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头、猪肚也要有豹尾——略谈课堂收尾艺术(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白新生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常常强调作文开头要精彩亮丽,引人入胜;中间要丰富充实,跌宕曲折;结尾要响亮有力,回味无穷。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也这样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如此,其实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但我们大部分老师只能够重视课堂的导入,在课前会精心设计导入语,以求达到吸引学生的作用。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收尾很少去认真准备。再加上如果时间安排不当,只能布置几道作业草草收场,让学生觉得平淡无味。因此,我们应重视课堂教学的收尾,力求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下面我就语文课收尾艺术的探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收尾时概括总结课堂内容,深化主旨

这是我们老师最常用的一种收尾方法。它是对整节课教学内容的总结,把学生从“云里雾里”拉出来,帮助学生知识进行简单系统的整理,明确重点,纲举目张。韩愈云:“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我们老师要注意,用语力求简明扼要,让学生由博返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起到深化主旨的作用。

比如,我在讲授《六国论》一课时,开始我并没有补充作者苏洵和有关历史背景,只由《过秦论》导入。中间分析作者的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学生理解这一中心论点的基础上,收尾时我才补充:“作者所处的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在澶州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宗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于是想到了六国诸侯‘不赂者以赂者丧’的惨痛教训,把宋与六国相比,写下了这篇洋溢着作者爱国情感的《六国论》,意在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

这样收尾,不仅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主旨,又能使学生顿觉豁然开朗,提高了认识,加深了印象。

二 收尾时巧设悬念,让学生思考回味

优秀的文章和电视剧的结尾,讲究悬念迭出,给读者留下一串悠长的问号。如《药》、《项链》,古代的章回小说每章结尾也都是“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那么,课堂教学的收尾也应如此,巧设悬念,给学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学生对获取知识、掌握能力,保持急切、渴望追求的心态。

在讲《项链》时可向学生问:玛蒂尔德在真相大白后会怎么样?以后故事会怎样发展?让学生结合小说的主旨去发挥想象。同学们能设想好多后续,有的学生想到:最后玛蒂尔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吃惊地发现,自己赔偿的那挂项链也是假的。这样的确使小说更耐人寻味。把批判的矛头直指那个弄虚作假的社会,从而深化了原文的主题。在《阿Q正传》中分析完精神胜利法后可以问学生:阿Q如果没有精神胜利法那么他会怎样?如果阿Q得势后会怎样?赵太爷失势后会怎样?意在让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精神胜利法的普遍性和国民的劣根性。

这样做使悬念萦回在学生脑际,驻留在学生心间,学生便可带着问题去探求,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

三 收尾时应调动、激发、升华学生的感情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能把学生引导到课文之中,切身体会到课文中的丰富的情感.老师在结束时,可以对文中饱含激情的地方进行点化,创设一种具有诗情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再结合学生的感受激化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增强求知欲望。

我在讲巴金的《灯》时是这样收尾的:“流沙河在诗中写到:‘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同学们,‘灯’可以是 ‘精神之灯’、‘给人温暖的灯’、‘人生的导航灯’,它可以传递亲情、爱情和友情,它不仅为亲人导航,而且为人生导航。它还让我们懂得:收获爱是一种幸福,付出爱同样是一种幸福。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最后我们同唱那一首经典的歌曲《爱的奉献》!”这样的收尾,再加上歌声的力量,学生能不感动么?

四 收尾时应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课堂不但是传授课本的知识,新课标的要求要把课堂延伸,把学生引导到课本之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挥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外施展自己的才华。

我在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让学生欣赏了郁达夫笔下的五幅古都的秋景图,在最后我布置给学生:“郁达夫的这篇文章是很有诗意的,尤其是其中的几幅图画,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把你最感兴趣的地方用诗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呢,下一节我们评比一下谁写的比较出色。”布置这样一个小作业,就是让学生再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关于秋的小诗,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有一些同学写得真不错。有一位同学写了一首《秋思》,我附在后面。

五 收尾时指导学生对比阅读,学会比较鉴赏

在讲完一节课后,引导学生将这篇文章或文中的主人公与以前学过的其它课文进行比较,可以从内容、结构、语言风格等不同方面,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比如在分析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可让学生思考杜十娘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进行比较,她们的结局都是以死来抗争,但刘兰芝的是无可奈何的死,悄无声息,她的抗争刚强中略显优柔寡断;杜十娘是无可着落的死,轰轰烈烈,她的抗争更为悲壮,是带有血泪的控诉。当然,还可以从身份地位、性格特征等方面去引导学生分析。另外,在诗歌中,可以引导学生把风格相近或相反的诗歌进行比较鉴赏,体会诗人的不同风格。

六 收尾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发表评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换意见,在学习中互相吸收互相补充。或老师组织学生辩论,然后由老师总结点评,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造的精神。

我在教《屈原列传》时,最后一课时讲完课文还有一段时间,我临时给学生提出一个辩论题:怎样看待屈原的怀石投江自尽。没想到学生很感兴趣,踊跃发言,大体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屈原是在绝望时坚守自己的高洁的情操,一种认为屈原应该像司马迁那样忍辱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并且都说出了很多有说服力的事例和理由。我觉得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当然,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知识重点,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知识储备。只要我们用心探索,每一节课堂教学都会有一个巧妙生动响亮有力的“豹尾”。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收到更佳的效果。

附 《秋思》

一张椅

一平几

一碗茶

到天尽

一株槐树

落英满地

两点光

两疏影

两蹙眉

锁心碎

两条藤萝

满目皆翠

三叶残荷

三分醉

三缕相思

欲说还无味

可思量

一壶暖酒

倾尽半生泪

邢台市第一中学

邮编054000

联系电话0319-2387552

作者邮箱: baixinsheng2008@tom.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