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临考友情提示4(苏教版高三备课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武昌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以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声衬寂,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术语再现

表达技巧(手法)

表达技巧主要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描写手法: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等 。

语言的整体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恬然冲淡、沉郁顿挫、雄浑壮阔、古朴典雅、刚健明朗等。

名句名篇默写模块

【友情提醒 】

1 绝对地忠于原文默写:不写错别字,不添字落字,不改变顺序。

2 考前查找一下有没有背诵不下来的名篇(初高中的)要重点识记。

3 《诗经•氓》你背熟会写了吗?高中课本几篇重要的散文?

4 课外名句往往一题二空,请同学们熟记含三个以上句子的名句。

【答题技巧】:

1、按规定默写。   2、上下句的默写,可以根据上句或下句推导提醒,开始如果不会先空着, 做完其它试题后或许能想起来。

3、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要象小学生一样写字,切勿卖弄。严禁空白!

4、脑子里根本没有印象,则不必苦思冥想,浪费时间,要把时间用在能够挣来分数的句子默写上,要注意养成“一字不差”的习惯。

 【课外名句背诵热身】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孔子《论语》)

答案:诲人不倦

2、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              。(《礼记•学记》)

答案: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                ,鲜克有终。(《诗经》

答案:靡不有初

4、见贤思齐焉,                         。(《论语》)

答案: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胜人者有力,                 。知人者智,               。  (老子)

答案:自胜者强 自知者明

6、君子之交淡若水,                           。(《庄子•山木》)

答案:小人之交甘若醴

7、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知困,             。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

答案: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也

8、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                      。  (《诫子集》)

答案: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文学类文本阅读模块

【友情提醒 】

1 散文与小说同样准备    2 同学们已做过的文学类阅读题切切要看一遍!

3 总结各类题型:靳老师总结的答题套路举要已经发给同学们了,请再次看看。4 一定有探究题和词句含义题。

一  文学作品阅读解题四步法

    (一)不求甚解,捕捉基本要素。

必须实施快速阅读法。即在第一遍阅读时,不追求文本的细枝末节,不被文本的疑点难点缠住手脚,而应“不求甚解”,重在快速把握文脉,力求捕捉文本的人、事、景、物几大要素。 

(二)潜心研读,赏析主旨艺术。              

   实现对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复杂情感、行文的结构特点、主要的表现手法、鲜明的语言特点等重大问题的深层赏析。赏析的过程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加以分析、综合、评价、探究的过程,是调动思维能力发现文本的思想内容美和艺术形式美的过程,也是激发审美情趣、进而引发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由于上述要点正是命题所要考查的重点,因而也正是相关答案在大脑中基本形成的过程。 

三)推敲题干,落实文中依据。

此阶段已进入解题的实质性阶段。首先应统览四道大题。一是弄清题目的类型,二是印证在上一步研读中大脑中所产生的“雏形答案”,这就等于吃下了“定心丸”。然后逐题推敲题干,确立题干指向,谨防漏答偏答、顾此失彼、旁逸斜出等现象发生。题干的关键性话语中,无一字无来由。务必依据设问指向,到文中寻找并具体落实答题的区间范围(相关的词、句、段,或标题),并及时圈点勾画,以备解题时或筛选,或举例,或概要,或赏析。

( 四)因题布点,定位答题要点。

                所谓“因题布点”,就是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清”,答案的落脚点要“清”,回答哪几点要“清”,答案的主题词要“清”。比如,要你“结合全文”,就要统览全篇,不要纠缠一点;要你“分条概括”,就要择其要点,分点陈述,不得交叉包容;要你“简要分析”,就要恰当举出文中例子,并且言明作用;若问“有哪些”,那就不止一条;若问“为什么”,那就要区别是答“原因”还是答 “用意”,若答“原因”就要指出文中的逻辑关系,若答“用意”,就要答安排材料的作用;若要“结合生活实际”,就要举出生活典例,谈出体会;若要“探究”,就要由表及里、及此及彼、深层开掘、多元理解。

二  现代文答题7点意识

(1)整体把握全文的意识  (2)大语境(文章主旨)与小语境(问题所在段段意)结合意识 (3)作答扣紧主旨思想意识  (4)依据分值分条作答意识(想到几条就写几条,有把握的放在前面,错了不扣分,漏点要扣分)(5)利用原文语言作答意识 (6)术语套路意识 (7)语言简明准确意识。

三  如何有效地组织语言? 

 A、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对准文中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加工整理,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契合要求的标准答案。 

B、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考生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是不可取的,那样的回答距标准答案都有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相距甚远。 

C、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答题技巧】

靳老师总结的答题套路举要已经发给同学们了,请再次看看。

1  步骤、方法与原则

一、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为段落标注序号,概括段意及主旨。

⑴ 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⑵ 写的是什么物象、事件?

⑶ 文章的思想脉络怎样?把握结构。     ⑷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⑸ 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6)勾划出文中关键句子。

第二步:题文对照,进行有效信息处理。

⑴ 审察题干,发掘提示性信息:答题角度、阅读范围、表达要求。

⑵ 带题研读,找“三点”:

① 提问点——认真读题,看准题目要求。

② 对应点——根据题目要求找准、找全对应区域。

③ 入选点——筛选出可以进入答案的要点

第三步:整合相关材料,组织答案。

⑴ 摘抄原文词句直接作答。

⑵ 利用文中词句组合作答。

⑶ 形象化语句意思的抽象转述。

2   形象类

问法 —— 根据原文,简要分析文中人物(或所写景物)的特点。

答法 —— (1)用最精练的语言一语中的。

(2)根据原文内容,分条列举,力求全面。

注意 —— 原文中往往有明显的段落、语句对该形象分别进行描述或说明,故:

(1)提炼其段落大意或关键句、关键词,分条列举即可。

(2)有时,个别要点需要自己根据文本概括。

(3)尽量使用原文的词语、文句作答。

3   结构类

一、问法—— 

① 本文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作者……的原因有哪些?)(角度)

        ② 文章是如何将几个材料(画面)组织到一起的?(线索)

        ③ 简要分析本文内容是如何逐步深入的?(层次)

二、答法——

① 角度类:从……(角度),表现了/描写了/抒发了……(内容);再依次分条

② 线索类:作者以……为线索,(运用……手法),将……(等几件事、几个材料、  几幅画面)组织到一起的,(表现了……中心)。

③ 层次类:首先写……,其次写……,然后写……,最后写……

4   理解类

一、问法

① 第……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短语)的含义是什么?(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或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② 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起什么作用?(理解重要句子的作用)

二、答法——

① 理解含义类:抓住关键词语,瞻前顾后;紧扣段落大意,上下联系。理解含义类的题目,最好的也是最常见的技巧是还原法或者叫置换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文意,将形象的、含蓄的、有着特殊意义或有复指意味的词语或句子,还原成原来的意义。并且问题的答案往往就在这个词句的前后。

② 理解作用类:

思想内容上:更好地(突出地、强调了、强化了)抒发(表现、展示)了……(此处只需把文章主旨或段落大意明确补上即可)的思想情感。

行文结构上:见下表。

位  置 特点或作用

开头段: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总令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文章或段落中间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内容的叙写);总令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文章或段落结尾 点名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睛;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点睛句 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 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 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5   表达技巧类

一、表达技巧类主要分成三个方面:

一是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

        二是修辞手法:主要考察比喻、拟人、反语、反复、双关、对比等手法的特点。

        三是表现手法:比如衬托、象征、想象、渲染、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

    特别说明:表达技巧类的基础知识比较零碎琐屑,比较难,回答这类问题,很关键的一点是能积极记忆部分常见手法的作用及术语。

二、问法——① 文章(第……段文字)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② 文章使用了……手法,有何作用(效果)?

三、答法:先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再分析效果或情感。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