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审美化浅探(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四川省宣汉中学 刘廷富 陈雪萍

在追求教学最优化的教学实践中,人们开始用审美的眼光来透视教学活动,用审美的理想来考虑教学过程,力图用美、美学、美育的原理来指导教学行为,使其成为按“美的规律”来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活动。正如克莱德·E·柯伦所说:“当教师更多地懂得了美的素质怎样进入人的生活,当他们能够有意识地来完善、扩展这种美的体验方法时,他们也就踏上了教学艺术之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教学审美化原则,善于运用审美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努力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巧匠,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使语文课既有情又有趣,充满着艺术的魅力,让学生“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苏霍姆林斯基语),这样就能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和良好的审美体验,在快乐中学到知识,从而兴趣盎然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语文教学内容审美化

教学内容审美化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也关系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它是教学审美化的基础。

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教学内容中蕴涵着人格美、生活美、景物美、语言美、形式美、艺术美等,特别是文学作品内容的美,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无限丰富而显得气象万千。比如同是写“莲”,就有南朝乐府民歌中歌唱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的乡情爱情;周敦颐咏叹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神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情操;杨万里笔下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李渔摹写的“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的实用;朱自清描绘的似“亭亭的舞女的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优美……它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壮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情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美等等;大量美文所蕴蓄的审美信息,为语文课堂教学审美化的形成奠定了客观基础。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语文教材所选的作品,都是现实世界的形象反映。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获得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从教材所蕴涵的丰富的感情和潜在的精妙之处去寻求教学的情趣,充分挖掘其美的内涵,才有可能创造性进行教学设计,使自己的教学充满着艺术的魅力。比如《苏州园林》中,看似不经意地用了“配合”一词,其实是描绘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神之笔,也是构成苏州园林处处是“美术画”而非“图案画”的关键所在。教师钻研教材如发现并抓住这个词,把“配合”的美学功能作为引导学生把握苏州园林和教材的一把钥匙,便是抓住了“文眼”。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像导游一样,既引导学生领略课文结构精巧缜密之美,又有意识地抓住关键的字、词、句、段,“披文入情”,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细细咀嚼词语在一定语境中意义、范围、程度、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体会作者推敲斟酌的艺术匠心,深入到作品描绘的美好境界中去领会教材所蕴涵的思想美、形象美、情感美。比如学习陶渊明的《饮酒》一诗,可引导学生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与其同义词“望”进行比较品味:“见”是不经意而见,表现诗人田园生活的悠闲自在;而“望”则是有意而望;着一“见”字,境界全出;置一“望”字,则神气索然。再如学习茅盾的《风景谈》一文时,可指导学生对“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一句中的“长”与动词“现”进行比较品味。联系课文对黄土高原“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的生动描写,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长”比“现”更加准确、贴切地表现了“三五月明之夜”月朗星稀、如在画中的美好意境。“长”字传神,用得别致,给静静的画面增添了生气,犹如电影中的长镜头,徐徐展现了“牛角”在山脊上出现的全过程。改用“现”字则平淡无味,削弱了画面的灵气和韵味。

二、语文教学过程审美化

教学过程审美化体现了教学的动态美。它要求按照教学发展的逻辑结构和学生习得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审美化,产生教学美育心理效应。俄国著名作家冈察洛夫说:“单是一个结构,即大厦的构造,就足以耗尽人的全部智力活动。”审美化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从仪表、教态到语言、板书,从备课、导课到上课、结课,都始终注意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在紧张有序的学习活动中享受求知的快乐,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学过程审美化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巧设计

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应该突破程式化的教学框子,不断地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诱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学习过程富有美的律动。一堂45分钟的语文课,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来安排课堂教学进程,进行教学活动,力求形成最优化的课堂结构组合。比如有老师教学《内蒙访古》一课时,采取拦腰爆破式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关联课文前后两部分的长城意义上,从而突出了重点与难点,做到了长文短教。再如有老师教学《荔枝蜜》一课时,采取倒卷山水式课堂教学结构,先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第17段,再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第6~16段,逐步领略课文行文构思的妙处,学生犹如在老师的指导下欣赏一幅倒卷的山水画一样,美不胜收。

2、优导入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自始自终地在充满情趣的愉快氛围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善于根据语文课程特点和学生心理要求,激发其探究心理,唤起其阅读需求,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语文课堂内始终洋溢着愉悦的气氛和情调。比如《雄关赋》开课之前,老师可播放一段董文华演唱的歌曲《长城长》,使学生在向往长城、热爱长城、热爱祖国的心境中,产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期待。再如教《背影》一文,有位老师设计了如下充满感情的导语:“同学们都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吧?每当我们听到这首歌时,一种幸福温馨之感便会从我们心底油然而生。是的,母爱是伟大的。可是,今天在这里,我要向同学们说,父爱同样伟大!谁要不信的话,就让我们来看看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吧。”短短的几句话,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使之在情感上很快地产生了共鸣。

导入艺术贵求新颖独创,因为新鲜感、好奇心是人们普遍的审美心理倾向;贵在巧不在多,诸如一则短小的故事、有趣的新闻,一句富有哲理性的格言、诗句熟语,一张与课文有关的照片或绘画,乃至一个实验、一条消息都可以作为“课引子”,启开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在兴致勃勃、情趣盎然中学习新知,为教学全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善提问

学贵有疑”,“知疑而进”。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还要善于激疑问难,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营造思辨的氛围,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这里所说的激疑问难,一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二是教师要善于在关键之处发隐显微,设疑促思,引导学生多向思维,积极析疑;而每释一次疑,都要能让学生享受到一份成功的喜悦。比如教学《祝福》讲到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时,有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想象:“如果祥林嫂来到同学们中间,你将对她说什么?”富有创意的提问,犹如一石击水,激起学生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波澜,为学生加深理解课文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课堂必然会呈现出理想的教学境界。再如有老师教学《驿路梨花》一课时,引入新课后,用多媒体提出三个有联系的问题:①、课文的开头、中间、结尾三次出现了“梨花”一词,着三个“梨花”个指什么?②、文中的三个“梨花”同题目中的“梨花”有什么联系?③、用“梨花”贯穿全文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三个问题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涉及课文的线索、内容和主题,蕴涵了文章“梨花——人物——雷锋精神”的结构思路,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起到了定向作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很快就能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

3、妙应变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不具备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由于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情况,这时教师要善于应变,表现出较强的调控课堂的能力,努力使原有的良好氛围不至于被破坏。比如有教师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讲到“美女蛇”的时候,一个男生举手发问:“老师,世上有没有美男蛇?”说完,他还得意地看了看同学们,引起了哄堂大笑。女教师沉思片刻,说:“这个同学天真好奇,问得有趣;但他问的思路不对,照此下去,可以问,有没有丑女蛇和丑男蛇呢?要知道,作者的思路是在‘美女’和‘蛇’的对比上,‘美女’是指她迷人的外表,‘蛇’是指其害人的本质,‘美女蛇’比喻披着画皮的坏人……”这位教师没有因为学生的哄笑而影响自己的情绪,更没有因为那位男生的提问而反感,而是因势利导,相机引导学生,把学生的思维拉回正轨,既稳定了课堂教学秩序,又指导学生理解了“美女蛇”的寓意。这样的处理十分得体,体现了教师机敏而灵活的教学艺术。课堂上的应变艺术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而教师的教学机智又来自于教师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惟其如此,才能在教学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4、美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好的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住一切”。的确,审美化的教学语言,应以情激情,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以美的旋律拨响学生的心声;对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使他们“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像磁铁一样吸引他们,深入作品的美好意境去探寻美,感知美,产生“亲其师信其道”“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把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与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表达出来,使学生产生一种似隐似现、若明若暗的美感。实践证明,学生受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言之动情、言之生趣的语言的长期熏陶,就会逐步产生对语言的浓厚兴趣,探知到教师的思维进程,学习到思考问题的方法,体验到教师情感的由来,进而掌握灵活运用语言的本领。比如于漪老师在教学《七根火柴》时有如下一段教学语言。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在一只抖索索的手里,犹如跳动的一簇火焰,升起在无边的草地上,划破阴沉沉的天空,横扫荒凉肃杀之气,给人以光明、温暖和力量。这段教学语言,于老师运用了夸张和比喻修辞手法;火柴和党证,犹如一簇火焰,给学生以巨大的情感震撼。学生通过这段教学语言,对无名战士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存几根火柴和党证的崇高精神就有了形象的理解。

5、精板书

板书是一种综合的教学艺术,是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作。优秀的板书通常集教材编者的“编路”、课文作者的“文路”、教师教学的“教路”和学生学习的“学路”于一体,将教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形象化、简洁化,既指导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又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因此,教师设计板书时要在准确理解教材思路、揭示教学思路、引导学习思路的前提下,重视板书设计的形式美(结构、书法)、凝练美(内容)、和谐美(整体),还要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力求给学生的求知以最大的效力和最美的熏陶。比如有老师将《驿路梨花》一课的板书设计为一朵梨花剖面图,象征人们心灵美好;有老师将《项链》一课的板书设计为一条项链图形,以此来揭示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悲剧命运的必然性;而有老师则将《出师表》一课的板书设计为一个“北”字,以突出诸葛亮鞠躬尽瘁、誓死北伐、匡扶汉室的一腔忠心。有老师设计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板书体现出一种对比美;有老师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则围绕一个“变”字来设计板书,表现出一种环绕美;而有老师设计的《促织》一课的板书则具有了节奏、对称、整齐等多种美的因素,呈现出一种和谐美。

作者简介:刘廷富,四川省宣汉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曾在《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多篇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