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人教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诗词鉴赏中的描写手法常见的几套“组合拳”

阳新县第三中学    汪晓亮

《2009年普通高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中,有关古诗鉴赏评价的说明如下:

考查材料的选择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要求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全面理解,认真领悟,具体分析。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重点考察对作者通过文本表达出来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

中国古典诗词数量大,内容丰,或抒情或写景。诗言志,诗贵含蓄,借景抒情的诗歌也多。景物描写的手法较多,这里就介绍一下常见的几套“组合拳”。

正面/侧面

侧面描写是诗歌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所要着力表现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也叫侧面烘托。它往往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在正面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它的好处就在能调动读者的想像和联想能力,对所要表现的主体事物进行再创造。例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有一段对秦罗敷美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一段即用侧面烘托之法。《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用听众的反应和表现来描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⑴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                                                

                                                    

⑵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解析]本诗是李白写音乐的名篇。和《琵琶行》不同,它没有正面直接地描写音乐,而是从听者感觉的角度来写音乐之美,魅力之强。首联写蜀僧手抱名琴,来自名山,气概不凡;第二联写他为“我”弹琴和听琴总的感受;三、四两联通过具体感受和沉醉的情景表现了音乐之美。只要把诗意把握住,答题就不难了。

答案(参考):⑴“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⑵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时的神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虚/实

文艺作品在写到较为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诗歌中,“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和“实”的含义有二:就诗歌描写对象而言,情(理)为虚,景(形)为实;就作用与方法而言,间接描写和省略之笔为虚,直接描写和详写为实。古典诗歌中,常将这两者互相配合,互相生发,从而使诗歌形象鲜明生动,情感表达淋漓尽致,又能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前两句写实,后两句写虚。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体味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对面落笔,往往也是虚写,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杜甫的《月夜》运用的正是这一技巧。安史之乱,杜甫妻离子散,自己身在长安,妻子却远处  州,两地阻隔,生死莫测,牵肠挂肚,何时相逢,诗人的内心情感激荡,如波汹涛卷;但在表达这种情感时,他却从对面落笔:“今夜  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的构思,正应了前人的评论“忌直贵曲”。另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也都运用了这种笔法。

还有一种以实喻虚的情况,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苦比喻为滔滔江水,形象生动可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⑴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答:                                            

⑵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                                            

答案:⑴“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⑵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诗人把“我思人”的感情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

声/色

诗词写景,景在自然。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器官是眼睛和耳朵,这已为现代科学所证实。要引起人的注意,必须要有一定的刺激程度,所以对色彩和声音的描写,往往为诗人所青睐。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十四个字,竟用了四种色彩,可谓艳丽;又加上黄鹂的鸣声,可谓清脆。真是声色俱佳。对声色的描写,有的直接写出,有的暗含其中,需要我们去发现,下面两例,就分别体现了这两种情况。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竞渡

                          (宋)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吹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⑴各用两个字分别概括上下两阕描写的内容。

答:                                                

⑵为了渲染竞渡的热烈紧张气氛,本词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试简要说明。

答:                                                

                                                    

                                                    

答案(参考):⑴上阕:争渡;下阕:夺标。

⑵①动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拟(“飞出”、“春雷”)、夸张(“直破烟波”、“惊退万人”)渲染热烈紧张的气氛。

②着力对色彩和声音的描绘。前者如红色的旗帜,绿色的杨柳,白茫茫的烟波,金碧的楼台;后者如赛船的击鼓声和观众的欢呼声,这些都再现了争胜的英勇气概和参加盛会的热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纱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北宋元丰五年(1078)徐州春旱,时任徐州太守的苏轼从民请,至石潭祈雨。入夏,果雨。雨后,苏轼到石潭谢雨。一路所见,写成《浣溪纱》五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请赏析词的上阕三幅画面的声响与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三幅画面组成了一组清新活跃的仲夏乡村图:淡黄的枣花,白色的蚕丝,苍翠的柳树,绿色的黄瓜,色彩艳丽;簌簌落花声,咿咿缫丝声,叫卖黄瓜声,音响和谐。反映出时雨充足后,乡野一片勃勃生机。

动/静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中的反衬。如南朝梁诗人王籍《入若耶溪》即用此法,写出了山林的静谧: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月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练习。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答:                                                    

答案: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护田”和“排闼”两个形象化的动词,化静为动,描绘出山水田园的勃勃生机。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练习。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答案(参考):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其实,写景诗词往往多种手法并举,有机融合,最后再举一例,体会一下动静、声色的自然运用,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中有画,绘声绘色;动静结合,以声衬静,情景交融.

诗词鉴赏常见的描写手法

句容市第三中学    史  祥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掌握几种描写手法

          训练学生提高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描写手法的组合运用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对面落笔的侧面描写手法

教学时间:2007年4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7年普通高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中,有关古诗鉴赏评价的说明如下:

考查材料的选择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要求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全面理解,认真领悟,具体分析。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重点考察对作者通过文本表达出来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

中国古典诗词数量大,内容丰,或抒情或写景。诗言志,诗贵含蓄,所以借景抒情的诗歌也非常多。景物描写的手法较多,这里就谈谈几个“组合拳”。

二、讲练

当堂训练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⑴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                                                

                                                    

⑵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解析]本诗是李白写音乐的名篇。和《琵琶行》不同,它没有正面直接地描写音乐,而是从听者感觉的角度来写音乐之美,魅力之强。首联写蜀僧手抱名琴,来自名山,气概不凡;第二联写他为“我”弹琴和听琴总的感受;三、四两联通过具体感受和沉醉的情景表现了音乐之美。只要把诗意把握住,答题就不难了。

答案(参考):⑴“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⑵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时的神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小结1:

侧面描写是诗歌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所要着力表现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也叫侧面烘托。它往往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在正面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它的好处就在能调动读者的想像和联想能力,对所要表现的主体事物进行再创造。例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有一段对秦罗敷美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一段即用侧面烘托之法。《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用听众的反应和表现来描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当堂训练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⑴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答:                                            

⑵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                                            

答案:⑴“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⑵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诗人把“我思人”的感情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

小结2:

文艺作品在写到较为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诗歌中,“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前两句写实,后两句写虚。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体味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对面落笔,往往也是虚写,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中,白居易就把“我思人”的感情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

还有一种以实喻虚的情况,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苦比喻为滔滔江水,形象生动可感。

当堂训练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竞渡

                          (宋)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吹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⑴各用两个字分别概括上下两阕描写的内容。

答:                                                

⑵为了渲染竞渡的热烈紧张气氛,本词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试简要说明。

答:                                                

                                                    

                                                    

答案(参考):⑴上阕:争渡;下阕:夺标。

⑵①动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拟(“飞出”、“春雷”)、夸张(“直破烟波”、“惊退万人”)渲染热烈紧张的气氛。

②着力对色彩和声音的描绘。前者如红色的旗帜,绿色的杨柳,白茫茫的烟波,金碧的楼台;后者如赛船的击鼓声和观众的欢呼声,这些都再现了争胜的英勇气概和参加盛会的热烈。

小结3:

诗词写景,景在自然,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器官是眼睛和耳朵,这已为现代科学所证实。要引起人的注意,必须要有一定的刺激程度,所以对色彩和声音的描写,往往为诗人所青睐。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十四个字,竟用了四个色彩,可谓艳丽;又加上黄鹂的鸣声,可谓清脆。真是声色俱佳。对声色的描写,有的直接写出,有的暗含其中,需要我们去发现,课后就布置一题训练一下。

当堂训练4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练习。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答案(参考):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小结4: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中的反衬。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又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月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三、总结:

诗歌描写常常将这几种手法综合运用,以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四、作业: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纱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北宋元丰五年(1078)徐州春旱,时任徐州太守的苏轼从民请,至石潭祈雨。入夏,果雨。雨后,苏轼到石潭谢雨。一路所见,写成《浣溪纱》五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请赏析词的上阕三幅画面的声响与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三幅画面组成了一组清新活跃的仲夏乡村图:淡黄的枣花,白色的蚕丝,苍翠的柳树,绿色的黄瓜,色彩艳丽;簌簌落花声,咿咿缫丝声,叫卖黄瓜声,音响和谐。反映出时雨充足后,乡野一片勃勃生机。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中有画,绘声绘色;动静结合,以声衬静,情景交融。

教后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敍鍕殰婵°倕鍟畷鏌ユ煃瑜滈崜娑氭閹烘绫嶉柍褜鍓熼獮鎰板礃閼碱剚娈鹃梺闈涱槶閸庢椽宕ョ€n喗鐓曟繛鎴濆船閻忥綁鏌熺仦鍌氬姦闁哄矉缍侀幃鈺傛綇閳轰礁顬夐柣鐔哥矋濠㈡﹢宕幘顔肩畺闁靛鏅滈弲鎼佹煥閻曞倹瀚�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敍鍕殰婵°倕鍟畷鏌ユ煃瑜滈崜娑氭閹烘惟闁靛繆鍓濋悵姘舵倵鐟欏嫭纾搁柛搴ㄤ憾椤㈡ɑ绺界粙鍨獩濡炪倖鐗楃划宥夊疮閿濆鈷戦柤濮愬€曞皬闂佺粯甯粻鎺楀Φ閹版澘绀冩い鏃囨娴滎垶姊虹捄銊ユ珢闁瑰嚖鎷�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敍鍕殰婵°倕鍟畷鏌ユ煃瑜滈崜娑氭閹烘埈娓婚柛鎾楀懐宕查柣搴ゎ潐濞叉﹢銆冩繝鍐х箚婵繂鐭堝銊モ攽閻愯泛浜瑰┑顔芥尦閳ワ妇鎹勯妸锕€纾梺鎯х箰婢э綁鏁嶉崟顓狅紲闂佸疇妫勯幊蹇曗偓姘炬嫹
濠电姴鐥夐弶搴撳亾閺囥垹纾归柛锔诲幗缁犳帞绱撻崒娆戝妽婵﹤缍婇獮鎰板礃閼碱剚娈鹃梺闈涱槶閸庢椽宕ョ€n喗鐓曟繛鎴濆船閻忥綁鏌熺仦鍌氬姦闁哄矉缍侀幃鈺傛綇閳轰礁顬夐柣鐔哥矋濠㈡﹢宕幘顔肩畺闁靛鏅滈弲鎼佹煥閻曞倹瀚�
濠电姴鐥夐弶搴撳亾閺囥垹纾归柛锔诲幗缁犳帞绱撻崒娆撴闁告柨顦靛鏌ユ偐閼碱剚娈鹃梺闈涱槶閸庢椽宕ョ€n喗鐓曟繛鎴濆船閻忥綁鏌熺仦鍌氬姦闁哄矉缍侀幃鈺傛綇閳轰礁顬夐柣鐔哥矋濠㈡﹢宕幘顔肩畺闁靛鏅滈弲鎼佹煥閻曞倹瀚�
濠电姴鐥夐弶搴撳亾閺囥垹纾归悷娆忓娴犳岸姊绘笟鈧埀顒傚仜閼活垱鏅堕鈧弻娑㈡偆娴i晲鍠婇悗瑙勬穿缂嶁偓缂佺姵鐩鎾偐閻㈤潧甯梻鍌欒兌閹虫捇鎮洪妸褎宕查柛灞剧矋瀹曟彃銆掑锝呬壕闂佸搫鏈惄顖氼嚕娴犲鍨傛い鎰╁焺娴硷拷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闂傚倷娴囧畷鍨叏閺夋嚚娲Χ閸℃ɑ鐝锋繛瀵稿Т椤戝懘鎮″┑鍡忔斀闁稿本绨遍崷顓熷枂闁挎棃鏁崑鎾荤嵁閸喖濮庡┑鐐差檧缁犳捇骞冨▎鎾村€绘俊顖滅帛閻濐偊姊绘担鑺ョ《闁革綇绠撻獮蹇涙晸閿燂拷濠电姴鐥夐弶搴撳亾閺囥垹纾归柛锔诲幗缁犳帡姊绘担鍝勫付闁诲繑宀稿畷纭呫亹閹烘垹顔嗛柣搴秵閸n噣寮繝鍐闁糕剝锚閸斻倝鏌¢崨顐㈠姦婵﹥妞藉畷顐﹀礋椤愮喎浜剧紒瀣紩濞差亜围濠㈣泛锕﹂弻鍫ユ⒑鐟欏嫬鍔ら柣掳鍔嶉崚濠勨偓娑欋缚缁♀偓婵犵數濮撮崐鎼佸汲閻旇櫣妫柡澶庢硶鏁堥梺鍝勬湰閻╊垶鐛幒妤€绠奸柛鎰ㄦ櫇閺嗐儵姊虹拠鏌ヮ€楅柣蹇斿哺閹繝鍨鹃幇浣告濡炪倖鍔忛幊鍥几鎼淬劍鐓欓悗娑櫳戦埛鎰版煟閹捐泛鈻堟慨濠冩そ楠炴劖鎯旈敐鍌涱潔闂備胶绮〃鍛涘┑瀣疇闁哄稁鍙庨弫濠勭棯閹峰矂鍝洪柛宥囨暬濡懘顢曢姀鈥愁槱闂佺懓鎲¢悺鏇㈠Φ閹版澘绀嬫い鎺戝€婚鏇㈡⒑閸撴彃浜濈紒顔兼捣缁﹪鏌ㄧ€c劋绨婚梺鍝勫暊閸嬫捇鏌涢妸銉﹀仴鐎殿噮鍋勯鍏煎緞鐎n偅顏熼梻浣芥硶閸o箓骞忛敓锟�
闂傚倷娴囧畷鍨叏閺夋嚚娲Χ閸℃ɑ鐝锋繛瀵稿Т椤戝懘鎮″┑瀣厾缁绢厼鎳庨悞钘壝瑰⿰鍐Ш闁哄本娲濈粻娑㈠即閻愭劑鍎抽惀顏堫敇濞戞ü澹曢梻鍌氬€烽悞锔锯偓绗涘洤绀冨┑鐘宠壘缁狀垶鏌ㄩ悤鍌涘35濠电姷鏁搁崑鐐哄垂閸洖绠伴柟顖嗗懏娈鹃梺鍛婂笧绾绢湭闂傚倸鍊风粈渚€骞栭锕€纾圭紒瀣紩濞差亝鏅濋柛灞绢嚤閵夆晜鐓曠€光偓閳ь剟宕戝☉姘变笉闁靛鏅滈悡娆撴煙椤栧棗鍟В鎰版⒑娴兼瑨顓洪柟鍑ゆ嫹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栭銈傚亾濮樺崬鍘寸€规洝顫夌€靛ジ寮堕幋鐘垫毎濠电偞鎸婚崺鍐磻閹惧灈鍋撳▓鍨灁闁告梹鍨块悰顕€宕卞☉妯奸獓闁荤姵浜介崝澶愬磻閹炬椿鏁囬柕蹇ョ磿閸欏棗鈹戦悙鏉戠仸闁荤啙鍥モ偓鍌炲蓟閵夛妇鍘告繛杈剧到閹诧紕鎷归敓鐘崇厵鐎瑰嫭澹嗙粔娲煛娴h宕岄柡浣规崌閺佹捇鏁撻敓锟�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栭锔藉亱闁糕剝铔嬮崶顒侇棃婵炴垶鐗戦崑鎾诲箳濡も偓缁€鍫澝归敐鍥ㄥ殌闁哄棭鍋呯换娑欐綇閸撗勫仹闂佺ǹ绨洪崐婵嬪箖妤e啯鐒肩€广儱妫涢崣鍡椻攽閻愭潙鐏﹀畝锝呮健閹偤鏌ㄧ€c劋绨婚梺鍝勬储閸斿本鏅堕鈧幊锝夊箛閻楀牆浠梺鎼炲劘閸斿瞼寰婄紒妯镐簻妞ゆ劦鍓涚粔顕€鏌熼瑙掑湱绮诲☉銏犲嵆闁靛⿵闄勯弳鐐烘⒒娓氣偓閳ь剛鍋涢懟顖炲储閸濄儳纾奸柍褜鍓氶幏鍛存惞閸︻厾鏆ラ梻渚€鈧偛鑻晶浼存煃瑜滈崜娑㈠极婵犳艾纾诲┑鐘叉搐缁愭鏌¢崶鈺佹灁闁崇懓绉归弻銊╂偆閸屾稑顏�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栭锔藉亱婵犲﹤鐗嗙粈鍫熺箾閹存瑥鐏柛瀣枑閵囧嫰寮介顫捕缂備胶濮伴崕鐢稿箖濡ゅ懏鏅查幖绮光偓鑼嚬缂傚倷闄嶉崝宥呯暆閹间礁钃熼柨婵嗘啒閺冨牆鐒垫い鎺戝閸嬪鐓崶銊︾缂佲偓婵犲偆鐔嗛柤鎼佹涧婵洭姊虹憗銈呪偓婵嬪蓟瀹ュ牜妾ㄩ梺鍛婃尵閸犳牕顕i銏╁悑濠㈣泛顑嗗▍銏ゆ⒑鐠恒劌娅愰柟鍑ゆ嫹http://wap.yinruiwen.net  闂傚倸鍊峰ù鍥綖婢舵劦鏁婇柡宥庡幖绾惧鏌涘☉鍗炲季闁搞倖娲熼弻娑滎槼妞ゃ劌鎳愰埀顒佽壘椤︿即濡甸崟顖氱闁瑰瓨绺鹃崑鎾诲及韫囧姹楅梺鑲┾拡閸忔﹢宕戦幘缁樺仺缂佸銇橀崰濠囨⒑閸濄儱校婵炲弶岣跨划姘綇閵娧呯槇闂佸憡鍔︽禍璺好洪幖浣瑰€甸柛蹇擃槸娴滈箖姊洪柅鐐茶嫰婢ь噣鎳i幇顓滀簻闁哄洦顨呮禍楣冩⒑鐠団€崇仩缂佸鏁哥划顓㈡偄閸濄儳鐦堥梺鍛婃处閸欏骸危閻戣姤鈷掑ù锝呮啞閸熺偤鏌i悤浣哥仸鐎规洖缍婇獮搴ㄦ嚍閵夈儰鎴锋繝鐢靛仦閸垶宕归崷顓熷厹闁逞屽墴閺岋絾鎯旈埄鍐婵犳鍠栭顓犲垝婵犳凹鏁嶉柣鎰綑娴狀垶鎮峰⿰鍐闁逛究鍔戝鍫曞箣閻樿櫕顔曢梻浣告啞濞诧箓宕滃☉銏犵厺闁哄啠鍋撻柕鍥у缁犳盯骞橀弶鎴犵崺闂備線娼ч悧婊堝磻閸涱垱宕叉繝闈涒看濡插ジ姊洪崨濠冣拹閻㈩垳鍋熼崚鎺楊敇閵忕姴绐涘銈嗘濡嫰锝為敓鐘斥拺濞村吋鐟ч崚浼存煠濞茶鐏$紒鍌涘浮椤㈡盯鎮欑€电ǹ骞愬┑鐐舵彧缁叉寧鐏欑紓浣靛姀瀹曠數妲愰幒鎾寸秶闁靛ě鍛澖闂備浇顕栭崰妤呮偡瑜旈獮澶愬箻椤旇偐顦伴梻鍌氱墛缁嬫垼鐏撳┑鐘垫暩閸嬫盯鎮洪妸褍鍨濋悘鐐跺▏濞戞ǚ鍫柛鈾€鏅滃В搴ㄦ⒒娴h棄鍚瑰┑顔芥綑闇夐柛鏇ㄥ灡閳锋棃鏌涢弴銊ョ仩缁炬儳娼¢弻銊╂偆閸屾稑顏�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