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临考友情提示5(苏教版高三备课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武昌

补充:不同人称的表达作用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修辞手法:

比喻 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或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于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夸张 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拟人 使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对偶 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

排比 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反问 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设问 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

象征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衬托或渲染 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铺垫 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它可以限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点面结合 结构方法之一。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扬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以小见大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的,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托物言志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含蓄,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 悬念 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

白描 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能起到寥寥几笔就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伏笔 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虚实结合 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动静相衬 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开门见山 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文章插入内容、引用内容(诗词、格言……)作用:

   丰富内容使文章具有可读性、较好表现人事物、突出文章主旨、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6   分析综合类 

一、⑴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类

        问法——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 / 物 / 景的……?文章从哪些方面谈了……?

⑵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类

问法——简要概括作者对……问题的看法(态度)。

答法——结合段落大意;紧扣文章主旨;兼顾结构脉络(适于前两类)

⑶  比较分析类

        问法——

(1)在作者看来,……和……有何不同(各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受)?

(2)本文重点是写……却又写了……,有什么作用(好处)?

        答法——◆前者写了……;◆后者写了……;◆侧重写……有什么好处?

7   鉴赏评价类

一、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二、“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主要考察两方面:

一是考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二是考察对结构脉络、行文特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赏析。

三、“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准确表述;

②紧扣文章主旨,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的时代背景做出评价;

③结合具体文句、关键词语加以简要阐释;

④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去推求、猜想作者的写作意图。

8   探究类

一、探究能力具体表述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蕴含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主题类探究套路:1 对过去……怀念  2对现在社会……浮躁风气不满 3对未来┉┉理解和关注,每点2分。

三   理解类探究答题模式:五句话!——第一句是观点;第二句是对观点的简释;第三、四句是论据,或者是正反对比关系,或者是逐层递进关系;第五句是结论。

四、答题要求 

答案论述:(1)观点鲜明要做到 (2)脱离文本不可取 (3)结合现实生活

语言规范:(1)错字病句为大忌 (2)简明通顺是关键 (3)文采斐然能增色   

小  说  篇

【友情提醒 】

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

   提问方式:

   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  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

① 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  

② 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 小说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④ 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有两种:

① 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并且说明其作用;

② 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 交代故事的发生时间,地点;

② 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③ 烘托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 渲染气氛;

⑤ 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做铺垫,打基础;奠定感情基调。

选 做 题 模 块

【友情提醒 】

1 选自己擅长的文本类型作答  2 根据考卷实际从论述和实用两类文本中舍难取易作答。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答题技巧】

一  整体感知,提要钩玄明大意

1.克服不良的解题习惯。

①做选择题只看题目不看材料的浮躁心态。

②不先阅读材料,直接看题目然后到文中找答案。

2.快速整体把握文章 

⑴抓关键语句,作简要勾画。

善于抓住四种关键语句。

①直接宣布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

②阐述上述内容的正确性、合理性,体现论据的句子。

③对上述内容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

④关键性语句,如各段的起始句、收束句、结论句

⑵按写作模式预测行文,逐段概括内容。 

二 明确要求,擦亮眼睛审题干 

1.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

①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②选择“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

③选择“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 

三  对照原文,咬文嚼字审选项——客观题 

1.筛选定位 :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2.对照比较:

看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相比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  

3.排除确认 

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改换了说法,改换了表达形式,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这种流于形式的对比,实际上并没真正读懂文章。有些概括性较强的选项,原文根本没这句话,若简单地与原文去对比,极易出错。一定要从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符合逻辑性上去思考判断。

4、干扰项的设置方式:

①过于绝对    ②以偏概全   ③混淆时间    ④模糊范围    ⑤无中生有   ⑥偷换概念   ⑦答非所问

四  根据赋分整合答案要点—主观题

1、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间

2、抓取议论评价性的、能表现作者态度观点的句子以及段落的起始句、收束句、       结论句

3、根据赋分筛选整合答案(层次要清晰、语言要简练)

4、   依据分值分条作答,若是要求概括、整合,须用自己的话作答。

实用类文本阅读

【友情提醒 】

今年实用类阅读选文有可能是科普类型的,阅读难度加大了,但无论多大难度,考查我们的不是对所涉及的科普知识理解和把握的能力如何,而是考查我们根据题干命意筛选、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答题技巧】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客观题)

1、整体阅读,通盘把握。(题目里的“统观”就提醒我们必须对全文作整体的阅读,通篇阅读之后,才能准确判断采访者所提问题到底属于哪一个方面)

2、明确目的,探寻勾取。(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看题目要求,然后我们带着这个具体的阅读目标,对文本进行再次阅读。再次阅读时,就可以大胆的作出删汰的阅读处理,把注意力有意识的投放到与题目紧密相关的那些文字上去。阅读时可以用铅笔在相关的文字上做一些标记,把需要提取的有关文字圈出来)

3、根据要求,整理呈现。(需要提取的信息点圈定之后,我们就该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了。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添加完整,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语词表义前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

(二)、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简述题)

1、辨明文体,注意个性。(简明是新闻类文本的语言的基本特点,通俗是传记类文本语言的基本特色。但其类别不同,语言的风格特点的表现也常常各有不同。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2、有引有析,述评结合。(在分析文本语言,要从文本中举出典型例句,然后对这些例句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价。做到有理有据)

3、明晓一般,具体分析。(明确文章的结构特点,并列式的、对比式、递进式、螺旋式、封闭式、双线错出式等等。从而把握文本中心)

4、通读全文,抓住关键。(首先通读全文,抓住关键性的词、语、句,这些词、语、句多属于议论性,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过渡处;对很少有议论语句的文本,我们则需抓住那些对关键性事件进行叙述的段落,进行分析,关键性事情必然反映着作者的主要意图;有的时候,文章的题目里也透露这作品主旨的天机。)

写 作 模 块  

给阅卷老师一个加分的理由

一、南通卷作文评讲

【解题】

本次作文还是“提示语+命题”型。

“还有下一次”从积极的意义来说,可以给人以安慰,给人以继续努力的信心。它一般是基于“这一次”成绩不能尽如人意而寄希望于“下一次”。 可以是自我安慰,也可以是别人对自己的安慰,还可以是别人对别人的安慰等。辩证地看,“还有下一次”也会使人在自我安慰中变得安于现状,也不是说只要关注“下一次”而忽视记取这一次失利的教训等。文体上既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等。 

【关于评分】

一、 关于“基本分”

    在基本切题的前提下(所写的内容基本上能围绕题目行文),做到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的文章,即符合“基本分”的要求(54分切入)。

二、关于加分(“亮点”)

论述类文章(可能是这次的主流文体),能开篇揭示中心并合理地设置分论点;议论逐层深入的;会辩证说理的;举例贴切、新颖的;例证分析到位的;观点给人以启发的,等等。

记叙类文章(包括记叙类散文):有主要人物或中心事件;且细节描写比较准确生动的;构思巧妙的;语言有文采的,或比较老到的;有比较恰当的抒情、议论升华主题的;有真情实感的,等等。

在任何一方面发现有“亮点”的,就应加4-5分。要拉开分数档次,使能写出好文章的学生脱颖而出。注意不能单纯以“文采”作为加分的唯一依据,应当给“立意”、“构思”、“结构”等以必要的重视。对那些单纯炫示文采、胡乱拼凑的文章,不能给以高分以致误导。

三、扣分

1、对题目理解存在较大偏差(包括无视题目的意思、全篇“反弹琵琶”);或举的例子不当;或表达能力明显较差,或文风不正等等,则在“基本分”以下判分(注意:应综合考虑,酌扣3-5分)。

2、明显的错别字1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5分为止。

3、基本成篇但字数不足的,每少3行扣1分(少50字以内不予计较)。

【特别提醒】

1、不采用分等评分法,一定要把基本分打准(54分)、打足(54分以上的作文不得少于70%);最后只提交实得分。

    2、要敢于打高分,坚决反对打保险分。凡是65分及以上的作文务必作标志提交。

3、明显未完篇的,最高不超过40分(不再扣字数不足分)。只写了几行、十几行的,每行计1分,最高不超过20分。确认是抄袭的或写成诗歌的给0分。

4、完全偏离题旨且语言表达差的,凡已完篇的给25分。

5、发现试评卷即按原分提交。

【试评卷】                      1、还有下一次(69)

灼人的烈日下,篮球撞得大地生疼,他熟练地运着球,渐渐向我逼近,目光对接的一瞬间,我看到他从未有过的自信。

这一次,我还会赢吗?

转身,后仰,跳投,篮球在炽热的空气中划上一条完美的弧线,利索地钻进篮框,不留一丝声响。我呆呆地望着篮框,“怎么会?怎么可能?”我捏紧了拳头。

我小心地运着球,生怕被他夺走,我在他严密的防守下挤来挤去,他似乎漫不经心,却丝毫不退让,终于进了三秒区,我转身,勾手,球从我的手掌飞出,在接近篮框时,被另一只手掌抓下,干脆而有力。

同样的操场,同样的阳光,同样的人,同样的球,同样的对手,曾经的我完成过无数次的封盖,无数次抢断,也无数次地看到他沮丧的神情和落寞的眼神,可是这一次,现实将我从记忆中拽出,眼前是他高傲的神情和自信的目光。

我不甘,捡起球,再次突破,上篮,球在篮框中转过几圈,又一次滑出。他单手抱球:“你输了。”我诧异地看着他,汗头不断从鬓角溢出,“怎么会?怎么可能?”我还清晰地记得上一次,这三个字是从我口中吐出,怎么这么快就……

记忆里闪过这样的画面,夕阳下他运着球,不断地奔跑,无数次的上篮,黄昏里的他,在落日的余晖中不停地喘息……

曾经,他无数次地对我说:“我下一次一定会打败你。”这样的话过去只能在我脑海中一闪而过,如今却不绝于耳,刺得我的心生疼。

他曾经只是我的手下败将,在一次又一次对下一次的渴望中,练习再练习。我不知道为了这一次,他付出了多少汗水和泪水。但那么多次失败过后,他心中“还有下一次”的信念让他收获了今天骄傲与成功。

短暂的思索过后,我微笑着和他握手,心中有的是对他的敬佩和叹服。成功与失败总会在一次又一次的竞争中互换着自己的角色。而“还有下一次”的信念与坚持才能让失败者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在奋斗和历练之后收获成功。

还有下一次,我一定会赢!夕阳下,我继续运球,奔跑,上篮……

简评:此文构思巧妙,细节描写准确、生动,语言显得专业老到,不仅写出了对手“为了下一次”而付出的汗水和泪水,而且写出了自己“还有下一次,我一定会赢”的信心,如此,立意就高了。这是记叙类的上乘之作(评分:54+15=69)。

2、还有下一次(66)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笑有泪,有成功也有失败。有人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一旦失去一次机会总是痛哭流涕,捶胸顿足;但也有人认为“反正还有机会,不努力也罢”,所以松散放纵,靡日不思。而我要说我们要正确对待“还有下一次”的观点。

“还有下一次”是对未来的期待,是向成功进军的起点。正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一向稳操胜券的杜丽失手了。悲伤的她痛哭不已。当有人劝慰她“你还有下一次”时,她明白了要调整好心态再抓机遇。果真,在下一次比赛中她摘得了桂冠。其实下一次就是新的起点,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的人才是正真理解下一次真谛的人。这不是侥幸心理的表现,而是对成功的渴望,对未来充满希望信心的表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塑信念,踏上下一次征途。

“还有下一次”是扭转败局的信念基础。古今中外,胜败逆转之事难以计数。勾践在于吴王夫差交战中失利并成为俘虏,但他坚信自己还有机会重整旗鼓。终于怀着这样坚定的信念,他走完了卧薪尝胆的艰难历程,走向了胜利的道路。下一次让我们铭记失败的苦楚,同时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从而再在失败中找到成功的支点,转败为胜。深谙此道,项羽何以会乌江自刎,令世人遗憾?因此我们要牢记此训,这样才能化失败为动力逆转胜败。

然而,现实生活中似乎又有人没有深刻理解下一次的真谛。他们认为,反正以后还有机会,那么努力干嘛?抱着这样侥幸心理,有人停步了,有人放慢了脚步了;工作时偷工减料,学习上行为懒散,没有心思……其实,这样的想法完全违背了“还有下一次”的深刻含义。把机遇当做此刻放松的接口只会让机遇从指尖溜走,让自己遗憾不已。也许有人会反驳,我下次会努力地。这是个未知数,一贯喜欢享乐懒散的人突然变得勤奋刻苦不是易事。所以我们要清醒明白下一次的真正内涵,把握现在,做好准备。

把握现在,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让自己没有遗憾。如果真的失败了,我们也要劝慰自己还有下一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控进取的风帆,从而驶向成功的彼岸。

简评:文章条理清晰,举例精当,分析切中肯綮。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颇为辨证地指出了“还有下一次”的正确内涵,颇有说服力,故在基本分上上浮三个等级,判为68分,减去错别字2分,最终判为66分。

二、作文阅卷的一般流程

1.专家组研究确定评分标准。

2.抽取部分试卷确定不同分数档次的样卷。

3.培训阅卷老师,让他们熟悉评分细则并研究样卷。

4.老师们阅卷,专家组监督、抽查、调控——5.统分,总结。

操作程序。

    先把扫描采集的主观题部分按题切割,通过专用网络将数据传送到阅卷点。

    每位考生的作文至少要由两位老师在不同的电脑屏幕上各自独立评阅一次。当两位老师对同一份作文的评分相差不超出规定的误差范围时(5-6分),评卷系统会自动取两个评分的平均值作为该文的得分;当两位老师的评分相差超出规定的误差范围时,评卷系统将作文自动调给第三位老师评阅。如果第三位老师的评分与前两者之一的评分之差在规定的误差范围内,评卷系统会取这两个相近评分的平均值作为该题的得分;若第三位老师的评分与前两者的评分相差都超出了规定的误差范围,评卷系统会自动“告知”评卷小组负责人,由其裁定该题的最终得分。

    对于有异常情况的试卷,如图像不清楚、考生未按要求作答、雷同卷、字迹前后不一致、试卷作特殊标记等,可以使用系统中异常标记功能进行异常标记,不得随意给分,并在备注信息栏中输入异常说明。对于评阅不合格的试卷,可打回给评卷教师进行重新评阅,系统将自动进行记录。系统还可对一评试卷中的0分、满分试卷进行抽查,以确定给分是否得当。

    总之,网上评卷,可以尽可能地保证考卷评分的公平公正和分数的精确。特别是作文的网上阅卷,有效地降低了因阅卷人好恶、情绪、态度等所造成的偏差。

    高考作文阅卷的特点就一个字:快!

三、阅卷教师的特点

1.  工作量大,易产生疲劳:不愿意仔细看,主题不清,立意不明的,直接打入低类。看的费力,主题句没找到或不好找到的,打低分;电脑阅卷,字迹模糊,扫描不清,老师看得吃力影响分。

     卷面“容颜”须装扮,要讨“考官”心喜欢。

    (1)用专用笔答题,浓淡适度;少涂抹、轻涂改,即使涂改,也要按规定轻轻地涂,清晰地改。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