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人教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进入21世纪,面对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极端的重要性。而减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改变教育现状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学校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我们减负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现在因为应试教育而造成文化知识教学挤占了音、体、美、劳教育的作法,使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他们成了应付考试的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能再只是教育理论家的口头呼吁,而应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的具体探索和实践。这样,才能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

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它不仅长期困扰和阻碍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真正实现,而且严重损害了年轻一代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充分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与“减负”的内涵和意义,能够清醒地看到学生课业负担的“肿块”及形成的原因,准确地把握“减负”的方向,找准“减负”的切入点,以免出现偏差,走入误区,从而达到“减负”的真正目的,最终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业负担”即学生在学业方面应当担负的责任,履行的任务和承受的压力。

我们现在所说的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实际上就是指超出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量或限度的那一部分“肿块”,即教育部有关文件明确归纳的“六多”: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很显然,这“六多”的核心是围绕着智育问题而产生的。“六多”现象是应试教育的结果。若干年来,考试和升学已成为支配、控制甚至主宰学校教育的指挥棒。为了应试,只重智育而轻视德育、体育,忽视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为了应试,只重知识的传授和获得,而轻视能力的培养;为了应试,只重视尖子学生,而伤害了大多数学生。

这“六多”的核心是围绕着智育问题而产生的。“六多”现象是应试教育的结果。若干年来,考试和升学已成为支配、控制甚至主宰学校教育的指挥棒。为了应试,只重智育而轻视德育、体育,忽视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为了应试,只重知识的传授和获得,而轻视能力的培养;为了应试,只重视尖子学生,而伤害了大多数学生。我们现在所说的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实际上就是指超出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量或限度的那一部分“肿块”,即教育部有关文件明确归纳的“六多”: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很显然, 于课业负担过重和德育工作的过度弱化导致学生自杀轻生、离家出走、铤而走险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这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危害,深感“减负”的重要和紧迫。

根据调查: 新华社电  近年来,因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出走、轻生;家长给学生施加压力,教师体罚和殴打学生甚至造成学生致残、致死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1月17日,浙江金华市一高中生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和家长压力,竟打死其母 

  这些虽然只是极少数极端事件,但它足以说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法制观念,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学生负担过重长期困扰我国教育,虽然采取过很多措施,但“减负”始终举步维艰 

  去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要切实认真加以解决”。 

  学生负担有增无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的角度看,我国教育总体水平偏低,教育规模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人口众多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造成就业上的困难,而劳动人事制度和招生考试制度存在某些缺陷,就业竞争必然导致升学竞争;而学历因素在我国就业竞争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又加剧了升学竞争。因此,“学生负担过重”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分数价值高于人的价值,升学目标取代人和社会发展目标,导致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要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育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要加快改革中小学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课程体系。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不是近几年的事情。改革“应试教育”模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也是旧话重提。实施素质教育的道路为何总不畅通?为什么总是阻力重重?学生课业负担为什么总是屡减不轻?其中必然有着种种社会的、历史的因素,而“德智体美劳”五育不到位则是重要因素之一。教育中存在的“智实、德虚、体弱、美缺、劳空”的现实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如果我们不去下大力气加强本来就单薄而软弱无力的德育,实施素质教育岂不成了纸上谈兵?

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基本素质,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艺术素质以及劳动技术素质等的全面提高、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在人的全面素质结构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德育,在人的全面素质发展及人的一切活动中,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德育工作能否到位、能否落实,这是检验学校在搞‘“应试教育”还是在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我们提出在“减负”的同时要加强德育的理论支点。

如何落实“减负”,在“减负”的同时,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我们认为,如果把“减负”的价值定位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合格人才上,就一定能准确地把握和理解目前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在哪里并能够合理地掌握“减负”的力度,做到该减的毫不手软,该加的也决不犹豫。我们不能对“减负”问题采取简单化、一刀切的处理方法,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仅要把原来过重的负担减下来,而且要把原来过轻的负担加上去”(邬志辉:《关于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深层次思考》,《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1期),不仅要减掉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还要减掉由此带给学生、家长的心理的、经济上的一系列负担。“减负”的目的,就是要给学生“松绑”,让他们从大大小小不必要承担的重负和压力下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时间到书本和课堂以外的世界去观察、去实践、去体验,还他们以色彩、以欢乐、以聪慧和灵气,让他们真正享受到教育所带来的成长的乐趣,在充满阳光的环境里健康地成长。

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他强调指出,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都要抓紧一点,放松不得。讲话寓意深刻,是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开展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的强大武器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在全党、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关注德育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和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认真负责的精神,切切实实把德育工作搞上去。

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使德育能够适应当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要求?我们以为最重要的对策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更新德育观念。在人类已经进人21世纪的今天,确立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当今时代文明进步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德育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教育者认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实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真正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要尊重理解他们,关心爱护他们,指导帮助他们,通过教育,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学生的一生打下牢固坚实的做人基础。

其次,要大力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德育工作状况和效果如何,与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与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密切相关。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代替的。学校德育工作要求教师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崇高的人生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教书育德意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严于律己、求是创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道德自我修养的典范。而热爱、关心、保护每一位学生,对学生一生的成长负责,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要求。那种把目光集中在少数尖子生身上,对升学有望者偏爱、对升学无望者歧视的做法,不仅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也严重损害了教师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师德修养水平,才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在德育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

第三,要抓紧德育课程建设,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这一点是切实加强学校德育,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德育虽为“五育”之首,但实际上它在学校一直处于“说起来重要,看起来必要,忙起来不要”的消极被动位置。同时,大中小学的德育内容与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严重脱节,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且在各教育阶段的衔接上又缺乏完整性和连贯性。因此,整体构建与素质教育模式相适应的学校德育体系,不仅是当今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承担了“九五”规划国家级德育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研究人员本着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历时三年,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总课题组已研制出一套《德育》系列实验读本,由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共十九本,并已成功完成了两轮实验。为了彻底扭转“应试教育”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和手段的局面,着重对学生进行整体素质的综合评价,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创立素质教育评价模式,该课题组还研究编制了一套由小学到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的《成长册》。《成长册》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艺术、劳动技能和个性特征、创新能力、自育能力等八个方面,引导学生成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主人,而且在评价内容和方法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有助于促进教师和家长关心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素质教育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相辅相成的,现在在信息化和技术化的时代中我们培养的人才也要有个性和特点不能再象以前那样只有题海战术才能出成绩。那是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是我们现在要特别重视的。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高建雨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时,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把这一内容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在教育领域坚持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念。为保障这一理念的实现,报告中同时提出,要“深化教育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这几项改革是切实把教育理念从增加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应对升学考试的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根本。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一个陈旧的话题。几十年来翻来覆去的减负,减负令就下达了一百多次。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一个沉重的话题。越减,学生的课业负担越重,孩子们都像农民一样辛苦;教师正成为精疲力竭的人。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一个奢望的话题。课程改革或者称为终结性的课程改革,充满期待能毕全功于一役的改革,有像以前的改革一样有成为一个贬义词的可能性。教师和学生轻松欢快地学习只能在暂短地睡梦中享受。天还未亮就匆匆地去上早自习。 

不仅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放松的、从容的休息,教师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职业的压力和倦怠感。最为严重的是减负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相互冲突。江苏省南京市是全国素质教育做得较好的地区,今年的高考在全省却排名倒数第一。就是说,减负与提高成绩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我们要思考的不是还要不要减轻学生负担,而是反思减负的障碍究竟在什么地方,减负的出路何在? 

笔者认为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有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至今还没人质疑过的依赖施加压力进行强化的教育模式。我们的潜意识理论就是“压力变动力”。也就是总是通过施加的压力(包括施加作业量的压力,施加课时量的压力,施加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民间的说法就是“不打不成材”。解放前的老师有体罚学生的权利,尽管解放后这种特权被剥夺了,潜意识里的特权没有被清除。就是教师还有整治学生的权利。 

全社会都认同教育就是给学生施加压力,所以,种种施加压力的手段,只要不被媒体闹得纷纷扬扬,都默认是合理的。升学的压力,就业的压力,都迫使教师进一步向学生施加压力,必然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当然教师本身的工作负担也必然增加。 

学生课业负担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一切减负措施无非是剥夺教师施加压力的部分权利,如最近上海的减负措施,命令学校停止期中考试就是剥夺学校通过考试向学生施加压力的部分权利。不准公布学生的考试分数,就是剥夺教师通过公布考试分数向学生施加心理压力的权利。 

施加压力是目前唯一提高学生成绩的途径,所以,一切减负措施必然影响考试成绩。 

这就是江苏省南京市虽然是全国素质教育做得较好的地区,但是今年的高考在全省却排名倒数第一的原因。 

给学生减负与提高学生成绩相互冲突,成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尴尬局面。 

“新的课程改革一开始给大家带来很多的喜悦、冲动和激情,不但慢慢的变成了一个旧词,甚至仍然有像以前的改革一样其结果也一样令人失望。” 

造成课程改革尴尬局面的原因也是如此。不合时宜地企图用西方的自由宽松的教育模式替代固守于计划经济模式的中国教育。 

集权统一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潜意识,我们缺乏西方的民主意识,缺乏西方的独立的自我意识,如果真将办学自主权下放给基层学校,学校领导将像从小被大人领着走路的孩子,一旦大人撒手不管,自己连回家的路都找不着。重蹈改革后国营企业领导的覆辙。 

减负也好,教育改革也好,必须否定施加压力进行强化的思维模式。这是彻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唯一出路。要想实现朱教授的理想境界,把学校办成“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办成“教师实现理想发展的理想舞台”,把不同智力水平,都把他们还原为“人”,就必须否定一个旧认识,还必须有新的能够替代的新理论。这叫先立后破。这就是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除了师范专业的教授们还在有滋有味地讲解着,并不被教师们看好,即使是新的师范专业毕业学生,他们的学习只是为了考试成绩,当毕业后走上讲台时,这不理论就被抛到一边去了。因为无法从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 

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研究问题在哪里?

所以,各有关方面应该对学生作业的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该留的作业,坚持留,没有实际效果的作业,尽量减少,把老师、学生、家长都解放出来,大家都以务实的精神来研究怎样真正把孩子培养成符合国家建设需要、符合成长规律的人才。

 

素质教育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进入21世纪,面对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极端的重要性。而减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改变教育现状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学校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我们减负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现在因为应试教育而造成文化知识教学挤占了音、体、美、劳教育的作法,使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他们成了应付考试的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能再只是教育理论家的口头呼吁,而应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的具体探索和实践。这样,才能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