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发展的教育观应用于教学实际(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湖北省钟祥市石牌一中 彭宜军 徐蓉 一直有一个习惯,接手初中新生,毫无例外地要求他们写日记,每周抽查。前几次只能坚持一年左右时间,由于种种原因而放弃:学生似乎兴趣不高,效果似乎不明显。而这一次已近两年,这项工作还在继续,因为一个信念支持着我:哪怕只对一个学生有用,都要坚持。 思考源自著名作家魏巍《我的老师》中回忆他的老师蔡芸芝的一段话,“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是因为蔡老师深谙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去熏陶感染学生。可能她并无意去将谁培养成大作家,但她这样做了,并影响了一个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人。这虽然不是决定性的影响,但你绝不能说它无足轻重,魏巍是很看重这一点的,从上面的引述里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 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都善于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有的要求练书法,有的进行课前口语训练,有的要求加强积累,等等。但中、高考并不直接考书法、口语、积累的很多东西都派不上用场。但学生兴趣提高了,能力增强了,喜欢语文了。更重要的是,作为“人”的学生丰富了,发展了。这才是语文,语文不等于考试,为了考试的语文不是真正的语文。为了语文,为了学生,而不是为了考试。 同样,很多学校,为了学生的发展,举办艺术节、运动会、朗诵会、演讲比赛,还有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研究并指导心育实践,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子多年后记忆中的闪光点,深深地影响着他们。这些学校努力为学生营造大环境、大气候。学校这样做的宗旨并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运动健将,也无意为哪一个学生制定一种道路。但这对学生有用,并可以影响到很多学生的未来。 回到前面的话题上去。让学生写日记,并没有谁做出硬性规定,但实践表明,从语文本身而言,从学生个体发展而言,这却是一个极好的训练手段,一个极好的习惯。有这种好习惯的人,可能起初并不喜欢,但后来就喜欢上,并坚持下来。好习惯、好影响使人受益终身,它能改变一个人,成就一个人。好习惯需要培养,并慢慢坚持;好影响需要施加,并慢慢熏陶。 可能有人会说,最终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的,并没有几个人,或许你班上的学生一个也没有,还有什么坚持的理由呢?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发展的学生观来看,更应注重“将来时”:为了学生的发展。“哪怕只对一个学生有用,都要坚持”,这是一种发展的学生观,更是一种发展的教学观。 或许蔡老师施加给魏巍的影响是不自觉的行为,也无意将他培养成大作家,但她的教学行为遵循了教育规律,实践了发展的学生观、教学观。那些成功的语文教师,有特色的学校更把发展的学生观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并实践在教育教学中。 怎样将发展的教学观应用于实践呢? 首先,对学生有用的东西,比如某种好习惯,一开始学生可能意识不到,甚至讨厌。这就要求老师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不为眼前而为长远实施自己的教学行为,慢慢培养兴趣,施加影响。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强求一律。笔者在要求学生写日记时,作的是弹性要求,规定每周一、二篇均可,鼓励每天都写,也不在篇幅、篇数上作规定。这样做,避免一刀切、加重学生的负担,体现因材施教,逐步培养的原则。有的学生日记越写越长,篇幅越来越多,也有的学生由不喜欢到喜欢。 更为课层次的是,语文新课标提出“三维”目标,其中之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对一个学生的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这一点。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谈到自己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时说,“因为我的心中装着一位教师的完美形象。武教师给我布置了一项任务:在他每次教新课前,由我把课文里的生字从字典里查出来抄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学习。一个长期被同学们看不起的“留级生”,居然还能承担如些光荣的任务,自然感到从未有过的自豪,我由于爱武教师,也爱上他的课……武教师又把我的一篇作文推荐给县里的一份报纸,居然发表了。当我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了铅字,清清楚楚地印在报纸上时,真比登台领奖还要风光十倍……今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武老师用他真挚的爱心和出色的教学艺术,把我从“后进生”的路上拉了回来,乃至改变了我的一生。”武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注重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施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钱梦龙身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改变”了他的“一生”。 我们可以这样说:只要对学生有用,只要符合学生、学校实际,并遵循教育的规律,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你就大胆实施你的教学行为吧——即使哪怕可能只对一个学生有用。你可以收获很多,特别是学生的未来,你还有什么犹豫的呢。“哪怕只对一个学生有用”,并不是只为了一个或一部分学生,也不是搞“精英教育”,相反,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长远,从可能性出发,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这种教育作用于每一个学生的效果不一,短期内可能也没有显著的成效。这也正是一些人担心的地方,也是他们不愿改变自己的直接原因。如果“跳”起来看,把学生当作一个发展的人,你就会意识到并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确定并实施自己的教学行为。 作者简介: 彭宜军,男,生于1971年9月,中学一级教师,湖北省钟祥市石牌一中教科室主任。在《语文之友》《语文学刊》《中学语文教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还有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县奖。 徐 蓉,女,生于1972年3月,中学一级教师,石牌一中教师。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作者邮箱: pengyij@163.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