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迥异的创作 —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距离美”和“女性美”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松山区碾坊中学:王国青)

(松山区碾坊总校:陈淑云)

摘要:本文通过“距离美”和“女性美”的理论,以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为例,对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距离美”和“女性美”进行探讨。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距离美 女性美

(一)

散文,尤其是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他的意境能折射出较为广泛的生活内容,引发读者广泛的艺术联想。当读者进入文中意境,将个人的生活体验与思绪融进眼前景物时,其物化了的感情就带上了一份山水日月之灵秀,抑或染上一层历史与现实的岁月云烟。意境这种寓情性和思辨性结合的特点,使内涵与现实拉开了一段距离,因而带上了几分朦胧与含蓄,在具体中平添了几分虚渺和幽远。朱自清在描写这些朦胧含蓄的感情时,刻意的创造了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虚无飘缈的景色。从而使作品与现实拉开了一段很微妙的距离。

明代有文艺理论家陆时雍,提出过不即不离之说,这是对艺术对象的审美特征的总括和深刻的把握。即要求对描绘和表现的对象,不能太切题,又不能不切题,太切题会粘皮带骨、不切题会远离表现内容,难以捉摸,难以领悟,只有不即不离,产生一定的距离感,才能达到一定的审美意境,给人以朦胧美。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创作这种距离,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无可挑剔,他对距离的调整堪称神手。在他的写景名篇《荷塘月色》体现较为明显,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对景物的描写上都表现得极为到位。

首先,我们从作者对景物描绘的技巧上看: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飘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

如果作者只陈述微风过去,送来清香,就“太切”、“太近”,因为“清香味”读者都体验过,习以为常了,根本就唤不起读者强烈的审美享受。于是作者用了通感手法,用飘飘渺渺、时断时续、如丝如缕的远处传来的歌声形容香味的时断时续和捉摸不定。歌声是什么味,荷香是怎样一种歌声,调动听觉、嗅觉、潜意识的触角吧,那么悠扬、清甜、遥远而又亲切,总之,说不准,又能体会,这种体味的过程就是回味的过程,就是享受的过程,就是净化的过程。接着,作者把读者拉近,“叶子和花”经过微风轻轻吹拂,“有一丝颤动”,这是“近”;作者随后又把读者放远:“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那边去了”,可读者仍在痴迷地体会,进入一种遥远的遐思。

再看作者对月光的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作者从月光的浓、轻、柔、色彩这四个角度去着手描绘。“流水”、“牛乳”的比喻应该说是贴切的,但作者一个“泻”字和读者开了个玩笑,能“泻”就能摸,请你去试一试,伸出你的双手去摸一摸,月光流得急还是慢?确实看得见而摸不着,实在而又飘渺、似近而实远,这大概是“距离美”的最好的诠释。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稀疏的倩影”、“画在荷叶上”能够捉摸,但光的影如和谐的旋律,我们怎么个摸法?闭上眼睛,手放在胸脯上,打开所有美的触觉和知觉,能不能够说透?这是怎样一种“微妙的距离调整”,这是怎样一种远距离享受?

当然,不光在《荷塘月色》中有这种美感,几乎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都充满不切不离之感。

我们再从作者在《荷塘月色》里灌注的情感上去探讨。

作者在文章开头就表明了自己内心的“不平静”而去寻宁静。寻到了吗?寻到了。淡淡的月光下的小煤屑路好静,荷塘四周好静,树影好静。可惜的是,树上的蝉声分明表明作者根本没有寻着宁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不但不宁静,也没有那份“热闹”。但作者回家时又觉得“什么声音也没有,妻已睡好久”。那么,在作者的内心里是宁静还是不宁静?回答是既宁静又不宁静,混浊而清澈,叫你把握不住。这是其一。

“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恬静、惬意、悠然自得的心境跃然纸上,似乎作者完全沉醉其中。但朱自清先生清楚地告诉我们:“……我什么也没有。”,表明作者内心十分复杂,眼前的美景也不能使它消释。但作者仍旧进入到荷香月色里面,此时的荷香月色引起了作者对故乡江南的回忆,包含了他的美的心境,同时也有惆怅寡欢的心境,抒发不出的苦涩而又宁静的心境。这是其二。

总之,作者在这篇代表作里表达的一切情绪是复杂的,叫你悲不起来,也乐不起来。这种淡淡的月色下产生的淡淡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搅和在一起,半隐半明,飘浮不定,如游丝,是那么朦胧而淡雅,那么贴近而又那么遥远。总而言之,对朱自清写景散文应以朦胧而贴切、飘渺与实在结合在一起。

(二)

同时,作者在制造这种距离时,又给读者留下了立体形象的女性美,所谓文学上的女性美,是具有女性的温柔、典雅,不是浓妆艳抹,猛烈倾泻,而是线条优美、委委道来、含蓄朦胧,给人以想象空间的美,给人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冲动。在朱自清的写景散文里,女性美即是如此,也正好与距离美合拍,也与作者含蓄、犹豫、彷徨的心情相合拍。

首先,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中颇多女性化的朦胧美。读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我们每每有这样一种感觉:一个刚出浴的美人就站在你面前,身上似乎还挂着水珠,冒着蒸气。可作者偏要你看不真切,在美人身上蒙上一层纱,布上一层雾—似现又隐,似见却无。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把荷塘美景放在月光下让你欣赏,你所看到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而并非原色原调、原汁原味。又如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悦耳醉心,这幽雅淡远的感受只有在月夜才有体会。它把嗅觉、视觉、听觉交织在一起,显得十分传神。这就不仅造成一种柔和之美,静谧之美,而且会使人心笙摇动,飘飘然要去揭开迷雾探个究竟。

其次,朱自清写景散文中注重特有的女性化线条美。从意境的整体构局来说,朱自清写景散文不用一泻千里的直笔、畅笔,而是迂回曲折、回环往复。比如《荷塘月色》,作者先让你跟着他在塘边漫步一会儿,再让你徐徐进入荷塘月色的美妙境界,而蝉声微波乍起,搅和了你和作者的好梦,似乎该就此驻足了,然而作者却轻轻拓开一笔,把你的思绪带到几百年或几千年的江南游了一会儿,然后才徐徐落笔。就局部来看,作者特别重视在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对意境缜密细腻的描绘。这就使意境不仅具备了柔美线条的身架,而且造就了柔美丰满的肌肤。

再次,朱自清写景散文中颇多女性化事物。比如《绿》中本来粗犷而具阳刚之气的瀑布,在作者笔下变得柔声细语,轻盈飘举了。“晶莹而多芒”、“似白梅”、“又似微雨”、“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

最后,朱自清写景散文之中颇多女性化的意念。比如《绿》中,作者为了突出梅雨的潭水“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他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荷塘月色》也不乏女性化的笔法。比如把亭亭的荷叶比作舞女的裙,杨柳月下的影子美其名曰“倩影”等。可以说,朱自清写景散文中的女性化意念,是一种审美冲动,是作者钟情山水、痴迷于大自然的浓浓情感的物化、外化和浓缩。

总之,作者用这种女性美和距离美来描写景物是为了创造内涵丰富的意境,反映作者的苦闷与彷徨。在这一点上,他在现代文学史具有开拓意义,不夸张地说,他在这方面创造了自己的美学,对陶冶人的情操和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他的散文被中学语文课本大量选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①《朱自清研究资料》,北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

②王瑶:《念朱自清先生》见《朱自清研究资料》。

③唐 :《晦庵书话•朱自清》。

④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