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再思考(教师中心专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江苏省东海县马陵山中学 傅玉玲

内容摘要:朗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在大力提倡语文课堂改革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它作为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不仅能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受升学率地制约,教学评估地误导,再加上缺乏足够地认识,以致朗读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地重视。如何改变语文教学出现理科化倾向这一现状,为此,笔者作了初步地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朗读 教学

一、朗读教学的价值和功能

学习语文,历来都非常重视朗读,特别是在教学改革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朗读,因为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符号,学语文而不朗读是不可想象的。

朗读,既是我们读书治学的法宝,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考虑,朗读具有不同于默读的显著特点。朗读时,心、口、耳、唇、舌等多种感官积极投入阅读活动,使静态的书面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使阅读者的感觉、知觉、注意力、理解力、想象力、记忆力充分活跃起来。从教育实践看,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欣赏的趣味,有利于熟悉语言结构,丰富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语感,同时借助于语气和表情表达文章的神采,有利于提高语感鉴赏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我们应当重视朗读,因为它不但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法宝,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朗读这一环节,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价值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手段。人们的认识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没有这一阶段,认识也就无法进行。朗读课文,就是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朗读的遍数越多,感性认识就越深,才有可能发展到理性认识。心理学和教育学都特别强调“直观教学”,而语文教学中“直观”,最主要的就是语言的直观。它包括对课文的范读、讲解和学生朗读。范读,是教给学生以感知教材的方法;学生朗读,是对教材的直接感知;讲解,则是在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地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台下却听得晕头转向,有时是没有什么反映。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教材缺乏感知不熟悉课文,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所以,老师讲得再好,学生却不知其所以然。

其次,朗读能加深对教材地理解与体会。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就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地理解与体会,看到课文的别巨匠心和文章的要义,领悟文章的妙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不少老师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时,强调用“朗读法”,即边朗读边修改。这其中的道理,正是充分调动多种分析器官协同活动,以加深对文章的思考与体会。并且,文中语句顺不顺,语气连贯不连贯,通过朗读要比只默读更容易发现。

再次,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表达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朗读训练才能获得。尽管我们在默看一篇文章或诗歌时也会受到感染,但当我们把它读给别人听时,就不一定能感染听者了,这就是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在起作用。如果要把一篇文章中的喜、怒、忧、思、悲、惧、惊等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送到听者的心里,使之受感染,就非有很好的语感不可。而这要通过对文章地反复朗读,对文中情感的反复体会、领悟,再加上适当的语气和语调,才能产生好的语感效果。

最后,朗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范读课文”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之所以重要,我以为有三点:一是它的示范性,让学生明白怎样朗读好课文。二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三是它的感染性。这第三点是尤为重要的。可以想见,老师范读那铿锵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声调,丰富的内容,健康的感情,无疑能给学生以感染和美的享受,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认真朗读课文,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朗读也是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朗读。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便于朗读,我国最早的诗歌得以流传到现在,起初就是靠朗读和传唱才实现的。可以说,诗歌是朗读的文学,朗读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朗读有助于对诗歌意境地把握和意象地领悟;朗读可以更准确地比较和鉴赏不同风格流派的诗歌。朗读与之相伴的既有文学的鉴赏又有情感的体验。一首富有激情的诗歌,不通过朗读来鉴赏它,那是不可想象的。朗读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读,在我国的过去,几乎是唯一的办法。过去的私塾先生,无论学生多少,总是抱着一本书,咿咿呀呀地读,边读边背,先生几乎是不讲的。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清代的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涌,滔滔不绝。”我们现在虽然不要求学生死记死背,但在教学中还是离不开读,甚至是不读不行。一篇文章,不读就不能明白意思,老师也就讲不成。有些文章的某些部分甚至只能读,不能讲;学生读起来,通过仔细品味,会觉得很有意思。老师一讲,就把趣味全讲掉了。有时还会把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妙处讲得不妙,讲得不合原文精神。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为代表的我国当代语文教育家,对朗读教学也有独到地研究和精辟地见解。叶老常说,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叶老对吟诵有极高评价,认为吟诵能使内容与理法化而成为读者自己的东西,是学习语文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这正是对朗读的重要作用的精辟阐述和评价。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抓好朗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书声,使语文的教和学,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使朗读成为学好语文的一个有力的武器。

二、初中语文教学忽视朗读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校里的琅琅书声却越来越来少,甚至听不到了。条分缕析的讲解充塞课堂,以讲代读,一讲到底,朗读已无立足之地。课堂上不闻书声琅琅,只见习题海洋。有些教师甚至认为,学语文就是学字、词、句、篇、修、逻、文等常识,在课堂上让学生读课文是浪费时间,会挤占老师讲解的时间。这样就把本应训练语感的语文课变成了纯粹地传授字、词、句、篇、修、逻、文等常识的知识课,把一篇文情并茂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课堂上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卖力地讲,学生则被动地听。善讲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口拙者简单罗列一二三四。尤其在农村初级中学,朗读普遍不被重视,似乎已成为多余的了。而朗读的被忽视,并不是因为学生都读得好了,事实是很多学生不会朗读。笔者曾对本校三个年级的100名学生进行了朗读水平检测。这次检测以学生已学过的课文为朗读材料,以读音准确、句读清晰不增、不漏、不回读的基本要求为标准,结果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达不到一般的朗读要求,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还读得前言不搭后语,结结巴巴,如果选用未学过的课文,用严格规范的朗读标准去要求,不达标的比例更大。教师不重视朗读,忽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必然会导致学生不善于朗读。为什么课堂上很少听到学生的读书声,为何会忽视朗读教学呢?笔者以为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升学率地制约。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从多年的中考、高考看,对朗读的考查很少,在盛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人们自然对朗读教学不感兴趣。结果是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讲练中去,学生仍然不会读书。

2、缺乏足够地认识。有的教师以讲“效率”为名,课堂教学一味以讲为主,大量灌输,惟恐朗读会占用时间。学生的读,多采用默读的形式而且多是在无目的、无要求、无指导、无反馈的情况下进行,大大削弱了朗读教学。他们错误地认为,学生只要对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会认了,理解了,就会念书了,而对于朗读的诸种功能缺乏足够地认识,不去认真研究、探索、应用。长期以来,形成了教师大声讲,学生默默听的单调、沉闷、低效的教学局面。

3、教学评估的误导。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学校的领导以及教研人员听课、评课,常常把教师讲得怎样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依据,津津乐道于听“讲”。听课就是听教师如何“讲”,评课就是评教师讲得深不深、透不透,这种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讲”风盛行,大“讲”特“讲”,以致常常出现一节课教师从头讲到尾,直到下课学生也没打开课本的怪现象。

那么,应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首先,要冲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羁绊。在教学中要把朗读训练切实重视起来,把教学大纲中关于朗读训练的要求落到实处,尽快从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教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读书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

其次,充分认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朗读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而朗读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历代有所建树的人无不重视朗读,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位语文教育大家就十分强调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范文的意味、情调和文气。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可以说,强调朗读,并不是观念更新问题,而是语文教学继承优秀传统,使之返璞归真的问题。

最后,采取得力措施,确立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目标、层次,切实加强朗读教学,将朗读教学落到实处。

三、新课改下的朗读教学的目标层次和方法

1、向学生讲解朗读的一般要求。朗读是一种技巧,它需要经过有意识的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传情达意,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朗读的一般要求:重音、速度、停顿和语调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教师的范读与指导是关键。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作用很大。同时也可适当利用电化教学,让学生倾听录音和模仿进行朗读。教师指导要切实中肯,在学生朗读前,根据课文特点,具体地从朗读速度、停顿、语调方面一一给予指导,使学生把握朗读要领。在学生朗读中,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3、要有计划地选择时机进行朗读。旨在理解课文,既可在分析课文前读,也可以在分析课文中读;旨在训练说话,可以分析课文后读;诗歌散文和古文的教学,朗读可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使朗读教学成为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

4、要合理选取朗读的方式。朗读方式可分为单独读、分组读、齐声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如需要起示范作用或检查时采用单独朗读;如遇到课文中精彩段落可采用分组读或全班齐声朗读;若课文中有人物对话多采用分角色朗读或全班齐声朗读。如《分马》一课就可以分角色朗读。

5、课外可结合第二课堂的开展。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等,既可对朗读水平进行检查评估,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勇气和自信,有利于全面素质地提高,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也无疑是极大地促进。

朗读是一把钥匙,打开理解的锁;朗读是一种调味品,可以使学生兴味盎然;朗读是一支兴奋剂,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地朗读。

参考资料:1、《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2、洪宗礼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及参考

3、《三老思想论文集》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