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在该疑处,问在精当时(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疑在该疑处,问在精当时 ——浅谈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八洞初中 杨武胜 【题记】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去实验、去观察。 ——波普儿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下,为使提问达到实效,教师应该摆脱课堂45分钟的约束,延伸课堂教学环节,将课堂分为三段式进行:课前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课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课后鼓励学生将问题深入、发现新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问题的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语文课堂提问要想走出误区,要问得开窍、问得“美”,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就必须渗透教师艰苦的劳动和创造性的才华。古诗云:“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语文教师应该像高明的裁剪师一样,努力追求提问设计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1、在关键处设置问题,即牵筋式提问。 从教材的思路、教学重点、学生学习难点出发,“牵一发而动全身”促进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案例】鲁迅的《孔乙己》,文中有多处出现“笑”字,这个“笑”字实际上是作者精心构思的“文眼”。抓住这个“笑”字设疑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掘文中所蕴含的深意。有位语文教师围绕“笑”字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师:孔乙己一出场,有一个字伴随他,这是哪个字? 生:“笑”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孔乙己的可笑之处? 生:他的衣服、说话、动作 师: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 生:懒惰又死要面子、迂腐不堪,偷书还不承认。 师:孔乙己在讥笑中悲惨死去,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生:封建科举制度。 生:人与人关系的冷漠,就像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一样。 师: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出来,心里还有隐隐作痛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生:(思索、讨论)孔乙己很让人同情,但想到他自己的懒惰,死要面子,自欺欺人,又很气愤…… 师:所以鲁迅先生对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些问题处处问到点子上,各个都能激起思维的波澜,“笑”的问题研究透了,学生对全文也就研究透了。 2、揭疑式提问。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亚里斯多德) 3、转弯式提问。 也叫曲问、迂回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愚公移山》,讲到“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时,钱梦龙老师有一段教学实录: 师:那么,那个遗男有几岁?(曲问) 生:七八岁。 师:你又怎么知道的呢? 生:从“龀”字知道。 师:噢,龀。这个字很难写,你上黑板写写看。(学生板书)写得很对。“龀”是什么意思? 生:换牙。换牙时,约七八岁。 师:对,换牙。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曲问) 4、情景式提问。 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景产生的,并且以解决问题情景为目的。” 【案例】钱梦龙老师在教《死海不死》,就采用情景式提问。 师:(出示一只大烧杯,放进一枚鸡蛋,旁边放一袋食盐)怎样做鸡蛋才能浮起来? 生:加入食盐。 师:为什么? 生: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密度。 通过情景提问引出死海。 此外,还有:剥笋式提问;诱导式提问;激将式提问…… 二、提倡学生驳问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协同活动过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曾说:“不能因为学生问的幼稚而不予回答,不能因为学生问的离奇而随便搪塞,更不能因为自己工作忙而责怪学生多嘴,要鼓励学生探索好学精神。”美国的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标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创造的开始。因此,陶行知写了一首《每事问》: 发明千千万, 起点在一问。 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的巧, 愚者问的笨。 人力胜天工, 只在每事问。 【案例】教《愚公移山》,讲到愚公移山的原因时: 生(反驳):“愚公移山是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那么,搬家不是更讲经济效益么? 随着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本质的重大变革,随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引入,语文课堂提问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观念上提倡民主教学,目的上更加注重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力的培养,好的课堂提问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情感,从而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