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语文课的话语套子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作者:黄耀红 也许你不会相信: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正潜伏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话语套子”。所谓“话语套子”,亦即说话的某种套路和模式。这种套路和模式很有“引力”,以致于我们陷入其中而不自觉。无论是对课文的解读还是对作文的评点,无论是词语的调用还是句式的选择,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发言,语文课上的“话语套子”总是如影随行,挥之不去。 且把常见的分析课文的语言作些归纳:只要提到人物形象,诸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之类的评价会“一踊而上”;只要说起景物描写,诸如抓住特点、层次井然、情景交融、比喻神奇、有声有色等语汇又会立马从我们的语言库存中跳出;只要讲到叙事性文章,照例该总结出诸如小中见大、详略得宜、一波三折、巧设悬念等写作特点。当我们用类似于这样的语言去解读一篇篇文学作品时,说起来“一套一套”的,甚至还颇有些自我陶醉。其实,这种程式化的话语方式,正暴露了我们思维活动的消极定势。很多时候,这种缺乏个性的解读语言根本不能真正引起学生对优秀文本的关注。他们太熟悉这些话了,小学语文老师如是说,初中语文老师如是说,高中语文老师还是如是说。这些话语在不同课文中的内涵,学生无法体会得到,倒是这些话语本身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可”的“标签”和“套子”。 应用性文章的分析同样是一不小心就被“套”住了。教说明文,动辄就是“四大要素”: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方法有哪几种,说明顺序如何,说明语言怎样;教议论文,绝对离不开“三大块”,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至于说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更是天下文章一个“模”。无非是:文章通过记叙或描写什么,表达了什么,赞美了什么,批判了什么。就像套用数理化中的公式、定理一样,“无往而不胜”。 写作教学中的“话语套子”的“神通”则更加广大。别的不说,只看看作文本上的评语就知道了。随便翻开一本学生作文,或许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写下中心突出、层次清楚、结构严谨、首尾呼应、用词准确、语言生动之类的评语,或者说是这些语言的否定式。就像以前给学生写操行评语一样,总是内容上大同小异的几句套话。 恩格斯说过,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文课上的这些“话语套子”反映的问题是思维的模式化和师生对这种思维方式存在的不自觉的依赖心理。这种“话语套子”不仅无益于课文的理解,而且影响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这些都与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和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格格不入的。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我们应该强调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强调话语形式的自由、开放和创造。虽然语文老师可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性格气质、生活经历、审美情趣、话语习惯选择最佳“话语方式”,这并不是说语文课的话语就没有共性。笔者以为,语文课堂话语应有“三种味道”。 一曰文学味。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多少文学素养、没有“书卷味”的语文老师能够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如果一堂课上只听到语文老师在絮絮叨叨地提问,在对所谓的知识点作“匠气十足”的诠释,那样的语文课肯定无法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无法唤起他们对文学的激情。富有文学味的话语,往往讲究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等修辞格的灵活运用,讲究意境的营造,讲究诗意的捕捉和哲理的提炼,讲究话语的音律和节奏,讲究语气语调的轻重变化。这些优美的文学话语会让学生的心灵沐浴着明媚的文学之光,激起他们对语言文学由衷的热爱。 二曰生活味。语文课堂话语要有文学性,但又不能一味地“冒酸气”。语文与生活须臾不可分离。这就要求语文老师无论是解读作品还是评点习作,都要有一种联系生活的意识,到生活中去寻找自己话语的源头活水,注重语言的口语化和通俗性,追来幽默、明快、含蓄的话语风格。 三曰孩子味。小学生、中学生毕竟都是成长中的“孩子”。语文课堂话语要适合学生的口味,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有一颗童心或年轻的心,去感受课堂教学内容,选择孩子们喜爱的话语方式,而不能仅仅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不能把一些成人味十足的结论向学生作一厢情愿的推销。 总之,要冲破语文课的“话语套子”,关键在于树立话语个性化意识,敢于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学会用自己的话解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写作文章,学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话语方式表达内心的独特感受。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