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讲多练”谈开去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四川省西昌市第二中学

郭建中

“精讲多练”本是指训练一种技能时,训练者只能适当点拨,不能以讲代练,要让学习者在实践中去掌握技能。这是培养技能的正确方法。但这一正确方法不知何时起被大搞“题海战”的人借为华丽外衣。

“题海战”与训练能力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它只是用重复做题的方法使学生记住知识点。学生在反复的做题中要想获得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几乎不可能,能获得的只是“做题能力”,这种“能力”与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不同的。而且,学生在题海中被搞的晕头转向,本来有的一点点能力都会丧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分低能形成的主要原因。

而我们的许多学校,许多教师,始终没有把一个问题弄明白,就是到底学校是教给学生知识是主要任务,还是培养学生能力是主要任务。看看许多学校出的考题就可以了解该校是重知识还是重能力。

高考早就提出要抛开教材出题,重点放在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这一导向是完全正确的,与当代世界各国培养人才的方向是一致的。谈到这里,有老师可能要说,学校不教学生知识教什么?或者有老师会折中的说,即重知识,也要重能力。这样说的老师,在我看来与前者也没有什么本质差别,都不正确。知识与能力不是并列的,知识是辅,能力是主,并重等于还是说知识是第一的——并列第一的。一切知识都应该是辅,得到能力才是第一位的。知识是前人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我们学它,只不过是为了节省时间。由于前人所处时代的各种限制,他们留下的知识在今天已经过时或显得不够科学严密,我们还迷信它,本来就不正确了,还要学生死记它不仅没有使学生节约时间,反而浪费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况且,既然前人能获得知识,我们为什么不能呢?我们获得知识应该比前人容易,今天科学发展到这一步,是前人无法想象的。

 “知识”在还没有转换成能力时,它是死的,在书本上现成地装着。要买到书本及书本中装的知识非常容易,记住它也不是很难,但是,要将它变成能力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既然知识就在书本上放着,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学生去记住这些死东西,还是指导学生把死知识变为一种能力呢?有老师会说,当然应该“先死后活”,不先记住死知识,哪来能力呢?这说法看起来很有道理,我以前也这么认为,但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样做也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学生在能力训练中懂得知识、积累知识。能力训练在先,懂得和积累知识在后,那样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的,也是学生需要的。

书本上就有知识,如果还要先去死记,是浪费学生宝贵时间,延缓了学生成材的进程。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有十二年时间,如果按照各学科现有教材的内容来算,光是记住它们,十二年太短了。那么学生要将知识变为能力,就得主要靠大学来完成了。难怪现在有的用人单位不愿或不喜欢录用大学刚毕业的学生,因为在大学里又有更多的知识等着他们去记,而能力的训练又没有实现,所以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还得靠工作以后在工作岗位上来训练能力——这一点读过大学的人就最清楚,常听大学毕业的学生说,在工作后大学学的许多知识用不上了,又还得在工作岗位上从新学习——哪个单位愿意花那样的时间和金钱去训练他们呢?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很早以前就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去参观过美国中小学校的人回来都介绍说,美国许多学校没有教材,老师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来安排教学内容;也不让学生死记知识,考试主要考查应用和创造能力,有谁要学生死记书本知识,就会被看成是在谋害他人。我没有去过美国,不知道美国中小学教育是不是这样的。但是,我敢说训练学生能力,而不死记知识的教育是各个有先见之明的国家所倡导和重视的。书本上许多繁枝末叶似的没有生命力的知识不适应今天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如果让学生死记它们真与某财害命没有区别。

怎样处理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呢?前面讲过,在训练一种能力的同时,就会随之取得某种知识,也就是说,训练能力在前,取得知识在后是完全符合人类获取知识的步骤和规律的。人类学习过程首先是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技能,然后将技能总结成为经验,经验不断积累后就形成一种知识。如果违反人类学习的必要过程和规律性去教学,势必成为人们早就否定的“填鸭式”教学,或者成为“高分低能”的制造者。黄炎培先生说:“打破平面的教育而为立体的教育,渐改文字的教育为实物的教育。”“立体”就是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实践;“实物的教育”就是训练能力的教育。比如学骑自行车,在什么都不讲的情况下,让学习者一开始就上车去自己感觉,然后自我总结经验,不久能力与知识他就都有了,而且一生都不会忘记,在以后的不断实践和与人交流中,他的技能还会继续提高。如果在他学骑自行车以前,就大量讲解骑自行车的方法和技巧,可以说是在浪费时间,而且,会让学习者怎样呢,我不说,恐怕教师都想得出结果。学电脑也如此,在学的人还没接触电脑的情况下,就给他讲DOS命令,WIN98命令,有多少人能懂呢?而且可以肯定不少人在听讲DOS或者WIN98那些(本来简单)听起来如听天书的操作命令时,就打退堂鼓了。“儿童的生活是狭隘又整个的,所以不能离开儿童的实际经验给予过分高深的知识,不能割裂其完整的生活,纯粹依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顺序分门别类。”(裴娣娜引孟宪承〈〈教育概论〉〉),这里的“生活”就是实践。小学的教学如此,中学教学同样应该如此。在能力训练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才是正确的教与学,才是中小学乃至大学教学的首要任务。而且,必须始终把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拿这话去打量我们的学生,就会明白苏霍姆林斯基对人(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多么准确。如果我们使学生处处感到被动地去学习前人的东西,学生从何去发现新东西?是要学生发现课本里的不足,挑前人的“漏眼”就叫“发现”?研究什么,研究前人已经嚼烂的东西?探索无数前人已经反复印证过的知识?培养创造力从何谈起呢?今天的社会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而不是考试机器;需要的是能把知识活用在生产实践中的人才,而不是装书本知识的书柜;需要的是有发明创造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前人知识的复印件。

“创造力意味着从复述和反映式的狭隘思维和态度中解放出来,向灵活性、自发性、独立性的方向发展,而不走到绝对自由的极端上去。”(海特纳(g·heinelf))。我们在训练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时候,应该把训练他们探索、发现和创造的能力放在首位。这样,他们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因此而获得更多的新能力、新知识,还会在心理上具备成功者的素质。之所以设立学校,不是要学校替书本知识当“二传手”,而是学生应该在一个有序的机构中获得能力训练。这才是学校和教师工作重点。

总而言之,把训练学生能力放在首要地位,才是在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把传授知识放在首要地位,则是在生产“考试机器”、“书柜”和“复印机”。我们的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对此问题好好深思一番。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