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词二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体会《桂枝香》一词作者对六朝因荒淫相继覆亡的感叹,体会《念奴娇•登多景楼》一词作者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策略的否定和批判,感受作者积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 2、积累掌握登临词中常见意象的涵义。 3、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涵义。 【教学重点】1、了解典故运用的作用。2、对登临所见景象进行赏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悠长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辉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伤痛。而我们的前辈先哲们面对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思索和咏叹。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咏怀古迹的不朽篇章。如左思的《咏史》、李白的《越中览古》、杜甫的《咏怀古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等等。而其中又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有名。我为大家朗诵一遍。 师问:“这首词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答:“雄壮、豪放、有气势!” 师说:“的确,这是苏轼官贬黄州时,面对滔滔江水,联系自己的仕途遭遇,所产生的人生体验。也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气势雄壮的怀古之作,它是与苏轼同时代的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的作品,在这首词中作者要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体验呢?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王安石的内心世界。(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齐读全诗(注意节奏)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之后,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确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 三、学习上片 1、提问:词的上片主要写什么? 明确:写景。 2、写作者在哪什么时间看到的景色?当时的环境怎样? 明确:是作者晚秋(深秋)登高远眺所看到的景色。当时的环境:天气萧索。” 3、作者登高远眺看到了哪些景物呢?(板书) 明确:长江(橙江似练)、翠峰、船只(征帆去悼)、残阳、酒旗(酒家)、彩舟、星河(长江)、白鹭。(板书) 作者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秀丽的山河图。 4、在如此的美景中,你们有其他的感觉吗? 明确:没错,在这一幅秀丽的图画中,隐隐有着冷落、萧条的感觉。‘晚秋、残阳、西风’自古中国文人都有悲秋的习惯。如“秋风萧瑟天气凉”、“倚窗愁对秋空”、“萧索清秋珠泪坠”等诗句都是悲秋之作。在这首词中‘晚秋、残阳、西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场景。而我们的作者王安石真的是断肠之人吗?让我们接着看词的下片。 四、互动交流(下片) 1、提问:下片以念往昔总起,首先作者为我们列举了一个典故:是当敌国大将已攻到宫门之外,陈后主还在醉生梦死,与宠妃们寻欢作乐。陈后主不过是一个典型例子,因荒淫而亡国者又何止陈后主一人!这种”悲恨相继“的亡国悲剧连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从文中可以找到答案 明确: “繁华竞逐” 。正是这种穷奢极欲、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作法才造成了国破家残,败亡相续的后果!” 2、请一位同学解释“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这一句? 明确:后世之人登上高处,只会空叹什么荣耀与耻辱! 提问:那后世之人有没有吸取前车之鉴呢?何以见得呢?作者有告诉吗 明确:没有?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是借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但在此作者为什么还要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 明确:杜牧生活的唐末到王安石所生活的宋初如此长的一段时间,但这种繁华竞逐的生活依然不变,在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至今’和‘时时’就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不希望只是对历史空空的感叹,而是要从政治上加以改革。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不是一般文人的见解,而是政治家的见解! 五、比较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拓展、提高) 学完了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我们再回头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联系起来。这两首都是怀古之作,都是借景抒发自身的感情,但从人文精神、人生体验上着眼,二人有没有差别?大家可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自由讨论,再起来回答。(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两首词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只是悲叹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这是对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关照,是道家个体精神的集中体现;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却是对于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是对社会的关照,这是儒家‘居高位则忧其民,退居江湖则忧其君’的兼济天下精神的体现。我们说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两大主流,对中国文人,乃至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老师而言,老师认同道家那种对人个体发展的关照。但同时,老师更倾向于儒家那种积极进取、探索和对国家社会的关注的精神。而在今天,于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而言,那就要求大家不要只作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要在学好本领的同时投更多目光去关注我们社会的发展,关注我们国家的发展。 六、作业布置 背诵全词 ※※※1.导入 同学们,我国悠长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辉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伤痛。而我们的前辈先哲们面对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思索和咏叹。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咏怀古迹的不朽篇章。如左思的《咏史》、李白的《越中览古》、杜甫的《咏怀古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等等。而其中又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有名。我为大家朗诵一遍。(放音乐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幻灯片) 师问:“这首词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答:“雄壮、豪放、有气势!” 师说:“的确,这是苏轼官贬黄州时,面对滔滔江水,联系自己的仕途遭遇,所产生的人生体验。也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气势雄壮的怀古之作,它是与苏轼同时代的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的作品,在这首词中作者要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体验呢?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王安石的内心世界。(板书标题) 2.互动交流(上片) 师说:“请大家翻开课文。” 师说:“我们先一起把整首词读一遍,注意语速不要太快!” 师讲:“通过预习提示的介绍,我们知道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之后,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确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词的上片。 师问:“词的上片主要写什么?” 生答:“写景。” 师问:“写作者在哪看到的景色?” 生答:“是作者登高远眺所看到的景色。” 师问:“那作者登高远眺的时间和环境怎样?词中有告诉吗?” 生答:“晚秋(深秋)、天气萧索。” 师问:“作者登高远眺看到了哪些景物呢?”(板书) 生答:“长江(橙江似练)、翠峰、船只(征帆去悼)、残阳、酒旗(酒家)、彩舟、星河(长江)、白鹭。”(板书) 师说:“作者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秀丽的山河图。我们一块将上片的美景再重温一遍。不要看书,请试着根据黑板上的图示背诵。” 师问:“在如此的美景中,你们有其他的感觉吗?” 生答:“似乎有冷清的感觉” 师讲:“没错,在这一幅秀丽的图画中,隐隐有着冷落、萧条的感觉。‘晚秋、残阳、西风’自古中国文人都有悲秋的习惯。如“秋风萧瑟天气凉”、“倚窗愁对秋空”、“萧索清秋珠泪坠”等诗句都是悲秋之作。在这首词中‘晚秋、残阳、西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场景。而我们的作者王安石真的是断肠之人吗?让我们接着看词的下片。 3.互动交流(下片) 师问:“下片以念往昔总起,首先作者为我们列举了一个典故:是当敌国大将已攻到宫门之外,陈后主还在醉生梦死,与宠妃们寻欢作乐。陈后主不过是一个典型例子,因荒淫而亡国者又何止陈后主一人!这种”悲恨相继“的亡国悲剧连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是贪恋女色、不理国事” 师问:“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作者已于词中告诉我们了,是那一句?” 生答:“繁华竞逐” 师说:“对了,正是这种穷奢极欲、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作法才造成了国破家残,败亡相续的后果!” 师问:“有没有同学愿意起来解释‘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这一句?” 生答:“后世之人登上高处,只会空叹什么荣耀与耻辱!” 师问:“那后世之人有没有吸取前车之鉴呢?” 生答:“没有?” 师问:“何以见得呢?作者有告诉吗?” 生答:“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师问:“这是借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但在此作者为什么还要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 生答:“杜牧生活的唐末到王安石所生活的宋初如此长的一段时间,但这种繁华竞逐的生活依然不变,在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至今’和‘时时’就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 师说:“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不希望只是对历史空空的感叹,而是要从政治上加以改革。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不是一般文人的见解,而是政治家的见解!” 师说:“好的,大家对下片已有了一定的理解。我们一起来根据黑板的是的图示把下片试着背诵一下。” 4.互动交流(拓展、提高) 师问:“学完了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我们再回头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联系起来。这两首都是怀古之作,都是借景抒发自身的感情,但从人文精神、人生体验上着眼,二人有没有差别?大家可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自由讨论,再起来回答。” 师总结说:“两首词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只是悲叹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这是对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关照,是道家个体精神的集中体现;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却是对于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是对社会的关照,这是儒家‘居高位则忧其民,退居江湖则忧其君’的兼济天下精神的体现。我们说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两大主流,对中国文人,乃至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老师而言,老师认同道家那种对人个体发展的关照。但同时,老师更倾向于儒家那种积极进取、探索和对国家社会的关注的精神。而在今天,于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而言,那就要求大家不要只作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要在学好本领的同时投更多目光去关注我们社会的发展,关注我们国家的发展。 师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讨论暂时就到这儿。在座的同学还话要说的,请将自己的看法形成文章,以随笔的形式交到老师这儿。让我们的思想继续碰撞,产生更多的火花!” 师说:“最后,我们一块将整首词背诵一次,注意词中感情的把握!” 师说:“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七.板书设计 八、 鉴赏《念奴娇 登多景楼 》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陈亮 (1143一1194),字同甫(也写作“同父”),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学者称之为龙川先生。一生没有做过官。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考取进士第一名,授签书建康府(今南京)判官,未赴任就去世了。他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政治注重事功,思想出入于王霸之间,具有积极的用世精神。平生极力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在他的作品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意气凌厉,感情激越,锋芒逼人。擅长政论文,大都具有精辟独到的见解。他的词与辛弃疾同调,其气概之豪迈,甚至比辛更高一筹,但文采略逊于辛,是辛派词人中重要的一员。 2.基本解读: 全词翻译: 登上多景楼,环望四周,这长江就像鬼设神造得 一般,能攻能守,简直是向北伐金的天然凭借。 然而,长江的这个意义,古今有几个人能领会呢?他们只是把长江认作天然形成的南北分界线。 你看,一条大江横卧面前,东、南、西三面都有山峦环绕,形成了争雄中原的有利地形。 唉!六代王朝,你们凭借着这样的优势干什么去了呢?偏安一隅,苟且偷安,各谋私利,忘记了南北统一的大业。 我笑啊,那时的王石和谢安之辈,还敢跑到这儿,登高望远,故作姿态,流下了所谓的英雄泪。 其实,他们只不过是为保护自己家族和个人利益,而不愿凭借长江天险,收复中原失地的小人物而已。 我们应该学习当年的祖狄,下定决心,长驱直入,收复中原。用不着犹豫不决,瞻前顾后。 象这样,年轻人善于用兵,即可拿下,无需老将出马,当年的淝水之战不就是很好的战例吗?抗金的优势在我,那用管敌人是否强悍。 1问:《念奴娇》中用了哪些典故?有何表达效果? 提示:这首词用了“新亭对泣” “中流击楫”和“淝水之战”等典故,或讽刺尖刻辛辣或决心克复中原或抒写必胜信念,都与作者所表达的主旨有关,加强了词情的表达,丰富了内容,增强了气势。 2问:《桂枝香》 《念奴娇》都写及长江,但详略有异.说说两者在写法上的不同. 提示:《桂枝香》中用斜阳.帆樯.彩舟.白鹭来衬托长江之美,虽是秋色却无萧瑟之感,反而充满了生机与气势,运用的是白描手法. 《念奴娇》一词是突出了长江的险要,借批判六朝统治者缺乏争雄的远略与勇气来揭露批判现实中当权者凭借天险以求苟安的政策.是以议论为主。 3问:这两首词都涉及了六朝故事和其他古代人物故事,这对表达作品的情志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些六朝故事和其他古代人物故事既可使词的语言精炼,又增加了内容的丰富性,增加了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了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桂枝香》中用了门外楼头后庭遗曲等故事,对六朝统治者因为竞逐豪华而导致相继败亡的历史,发出了深沉的慨叹. 《念奴娇》用了三个典故自然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全词解读: 这是一首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的登临词。写景、怀古都为议论作准备,在议论中申明了自己鲜明的政见,表现出抗敌报国的迫切心情、坚定立场和昂扬斗志。(主旨) 开头两句,直接进入议论。登楼四望,不觉百感丛生,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呢 ?“此意”,即“恢复意”,总摄全文,全词都是围绕这个主旨展开。与此相关的,还有对南北形势和整个抗金局势的看法。接下二句,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这种错误主张的批判。“鬼设神施”,极言其险要。然而这样的险要江山,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将它看作进取的凭借,反而错误地认为是天设的南疆北界。这是对当时的当权者的尖锐批判。“一水”三句,指出这样的地理条件,进可攻退可守,正是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可惜当朝者,没有这样的见识和胆略。接着借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来揭露南宋统治者苟安的思想实质是“只成门户私计”。原来他们媚敌主和,都是因为考虑到统治集团中少数人的利益。词锋犀利,鞭辟人里。 过片三句,借对六朝王谢诸人只知洒所谓英雄之泪,却没有抗敌的实际行动的批判,讽刺南宋统治集团中某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词,而没有北伐的行动。“也学英雄涕”,讽刺辛辣尖刻。下接“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进一步批判。他们以为凭着长江天险就可以长保偏安,根本不管中原地区广大民众在侵略者的统治压迫下的苦难。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正面申明作者的“登临意”。在词人看来,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无须左顾右盼,应当像当年祖逖那样,中流起誓,收复中原。词锋犀利,意气风发,充分体现了词人豪迈的襟怀和气度。 结拍二句,承上“长驱”,进一步阐明必胜的信心。作者认为,南方不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帅才,也不乏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将才,完全有条件战胜北方敌人,应该具有当年谢安那样的胆略和信心,不必顾虑重重。 3.鉴赏要点:领会词中雄辩的议论特色。词中将慷慨纵横的论辩融会于热血激荡的诗情之中,诗情与政论熔为一炉。这是政论的形象化,是形象化的政论。既有鲜明的战斗性,又有强烈的感染力。 4.相关资料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卓越不凡的观点和坚定的爱国立场。他坚决要求恢复中原,并指出当前“正好长驱”北伐的胜利前景。向来写怀古词总不免夹杂一些抚今追昔的伤感成分,而这是一个例外。他批判了东晋士大夫悲观、失望的情绪,重申祖逖的中流誓师、义无反顾的决心。这种积极豪迈的精神,在南宋词人中是不多见的。 附:教学反思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