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要“巧抓切入点”(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周德云

诗歌鉴赏是每年必考的内容。在诗歌鉴赏中,普遍的失误表现在不知道诗歌写了些什么。要把握诗歌,首先应读懂诗歌,了解所写之景,所叙之事,所抒之情。联系平时的诗歌教学,笔者认为:抓住切入点,对理解诗歌至关重要。结合05年的高考试题,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点介绍:

(一)抓注释,联想相关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政治生活背景,如北朝的争战、尚武,南朝的艳情相思,唐代的建功立业、边塞生活,南宋的爱国,宋明的示义等

例1: (05年山东高考第16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有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对这首诗的作者,如果不大熟悉,不妨借助所给的注脚———南宋后期诗人,联想当时南宋王朝偏安一隅的政治形式,联想南宋时期的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诗作,再结合该诗的后两句,就很容易得出:作者该是一位爱国诗人,这首诗应表现诗人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之情。

另外,像今年天津高考的第16题鉴赏南宋汪元量的《湖州歌·其六》、广东高考的第14题鉴赏北宋诗人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等,都可以借助注脚,寻找突破口。

(二)抓作者,联想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诗言志”,一个人的作品,正是这个人一定思想感情的表现。如果作者为大家所熟知,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对于该诗的理解往往有较大的影响,这些都不能轻易放过。

例2: ( 05年重庆高考第15题)

古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酒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该诗的作者王昌龄,作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大家都不陌生。他的边塞诗,或是塑造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或是反对开边,反映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往往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风格或悲凉慷慨,或缠绵婉转。联系该诗的第二、三句,可以看出:本诗主要表现戍边将士的浓郁而缠绵的乡愁,扣住这一点,去组织答案,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三)抓诗题,揣摩作品的题旨。“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题目也是作品中心的“窗口”。我们透过一些诗的题目,可以很容易的抓住诗的主旨。

例3: (05年全国Ⅱ第12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说当时作者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的题目很明确,我们从中可以得知,这是一首思乡诗。结合我们平时的所学,不难知道,这类诗往往是表现游子的羁旅之思。由此,再去组织答案就毫不费力了。

还有,像今年广东高考的第14题,也同样可以借助题目,进而把握作品的内容。

总之,在做鉴赏诗歌题目时,我们要充分利用所给的已知条件,如作者、诗前序、注脚、题目等,哪怕是作品的一个写作时间,都不可轻易放过。既然是给出了,一定是有用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们不妨这样去想),理解这些,再加上平时对诗歌相应知识的积累,对作家创作的不同风格、流派,诗歌的不同类别的梳理,诗歌鉴赏就不再是让人望而生畏的事了。

附答案

例1(诗人遥望中原,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该句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习惯心理 ,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痛之情。)

例2((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设意境,含蓄无限。)

例3(“抱膝”二子形象地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用“伴”字与“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显示出作者思家时一种孤寂的心情。作者主要是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语言质朴无华。)

作者邮箱: zhdy66@tom.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