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育英才 ——论写作英才的发现与培养之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论文——

写作人才的培养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凭一阵子热情,更不是在课堂上唱高调,说套话,而要有长久的耐力,热情的态度,随时的关注,细心的发现,经常的鼓励,耐心的批改。本文结合我校的实际和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文从胡说起”

大凡爱好写作的朋友都知道,一个具有创作天赋的人,思路总是不与一般人相同,即便是中学生,他的想象总是很有个性特色。因此,对于没有慧眼的教师来说,很多情况下,认为学生的作文是胡说八道,其实这就是教师不识货。培养一个写作人才,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具有慧眼的教师,每接受一个新班级,在不了解学生的写作基础的情况下,初次作文,教师总是能够容忍学生的“胡说八道”。因为首次批阅学生的作文,教师的态度至关重要。只有首先做到容忍学生的“胡说八道”,才能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打下基础,才能让学生去掉“怕”字,培养兴趣,树立信心,把潜能发挥出来,教师才能从所谓的 “胡说八道”中发现创新的基因,进而发现优秀的写作英才,制定相应的措施培养。如果教师在初次批阅评讲作文时,就指责学生作文中的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学生辛苦写的作文落得教师的全盘否定,很大程度上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心,那么休想他以后提高作文水平,教师也很难发现人才。

要容忍学生作文的“胡说八道”,教师要做到放下架子,降低自己的写作水平,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水平上去看学生的作文,那么,作为教师就会这么想:他(学生)虽然是胡说八道,但比我那时还要好,我那时的水平远不如他呢。如此对待学生的作文,教师就比较容易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在肯定表扬学生优点,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后,再委婉地指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问题要讲究策略和技巧,要让学生在领悟中自觉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样他才会认真地去研究改正并提高。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他的写作水平就会有大幅度地提高。举一个例子,记得我带九五届学生时,有一名同学最怕写作文,我鼓励他说,“文从胡说起”,只要大胆地写就行,什么都不要怕。每次作文我都找他的优点进行鼓励,当着他面批作文,并和他交谈我自己提高作文的点滴经验,时间一长,这位同学胆子也大了,把我当成他的好朋友,作文水平明显提高。在湖北省第六届中学生作文竞赛中,他的命题散文《钟声》一举获得高中年级组一等奖。

$:寻找和捕捉灵感

很多学生素质不错,很聪明,可是一旦写起作文来,思维就显得迟钝,拿着题目半天不知道从何处下笔。这是什么原因呢?从写作思维的规律来分析,是作者的灵感思维方式没有养成,灵感不能闪现出写作智慧的火花。

什么是灵感?灵感不是唯心主义,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现象,也就是说,灵感是作者在深厚的生活基础上,突然捕捉到的新颖独特、不落俗套的构思。这是几乎每一个具有创作经验的人所共有的体验。著名文艺理论家王汶石先生在《答〈文学知识〉编辑部问》中有一段形象的论述,他是这样说的:

作家在生活阅历中,积累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人和事,经验,积累了各种感情,产生和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它们象燃料似的保存在作家的记忆里和情感里,就象石油储存在仓库里一样。直到某一天,往往由于某一个偶然的机遇(比如听了一个报告,碰到某一个人,与某人几句闲聊,甚至只是到某一个新地方或旧地重游等等),忽然得到了启发(人们通常把这叫做灵感),它就象一根擦燃的火柴投到油库里,一切需用的生活记忆都燃烧起来,一切细节都忽然发亮,互不相关的事物,在一条红线上联系起来,分散在各处的生活细节,向一个焦点上集中凝结,在联系和凝结的过程中,有的上前来,有的退后去,有的又消失,有的又出现,而且互相调换位置,有的从开头跑到末尾,有的从末尾跑到中间……一篇文学作品就这样形成了……

这段形象而精彩的论述告诉我们,灵感其实就是生活的积累。构思的过程是作品最紧张最关键的阶段,它是作者由感受到思索,由思索到发现以至最后形成作品的整个酝酿过程。它要求作者具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因此,培养写作英才,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生活的习惯,生活不分大小,不分时空,不分校内校外。学生生活同样是丰富多彩的。注意学会观察,写观察日记,写生活点滴。积累多了,生活就在作者的脑海里转化成了自己的东西,就会从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新东西。写出新作品。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可见一斑。我的一个学生写了一篇小文章,题目叫《课间十分钟》,原文如下:

下课铃声准时响起,绷紧了四十五分钟的那若干根神经恢复了原态。汗淋淋的身上居然感到了一丝凉意,心中说:下课了——

原来昂得高高的头颅。立即有几颗消失在头颅的水平线下,头颅们显得有些参差,但仍有几张嘴巴还在翕动,发出模糊的汉语或外文的音节,维持着浓郁的学习气氛。不过,此起彼伏的呵欠声很快将读书声压了下去——呵欠鸣奏曲大概是世界上最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它的魅力令人无法抗拒。

某公乃“武学研究生”。嘴里还打着呵欠手里却已摸索着翻开了厚厚的武林经典著作,本已有三分睡意的眼睛顿时精光四射。一个海底捞月,接着一招扭转乾坤,小说便四平八稳地定在桌面上。他一目十行,急切地关注着武林局势的发展,时而长叹,时而微笑,是何等的投入何等的赤诚啊!看来他获得“武学博士”已为期不远了。

这位小姐自有闲情逸致,她玉手托腮,如水的明眸望着窗外的蓝天,似有万千思绪在心头缭绕。同桌的小姐窃笑,冷不防被她狠很地拧了一下,“哎哟”一声娇呼,引得无数男生狂欢。

学习劲头最足的当数那位“先生”,他两手交叠桌上,腰杆子挺得如同路边的电线杆,白白的眼珠子翻上去代替了那片黑色,只管在心中温书,对世俗之事不闻不问,真乃得道“高僧”也。

教室里的人或坐或卧,教室外的人或三五一群大侃特侃,或玉树临风凭栏远眺,也有拳来脚往切磋武艺者,千姿百态,各得其乐。

“当当——”铃声是无情的,它为课间十分钟仓促地划上句号,教室里的空位被迅速地填满了。颗颗低垂的头颅,也如同蓝天下的氢气球,缓缓地升起在铃声颤动的余音中……

这篇短文只有六百多字,篇幅不长,却写得很有特色,这比编造一个故事要难得多。因为学生编造故事往往建立在虚构的基础上,缺乏真实可信的生活细节,就不那么感人。这篇文章象一个特写镜头,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学生课间十分钟的生活,文笔生动幽默,立意健康,格调活泼高昂。在写作技巧上善于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在《中国作家》和《中学生阅读报》联合举办的“黄河杯”征文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并同时在报上发表。同学在谈到写作体会时说:“老师教我们平时要注意观察,培养灵感。所以我就注意身边的小事,那天课间休息,我看到同学们的状态,突然灵感一闪,就写了这么一篇,没想到还得了二等奖。后来我仔细回想,也是我平时注意观察的结果。”这说明,灵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积累生活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抓住生活事件中最能闪光的细节进行提炼,挖掘可以进行创作的东西。

$:关注个性风格

学生作文的个性风格与否决定他能否成为一个优秀的写作高手。一个爱好写作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他养成自己的个性风格。

所谓风格,是指一个人的气度、作风,作品的风格指作品表现出来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作品的个性风格就是指代表作家个性特色的艺术风格。只有个性风格才最能体现创新,因此,作为写作英才的培养对象,一定要加强个性风格的培养。

个性风格是多方面的,中国当代文学九大流派的代表人物,如山药蛋派的赵树理,荷花淀派的孙梨,乡土文学派的刘韶棠,地域文化——“商州文化”派的贾平凹等,都是以个性著称于世的。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应当注意挖掘学生的个性加以培养。

怎样挖掘学生的文章个性?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爱好、个性,写作习惯,家庭和社会对学生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在作文时向某些对他有特别影响或特殊感情的事物上开拓。如地方景物的特色,地方语言的特色,地域文化的特色,地方生活习性特色等。让学生对其中某一点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教师要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训练同一风格的语言、动作、习惯、文化氛围等,让学生感受到某种行为习惯或某种文化已与自己分不开了,动笔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种特色氛围。这样坚持不懈,就能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我有一个学生,他特别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对历史文化也非常感兴趣。我就注意引导他向这方面训练,取得明显的效果。如他写的《残缺与完美》就是一例:

有时,残缺却正是完美。

断臂的维纳斯已成了全世界的美的象征,于是有人设想,双臂俱无却有如此完美,则她完整的躯体更应是美得无可比拟的;于是也就有人提出所谓的“维纳斯复原计划”,然而至今一尊美的极品仍是断臂处世。因为无论人们如何修整,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和姿势来接断臂,不仅无美可增加,反而大打了折扣。人们才真正懂得维纳斯的美是不可以替代的。

断臂的确是很大的残缺,而正是这美的残缺,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维纳斯是无可挑剔的。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一个失败的英雄,在如血的残阳中,在怒吼的乌江边,无可奈何而又神情自若地挥剑刺向自己的颈脖,他残缺的人生就此宣告终结。然而一千多年来,项羽从未被人们遗忘。在楚汉之争中,刘邦虽然是胜利者,可人们除了知道他是个流氓无赖外,不觉得他有多大能耐;而项羽却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歌颂的英雄。一个残缺的人生,换来历史长河里完美的精神形象。

有时,完美也是残缺。

你敢说西施不是完美的吗?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美中择美,终于择出四大美人,而西施为首。但因为她太突出,太完美,成为历来最受关注的女人之一。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灭了吴国;有人说她是圣女,牺牲自己的青春,换来了越国的振兴;也有人说她不过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完美身躯倒下的那一刻,却为她生存的价值留下了永恒的残缺。

残缺与完美,历史不变的话题,一切生命都在这里久久徘徊。

没有必要过于重视完美的表象,我们应当追求完美。但完美的内涵,却是残缺。

我们追求——因为残缺,生命才会沿着追求的轨道延伸,延伸。

我们追求——为了完美。尽管世上没有完美。但世界要进步,历史要前进,没有追求就没有进步。追求没有止境,完美就没有止境。只有在不断地追求中丰富我们的人生,那么,或许透过残缺可以看到完美的影子,看到断臂的维纳斯。

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材料本身,而在于文章结尾的主题深化和这种已经成熟的个性风格。不需我展开分析,读者一看便知。

以上是笔者个人在教学中培养和发现写作人才的点滴体会,其实培养和发现写作英才是一项艰巨的事业,远不止这些皮毛浅见。还有待于同行的朋友共同努力探讨。

(2004年4月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创新写作教育与研究”课题论文评选国家一等奖)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