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口语表达训练,提高语文素质(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折柳中学 尹华明 口语表达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快速创造的过程,能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 。新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必须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口语表达的重要性不言而语,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是否能够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关键在表达,欲表达,则必须要思考。 口头表达既是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促进思考的动力。因为学生争相表达的本身就是营造了一种相互启发,相互竞争的氛围。缺少学生言语参与的教学,根本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也适应不了现行的考试制度。 常规的语文教学,重记忆,轻思考;重训练,轻表达,使得我们学生成了解题的机器。这当然有现行制度的原因:未将口语测试列入考试范围;也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不少提问的误区,从而影响了学生口语表达的施行,如:过于简单的“是不是”;问题空泛的“中心是什么”;缺乏新意,雷同化的“分段及段落大意”等,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表达,更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更难说锻练思维能力;但更多的是我们教师没有意识到表达的基础是阅读,是思考,表达则是学生思考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因此,学生表达能力的锻炼,应从课文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从生活中寻找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来问,真正做到学生 :“题易想,口易开。” 下面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寻找焦点,激活思维,挖掘口语表达素材。 学生对每篇文章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是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钻研教材,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欲表达自己的见解时,也就意味他们进行了思维训练。《葫芦僧判葫芦案》这篇小说,理解较难,学生易将文中的“门子判案”作为本文的线索,那文中主旨——“揭露官场徇私枉法黑幕”则很难被同学理解。不如另辟蹊径,暂缓进入课文,设置如下题目,让学生讨论:贾雨村的前任为何官职被免?学生对课外内容往往有一种表达的渴望,一看到讨论课外内容,热情倍加,于是思考之后,产生如下结论:①前任为官正直,因而被免;②前任官徇情枉法,但案件久拖未决,使“四大家族”名誉受损,因而被免。经过讨论,学生认同答案②。于是又设置讨论题(二)来因势利导:你认为贾雨村该如何做,才能升官发财?这下,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有答:贾雨村应不顾民怨,判薜蟠无罪,以此来取悦“四大家族”;有同学反对,贾雨村如不能压服民声,冯家继续上告,上司会认为贾雨村办事不力,那贾非但不能升官,恐怕还会被就地免职。启发之下,有答:贾应既判薜蟠无罪,又能不致民怨,才能显示办事利索、干练,一箭双雕。此时的学生个个陷入冥思苦想之中。凭学生的经历,这些判案的伎俩是难于言出的。于是教者回锋一转,作如下设计:贾刚上任,便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明日,此案审还是不审?有同学答:如不审,久拖难决,前者下场,便是借鉴,应审。教者追问:应审,那薜蟠抓还是不抓?同学答:不抓,等于没审,应抓!此时的同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露狐疑:抓薜蟠,那不是老虎头上动土吗,贾雨村活膩了吗,似乎全班的讨论已走入了死胡同。教者看到时机已到,又做如下提示:旁边的门子了解案情吗?学生齐答:了解。“会让贾雨村发签抓人吗?”有人答:会,有人答:不会。教者示意后者,后者回答:让贾抓人,贾会下台;不让贾抓人,那些差役深谙为官之道,如帮助贾,不也是为自己铺设了升官发财之道吗?肯定有人阻止贾发签,不是门子,也会有别的差役。其他学生听后,恍然大悟。这一番提问,层层深入,跌宕起伏,又环环相扣,使得本文的玄机顿出,而贾的阴险狡诈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为全文的理解打了伏笔。可见,抓住课文的焦点,就自然激活学生的思维,就会让学生敢说、会说、不经意间,课文得到理解,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二、整体感知、化难为易,扩展表达空间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问题的设计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高屋建瓴,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具体课文中,应化难为易,化呆板为活趣,诱导学生说话,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思考、交流的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菲利普一家认钱不认人的丑恶行径,提示资产阶级“博爱”的虚伪,一看就懂,但为了能使学生从这篇文章中深刻体会到资产阶级的金钱观。教者作如下设计:1、收到于勒叔叔的来信前后,“我”家的生活有何变化?此题并没有什么难度,主要是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要求学生做好搜集整理工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所以5分钟左右,学生们都翘首以待,教师巡视了一下,答案基本正确。收信前:经济拮据(经济上没有礼尚往来,买廉价物品,自制衣服);两姐姐年大未婚(特有意思)。收信后:(周日全家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散步、拟定上千种计划、买一所别墅、二姐成婚、去哲尔赛岛游玩)。紧接着,又设计以下讨论题:收信后,“我”家在生活上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学生沿着这条线判断:菲利普夫妇的贪婪、自私的形象跃然纸上,而这正是本文的中心所在。这一组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设问,激发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达到教者能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思考,共同表达的愿望,那么,掌握本篇文章也是比较容易的事了。 三、设置氛围,鼓励创新,提高表达质量 课堂口语能力的发展,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应努力设置口语表达的氛围,鼓励思维的创新,这就需要设置一些想象空间广阔的问题,达到能力的迁移。《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学生能够熟知于勒叔叔来信给“我”家带来的变化,也能理解这种变化所潜藏的原因。课文的重难点的分析也业已完成。但教者认为此文有着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能从深层挖掘,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大有裨益,故作如下设计:1、周日,全家衣冠整齐到海边散步的目的是什么?请你描写想象中的菲利普和于勒想见的场景。2、二姐夫何时到我家,又如何看到于勒的来信,看信后的心理、神情如何?请以《看信前后》为题,以二姐夫为主角写一短文。第一题的设计是为了极力渲染菲利普对于勒归来给自己带来财富的狂喜,与兄弟俩真正相见时的因失望而仇视的情景作对比,更好地突出主题。学生习作中:我家的衣冠整齐、父母的卑微逢承,于勒的豪富慷慨,蓝天白云、海浪海船,构勒出一幅绚丽的兄弟相见的美景。此美景延续了拾年,到后来是一枕黄粱,终于幻灭。学生的创造思维毕现。第2题的设计是锻炼学生情节安排的能力,能够以点带面,使人明白:人与人的金钱观并不是存在于一人一家之上,而是存在整个社会之中,也起到了点明主旨的作用。此题的设计着重是刻画二姐夫的心理,学生刻画得惟妙惟肖,达到了预期效果。这两题的设置,既能紧扣课文的中心,又能从原文铺阵的情景入手,加以渲染,使学生沉浸入故事的再创造的氛围之中,产生表达的冲动。从而,学生的能力得以迁移和发展。 四、课堂表达是主体,课余表达是补充 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奏效。但应紧紧把握住课堂。语文不同于其它课目,以口头表达作为思考的表现形式占了极大的比重。当然,口头表达也可以讲故事、作演讲、作辩论来集中培养,但也离不开本文所累述的几个特点。 总之,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素质外在表现的主要形式,有效训练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作者邮箱: yinhuaming11@163.net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