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教学,教出“问题”——也谈课改在教学中的尝试(教师中心专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江苏省东海县马陵山中学 傅玉玲

内容提要:俗话说:学问学问,一靠学二靠“问”。没有问题或不会提问题的学生应该说算不了好学生,至少不能算一个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学生。作为善于学习的学生要经常地向老师或他人提问题,他的知识会越来丰富,知识的视野会越来越宽广,将来就很有可能成为大学问家,大发明家。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首先,教师要把教学内容问题化,其次是创设民主平等、民主化的教学环境,开放化的教学方式,这样以来学生有问题才敢提,课堂教学才“活”,学生对知识才善“学”,同时也符合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没问题 教出 问题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北宋哲学家张载也提倡“学则须疑”。他们都有十分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问题意识的作用。教学中怎样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出“问题”进而提出质问,培养学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使课堂教学改革做到“四化。

一、教学内容问题化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在回答学问之道时说:“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不断刨根问底是李先生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因素。清代的戴震之所以能成为大学问家,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可见在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他们在科学研究方面归根到底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了这一过程,才能有科学的发现。

根据这一现代科学研究的发现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课堂教学,既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同时也符合现代课改的要求,那么如何贯彻这一原则,使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课堂教学就是不给学生提供一篇现成的教材让学生理解和记忆,而是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索的问题和提供材料,但不直接解决问题。教师的主要任务已经不是传授知识,解决现成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笔者在教学《社戏》一文中是这样做的,导语引入课文之后,令学生速读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让学生质疑。同学们纷纷议论开了:“文章题目是《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章节却很少,

这是为什么?”“什么是社戏?”我小的时候家乡为什么没有社戏?为什么还要坐船,而不雇出租车?那夜的戏也并非好看,但后来为什么还要怀念?“书中的‘迅哥儿’是鲁迅本人吗?”“平桥村既没有公园,又没有网吧,为什么称它是‘乐土’?”……学生初学就能提出这些很值得商榷的问题,确实是应该倡导。传统的教学是满堂灌:之后是学洋思:老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回答。新的课改则提倡学生质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教学目标能力化才能实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创造思维等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二、教学环境民主平等化

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和焦虑感,让学生充分表露灵性,展示个性,促进能力的形成。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要提供一个平等和有奖赏的教育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用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并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奋、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感于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具有质疑问难的兴趣和勇气。

在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学习贯彻了北京十八中学优秀教师宁鸿彬,对学生实行“两欢迎”、“三允许”的做法,效果很好。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符合“三为主”的教学模式。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小学语文课,老师讲授的是《争论的故事》,课堂上先让学生听老师讲故事,并要求学生听过后能说出故事的内容,还要对老师讲的故事进行讨论。老师讲过之后,学生纷纷举手,争着回答。特别对老师的评论更为热烈:有的说老师讲话有感情,语句通顺:有的说老师对哥弟争论时的过程讲得仔细:有的则说老师没有把兄弟争论时的语气表现出来;还有的说老师讲故事时没有动作,一时间课堂上非常活跃,老师与学生已不是过去的那种上下级关系,而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之后的课堂上,学生分组争论,每组又选出优秀的到台上讲。学生讲的确实比老师讲的生动的多:有的“兄弟”在争论时,表情十分逼真;有的加上了动作、神态。你看那小同学瞪着眼,手掐腰,声色俱厉;还有的拍着桌子争论,课堂上激奋,跃跃欲试,气氛十分热烈。

这样的课堂不仅做到了“两个欢迎”,还做到了“三允许”,即“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创造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国知名的语文教育专家魏书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教学中贯彻民主思想。他在教学中,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过程到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 ,都要和学生商量,让学生讨论决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创造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情境化

学生学习具有积极的心态,将是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最大动力。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和问题意识的主要方法。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有的条件,超过了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了问题条件。例如,某教师在教授《秦兵马俑》时,问题的情境创设得很好。“我们以游客的身份,坐上前往西安临潼的火车,去参见秦兵马俑。”学生真的进入了这一情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兵马俑是哪个时代?距今有多少年?兵马俑有哪些种类?兵马俑的规模有多么宏大?姿态不同的形象分别有哪些性格特征?等等这问题地提出,皆与老师创设问题情境有关。

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面临的未知事实和情节,便在头脑中产生“问题”,引发他们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往往有意识地创造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自觉地在学习中问,在问中学。

四、教学方式的开放化

教学方式的开放化主要指教学时空的开放化。即在时间安排、主题选择、研究方法的确定、结论的推理表达等方面,都要有较大的自由度,留给学生展示其个性及发挥才能的足够空间。因为问题的正确答案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是唯一的,总会留下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需要教给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方法,特别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套用一句老话,那就是:教师不要只给学生金子,而是要教给学生“点金术”。如某老师在教授《苹果“五角星”》一文时,一开始,老师便问: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红五星吗?学生纷纷回答:国旗上;军人叔叔的帽子上;夜晚远方的“星星”;最后一个学生则说苹果里。这里老师没有急于讲授,而是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发挥他的想象力、创造力。

当然这位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讲授的内容进行到探索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时,老师给学生们展示的空间更大,学生们有的说“课文讲了一个红苹果的事”;有的说“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会有新的发现”;还有的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些问题的回答有的虽不太正确,有的己给标准答案很接近很有建树,这与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己不知前进了多少,这样的教学确实是教给了学生“点金术”。教师要使学生提出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只有这类问题才可能最终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高水平的问题是相对低认知水平的一个概念。低认知水平一般指向事实性答案,必须由学生经过理解、分析、推测、归纳等过程,将那些看似零碎的信息整合成一个符合逻辑的结论。这不仅需要学生语言和逻辑推理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学生调动自己认知方面的所有潜能,同时不要受到学生的兴趣、情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这样一来,也更容易引发创造性。此外,高水平的问题,通常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不会过多地受到教师和教材的局限,可以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教师的评判标准不再是简单的正和误,而是看学生能否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综上所述,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要用十分生动简练的语言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注意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使课堂教学改革切切实实做到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环境民主平等化;教学过程情境化;教学方式开放化。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参考资料:1、初中语文教学用书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3、《三老思想论文集》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