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思维训练教学法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这一点成为重要。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读写听说都和思维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思想认识不深刻,思维缺乏创造性,那么他的读写听说都不可能是高水平的。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肯定地说。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有这样一种想法:认为语文教材入选课文的篇目多,课时又有限,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课时都很紧张,哪里有时间去进行思维训练呢?其实,这种顾虑是没有必要的。这是因为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并不是在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之后,另外添加的教学内容,而是在进行读写听说训练的时候,其中就融进和思维训练。这就是所谓的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训练之宫。通俗地说,思维训练并不是撇开课本另搞一套,而是在指导学生读写听说的时候,教给学生应该想些什么和怎么去想。这样,不仅进行了思维训练,而且也会把读写听说训练搞得更好。既如此,何乐而不为? 尽管对思维训练的认识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然而,实际情况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自学或不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进行关思维训练。所不同的是,有的是有意识进行的,有的是无意识进行的。这样说,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解人物的诸方面思想品质,领会事件的种种性质等,这就是把阅读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一一认识其本质属性,即思维过程中的分析。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总结段落大意,总结人物的性格,总结事件的总体性质等,这就是把阅读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分别的本质属性全盛一个整体,即思维过程中的综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通过课文叙写的人物、事伯等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这就是从具体事实中概括一般原理,即思维形式中的归纳。在课堂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去理解语言现象,这就是由一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的结论,即思维形式中的演绎。上述种种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极为普遍。由此看来,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领域中,几乎人人在做,天天在做,并不神秘。问题是,此类教学活动有意识去做和无意误解地进行,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具有进行思维训练的意识,在课堂上进行此类活动时,有意识地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传授一点儿思维方面的知识,传授一些思维的方法。那么,其教学效果比不这样做绝不相同。由此不难看出,做为语文教师,具有或增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训练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进行思维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使学生的思维具有良好的品质。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周密性和创造性,合他们的思维发达起来。 (1)怎样进行思维训练 教师要有意识的、不失进机的、从不同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去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品质。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敏捷性,就是使学生思考问题的速度快,在转瞬之间能够把应该想到的内容思考完毕,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思考问题要做到合情合理。这两个方面是并存的。思考问题速度很快,但不合情理,这样的“快”,其实是浪费时间,因为它没有实际意义;思考问题合科情理,但缓慢异常,显然,这是思维质量不高的表现。所以,这两个方面全都做到,才可称之为思维敏捷。 培养思维敏捷性的方法,主要有下列两种: 1、设情境 所谓“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写或其它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条件下,请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此时思考问题就必须要与该情境的节奏相吻合,不能任意拖延时间。这样,他们思考问题就会是主动的,积极的,因而也是敏捷的。 例如,《七根火柴》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当讲到无名战士把卢进勇招呼到近前,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一根拨弄着火些,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时,教师对学生说:“无名战士为什么小心翼翼的、一根一根地拨弄着火柴,口里还要小声数着‘一,二,三,四……’呢?因为奄奄一息地他,要抓紧自己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向战友倾诉自己的心愿。可是,此时他已经没有力气把这些话说出来了。他只能通过小心翼翼地一根一根地拨弄火柴这个动作和慢慢地数火柴的微弱声音表达自己的心愿。此时,他有多少话要对战友说啊,可是他已经不能说这些话了。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这们无名战士,此时此刻,你要对战友说些什么呢?请你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教师的这番话,已经把学生领入了这个特定的情境之中。他们积极而迅速地思考着并且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发言。学生的发言主要有下列几种廉洁: 这七根火柴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整个部队的安危,千万不要小看它啊! 这七根火柴保存下来非常不容易,它是我用生命换来的,千万不能损坏呀; 请看清楚,这一共是七根火柴,一根也不能少了呀, 在前进的路上,不管多艰难,多么困难,你可一定要完成任务啊! 学生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对这样一个并非浅易的问题获得如此的认识呢?这是因为他们迅速地开支了脑筋。学生为什么能够迅速地开动脑筋呢?这是因为教师给学生设置的情境,既促使学生迅速地思考,又例于学生思考。这样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求速度 所谓“求速度”,就是教师安排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有时间要求,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某种速度上进行。当然,教师提出的速度要求,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应该用学生可能达到的速度要求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某项训练内容的速度要求,可以逐步提高。这样秩序渐进地训练学生,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就会逐步增强。 例如,教师讲授语法时采取口头练习的形式。词、短评、句子的练习都可以这样做:教师口述题目,学生做出语法性质的判断或语法结构的分析。 以句子的练习为例:开始时,教师口述一个单句,单复三遍,然后由学生指出句子的主干。几天后,学生熟悉并掌握了这种训练形式,教师再口述题目就改为口述两遍,进而再改为口述一篇。当教师口一个单句,在只说一篇的情况下,学生已能准确而迅速地指出错顺子的主干之后,教师再逐步提高练习题的难度。从要求学生指出句子的主干,到分析句子的六种成分;从一般的单句,到复杂的单句;从单句到复句;最后教师口述一个句子,要求学生判断其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还要分析句子成分,如果是复句就要指出复句的层次和分句间的关系。这样,逐步缩短时间,逐步提高难度,就会使学生思考问题的速度日益提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运用语法知识解释语言现象能力的提高,有效地提高了语法教学的质量,而且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也大有裨益。 (二)培养学生思考的广阔性 所谓思维的广阔性,就是思考问题时想得宽,想得远。这里有两个要求,一个是思路通畅,一个是思维面广。思路通畅是思维广阔性的必要条件。如果思考不通或思路阻塞,那么,是不可能想得宽和想得远的。思维面广,指的是思考问题的范围,范围越大,思维的质量越高。 训练思维广阔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两种: 1、全局性启发 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措施使学生的思维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大越好。因为为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大,即思考问题的范围越宽广。如果教师的启发,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覆盖全篇课文时,那么,这样的启发便是“全局性启发”。 全局性启发不仅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浓缩教学内容,用较少的教学时间,取得较多的教学效果。 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的教学,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时,教师提出:“请同学们开始脑筋,看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听了教师的话,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用“骗”字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最准确。因为,课文中的两个骗子是骗人的,那个皇帝和两个老大臣、内臣、骑士、百姓等,都是既受骗,又骗已,还骗人。总之,文中的人物,除了那小孩之外,都在围绕着一个“骗”字活动着。 由于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用一个字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而要概括得全面、准确,就必须把思维引向全篇课文,因此,这种“全局性启发”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最行之有效的。 2、添加式拟题 添加式拟题,指的是:在课文原有标题的基础上,添加一些修饰性或限制的词语,拟定意思更加充实具体的新标题。这样做有两个作用:由于课文的原标题乙排除在外,由于添加标题也是拟出一个排除一个,因此,这就促使学生的思维伸向广阔的领域,此其一;由于是给全篇文章重新拟定标题,因此,学生的思维就要覆盖全篇课文,进行广泛的思考,此其二。 例如,讲授《故乡》一文,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如下的任务:读课文之后请学生在课文原标题“故乡”二字之前,加上一个或几个修饰性的或限制性的词语,把这篇课文的标题变成“……的故乡”的形式。 读课文之后,学生站起来相继发言,给课文拟出了一个又一个新标题,并且结合课文做了简要说明。学生添加的标题主要有: 远去的故乡 悲凉的故乡 萧条、衰败、日趋破产的故乡 不值得留恋的故乡 使我气闷的故乡 与我有了隔膜的故乡 清晰而又模糊的故乡 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 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 通过学生所拟的标题,不难看出,教师的这个教学设计,已经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的领域。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的思维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只有这样去认识事物,才可以说是真正地认识了该事物。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关键是教师采取措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步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措施,应具有使思维向深层发展的导向性。 下面介绍两种训练方法: 1、追根寻源 学生对课文的领会,往往是搞清了说的是什么和它的性质,便以为完成了阅读的任务。但是,他们不知道如果把思维再向前推进一步。就触及到了更深层的东西,使自己获得对事物深刻的认识。这里说的“追根寻源”,是指对事物刨根问底,非彻底搞清楚不可。 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的教学,当教师指导学生读懂了文中叙写的事情和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后,提出:那两个骗子并不高明的骗术骗了好多人,皇帝、两个老大臣、内臣、骑士、百姓都是既受骗,又骗已,还骗人,为什么除了那个小孩之外,这么多人都摆脱不了一个“骗”字呢?经教师这么一启发,学生认识以,这些人有的为名,有的为利,有的为位,总之是一个“私”字使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道:“大家说得很好。正因为这些人都有私心,才成了骗子的俘虏,做出一个桩桩蠢事;只有那个小孩子纯真无邪,才敢讲真话。这就告诉我们:自私自利是罪恶的根源,只有无私才能无畏。” 从这个教学实例中不例看出,当学生对课文的领会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追根寻源,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思维的深刻性。 2、椐理析事 所谓据理析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公认识的理论去认识事物,从而获得深刻的认识。有些事物,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可以认识它。由于个人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学生尚示走入社会,他们在这方面更显得不足,因此,有些事物单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还不能认识它或者不能彻底认识它。而公认的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的道理,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想武器,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给学生使用某些公认识的理论去认识事物,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又一有效途径。 例如,《狼》这篇课文,在教师指导学生读懂了课文的词句之后提出:“课文中的屠户在遇到狼之后,开始是很被动的,后来他主动行事,杀死了狼,取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大家请记住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变化的。那么,屠户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样的发展变化,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实现的呢?” 此后学生踊跃发言,相继谈出了他们的看法。最后的结论是:当屠户对狼抱有幻想而采取妥协的办法时,他处于被动地位;当屠户拿起了割肉的刀而采取斗争的办法时,他就由被动地位转到了主动地位。这就告诉人们,对待像狼这样的恶人,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只有与之坚持斗争,才是应有的态度和做法。 这个教学实例告诉人们,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用恰当的、公认的理论去武装学生,是指导学生深刻认识事物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做到精细、周到、全面,没有漏洞,不疏忽大意。这便是思维的周密性。如果遇到问题只是精略地草草一想,所得到的认识很可能是片面的或存在漏洞的。这就影响了思维的质量,得不到应有的认识。 怎样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呢?下面介绍两种主要做法: 1、多方探求 所谓多方探求,是指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满足于一得之见,而是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寻求种种答案。 例如,《七根火柴》一文的教学,当教师指导学生读懂了全文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是一篇小说。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塑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文中的次要人物作者给他起名叫‘卢进勇’,而文中的主要人物作者反而不给他起名呢?” 一学生回答:“作者不给无名战士起名,可以使记者想到那些为中国革命光荣牲而没有留下姓名的人。就是说,无名战士是为革命牲了生命而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的代表。” 教师说:“很好。大家再想一想,无名战士的思想、言行,还代表了什么人?” 又一学生回答:“还代表了为革命献出生命又留下了姓名的革命先烈。” 教师 说:“很好,这样认识问题就全面多了。无名战士崇高的思想,高尚的行为,确实是为革命献了宝贵生命的所有革命先烈的代表。大家再想一想,无名战士还代表什么人?” 另一学生回答:“我认为,无名战士是全体线军将士的化身。因为,全体红军装士都是忠于革命忠于党的,都具有无名战士这样的光辉思想和高尚品质,如果他们遇到了无名战士遇到的情形,他们也会这样做的。所以说,无名战士还是全体红军将士的代表。” 教师说:“完全正确……” 上述教学实例中,教师一南追问,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获得全面、周到的认识,在使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思维的周密性。 2、彼此联系 如果孤立地去看一个事物,就有可能得出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结论;如果有关事物联系起来认识,就有可能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所以,在认识事物时,指导学生运用“彼此联系”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同志的信任》一文时,教师请学生谈谈文中的两个人物——鲁讯和方志敏谁是主人公。结果课堂上出现了两种对方的观点——说是鲁迅,一说是方志敏,而且两方各抒已见,却又谁也不能说服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对大家说:“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的。因此,大家应该从这两个彼此联系中的找到正确答案。具体说就是:想一想文中对鲁讯先生的描述对表现方志敏 同志有什么作用;想一想文中对方志敏同志的描述对表现鲁迅先生有什么作用。” 经教师这一指点,学生的思维走了正轨。通过联系起来看问题,他们很快统一了认识。即:文中对鲁迅先生的描述,说明方志敏同志很有眼力,把此事托付给鲁迅先生是正确的。文中对方志敏同志的描述,说明这样一位有着不平凡经历的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在这样生死存亡的重要时刻,把这样异常重要而又无比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鲁迅先生,这对鲁迅先生是何等地信任。这就突出地表明:鲁迅先生虽然不是中国共产党员,可是,在所有共产党员的心目中,他是一个能生命相托的、最忠实可信任的同志。显然,文中介绍方志敏是为了称颂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本文的主人公。 由此看来,指导学生“彼此联系”的认识事物,是培养学生思维周密性的又一有效途径。 (五)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未来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创造力的竞争,谁的创造力强,准将走在前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施创造教育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而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对书籍事物和求知事物进行所未有的思考。创造性思维具有多种层次。对于学生来说,不能要求他们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不能要求他们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在生产或生活方面必须具有实际意义;只要他们所进行的思考,对他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这就可以了。因为,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只是一种训练,是为他将来具有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打基础的。 (2)多向思维训练 所谓多向思维训练,就是训练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认识,寻求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方法。进行多向思维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多种正确思维的能力。进行此种训练,不能满足于已经找到了正确答案,而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寻求新的正确答案,直到想尽为止。 例如,在《白杨礼赞》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用“无边无垠”作口头造句。其要求是:请学生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运用“无边无垠”造句,把该词用于可能想到各种事物,而且造句的内容不得重复。根据教师的要求,学生相继发言如下: 我渴望见到黄土高原上那无边无垠的麦浪。 见到那无边无垠的大草原上,汽车可以随便驰骋,不用担心超速违章,也没有红绿灯。 看那蔚蓝的无边无垠的天空,有几朵白支在飘荡,它载着我的理想,载着我的希望。 在无边无垠的大沙漠上,有一队骆驼在行进。 知识的海洋无边无垠,我们应该探索,勇于追求。 陈景润在无边无垠的数学海洋里遨游。 红军在无边无垠的草地艰难地行进。 无边无垠的宇宙,等待着我们去揭开它的全部奥秘。 他坐在收音机上俯视无边无垠的大地,脸上露出了甜美的微笑。 一个分子虽然极其微小,但对于原子核来说,却是一个无边无垠的世界。 我们的祖先曾经生活在无边无垠的原始大森林里。 1976年4月5日,无边无垠的白色花圈的海洋,涌向天安门广场,花圈下面,是一张张严肃的面孔。 黄河泛滥了,淹没了田野和村庄,只留下了一个远边无垠的水世界。 一个人的想象是无边无垠的,在某种意义上,它比勤奋更为重要。 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受尽煎熬穷苦人感到,人生漫漫,无边无垠,哪里是尽头? 中国人民能够推翻一个旧世界,也能够创建一个新世界,它的力量可以冲破云天,通达地墁,无边无垠。 贪婪的欲望就像一个座无边无垠的地狱,你一旦陷进去,就会把你毁灭。 张海迪的身体残废了,也许你会说她陷入了无边无垠的痛苦的深渊,然而她的意志并没有垮,她在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跨进了无边无限的欢乐的海洋。 上述造句,尽管有的还需要推敲,但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的思路已经打开,因而,有的造句的内容是具有一定创造性的。 (3)变向思维训练 变向思维训练,就是训练学生变方向、变角度、变途径地思考问题,改变习惯思路,摆脱思维常规,取否定作法作了几个口头造句之后,教师对学生说:“遇以象‘敷衍了事’这样的贬义词,大家采取否定的说法,这是正确的。但是,这里通常的说法,习惯性的说法,大家能不能把思路进一步打开,跳出原有的思考习惯的范围,采取肯定的说法继续用‘敷衍了事’作造句呢?所谓肯定的说法,那就是造句的内容应该体现出‘敷衍了事’是正确的,是值得称颂的。大家想想看,能不能作这样的造句呢?” 在教师的启发下,几名学生都说出了符合要求的句子。其中一个是: 搞日战争时期,某些敌占区的伪村长,其实是搞日干部,是共产党员。他们供助伪村长这块“金字招牌”,和敌人巧妙周旋。凡是日本鬼子交给他们的差使,他们都尽量的搪塞,应会,敷衍了事,而又不露马脚,不让敌人抓到把柄。他们用这种办法,给老百姓办了很有利的事情。 这个造句告诉人们,当思维冲破习惯范围,超越常规限度的时候,创造性的成果就随之而生了。 (4)新向思维训练 训练学生用前所未有的新方向、新角度、新途径思考问题,弃旧图新,超越书籍,寻求首创性的认识,这便是新向思维训练。其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种训练重在求“新”,要设法使学生列辟思维的新角度、新途径、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例如,《松树的风格》一文的教学,当教师指导学生读懂了全文之后,告诉学生:本文之所以以脍炙人口,除了别的因素之外,还在于作者刻意求新。作者没有重复前人赞美松树的种种观点,而是选取了一个新角度,即把松树的品质和共产主义风格联系起来了。正是这种首创,使本文大放异彩。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学习本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刻意求新,勇于首创的精神和做法。请大家开动脑筋,能不能‘青松赞’为题,作一篇既与前人对构对的赞美不同,又与本文作者对构的赞美不同,新颖而独具有特色的口头作文呢?” 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作了几篇口头作文。其中一篇是这样做的: 桃李绚烂多彩,杨柳婀娜多姿,菊花赏心悦目。在那春风拂面的时节,松树不和桃李争春;在那草木繁茂的夏日,松树不和杨柳争百般;在那金风送爽的秋天,松树不和菊花争秋。到了冰封雪飘的严冬,万花早已凋谢,万树只剩枯枝,那青松,迎寒风,傲冰雪,郁郁苍苍,巍然屹言,吐露出一派生机。它把美好的时光给了他人,把严峻的时刻留给了自己,这种先人后已的精神,不也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的写照吗? 这篇口头作文有一定的创造性,这正是教师指导学生打开思路、努力求新的结果。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略说如下。搞好思维训练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指导思维,正确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则应运而生。 From:http://www.sjzfls.he.edu.cn/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