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谈诗》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主备:徐以利 审核: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2、对诗歌意象的认识。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4、对思想情感的体会。 重点难点 1、对象征意义的理解。 2、对诗句含义的揣摩 3、对诗歌语言的分析。 核心知识 一、基础知识 1. 给红色的字注音。 鲁藜( ) 门槛( ) 曙光( ) 乍( )然 眺望( ) 旷野( ) 山峦( ) 笼( )罩 弓弦( ) 2. 词语解释。 【乍 然】:忽然;突然。 【山 峦】:连绵的山。 【眺 望】:从高处望远处看。 【笼 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曙 光】:①清晨的日光。②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前景。 【洗 礼】: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3. 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诗歌是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根据诗歌的表达方式来分,诗歌可分为叙事诗、寓言诗。 ②. 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秀的诗歌不但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而且具有充沛的感情。 ③. 诗歌具有丰富的想像,通过想像寄托诗人的愿望、理想,表达诗人的感情。 ④. 诗歌,在语言上要求准确、生动,讲究“炼字”“炼句”,要求用简洁的话语表达丰富的内容。 4. 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①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的延安,描写的是诗人在一个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 ) ②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 ③ 我欢喜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远的意境,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 5. 下面诗句中托物咏怀,表明作者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一项是( ) ①.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艾青《黎明的通知》) ②.我们都在下面,你在高空飘扬,/风是你的身体,你和太阳同行,/常想飞出物外,却为地面拉紧。(穆旦《旗》) ③.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6. 读下面语句,任选三句,根据你的理解把想到的诗句填在下面横线上。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武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文学习 1. 对《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段落大意的理解。 2. 曾卓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有什么独到的体会和见解呢? 3. 对《一个深夜的记忆》段落大意的理解。 4. 在《一个深夜的记忆》中诗人为什么将“流进门槛”的月光误认为是“阳光”?“阳光”还有别的意思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 揣摩下列各诗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①“月光流进门槛” ②“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③“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6. 《一个深夜的记忆》的作者鲁藜,以自己的独特眼光,从常见事物身上发现了美,你能说出他发现了怎样的美吗? 7. 《一个深夜的记忆》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的。“我”对描写对象的认识、感情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请你结合作品作一点具体分析。 三、阅读理解 一个深夜的记忆 鲁藜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1.阅读诗的第一节,谈谈你对“开门,还是深夜”的理解。 2.阅读第二节,说说诗人在这一节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要表达一种什么思想? 3.阅读第三节,仔细揣摩“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 4.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精练,请举一例作点赏析。 思考练习 (一) 【甲】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 写出甲诗中表现自然景物之间亲密融洽关系的词语。(答出两个即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2. 甲、乙两首诗都写了荷花,但写法上各有不同,请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宋朝杨万里的这两首小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试作简要分析。 (二) 乡 愁 余光中 ①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②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③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 乡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全诗的落脚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首诗把乡愁化为四个意象,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意象表现了四种特定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全诗共分四节,在结构上依靠什么来安排先后次序,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你认为四节诗中,哪一节内容最让你感动,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余光中说他的这首诗是“浅显之作”,你对诗歌的“浅显”与“深奥”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1、南宁中考题 1)下列标有红色字体字注音哪一项是完全正确的?请你把它选出来( ) A.俨然(yǎn) 渊博(yuān) 怠惰(tái) 惟妙惟肖(xiào) B.滑稽(jī) 热忱(chéng) 渺小(miǎo) 不计其数(shù) C.怒号(háo) 懦弱(nuò) 祈愿(qí) 随声附和(hé) D.诘责(jié) 炫耀(xuàn) 舆论(yú) 钦差大臣(chāi) 2)下列用词造句哪一项有错误?请你把它选出来( ) A.酝酿:这次班会经过大家的充分酝酿,组织得非常好。 B.拮据:她的性格十分内向,在陌生人面前常常拮据不安。 C.怂恿:在朋友的极力怂恿下,我决定今年暑假去西藏旅游。 D.精致:文具店里摆放着几个精致的笔盒,我很想买一个。 2、贵阳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下午,方老师正津津有味地给中学生们讲课时,他那5岁半的孩子跌跌撞撞地从外面冲进教室里来。 “爹,快——妈叫你回去收谷,要下雨了。”方老师突然愣住了,望了望窗外,这才发觉天变得黑沉沉的,他脸色沉下来。“你先回去帮你妈收,我——”离下课还有二十多分钟,他心里道:谷子被淋了也罢,可不能耽误这么多孩子的课。 方老师打发了儿子后说:“同学们,咱们继续上课,刚才讲到雷锋帮助……”“老师——”方老师话未讲完,班长就站了起来说,“我家也晒谷了,我得赶回去……”“好,你——你走吧。”方老师眉一皱,很不高兴地同意了。他明白这些农村孩子的家庭情况。班长走后,又有不少学生提出要走,方老师的话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断,他满脸不高兴,却又显得无可奈何,索性说:“好吧,同学们,天要下雨了,你们谁需回家帮忙的,可以回去,剩下的继续上课。”谁知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冲出教室,一会儿就消失在远处。方老师被眼前的景象呆住了——教室里,他的面前只剩下空空的座位。窗外,一片阴沉沉的天。“哎,农村的孩子……”良久。方老师自言自语地说,心里感到不是滋味。 刮风了,几个豆大的雨点开始砸在窗子上,方老师也顾不得什么,急忙冲出教室,朝自家的晒谷场跑去。 跑到自家晒谷场,方老师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数十个同学在班长的带领下,扫的扫,搬的搬,忙忙碌碌。方老师顿时涌出两行热泪。 1)文中两个标红色字体的词“呆住”和“惊呆”分别表现了方老师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呆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惊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教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挥想像,班长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是怎样巧妙地组织同学们到方老师家帮助收谷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特定情况下(想帮老师又不便实说,却说自己要回家收谷),班长充满机敏和智慧的话语,收到了出奇的好效果。在生活中,你也许会遇到各种类似的特定情况,请举一例说明,当时你是怎样应对,并收到好效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 人 谈 诗 主备:徐以利 审核: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2、对诗歌意象的认识。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4、对思想情感的体会。 重点难点 1、对象征意义的理解。 2、对诗句含义的揣摩 3、对诗歌语言的分析。 核心知识 一、基础知识 1. 给红色的字注音。 鲁藜( ) 门槛( ) 曙光( ) 乍( )然 眺望( ) 旷野( ) 山峦( ) 笼( )罩 弓弦( ) 2. 词语解释。 【乍 然】:忽然;突然。 【山 峦】:连绵的山。 【眺 望】:从高处望远处看。 【笼 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曙 光】:①清晨的日光。②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前景。 【洗 礼】: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3. 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诗歌是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根据诗歌的表达方式来分,诗歌可分为叙事诗、寓言诗。 ②. 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秀的诗歌不但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而且具有充沛的感情。 ③. 诗歌具有丰富的想像,通过想像寄托诗人的愿望、理想,表达诗人的感情。 ④. 诗歌,在语言上要求准确、生动,讲究“炼字”“炼句”,要求用简洁的话语表达丰富的内容。 4. 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①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的延安,描写的是诗人在一个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 ) ②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 ③ 我欢喜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远的意境,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 5. 下面诗句中托物咏怀,表明作者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一项是( ) ①.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艾青《黎明的通知》) ②.我们都在下面,你在高空飘扬,/风是你的身体,你和太阳同行,/常想飞出物外,却为地面拉紧。(穆旦《旗》) ③.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6. 读下面语句,任选三句,根据你的理解把想到的诗句填在下面横线上。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武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lí kǎn shǔ zhà tiào kuàng luán 1ǒng xián 3. ① 4. ①记叙 ②描写 ③议论 5. ④ 6. 如:直挂云帆济沧海 醉里挑灯看剑 将军白发征夫泪 铁马冰河入梦来 老夫聊发少年狂 二、课文学习 1. 对《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段落大意的理解。 【明确】全文六般,开头一段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中间四段则都是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结论的得出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 2. 曾卓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有什么独到的体会和见解呢? 【明确】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是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使动者成为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其次,在曾卓的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它的发挥。这个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 3. 对《一个深夜的记忆》段落大意的理解。 【明确】诗只有三个小节,十行81个字,但展示的意境却很丰厚,蕴涵的意蕴却很深刻。 第一节,通过对月光的误解写盼望长夜的结束。 第二节,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达对黎明的渴望。 第三节,写又回到“万物还在沉睡”的现实的夜中。 4. 在《一个深夜的记忆》中诗人为什么将“流进门槛”的月光误认为是“阳光”?“阳光”还有别的意思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我以为是阳光”,这是一种“错觉”,诗人有可能在瞬间会产生错觉,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观点看,他会马上改正这种瞬间的错觉,而不必把它诉诸文字。但是因为是诗语,所以他不但不必改正,而且还有意地强调并固定成文字,就因为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而且这里的阳光还含有另一层意思,就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 5. 揣摩下列各诗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①.“月光流进门槛” 【明确】“月光流进门槛”是客观叙述。但是这个客观叙述是带有主观感受的性质的。因为月光只是照在大地上,而不是“流进门槛”的。为什么说成是“流”?这当然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有了这个“流”字,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一个“流”字改变了一种场景,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惜墨如金而又鲜明生动,这就是诗人语言运用成功的一大标志。 ②.“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明确】这几句诗,需要注意“仿佛”一词。“仿佛”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一种“好像是”的感觉。但用在这里正是地方。“好像是”风吹动月亮的弓弦而使他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是诗人的想像。如果是写实,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是“仿佛”,就把想像合情合理地表现出来。可见准确使用词语对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 ③.“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明确】理解这两行诗,我们首先应该感受到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著。但诗人说“只有”又并不是否认其他的人,不是通过对比来突出自己是唯一的“最初醒来的人”,这里的“我”是一个艺术形象,而不是指诗人实在的自我。 6. 《一个深夜的记忆》的作者鲁藜,以自己的独特眼光,从常见事物身上发现了美,你能说出他发现了怎样的美吗? 【明确】《一个深夜的记忆》描写的是更“常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山影、旷野,但不是表现景物自身的美,而是借以表现解放战争年代人们美好的心灵:盼望“黎明”、渴望光明而又乐观的情怀。 7. 《一个深夜的记忆》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的。“我”对描写对象的认识、感情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请你结合作品作一点具体分析。 【明确】《一个深夜的记忆》先写月光引发的错觉,再写“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再写月光下眺望所见景物,觉得“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种变化过程,表达人们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和赢得光明的乐观情怀。 三、阅读理解 一个深夜的记忆 鲁藜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1.阅读诗的第一节,谈谈你对“开门,还是深夜”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二节,说说诗人在这一节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要表达一种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三节,仔细揣摩“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精练,请举一例作点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 “开门,还是深夜”,这是对错觉的纠正,但是却又是颇含深意的。因为诗人写此诗时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他身处的延安虽是解放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所以“还是深夜”不只是对错觉的纠正,也是在另一层次上对现实的真实感受。 2. 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达对黎明的渴望。 3. 它一方面是指诗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于黎明来临的“光感”;另一方面则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指他自己”。这就把诗人个人的感受同时代的脉搏跳动,同广大人民的殷切期待融合在一起了。 4. 如:举出第一节的“流”,第二节的“仿佛”,第三节的“压”、“流”等词中的一例或其中的一节诗赏析即可。 思考练习 (一) 【甲】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 写出甲诗中表现自然景物之间亲密融洽关系的词语。(答出两个即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2. 甲、乙两首诗都写了荷花,但写法上各有不同,请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宋朝杨万里的这两首小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 1. 惜 爱 立 2. 【甲】诗:“小”处入手,细致入微。【乙】诗:“大”处着眼,境界开阔。 3. 开放性题目,不设统一答案。 (二) 乡 愁 余光中 ①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②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③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 乡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全诗的落脚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首诗把乡愁化为四个意象,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意象表现了四种特定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全诗共分四节,在结构上依靠什么来安排先后次序,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你认为四节诗中,哪一节内容最让你感动,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余光中说他的这首诗是“浅显之作”,你对诗歌的“浅显”与“深奥”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 乡愁指的是台湾同胞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2. 全诗的落脚点是炎黄子孙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 3.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母子之情 夫妻之爱 丧母之哀 恋国之思 4. 依靠时空变化来安排结构,构成了层层推进的关系。 5. 开放性题目,不设统一答案。 6. 如:“浅显”与“深奥”是指诗的表现形式,如果缺少了深刻的思想,文字再深也只能是装腔作势。好的内容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易于读者接受。 典型例题 1、南宁中考题 1)下列标有红色字体字注音哪一项是完全正确的?请你把它选出来( ) A.俨然(yǎn) 渊博(yuān) 怠惰(tái) 惟妙惟肖(xiào) B.滑稽(jī) 热忱(chéng) 渺小(miǎo) 不计其数(shù) C.怒号(háo) 懦弱(nuò) 祈愿(qí) 随声附和(hé) D.诘责(jié) 炫耀(xuàn) 舆论(yú) 钦差大臣(chāi) 2)下列用词造句哪一项有错误?请你把它选出来( ) A.酝酿:这次班会经过大家的充分酝酿,组织得非常好。 B.拮据:她的性格十分内向,在陌生人面前常常拮据不安。 C.怂恿:在朋友的极力怂恿下,我决定今年暑假去西藏旅游。 D.精致:文具店里摆放着几个精致的笔盒,我很想买一个。 2、贵阳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下午,方老师正津津有味地给中学生们讲课时,他那5岁半的孩子跌跌撞撞地从外面冲进教室里来。 “爹,快——妈叫你回去收谷,要下雨了。”方老师突然愣住了,望了望窗外,这才发觉天变得黑沉沉的,他脸色沉下来。“你先回去帮你妈收,我——”离下课还有二十多分钟,他心里道:谷子被淋了也罢,可不能耽误这么多孩子的课。 方老师打发了儿子后说:“同学们,咱们继续上课,刚才讲到雷锋帮助……”“老师——”方老师话未讲完,班长就站了起来说,“我家也晒谷了,我得赶回去……”“好,你——你走吧。”方老师眉一皱,很不高兴地同意了。他明白这些农村孩子的家庭情况。班长走后,又有不少学生提出要走,方老师的话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断,他满脸不高兴,却又显得无可奈何,索性说:“好吧,同学们,天要下雨了,你们谁需回家帮忙的,可以回去,剩下的继续上课。”谁知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冲出教室,一会儿就消失在远处。方老师被眼前的景象呆住了——教室里,他的面前只剩下空空的座位。窗外,一片阴沉沉的天。“哎,农村的孩子……”良久。方老师自言自语地说,心里感到不是滋味。 刮风了,几个豆大的雨点开始砸在窗子上,方老师也顾不得什么,急忙冲出教室,朝自家的晒谷场跑去。 跑到自家晒谷场,方老师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数十个同学在班长的带领下,扫的扫,搬的搬,忙忙碌碌。方老师顿时涌出两行热泪。 1)文中两个标红色字体的词“呆住”和“惊呆”分别表现了方老师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呆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惊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教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挥想像,班长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是怎样巧妙地组织同学们到方老师家帮助收谷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特定情况下(想帮老师又不便实说,却说自己要回家收谷),班长充满机敏和智慧的话语,收到了出奇的好效果。在生活中,你也许会遇到各种类似的特定情况,请举一例说明,当时你是怎样应对,并收到好效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D 【解析】A项中的“怠惰”的“怠”读“dài”;B项中“热忱”的“忱”读“chén”;C项中“随声附和”的“和”读“hè”。D项都正确。 2)B 【解析】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运用是否恰当。B项的“拮据”的意思是缺少钱,境况窘迫。这句话是要形容她在陌生人面前的拘谨、不自在,用“拮据”不合适,应改为“手足无措”。 2、 1)失望和遗憾之情 惊异和感动之情 2)语言、心理描写 3)刻画了一个敬业奉献、忠于职守、热爱学生并愿为学生作出自我牺牲的优秀教师形象 4)班长可通过递眼神、打手势来暗示;也可借写纸条、与同学耳语来通知;还可让自己等在教室外召集陆续出来的同学 5)示例:当你捧着一束盛开的鲜花到医院去看望一位患绝症的大姐姐时,你说:“你的病并无大碍,只要能保持一颗平常心,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不久你就会完全康复,你也会像这束花一样鲜艳美丽。”大姐姐听到这鼓励性的话语,心情会好得多,对治病也会充满信心 【解析】 1)此题是体会意义相近的词在不同语境中对刻画人物心情的作用,因此务必结合语境。由于两词意义相近,容易让学生误认为表现的心情也相近,其实不然。 2)此题考查描写方面的知识,因而对于人物描写方面的知识要有充分的储备。 3)要结合事件的前前后后,运用“叠加法”全面而准确地概括人物的思想品格。 4)想像是以现实为基础的,这里的“现实”一是“突发事件”,二是生活经验。 5)要设置“类似情况”,并要达到“出奇的好效果”,因此要说真实的、善意的谎言。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