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浙江“百课万人”创新观摩活动有感(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赴浙江“百课万人”创新观摩活动有感

吕敏航

近日,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在王主任的带领下,有幸参加了由浙江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第十二届“百课万人”创新观摩活动。在活动中,我们聆听了国家督学、教改专家、中学语文教学专家、研究员成尚荣教授的《语文教学应该更深刻变革》,目睹了雷鸣、黄海洋、阮伟平、郑建胜四老师的教学风采,亲耳听到了他们在课堂中的每一句教学语言,看到了每一个教学细节,都是那么精彩。整整一天半的听课虽然很累,但是我们是一饱眼、耳福。从他们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学到了一些知识。下面我就我听课所得,对照《北川初中工作要点》聚焦课堂板块检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拟改进的措施加以叙述,以期督促我的语文教学有个大的进步。

(一)在理念与实践中成长

1、创新与变革的力量

在聆听了成尚荣教授的《语文教学应该更深刻变革》的专题讲座之后,顿觉脑海里有了创新与变革的力量在涌动。成教授在报告中从某些公开课的听评、日常课的评判、对于课程改革的期待三方面强调了语文教学应该有更深入的变革的论断。同时提出了变革应该是一种更高的追求,对于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争论问题做出了极为精辟的论述,说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回家”问题实质上凝结着新的变化,酝酿着新的变化,同时也强调了“回归”应该对传统有继承。因为传统既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我们既生活在传统中也生活在时尚中,所以不能摒弃传统。而继承传统的最好方式就是给予传统以时尚、时代的理解,所以“回归”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而是时代的理解,“回归”就是回到语文教学的本质上去。所以回归有更高的要求,而更高的追求就是创新。接着成教授又从人的本质就是超越就是一种创新,语文教师的创造是通过改变改造自己的模式。要培养具有创新的精神,语文教师的创新中要防止自己的健忘症,告诉我们抬起的脚没有退回去的道理,而创新又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告诉我们要想法赢在起点也要想法赢在终点。

2、语文教学的价值就是不断创新。

语文教学中的变革充分体现着语文教学的本质,围绕教学的核心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提供条件,创设一种自我建构的平台;老师的位置在发生着变化,老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的能力,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语文教学的最本质的问题是让学生学会学,让学生的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学走在语文教学的前面,让学生的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的阮伟平老师执教《傅雷家书》一则时在细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以“学生的苦闷应该向谁说”“哪些话可以消除苦闷”“如果你是傅聪,你在成功后最想对父亲说的话是什么”等具有体验式的课堂组织形式感染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体验中真正成长。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我来说虽然有过类似的尝试和经历,但没有如此的驾轻就熟也没有如此具有感染力。

追寻语文教学的本质,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而课程改革的变化就要建立课程意识,使语文与生活有了联系,有了生活视野。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就是:生活中的语文或语文中生活。阮伟平老师在最后以父亲对于自己的关爱的场景与图片再一次诠释了父亲对子女的无私而伟大的爱。这种教学方法让我体会到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启迪我们要去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理念。

3、语文教学应有独当之任

语文教学应有独当之任——教学生怎么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即怎么说,怎么用,怎么实现的问题。黄海洋老师在执教《世说新语》六则是由学生的自主讨论探究之后整体感悟人物的思想性格,并在探索与发现板块中让学生归纳六则故事中共有的东西——魏晋风度,在这一点上黄老师摒弃了以往的演绎法而是以归纳法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空前的发挥,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

4、语文教学必须揭示和开发与学生的关系,成教授精要的认识让人心生敬意。

(1)"只有更多的尊重学生,才能更多地要求学生。"

他缓缓地充满诗意地说道:"教育科研要从爱做起,要爱学生的生命,尊重学生的个人尊严和权利,要用尊重唤醒学生的心灵,只有更多的尊重学生,才能更多地要求学生。"

我豁然开朗,真是如此啊!教育是对他人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只有更多地尊重学生,才能更多地要求学生"。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心灵,而且破坏了自己施加教育的影响力。一个团结向上的优秀的班集体,一定是充盈着民主尊重的氛围;一个受到学生爱戴的"一呼百应"的老师,一定是真诚地爱着学生,用尊重树立起自己高大形象的老师。

(2)"创造力就是童心不灭,保持童心将具有创造力。"

谈到教育科研的"灵魂",成教授始终强调"创新"二字。"怎样才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怎样使一个民族保持创新精神、具有创新能力?成尚荣教授谈到了“童心”,如老子而言:圣人最极致时是回复到婴儿的状态,失去童心将失去真心,失去真心则失去真人。因此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应该是保持童心、保持好奇心。特级教师李吉林在《我,长大的儿童》中曾经说过:“我像孩子般怀着一颗好奇心去设计教学,童心帮助我想出许多好办法,它让我不止一次地获得成功,享受到当语文老师、从事小学教育的快乐。”于永正老师也说:“教师要拥有好奇心,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这是一切创造的开始。”

我发现成人少有童心,而很多的孩子在成人的引导下也逐渐地失去了童真,变得少年老成、世故精明;而更可怕的是,很多孩子对这个世界缺乏好奇心,对许多应该引起注意的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只是沉溺在所谓的学习里一点点的把不该消磨的东西消磨掉了,留下了一堆没有用处的东西。

(3)“课堂是为了学生智慧的生长。”

教育科研的场域在课堂,课堂是学生出发的地方,学生从这里开始人生的道路,迈开人生的步伐。通过课堂,把学生引导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提高课堂质量,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学习能力是一种智慧,课堂是为了学生智慧的生长。

成教授用诗情画意的语言诠释了“智慧”的内涵,他说,智慧是有表情的,是快乐和幸福的表情,智慧让孩子快乐起来,让老师快乐起来,快乐的人生长了自己的智慧,而没有幸福感的人是没有智慧的;智慧的载体是能力,有能力的人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有能力;生长智慧首先要有道德,还要在情境中诞生,是对情境的认知、辨别和顿悟;真正的智慧是真实的、机智的、不张扬的、是为了别人的、是体现在细节上的细腻的;做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要从容潇洒、轻松幽默,而不是紧张急躁、毫无情趣、啰嗦重复、颠三倒四……

课堂是为了学生智慧的生长,同时也在帮助教师。参加教育科研,虽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但我相信,老师们的智慧一定是在不断地生长着……

5、风格时一个人的整体的教学风貌。倡导教师个性化教学和形成教学风格是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从自己的教学特点出发,通过潜心研究和实验,表达对课程、语文教学独特的理解和主张,探索实施新课程和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展现自己教学的特色和智慧,追求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教授对风格的形成做了最为恰切的阐述。

(1)风格是一种境界

歌德说:“风格,这是艺术家所能企求的最高境界。”他还说:“在我看来,唯一重要的是给予风格这个词以最高地位,以便有一个用语可以随手用来表明艺术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正因为如此,风格也是教师成熟和成功的标志。雷鸣老师在执教《俗世奇人.好嘴杨巴》时以不同的身份复述故事情节,并且要求用第一人称复述,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巧妙的情景中,利用巧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这里复述时一种记忆、时一种理解,还是一种转换,时将文本的内容转换为学生的理解,这种转换就是一种创新。正式因为有了这种创新,才使他的课堂有了些动人的魅力。雨果说得好:“没有风格,你可以获得一时的成果,获得掌声、热闹、锣鼓、花冠、众人陶醉的欢呼,可是你得不到真正的胜利、真正的荣誉、真正的桂冠。”事实已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不少教师获得了一节课的成功、一时的成功,却未能获得“真正的胜利”,原因就在于他们还未真正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雨果还说:“风格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教师的未来是美好的,但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谁在风格的研究和追求中走在前面,谁就能赢得未来的成功。

风格不是少数名师的专利,而应是所有教师共同的追求,因为风格具有相对性,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事实上,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也有一定的教学特色,问题是,其特点还不清晰,其特色还不鲜明,对教学风格的追求还不自觉。如果我们所有的教师都有追求教学风格的强烈意识和扎实的行动,教学的未来是辉煌的,未来的教学是成功的。在这次听的四节课中四位老师都以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赢得了与会教师的好评。虽然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已经有了自己的个性,有了自己的风格,在年轻的他们身上我学到了风格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2)风格的“个性”

雷鸣老师的以第一人称以故事中的人物的身份复述故事情节,黄海洋老师的小组讨论归纳教学法,还有阮伟平老师的情感体验教学法,郑建胜老师以梦为主的层层深入的引导教学法,都毫无例外的体现着他们教学的独特风格,体现着他们的个性特点。

总之,在这次的观摩活动中无论使成教授的报告还是四位老师的课堂都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有了些新的认识,真是不亏此行。

(二)对照比较中反思

结合《北川初中工作要点》与这一次观摩活动所得,分析我在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语文学科理论研究不够,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不能处理好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新课程。如对课标要求的一些只学不考的知识,因为不考就不学。少讲成了不讲。教学中只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二是改革和创新力度不够。新教材的灵活性大,给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很大的空间,但教学中没有体现出对教材使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一些灵活的教学内容,如学生对教材的独特感受,就是增加几种名家的感受;阅读拓展题解答方法,就是课文理解加上几句设置好的套话;话题作文的写作,就是编一个与话题相关的故事,等等,又成为新的僵化的形式和教条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都是与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的三维目标相违背的。

三是对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有待提高。对文本的钻研深度不够,或大而化之,只重视整体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阅读的目标设置空泛,对言语的感悟不够;或株守教师用书,缺乏个性化的理解;或教师的讲解不精,抓不住要点,点拨不到位;或对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够重视。

四是对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把握还不准确。

五是课堂重分析,轻训练。课堂上教师注重课文的分析,忽视了能力的训练,课上毫无目的、毫无效果的读来读去、问来答去挤占了学生训练的时间。

六是时间在滥读和平淡的对答中流逝,有很多浅显的问题能通过学生自学、预习完全可以自行解决的内容,放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去解决,影响了教学任务的正常完成,课上讲不完的内容,课下恶补,形成了恶性循环。

七是阅读教学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地仍然存在着两类问题:重讲轻读;重结论轻过程。

(三)改进中完善自我

(1)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观念首先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这对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树立课程意识,就是要在教学改革中用新的课程理念来统率自己的教学活动,用课程理论的语言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所谓课程理论的语言主要指课程纲要、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课程资源等),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视野,才能突破原来固有的教学体系。

(2)切实转变教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课标还倡导讨论式、启发式教学;要求重视潜移默化、熏陶渐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课标的要求,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要推行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3)语文教学要重实践、重过程、重体验。语文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语言实践,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语言实践就是学习,探究、体验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是新课程的特征之一。

(4)语文课教学方法力求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当前语文课教法改革的重点应是,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以及在语言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主要做到:

l.不机械地搬用教学参考资料讲课,而应从班级学生学习语言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应当让学生着重学些什么,怎样才容易学,怎样才学得有兴趣,怎样才学了有用,以及怎样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增强信息观念,不作脱离语言文字的架空分析,不重复介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向学生提出不费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不把语文课教成毫无信息价值或者“炒冷饭”的“泡沫课”。

  3.教学生朗读,不要一律采用“吃大锅饭式”的齐读方式,而应当多作指名朗读,让其他学生仔细听,并提出意见。这样能使读与听说相结合,也便于教师指导。

  4.鼓励学生对课文和教师讲解的内容质疑或者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作不同的理解和解答。应该把这些看作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的可喜现象,也是课堂教学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5.每节课都应有一些读写或听说的练习,没有练习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在练习中让学生多动手,多获得发挥创新能力的机会。

  6.学生作文中有独到见解、灵巧构思或者生动语言的,应大加表扬并评上高分。作文能力有显著进步的,乃至某一次有进步的,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并适当加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往往成为学生热爱写作和不断进步的动力。

    (5)在阅读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

①学前读。初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读课文,划生词,说说文章的大致内容;三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②学中读。在教学中,我经常尝试这些方面:①范读引路。②情景描绘。③感悟比较。在课上经常这样引导学生:“你学得这段文字该怎么读?先自己练读一下。”“谁来读一读?为什么这么读?能说说你的看法吗?“有没有补充?有没有不同意见?谁再来读一读?”

个人读、小组读、引读、分角色读、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多样的读法也为学生的读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

③学后读。课文学完,应强调对精彩片断的熟读成诵,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欧阳修讲述作文之道时曾说:“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2、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1)使学生敢于提问。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打消学生怕问错、怕嘲笑的心理疑虑。不论好与坏,不管对与错,只要学生敢问,愿问,都应给予肯定和赞扬。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能走过场,搞形式。简单的让学生自主合作解决;对理解重点有帮助的可放在学文时探究、指导;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向学生说明或日后再想法解决。

(2)使学生善于提问。“敢问”是基础。当学生头脑中充满一个个小问号时,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让学生问得有价值,有水平。关键在于教师的示范引导。巧妙的引导,使学生的提问从浅层次的词语理解跃到了探究文章内涵的高度。

平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词句处、理解的疑难处、内容的关键处、与实际生活的反常处提出问题。

3、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

  韩愈说: “教是为了不教。”那么,教师说应是为了不说,或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说。如何让学生“说”起来?我觉得要满足学生的欲望,增强学生说的信心,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

要让学生“说”起来,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教师可以是“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但决不能成为课堂上的“演说者”。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能说的话……学生能讲明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讲者。其次,师还要容许学生说话时的奇思妙想,标新立异。写批注,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谈体会的练习,不也正是一种凸显个性与灵性的“说话”形式吗?

让学生乐说、会说,教师还须设计多种灵活生动、贴近学生实际的说话形式。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让我们在旁边静静倾听,你会发现,原来学生可以说得如此精彩!继续深化一分钟演讲活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的打算,以期对今后的教学起到指引作用。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