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你准备好了吗——与2007年的新分配教师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河北省平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郭素青

各位同学:

大家好!受教育局教研室委托,今天下午我和大家就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问题作为时一个多小时的交流。想命题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但这个命题理论强度高,由于我才疏学浅,再加上这个问题许多专家都谈不透,一线的老师都处在探索阶段,怕大家望而生畏,听而生厌,就换成了一个比较通俗的题目《语文课,你准备好了吗》我觉着这样可以平实一点,便于大家,也就是你-——我更好地面对工作实际。

(一)为了上好一节课你能做终身的准备吗

写出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可以先告诉大家,我为这节课做了什么准备:我为了上好一节课做了终身准备

你也许说你这是吹牛,一节课怎么可能做终身的准备呢?咱们分析一下:十多年的学习经历,为我提供了切实的学习体验,让我从学生的角度知道“学”到底是怎么会事;十八年的教学实践(从初中到高中)更让我明白了“教”的意义;两年半的教研室工作,听了各种类型的课,让我清楚了“研”的实质。而这节课我们探讨的话题“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这其实就是研究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工作,需要终身研究,这岂不是为这一节课做了终身的准备?

其实这句话不是我写出来的,我只是套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我为了上好一节课做了终身准备,为了上好一节课,我准备了一生,为了你们这节课我准备了十五分钟。这话看似矛盾,但它和咱们中国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所蕴涵的道理是一样的。同学们,为了台上的几十分钟,你们不是已经等待了十几年或二十几年了吗?可这十几年和二十几年的工夫够了吗?

教师是一个需要经常充电的职业。美国有一个规定,凡是“师”字级的工作,例如医师、会计师、律师、教师等职业,每年都必须再进修一定时间的课程。如果没有进修,该年执照就会暂时被冻结,修完课程才能再开始执业。这是很有道理的。今天的中国,教师也有进修课时的要求,遗憾的是,大都是走个过场。教师职业进修与培训没搞扎实,很多教师教了十年二十年的书,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技能还停留在当年的那个层次和水平,用当年的技术和思想做现在的要求与质量,无疑于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厂找到份工作,报酬不错,工作条件也好,他很珍惜,下决心好好干。第一天,老板给他一把利斧,并给他划定了伐木范围。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树。老板说:“不错,就这么干!”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他只砍了15棵树;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了10棵。工人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气越来越小了。老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磨斧了?”工人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那个工人感觉砍树吃力的时候,该想到去磨斧子,同样,当我们做教育觉得吃力时,就该想到要充电,而不是 一味抱怨教育要求高。教师充电、磨刀,读书是最好方式。

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你就需要终身备课。最简单的例子,制作课件,不会多媒体,老师就等于自动放弃了一块丰富多彩的黑板!放弃了一个“汗牛充栋”的图书馆!放弃了与许多同行同志和师长交流的机会。所以选择了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你就要为一节课做终身的准备。

我想讲的第二个问题是:

(二)你知道语文会在哪儿等着你吗?

在座的诸位,有好多学的不是中文专业,但按我县的分配原则,大专生毕业要教小学,而小学的课往往是语文数学一个人上,所以在座的诸位,你知道语文会在哪儿等你吗?

两年多的教研室工作,我听了好多老师的课。我们这个年龄的教师,本科毕业的寥寥无几,但我却遇到了一个这样的中文本科生:高中初中小学他都教过,听了他的语文课后,我很有感触,下来评课的时候,他憨厚地笑着:我现在教的是初中数学。为了评职称我才专门为你讲了这么一节语文课!——这么好的老师,竟与语文擦肩而过了。

还有这样一位乡中的老师,师院历史系毕业,我听了他一节语文课《春江花月夜》,他的学生把古代文学史记得可流畅了,先秦两汉魏金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的各种文体记得很好,可知道那些都是乡中的孩子啊。下来交流的时候他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归我的历史专业。

有个老师讲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他制作的课件是我见过的最棒的,可课讲起来却一点没有激情,一点没有气魄,课下交流,他笑着说:我是教微机的,也是为了评职称才讲语文。

其实,你能料中语文会在哪儿等你吗?郭沫若鲁迅都是弃医从文;席慕蓉艾青都是学美术的……作为教师,表达是最重要的一项能力。你想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口才吗?你想写遒劲有力令人叹为观止的书法吗?你想拥有一支生花的妙笔记录你的课堂总结你的人生吗?不管你明天是什么样的老师,但今天的语文对你非常重要。 “语文天生重要”,——这话可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的。

(三)你了解当前语文的现状吗?

请看下边一份来自对学生的调查:

(1)学生最不怕耽误的科是什么课?大部分回答是语文课。

(2)上甲课做乙事的情况哪一种课最多?语文排在前列。

(3)教师的授课水平(按传统评价)与学生考试成绩相关性最小的学科是什么?语文。

(4)学生课堂的认真程度与考试成绩相关性最小的学科是什么?语文。

(5)对学生高考成绩预测最不准确的是哪个学科?语文。

(6)学生在课业辅导上最不需要教师的是哪个学科?语文。

语文教师,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职业受到了最严峻的挑战!

再看有关语文教师调查:

(1)2007年4月23日《厦门日报》新闻报道《语文教师读书竞赛开幕 语文教师读得最多的是教参》

(2)看图书馆里的借书卡,调查结论:语文教师借阅的图书最少。

厚积才能薄发,没有了读书积累,我们拿什么去激发我们的学生?我们以自己的贫乏去期待学生的丰富,我们以自己的漠然去期望学生感动,我们自己不阅读名著,却煞有其事地输送别人解读名著的结论给学生。这是现实,也是一个令语文老师倍感尴尬的讽刺。有时候我们自己都无法想象这样的状况下怎样引领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只能在大纲的指挥下,老老实实的组织教学,小心翼翼,惟恐遗漏了哪个重点,甚至教参上的一句话。一些教师可以将课上得精彩纷呈、极富个性,但也无法超越考试大纲,也只能是“带着镣铐跳舞”,舞姿虽美,却透着无奈。

不仅如此,我们常常习惯于“依赖”教参,充当“答案”与学生之间的简单输送者。长期拿教参做拐杖,免不了越走越踉跄。年轻教师暂时依赖教参是情有可原的,第二遍面对课文的时候,还抛不开教参情结,不能灵动地、多元的、个性化地感悟、认识、理解教本,不能结合个人的知识背景、文化积淀、生活阅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就只能枯燥地重复走过的老路,无法在超越自我、超越教参中建树自己的学问。。

没有了博览群书,视野必狭窄,见识必浅陋,思想必贫乏,语言必枯燥,教学中也就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只能就课文讲课文,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不做精神世界的美食家,就无法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高中阶段的语文,既要给学生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又要给学生一张大学的门票。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首先是能带领学生面对应试,最终又能超越应试。学生爱上了语文,才会高呼:让练习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一种理想的语文境界。

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的语文成绩怎么怎么着,请教师提出建议,有什么办法提高孩子成绩?我们除了开出“多读多写”这两味药,似乎再也没有其他良方了。既然只是多读多写,谁不知道,要你教师干什么?在文化普及,文化重心逐渐下移的今天,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每个人都可能拥有一座大型图书馆和许许多多专家做“老师”(教辅资料和上网)的今天,语文教师仅靠认得几个字(还不见得比别人多),读得并不见得多的几篇文学作品,或者顶多能写几篇带点酸味的文章,还能混得下去吗?或者说还能混几年?

混不下去了怎么办?改革!改革要先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四)你知道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吗?

新课标的根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三维目标“是这个理念的支柱,因此,准确、全面地认识三维目标并加以实施是课改成败得失的关键。

(1)知识和能力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上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把这些诗句背下来这是知识。

可是你知道“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为什么用“生”而不用“深”和“升”吗?“深”描述程度,‘升’重在表现当时的情景,‘生’,有发源之意,寒山之上,‘生“什么呢?山高则有云气,深林蒸腾岚霭,傍晚时候,有人家就会生炊烟,如许云烟交融升腾,当然非“生”莫属。能揣摩并能用语言表达出,你就具备了赏析能力;如果有此在作文中你会用巧动词了,那你的写作能力也就提高了。

这就是知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看一道练习题:7+7+7+7+7+7+6=?

第一种解法:逐想项加。方法死,过程长,耗时多,误差几率高,所显示的智能水平最差。

第二种解法:7×6+6=48。方法对头,过程合理,运算方便,误差几率高,所显示的智能水平正常。

第三种解法:7×7-1=48。方法好,过程短,运算快捷,误差极少,所显示的智能水平是好的,且有一定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因为他看到了‘6“后边的第七个”7“,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对象的共同点,迅速解决问题,这类学生潜质较好,将来发展的前途大。

第四种解法:8×6=48。这是最具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解法,将“6”分解成六个“1”加到前面六个“7”中,这类学生潜质最好,观察问题很全面,能看到事物间的普遍联系。改变事物的本来盲面目,最快、最好地解决问题,求得正确答案。

由此可见,所谓“过程与方法”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通俗地讲,就是要学得聪明一点,灵活一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而这里最关键的是学会选择,选择最好的方法,寻求最佳的过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鱼”是知识,“渔”是方法,“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对知识渴求的学生,要的不是你知识的金山,而是你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中国人一向看重结果,最典型的理论是邓小平的“白猫黑猫”理论,但真正的学问是要看方法的。我县一名普通的老师靠一道题独特的解法而成为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最后成为博士后,——方法反映人的思维特质,决定人成材的方向。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材用得好不好首先取决于教材价值定位准不准。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解读现有教材?

  一是要大胆鼓励多元(批判性)解读

  归根结蒂,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丰富自我精神,培育自我思想,形成自我个性的过程。可以说,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文章,就是把人领进一片新天地。所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一是要努力做到正确(权威性)解读

  一方面由于课程目标的变化,各种版本的新课标教材都引入了大量的新课文,另一方面由于价值观念的变化,我们对许多传统课文又有了新的解读。如果不能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步伐,深入了解这些课文的编写意图和价值取向,则有可能被曲解和误读。

危险的多元——《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网络上广为传播的美国老师教《灰姑娘》一文时,对后母这一形象的再定义,更被许多人引为多元解读的一种典范。然而,当外国的《灰姑娘》变成中国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问题就出来了:

师:课文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白骨精。大家对这个故事都很熟,我们就不多讲情节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这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人物,找找有关的描写内容,想一想,然后说说他(它)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自学,然后讨论。有人说唐僧为人糊涂,是非不分,但能有一颗慈悲之心,总还是难能可贵的,基本可算做一个糊涂的老好人;有人说孙悟空虽然机智勇敢、忠心耿耿,但做事未免莽撞,如果能讲究一点策略也许会减少很多麻烦。)

生:我想评价一下白骨精。就像课文里说的,它诡计多端,残害百姓……(接下去列举了不少文中的内容来加以证明)

生:不过我觉得白骨精也有好的地方,至少它很孝顺嘛。你看,它抓到了唐僧之后就派人去请自己的母亲一起来吃,这不是很有孝心的表现吗?

师:其他同学认为呢?

(许多学生愕然。有人在微微点头)

生:我听了刚才同学说的,觉得也有点道理,有好处时能马上想到母亲,这总是一件好事。

生:不过它请母亲来吃唐僧,却使得母亲也被孙悟空打死了呀。

生:可是它一开始也没想到会这样嘛。它只是想让母亲也能长生不老。所以母亲被孙悟空打死,不是白骨精的错误嘛。它的出发点还是好的。

(学生继续发表意见,教师不做干预,意见趋向于肯定白骨精的“孝心”。)

师:大家说得真好,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也很有启发。是啊,我们从来都是说白骨精怎么怎么坏,可是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发现,它的身上也有闪光点值得学习呢。

在这个实录中,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多元解读、个性解读的意识和能力都令人刮目相看,但是无论如何,“白骨精也值得学习”,这个结论却令人不寒而栗。千变万化,白骨精就是白骨精,吃人本身就是一种残忍。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凌驾于课堂之上,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屋建瓴的见识。

比如对《落花生》的解读

错位的价值——《落花生》

“你觉得应该做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这是现在的《落花生》课堂上必问的一个问题。而学生的表现也总是大同小异——“苹果石榴派”的人数总是要大大超过“花生派”,而且可以驳得对方无招架之力。就像下面这个课例:

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你愿意做像花生这样的人,还是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请选择花生的坐在左边,另外的坐在右边。

(绝大部分人坐到了右边)

生:做人不能光看外表,要看他是否有用;像花生那样的人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所以做人应该像花生那样。

生:可是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时代,它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如果都像花生一样有用却不好看,谁能知道你有才华呢?

生:而且现在大学毕业生都是到公司去应聘工作,如果你外表不好,别人对你的印象就不好,就找不到你合适的工作。有才华也没地方用。

生:花生就像清洁工吧,虽然不好看,但是如果没有清洁工,我们的环境就会变得很糟。

生:还有农民也是并不好看的,但是没有农民种地,吃什么呢?

生:可是除了农民、清洁工,还有很多很重要的职位都需要你比较讲体面才行啊。国家领导人没有体面行吗?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不讲体面行吗?

生:同样两个人,水平差不多,去做同一份工作,人家肯定会选比较讲体面的人嘛。

……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的确,现在的社会,我们既需要像落花生那样的默默奉献的人,更需要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

文章里许地山实在没有说苹果石榴的半点不好,只不过是用它们高挂枝头的形象和花生深藏不露的特性做了一个比较而已,意在说明即便如花生外表并不好看的,但它实实在在,对人有用,这就是做人最需要的一种品格。再说,这只是一种反衬的写作方法,就像歌曲〈〈小草〉〉一样: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难道花香和树高不好吗?不是,它只是用了一种衬托的写法,突出小草默默无闻的特点而已。

再往深处想,即便真的是在“苹果”和“花生”间选择吧,作为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小学生,选择前者的可能自然会大得多。但是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真正成为“苹果”式的名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将成为“花生”似的、默默无闻然而却承担着社会“脊梁”角色的普通劳动者。如果你最后成了一颗“花生”,就扮演好它应有的社会角色,只要是有用的,就是值得尊敬的——我想如果要谈本文在当代的现实意义,这才是应该引导学生去接受的价值观吧,至少比之“重视外在的包装”如此肤浅世俗的认识,那样的解读更有它值得学生长期琢磨、体味的意义。

(五)你知道新课标的根本理念吗?

新课标的根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怎样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必须实现教育教学上的“六个变化”。

一、老师由讲授者便成了倾听者,由主演上升为导演,学生是主角。

二、课堂由讲堂变成了学堂。

三、教案变成了学案或教学案。

四、学生学习态度由“供应式”变成“自选超市”。

五、教师教学由“注入式”变成“发动式”

六、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转变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型。

全国学习的杜朗口变化最大:学生反了,课堂散了,老师不管了,四周全是黑板了。

它的课堂特点是:乱、活、教育超市。

它的备课要求是:杜绝抄袭教参和现成教案,主要要把上课措施显现出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反映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构建新的课堂评价标准:

①学生预习。②学生活动人次。③课堂气氛。④学生活动的多样性、趣味性。⑤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⑥课堂效果。

每个学生课堂必须做到:读——思——问——议——评

读:学生会读书。读时做到不多字,不丢字,不读错音,不破句,不断句,不认识的字自己会查字典,会正确地运用标点符号,准确表达语气。

思:会思考。边读书,边思考每一句话。每段话是否明白,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

问:对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词语会质疑。

议:讨论时会说出自己的见解。

评:会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发言,哪些是对,哪些是错,能加以区别。

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会听,勤思,敢说,善问"的习惯。会听:上课时专心听课,细心听同学们的发言,边听边思,精力集中。勤思: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和同学们解答情况,要在学习过程中边操作边思考,边观察边思考。敢说:上课要大胆发言,敢说话,敢大声说话,敢于反驳别人乃至老师的意见,善问:没听懂的内容和在练习中遇到的不会的问题,要关于问。

其实杜朗口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是对老师的要求:

(1)读:要读懂教材。与编者对话,弄清编者意图,读单元提示,读练习,读语文综合性活动;与作者对话,知人论世,掌握写作意图;与文本对话,字词句段篇吃透。正确地解读文本,避免解读过程中的歪曲化。要求全面地解读文本,避免解读过程中的片面化。要求深入地解读文本,避免解读过程中的表面化。要求安全地解读文本,避免解读过程中的危险化。要求人性地解读文本,避免解读过程中的伪圣化。要求开阔地解读文本,避免解读过程中的狭隘化。

(2)思:要对教材有新的思考,即跳出教材。 眼睛如果只盯着一本教科书加一本教参,思路打不开,教起来就会捉襟见肘,学起来就会索然无味。不可否认,有的教师习惯于对教参的依赖,而缺乏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对于文本,他们缺乏应有的敏感性,缺乏文学的、思想的基础。而日常的“快餐式”、“标签式”阅读也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大大萎缩,因而文本解读往往流于浅薄、偏执甚至发生错误。其次要开发与利用语文课外的学习资源,分清类别,择优而用,讲求实际效果。

(3)问:学会对学生提问题。这是构建师生对话的基础。

问题过于简单问等于不问,如:“〈〈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对不对?”

问题不明确,角度不清晰,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回答,如:“契诃夫〈变色龙〉中那一句最重要?”

问题不分主次,彼此干扰,满堂问,使学生疲于应付,有的甚至与教学目标无关,混淆了教学重点,干扰了学生学习,如有人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问:词是不是诗?作者是哪里人?杨开慧是谁?毛泽东的儿媳是谁?

问题设置无效,导致课堂空对话。教授〈〈秦始皇兵马佣〉〉总结课文时的教学案例:师:面对这雄伟壮观的兵马佣,你觉得最应该感谢谁?学生答案:(1)古代制造兵马佣的劳动人民。(2)秦始皇。他不为自己制造陵墓,就没有兵马佣。(3)第一个发现兵马佣陶片的农民。(4)考古学家。(5)本文作者。 师总结:大家说得都很好,都动了脑筋,更好的是能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看法。很好。(教师再没有其他相关讲解。)

(4)议:对学生的讨论有高屋建瓴的指导和总结。上例〈〈秦始皇兵马佣〉,就缺少这种总结和评议。

(5)评:对不同的学生要会评价。

这是于漪老师的一堂语文公开课,课堂上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场景———于漪正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甲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甲同学猛然醒悟过来,满脸通红,头耷拉下来,垂头丧气地坐下了。

  于漪见状便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何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大家都认真地思考起来。

  乙同学站起来答:“大概‘万万’比‘亿’读起来更加顺口吧。”

  于漪表扬了乙同学,接着问:“大家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众生沉默不语。于漪便顺着乙同学的答案总结了一下:“是汉语言的叠词叠韵之美影响了此处的用词。”接着,于漪又问了一句:“那么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课堂‘收入’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

  大家的目光一齐射向甲同学,对他鼓起掌来。此时,甲同学又抬起了头,有了自信,不再垂头丧气了。

  这个教学案例在上海许多青年教师中广为流传。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高超教学技术素质,加上一颗包容学生的大爱之心,使一个小小的细节显示出了名师真风范、学者大气度、师德高水平。

(五)你知道一节好课的标准吗?

一堂语文课的好坏,到底有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无论是功成名就的语文大家,还是初为人师的教坛新秀,往往是既明白又糊涂,说没有标准,但每到竞赛,评比,检查的时候,各种课堂评价标准却又不厌其烦。说有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每当我们真要按这些标准来组织教学的时候,却又常常感到无所适从。问题的结论恐怕不在于应不应该有标准,而在于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过去的所谓课堂评价标准,总是从细节上,方法上,过程上要求太多,而从观念上,整体上,效果上关注太少,从而造就了大量的“匠师”和“看课”。

当然,也有人说,语文课要“随心上出真境界”。可到底怎样才能够从心所欲,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当前最新学习理论和语文教育特点的了解。

  上海师大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实“。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所以,评价一堂课的好坏,起码应该具备三只眼睛。即一要看教师教的如何;二要看学生学得如何;三要看教材用得如何?

于漪教学艺术的高度概括:激发一个“趣”字,不忘一个“新”字,牢牢揪住一个“情”字,铸就一个“活”字,。

我认为好课标准的储备:“新”“趣”“活”“实”“美”的特点。

1.新:(理念新、思路新、手段新)

2. 趣:上课伊始,导之以兴;讲课之中,兴趣正浓;一课结束,兴趣犹存。

3. 活:教学方法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

4. 实:教学内容充实;课堂训练扎实;教学目标落实。

5. 美:风格美(形成的过程:模仿教学——独立教学——创造性教学——有风格教学)感受美(学生的感受)。

(六)你知道怎样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理念吗?

   以一个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老师为例。他首先要把二年级的语文书和相关课程标准明白,但这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是不够的,这样教学,他既不了解学生一年级语文教学所达到的要求,又不了解今后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因此,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他至少要把小学12册语文书——之所以说是“至少”,是因为最好能对中学的教材也略知一二——通读一遍。这个读,不是知道教材大概讲了什么,而是了解每一册教材的相关内容,及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这种读,是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的读。读过之后,想过之后,心中就有了底,知道二年级语文教学该做什么了。但是还不能到此为止,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还需要去了解相关学科的情况,以求在教学中加以整合。二年级语文教师,需要了解二年级学生音乐、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知道学生的这些知识背景,再去组织语文教学,那就更进了一层。在这一系列的阅读过程中,教师都只是囿于本位知识,他还需要开阔眼界,把眼光伸向理论学习,阅读相关的方法论、教学论著作,读着读着,就会一种豁然开朗的、醍醐灌顶的感觉,眼前仿佛出现一条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光明大道。这个时候,我们就可能说,这个二年级语文教师是一个真正拥有自己理念的教师了。

(七)如何精心打造你的语文课堂?

著名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1.说好第一句话。设置好情境。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条导语架起一道桥梁。

比如教〈〈春江花月夜〉〉我设计了三种开头

(1)激发诗情,检查积累,诵读题目,培养诗意情怀。预习中让同学搜集了写月的诗句,搜集容易,运用则难, 根据预习安排,结合你积累的咏月诗,为老师这节课写几句导语。小组抢答展示诵读。 3分

(2)设置情境,自我导入。明月是永恒的意象,它可以是爱情的见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它可以是相思的寄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它可以是一杯乡色酒,举头低首,酒不醉人人自醉;它可以是一种友情的陪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它还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它孤单的挂在天空,却寄托着人类美好的愿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我们走进美妙的《春江花月夜》去体味那醉人的意境和动人的情感吧!

(3)设置情景,找准突破口。屏显题目:春江花月夜。提问学生(1)哪位学生会读题目?1分(2)哪位学生能带着诗的感情诵读题目?2分(3)哪位学生能带着诗情画意的感情诵读题目?3分(4)哪位学生能对题目的诗情画意的进行赏析?4分——以因领学生从简单的读到复杂的赏。

2.提好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效问题的设置:一石激起前层浪,双斧劈开万仞山——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这个老师一篇课文要讲三课时,而那个老师只一个课时就够了,其关键在于有效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不一样,效果大不一样

试比较以下几个问题:

(1) 为什么说街亭失守是马谡的过错?

(2) 街亭失守是谁的过错?

问题(1)过简,机械刻板,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中会漫不经心,不仅无益于击活思维,解决教学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反而会使课堂结构松散。

问题(2)可能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得出丰富多彩的答案,便于培养学生辨证客观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达到发散思维的目的,养成研读文本的习惯,形成分析归纳提取文章信息的能力。

听第二组问题:

(1) 祥林嫂是如何死去的?

(2) 祥林嫂的死因是什么?

(3) 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问题(1)着眼于祥林嫂死的方式:饿死、冻死、冻饿死、自杀…..从课文看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即使就此展开议论,不过是将注意力分散到无意义的事情上罢了。

问题(2)着眼于祥林嫂的死因,而鲁迅先生的《祝福》要揭示的并非祥林嫂死的方式而是他的死因,祥林嫂是封建主义余孽的受害者,不管怎样死,并不改变这一性质,如果离开这一点去谈她的死,难免与教学目的脱节,这样的提问对学习无益。但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容易“冷堂”,提问内容抽象,学生不易作答。

问题(3)可操作性强,容易激活课堂,学生会得出丰富多彩的答案。谁?我?鲁四老爷?四婶?大伯?婆婆?柳妈?水到渠成,老师最后归纳出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条绳索把祥林嫂给活活勒死了,深奥的主题一下就揭示出来了。

3、设计好一套

3。用好一块黑板:板书设计: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

板书是一门高度浓缩的\"提练\"艺术,是\"提纯的金,琢成的玉\"。它用概括的文字、简明的图表、简单的构图、凝练而直观的形式把教学内容浓缩起来,节省了教学时间。这种\"浓缩\",往往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式和点睛之笔,把最重要的语言信息传输给学生。好的板书图示设计,可以对讲课的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语文课的板书设计要从课文的教学目的出发,选取恰当的切入角度,对全文作鸟瞰式的综合,应力求结构上简明扼要,语言上精心锤炼,有审美价值,能寓教于乐,寓智于美,既有\"三秋树\"的简练,又有\"二月花\"的新颖,要 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如《游褒禅山记》的板书(志、物、力构成一个三角形),《师恩难忘》(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横批;师恩难忘)。

不但老师用,还要让学生用。我上《春江花月夜》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粉笔不同的色彩,展示文章题目。这是一片肥沃的黑土地,不要在多媒体的冲击下,让它闲置荒废了。

4。恰当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使用:耳目一新,身临其境——如(《奇特的激光》《黄山松》《胡同文化》《紫藤萝瀑布》《我有一个梦想》,《别了不列颠尼亚》,通过课件给学生做形象的展现,让学生知道本课写了什么,增强了文章的可视性,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

但要知道多媒体永远代替不了语言的表达。让学生在我们语文的课堂上学会语文: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注意语文的工具性,不要追本逐末。不要以为一提双基就不是新课程。既要工具性又要人文性。不仅让学生知道写什么,语文的另两个任务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写,写得怎样。不要语文不象语文课,不要让世人指着我们说《误尽苍生是语文》 不要让文本哭泣。

不管你怎样精心打造,你奉献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思考的课堂、一个“对话的课堂”、 一个“展示的课堂” 、一个“感悟的课堂” 、一个艺术的课堂、一个语文的课堂、一个收获的课堂。

但是啊,“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于漪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上了一辈子的课,教了一辈子的语文,但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把这些遗憾记录下来吧,写反思是弥补遗憾的唯一的手段。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

新课程改革像首宏大的交响乐,课堂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乐章。在新课程理念这乐棒子指挥下,我们的老师要和学生一道,奏出一曲真情交流和谐共振的天籁之音。

(八)让我们对语文说些什么吧!

语文是什么?

一个爱语文的人说:语文是眩目的先秦繁星 是皎洁的汉宫秋月 是珠落玉盘的琵琶 是高山流水的琴瑟 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 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 是庄子的逍遥云游 是孔子的颠沛流离 是魏王的老骥之志 是诸葛的锦囊妙计 是君子好逑的<<诗经>> 是魂兮归来的<<楚辞>> 是执过羊鞭的<<兵法>> 是受过宫刑的<<史记>> 是李白的杯中酒 是曹雪芹的梦中泪 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 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

一个语文的优秀执教者(熊芳芳)说:语文天生浪漫

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

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填海的精卫、逐日的夸父用血与肉书写了所有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

因着浪漫,四十弃官归隐的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着浪漫,五十始举进士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因着浪漫,王昌龄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因着浪漫,李白才会仰天长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因着语文,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唱;因着语文,木兰从军的传说成了妇孺皆知的佳话。

因着语文,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温暖了多少失意者的心怀;因着语文,但丁的“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激荡着每一个开拓者的胸襟。

因着语文,我们收藏了春的温馨、夏的火热、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因着语文,我们领略了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西域的雄鹰,东海的潮汐。

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它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它涤荡污浊,提精炼粹,陶冶身心,它汇聚了浪漫又传送着浪漫。

浪漫的语文,呼唤浪漫的情怀。

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人,能像范仲淹一样无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能像王安石一样无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他们可以心游万仞、精鹜八极,更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撑门拄户、立地擎天。既可以迎来送往,胜友如云,更可以一人一盏一影,孤灯自守黎明。既可横空出世、笑傲江湖,又可机壁潜心,十年磨一剑。入世可如岳飞,“壮怀激烈”,“八千里路云和月”,也可躬耕垄亩如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

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语文教师,才能够理解闻一多何以会在国民党的手枪面前横眉怒对、拍案而起;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语文教师,才能够体会蒲松龄的那些鬼怪精灵的故事蕴蓄了多么厚重的历史沧桑;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语文教师,才可能认同那个被历代传诵的叫做“愚公”的老人异想天开的决策和近乎愚蠢的执着;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语文教师,才可能明白那苍颜白发,颓然乎众宾之间的醉翁,其意不仅不在酒,且也不全然在乎山水之间也……

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语文教师才可能真正的理解语文,热爱语文,欣赏语文;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语文教师才可能真正的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也唯有这样的语文教师才可能影响一批懂得享受语文、享受生活的学生。

……  

一分一秒的华年、一朵一朵的笑靥、一句句清风的低语、一帧帧季节的相片、一些黎明、一些黑夜、发黄的故事、春天的屋檐……一并装入生命的全部流程中,一遍又一遍地再读。让我们的心牵着我们的手,在语文的世界里徐徐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徐徐穿行。

一个普通的语文教研员说:语文,想说爱你是件不容易的事!

谢谢大家!(2008年1月10日)

(河北省平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郭素青 邮箱:guosuqing2876@sina.com )

作者邮箱: guosuqing2876@sina.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