意思是“明令取消或禁止”。

答案:B

3、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⑴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

⑵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

⑶ 他……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

⑷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

解析:了解每种描写方法的特点后,不难判断。

答案: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4、本文按照怎样的顺序编排材料?正确一项是(  )

A  本文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组材。

B  本文兼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来组材。

C  本文用逻辑顺序来组材

D  本文用时间顺序来组材

解析:B、C、D三项都有误,因为文章前四段用的是逻辑顺序,分别写了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最后一点是前两点的结果,因此是逻辑顺序。文章其余部分按时间顺序来安排,这一点比较容易判断。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冒号表示提示下文)

B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双引号表示引用)

C“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退走不得路了。(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破折号表示转换话题)

解析:B中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答案:B

6、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塌败: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答案:塌陷破败。

(2)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愧怍: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答案:惭愧。

综合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0题。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7、选文中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些地方?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解析:先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然后再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案:老王的善良表现在: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8、“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前任”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解析: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体会这个词语用在这里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前任,是指在现在担任某职务的人之前,担任这个职务的。本是干部职务的词语,这里用在送冰人,可说是简练,大词小用,很风趣。

9、对老王这样一个不幸者的同情,表明作者具有怎样的观念和精神?

解析:从作者的善良角度考虑。

答案:平等的观念,人道主义精神。

10、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像老王这样的人?

解析: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主旨,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回答。

答案:对像老王这样生活困难,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我们应当尊重他们,多给予关爱,以善良去体悟他们的善良,以关爱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在整个社会建立互助互爱,相互尊重的新型人际关系。

(二)阅读《施舍》,完成11—15题

施舍(印度)

林中花

拉哈布•萨卡尔布昂着头,大步地走着,他没带阳伞,对灼人的烈日毫不在意。拉哈布恪守自己的处世原则。他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从任何人和事。他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却从不指望得到旁人的任何恩惠,追求的只是一辈子活得有尊严、有骨气。

拉哈布正走着,一个黄包车夫来到他身边。车夫摇着铃铛问道:“先生,您需要车吗?”拉哈布转过头去,发现那个人瘦得皮包骨头,目光里似乎包含着贪婪的神情。“只有那些没有人性的家伙才会以人力车代步。”这是拉哈步坚定不移的观点。因此,他一辈子连轿子都没有坐过一回,认为那简直就是犯罪。他用那粗布缝制的甘地服的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连声说道::“不,不,我不要。”一面继续走自己的路。

面包车夫拉着车子跟在他后面,一路不停地摇铃。突然间,拉哈布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也许拉车是这个穷汉唯一的生存手段。拉哈布是个有学问的人,许多概念————资本主义、平等、穷苦人、上帝、劳动分配、农村的赤贫、工业、封建主义等,片刻之间都闪进了他的脑海。他又一次回头看了看那黄包车夫——天哪,他是那样面黄肌瘦!拉哈布心里顿时对他生出了怜悯之情。

黄包车夫摇着铃铛,又招呼拉哈布道:“来吧,先生!我送您,您要去哪里?”

“去希布塔拉。你要多少钱?”

“六便士。”

“好吧,你跟我来!”拉哈布继续步行。

“请上车,先生。”

“跟我走吧!”拉哈布加快了脚步。

拉黄包车的人跟在他后面小跑。时不时地,拉哈布回头对车夫说:“跟着我!”

到了希布塔拉,拉哈布从衣兜里掏出6便士递给黄包车夫,说:“拿去吧!”

“可您根本没坐车呀。”

“我从不坐黄包车。我认为那是一种犯罪。”

“啊?可您一开始就该告诉我!”车夫的脸上露出一种鄙夷的神情。他擦了擦脸上的汗,拉着车子走开了。

“把这钱拿去吧,它是您应得的!”

“可我不是乞丐!”黄包车夫拉着车,消失在街的拐角处。

11、通读全文后,你认为拉哈布对穷人了解吗?你这么说的根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可以从拉哈布对穷人的态度上去找答案。

答案:不了解,根据是:(1)看到车夫瘦得皮包骨头,就觉得车夫目光中包含着贪婪的神情,这显然是世俗的偏见;(2)自己不坐车却施舍钱给车夫,遭到车夫的拒绝。

12、当拉哈布给车夫钱时,车夫脸上露出“鄙夷”的神情。“鄙夷”是什么意思?车夫“鄙夷”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上下文,可知车夫有自己的尊严,他鄙夷的正是拉哈布的自以为是的施舍。

答案:“鄙夷”意思是轻视,看不起。车夫鄙夷的是拉哈布的施舍。

13、“可我不是乞丐!”结尾这句话掷地有声,表明车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车夫面对施舍说出这句掷地有声的话,他是凭借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绝不是乞丐。显示了车夫的自尊。

答案:人格上的尊严。

14、小说结尾出乎拉哈布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作者这样设计结尾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尾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升华了主题。

答案:给“尊严”二字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小说的主题因而得到了升华。

15、哈布追求的是一辈子活得有尊严、有骨气。面对车夫斩钉截铁的拒绝,拉哈布会怎么想?你能生动细致地描写下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抓住拉哈布的性格特点和对农民的偏见来描写,或表现他的出乎意料,自命清高;或表现他的懊悔、觉悟。只要符合语境即可。

答案:略

二、语言运用

15、为本市孤寡老人能够安度晚年,某校开展“献爱心募捐活动”。

(1)请你为这次募捐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2)你认为还应该怎样做才能够真正做到使这些孤寡老人安度晚年?写出一个你认为最可行的办法。

解析:第一题设计标语要围绕主题:“献爱心捐助孤寡老人”来构思,语言简洁有力,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第二题:提出的办法可以是个人能力能办到的,也可以是整个国家、社会或小区能做到的,但一定要可行。

答案示例:(1)让世界充满爱;愿天下老人平安度春秋;献出爱心,收获幸福。等等。(2)如:小区成立专门机构,定期到孤寡老人家里了解情况,解决疑难问题;在学校成立助孤小组,轮流值勤,帮助老人解决生活问题并将长期坚持下去。等等。

三、写作训练

16、本文写人记事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呢?阅读课文就会明白,作者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而所有的内容有以“我”和老王的交往为线索一线贯之,使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请你拿起笔,把目光投向身边的普通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性格,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提示:首先要选择写作对象。仔细观察周围的人物,选择那些你最了解、曾给你触动的人物来写,注意通过人物的言行来体现他的性格品质。普通人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要以小见大,通过小人物小事情展现深刻的主题,这样的文章会更精彩。

真题演练

17、下面是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榜样人物统计表,请用一句话概括说明下面统计表反映的情况,并简要谈谈你对这种情况的看法。(2004年长沙市中考题)

                     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榜样人物统计表

     人物 板样人数所占比例       合计  (人数 )  占榜样总人数比例   0/0

   少年名人         11         6.4    0/0

   著名人物         130         76     0/0

   普通百姓         30         17.6   0/0

   (1)                                                                        

(2)                                                             

解析:仔细阅读表格,对比数字,找出规律。然后根据这个规律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从图表可以看出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榜样人物著名人物多,普通百姓少,少年名人更少。(用数据表达也可 。)

(2)与青少年的生活实际有距离,成人化倾向严重,针对性不强,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言之成理即可) 

 

gjw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