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记念刘和珍君》的两组关键词的解读(人教版高一必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探幽发微    披文入情

——对《记念刘和珍君》的两组关键词的解读

                   江苏省海门中学  杨妙新

读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直有种情感被激荡和震撼。鲁迅先生那瘦弱的身躯中蕴藏着汹涌澎湃的感情急流,那犀利的双目中透射出冷峻凝重的理性思考,最后又交汇成一股力量巨大的情与理的洪流,牵引着读者自觉地去领略文章独特的行文方式、抒情风格所带来的巨大的艺术魅力,更引领着人们严肃认真地对人生、对生死进行价值思考以获得丰厚的人生滋养。然因为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感情极为深沉与复杂,在行文时往往微言大义,曲尽其妙,所以,我们读解先生的文章时,对鲁迅式的用语一定要进行重点思考。比如,《孔乙己》中就有“长衫”与“短衣”、“站着喝酒”与“慢慢地坐喝”、“阔绰”与“寒酸”,以及“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等鲁迅式关键词,令人品味不尽。本文试图就《记念刘和珍君》的两组与之相类似的关键词语做一点简要的解读。

一、“毅然”“黯然”“欣然”等,用于描摹情态,刻画人物。

顾名思义,《记念刘和珍君》就是为刘和珍写悼念文章,这样的文章,应该要写人物生平事迹,但是,我们看到文章没有具体去写。这是为什么?我觉得一方面,刘和珍在事件发生前,只是先生的一个普通的学生,正如先生在文章中所说的“学生云者,我向来是这样想,这样说的”,先生可能并未对这个人物有太多的特殊的关注,如果要说有,那也只是老师对听课的学生的一些印象断片;另一方面,我们觉得这也涉及鲁迅的写作意图。1926年3月18日上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当天的下午鲁迅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女师大的学生许羡苏特地赶来告诉了先生这件事,获知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群众的消息后,先生无比愤慨,感到“已不是写什么‘无花的蔷微’的时候了”,就中断了前三节的写作,从第四节开始,把“投枪”和“匕首”直接刺向段祺瑞反动军阀政府。他说:(《无花的蔷薇之二》)“虽然写的多是刺,也还要些和平的心。现在,听说北京城中,已经施行了大杀戮了。当我写出上面这些无聊的文字的时候,正是许多青年受弹饮刃的时候。”又说:“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他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随后又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空谈》,一直到4月1日写了《记念刘和珍君》。可见先生写《记念刘和珍君》,与其他的一系列作品一样是“为了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牢记这次惨案”,以此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推断,《记念刘和珍君》不是一般的记念文章,不是为刘和珍个人立传,作者写此文也不是只记念刘和珍一个人,而是为了赞颂像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等爱国青年,揭露敌人,激励人们继续前进。但是,《记念刘和珍君》毕竟还是一篇记念文章,毕竟还要写到人物的一些事迹。于是刘和珍留给先生的深切记忆涌上了心头流下了笔端。

(1)刘和珍“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文章开篇就不同凡响,先以史家笔法纪年,表明了刘和珍等死难的日子是值得永载史册的;然后用程毅志的话告诉读者“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文章写刘和珍的第一件事就是这样的一件事,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鲁迅所编之期刊如《莽原》等,都是战斗性很强的革命刊物,时常遭反动当局的查禁,因此人们不敢订或不愿订,因此“往往有始无终”,“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刘和珍却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这说明刘和珍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强意志,也说明刘和珍不仅是鲁迅的学生,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据当年接待刘和珍订阅《莽原》时的李霁野回忆,那时编辑《莽原》的“未名社”成立不久,仅一间小屋,书架上空空落落的,书不多,很担心会垮台。但刘和珍有一天来到“未名社”,说自己最爱看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仅预定了全年的《莽原》,而且第一个买了鲁迅译的《出了象牙之塔》这一文艺论集,还问有没有其它的书。事后鲁迅知道了十分高兴。现在,刘和珍已经牺牲,所以鲁迅情不自禁地就想到了这么一件事,并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件事,认为应该为烈士的流血牺牲“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个“毅然”,既是对刘和珍的哀思和记念和赞叹,因为她是渴求真理的好青年,又爱读自己的书,又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谴责。“毅然”一词中,包含了先生对这个学生的多少复杂的情感啊。

(2)刘和珍“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文章第三部分简要概述先生与刘和珍的从相识到永诀的过程。在这里,先生用了两组对比:①眼前的刘和珍的“始终微笑”与内心“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猜测之间的对比反差;②平日里所常见的“始终微笑”的情态与“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的瞬间情感之间的对比反差。它传达出许多信息:作者写刘和珍的始终微笑,一方面是为了真实地表明刘和珍的为人和蔼、亲切、宽容,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团结了群众,坚持了斗争。据当时同在学生自治会的许广平回忆:“如果当时没有刘和珍融洽各人,笑咪咪的温和感动各人,我知自治会早就拆散了”。(见《刘和珍生平》)另一方面,“始终微笑”第二次出现在“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这说明,在女师大学生斗争失利的时候,刘和珍“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里的“微笑”,旨在表现刘和珍在斗争受挫时的乐观与坚毅,同时也是为了用这个“始终微笑”,对敌人诬蔑游行请愿的群众和学生是“暴徒”的卑劣行径进行有力的反击,对屠杀善良民众的反动政府的暴虐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抨击。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与人物后面的“黯然”这个情态进行鲜明的对比映衬。“黯然”,“忧伤的样子”。“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在“学校恢复旧观”、即女师大学生的斗争取得胜利后怎么会从坚毅、乐观变得颓伤了呢?只是因为她看到在这里“赁屋授课”的“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而“虑及母校前途”,才“黯然至于泣下”,忧伤得掉下泪来。可见,刘和珍是一个富有责任心的进步的青年学生。

(3)刘和珍对请愿活动“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在文章第五部分,作者用沉痛的笔墨追忆“听说”来的刘和珍她们参加请愿而死难的悲壮的经过,虽然是寥寥数语,但是把人物的性格、品质、精神风貌表现得一览无遗。1926年3月18日青年学生的请愿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3月18日上午10时,在北京天安门召开国民大会,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党委书记李大钊担任主席,他在会上说:“让我们用‘五四’精神,五州热血,用我们过去一切斗争经验,不分界限的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面对这一北京各界组织的民众自愿到执政府门前请愿的活动,刘和珍她“是欣然前往的”。“欣然”,是高兴、愉快的样子。据许广平在《刘和珍生平》中的回忆,3月18日她“抱病带领女师大学生走上街头,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集会、游行和请愿”,并且用英语写了遗嘱。由此可见,刘和珍参加游行和请愿有明确的目的。她既能直面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反动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又能无畏地参加拯救祖国人民于危难中的斗争,有为国为民捐躯的勇毅气概,并以参与这样的斗争为幸福和自豪,这就是“欣然”的深刻内涵。在这里,“欣然”,可以与其上文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等文字联系起来看,既可以看到鲁迅用“欣然”一词针对反动文人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诬蔑进行有力的反驳,也可以刻画出刘和珍这个爱国进步青年的杰出代表的崇高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最后,让我们把“毅然”“黯然”“欣然”这一组关键词联系起来看,我们看到作者把对刘和珍这一爱国进步青年的由衷的敬佩赞赏之情和对屠杀民众的反动政府和无耻文人的切齿痛恨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从中,我们除了不得不佩服作者在三言两语的概括中抓住人物主要特征描摹神态,刻画人物的画龙点睛式的高超技巧,我们也要由衷地敬佩先生用微言大义的表述传达给我们的精微又博大的思想,你看一个进步青年的自觉成长,首先要由对真理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其次要由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和责任心,最后是乐意投身革命实践的具体行动,惟其如此,才能成为一名可以“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二、“爆发”“灭亡”、“至多”“至少”等,用于抒发感情,阐明思考。

上文已经讲过,写作《记念刘和珍君》,主要是“为了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牢记这次惨案”,让人们看到“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所以,本文怎么议论、怎么抒情就显得非常重要。什么是对这次请愿中的死伤者最好的悼念?怎样的悼念对于当前的中国是最有意义的?鲁迅在文章中对此做了曲尽其妙的剖析。

(1)用“爆发”“灭亡”,昭示自己鲜明的态度。文章第四部分,在叙述了惊闻噩耗和流言的悲愤心情后,作者有这样一段情感激荡的议论:“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里,作者先用“惨象”句和“流言”句这样的对仗辞格,形象地概括了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和爱国青年横遭杀害的惨状带给人们的震惊,以及走狗文人的荒唐无耻带给人们的愤慨;其间,又用“已使”和“尤使”构成递进关系,突出流言更使作者愤慨。因为流言更有欺骗性,它指鹿为马,混淆视听,为杀人者掩盖罪行,开脱罪责,使杀人者逍遥法外,使革命者受到通缉,使受弹饮刃的爱国青年遭到诬陷。面对这样的“惨状”和“流言”,作者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是“出离愤怒”的别一种说法,由极端的愤慨升华为理智的思考,因而认识到“惨状”和“流言”是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对于“默无声息”的现状,鲁迅用选择句式指出两种前途:“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看来客观,似可选择,实际上是不可选择,惟有“爆发”一途,因为像刘和珍等爱国进步青年怎么会坐视民族在沉默中灭亡而不管呢?面对“衰亡民族”中民众的沉默,鲁迅先生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中曾有过这样的一句话:“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可见这最后一句,是鲁迅先生对人民奋起抗争的战斗的号召,鲁迅是在婉曲的词语中,表达着一种深沉的坚定,号召和期待人们从“真的猛士”的死难的血泊中站立起来进行斗争。

(2)用“至多”“至少”,阐明自己理性的思考。文章第六部分中,作者分别用了“至多”、“至少”一词,对这次三一八群众的徒手请愿作了冷静而理性的分析,辩证而又鲜明地指出了“徒手请愿”的不可取和烈士们的“血痕”对人心的激励作用。其中第1段,鲁迅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徒手请愿:“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鲁迅先生认为徒手请愿不能触及现存的统治秩序,不能改变当时那“似人非人的世界”。如果一定要说请愿有什么作用的话,那“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多”一词,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徒手的请愿”的否定——“徒手的请愿”的流血牺牲,充其量是给了那些对爱国青年的斗争、牺牲冷眼旁观的“无恶意的闲人”当茶余饭后的谈资,而让走狗文人等“有恶意的闲人”散布谣言,为反动者的凶残做掩盖,而令牺牲者自身蒙受不白之冤。鲁迅并不否认革命需要流血牺牲的道理,他用“煤的形成”作比,指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身就是“血战前行”的历史,是需要人们的不畏惧流血牺牲,而且应该清醒地看到,正是无数人流了大量的血,历史才能前进一小步,“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是,“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联系鲁迅先生一贯倡导的“壕堑战”的“韧”战斗方式,我们应该把“至多”看作是鲁迅先生给进步青年泼的一点冷水,即徒手请愿者流了大量的血,却只换得个“街市依旧太平”的结局,于历史进步无补,这样说并不是要埋没死难者的功绩,而是要让“生者”冷静理性地思考对敌斗争的策略,不要作无谓的牺牲。比《记念刘和珍君》晚一天写的《空谈》中有这样几段话可以佐证:“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然而,烈士的血毕竟不能白流,也肯定不会白流。“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空谈》)所以作者递进一层,告诉人们:“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这里,“血痕”一词,是爱国青年流血牺牲的形象化的说法,更是爱国青年在流血牺牲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的形象化的说法,说它“不觉要扩大”,是指这种崇高精神的影响一定会扩大。“不觉”是指这影响是阻挡不了的。这影响有多大呢?文章用了“至少”一词。这个“至少”,是与上一段的“至多”作对应的,如果说“至多”一词,是要告诉人们冷静地分析徒手请愿的了无意义,那么“至少”一词,则极言其多,它形象地告诉人们烈士们的流血牺牲所产生的重大影响远不止“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实际上,非“亲族,师友,爱人”的“真的猛士”,乃至“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不都受“血痕”的影响吗?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驶,“血痕”在不同人的心中颜色会变得不一样,“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但是在“亲族、师友,爱人的心”中,“纵使时光流驶”,也会“洗成绯红”,它十分形象地告诉人们:“亲族,师友,爱人”会永远记住烈士的崇高精神,会永远记住这笔血债,要求敌人用同物偿还的。

就这样,第六部分作者用一个“至多”一个“至少”,把自己对这一事件的冷峻分析和理性思考,告诉了人们,既是劝勉生者,又是安慰死者,更是激励“真的猛士”。

《记念刘和珍君》中这样的关键词还有很多,比如,“我实在无话可说”与“我还有要说的话”,“真的猛士”与“苟活者”,“淡红”与“绯红”等,限于篇幅,不一一剖析了。总之,我们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应该学会从细微处体会先生精微的思考和深广的思想。

发表在《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7年8期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