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边少地区的语文教学实验(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刘汉琦 实验,并非是物理、生化的专利,语文教学中也应该有必要的实验。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人文思想的转变,国民素质的提高。学生已不再是教什么就学什么,讲什么就信什么的机器了,他们有相对独立的思考意识,有要求验证的思想萌动。所以,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老式教学法逐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必将是具有新鲜生命力的新教学法,即一种顽强生存的教改实验方法。下面就语文教学实验中的作文部分、篇章(课文)部分和双基部分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作文实验课。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学生成绩的高低取决于作文,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也离不开作文,广大执教者都知道作文教学的重要,然而,在我们文化氛围淡薄的边陲地区,特别是连广播电视都还几乎是零字当头的民族山区,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作文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学起来轻松、写起来愉快呢? 笔者在高寒边少地带的作文教学中,摸爬滚打了近二十个春秋。其中不乏有过苦苦的思索,有过极度的探讨,甚至有过全军(作文)覆没的悲哀。在痛定思痛、苦苦求证的过程中,本人觉得,山区学生的作文要想平稳起步,收到成效,教师除了讲清必要的作文方法外,其它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口述作文;二是创 设作文环境。 口述作文,即教师确定框架,立好主干,甚至连枝叶也有必要涂上。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想“写”的兴趣,低起点的调起学生“要写”的动力,学生依样葫芦,模写、仿写或改写。有的学生实在难下笔,教师可以明言:“把老师刚才的话记个三五不离十,就算过关了”。 有的初一学生,小学不写作文,畏难而蒙混过关,有一部份是小考前背几篇短文去碰运气。进入中学后一写作文就头疼,无从下笔,。中学初一执教者面对此种情况,不妨也试试该种方法,仅管原始一些,笨拙一些,总比“恨铁不成钢,骂课混时光”要强些。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作文材料和简单的一些作文方法后,教师可以加深一定的作文难度,即创设作文环境。 创设作文环境,就是教师让学生有个作文的依托,有个作文的实感。其实,学生写不出作文来,并非都是学生“笨”的原因,作为教师当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往往不注意让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知材料,比如说,教师组织一次参观,有目的地安排一次访问,有步骤地分配一次劳动,这些都是学生很好的写作材料。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感知写景,因为组织参观,组织访问或是组织劳动,都牵设到一个安全问题,仅管教师加以多方强调,但都难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这些年来,在教育战线也大有谈“安全”色变的趋势。 感知景物,可以有目的地让学生体验春天的华丽,夏天的凉 爽,秋天的成果,冬天的萧瑟。这些无论在上学路上,还是校园中间,甚至是教室里都能感受到,教师何而不让学生写呢?加之,学生身边的鲜花和绿叶,校园当中的青草和小树,求学道边的丰收和硕果,等等,都是学生非常方便而又非常熟悉的写作材料,执教者怎么忍心舍近求远而不用呢?! 2002年12月12日,上午十时正,天空晴朗,阳光明媚,可教室里依然冷气叟叟,寒风刺骨。近一月来,天气阴沉,气温下降,加上雾气笼照,梅雨抄袭,整个校园一片泥泞。有的学生单衣闯严冬,有的学生独双鞋子熬酷寒,曾几何时,因为天气的骤冷而停止手写作业;又曾几何时,因为气温的下降而停抄笔记,学生骂天,教师恨地,广大师生真是烦不胜其烦,熬不胜其熬,大家都在问:艳阳天,哪里去了? 这一天终于来了!风和日丽,艳阳高照! 可是上课铃响了,教室是师生神圣的阵地,有谁敢不坚守? 看着学生很不情愿的、一步三回头的走进教室,我心里顿时有了主意。 “大家是不是想出去晒晒太阳?”我看出学生的心思,爽声问道。 “是!”像沸水烧开,像山洪瀑发,像平地一片惊雷! “好”我也非常慷慨。“这一节课就让大家出去好好享受一下大自然的阳光。这一月来,有的同学耳朵发过胀,有的同学手指生过疮,有的同学脚都不能走路,……今天,我们都要和它们说声再见,去投入太阳公公的怀抱。大家——放心的去吧!” 话音未落,我手一挥,前排的学生已冲出教室,有一人竞带倒了凳子。 教室前,操场上、草坪边,学生三个一群,五人一伙,在规定的范围内尽情的享受着阳光的恩赐。看着学生舒心的样子,我心里真有说不出的惬意。 四十五分钟的温暖,学生已洗了个痛快的阳光浴。上午第四节课,学生都等着讲预订的课文。 “这节不讲课文了,请同学们把刚才晒太阳的感受写下来”。 “写不来”,一个有点顽皮的学生提出抗议。 “写不出来,还可以再出去感受一下,但这节课必须交,题目可以自拟,也可以用‘温暖的阳光’、‘和煦的太阳’等等”。 “老师,从哪些方面写,写些什么呢?”一部分学生真诚的问道。 “在温暧的阳光下,你的身体感受如何?你的头(脸)、手、脚及身体各部感觉怎样?心情如何?前些天,冷气袭人,对你的学习有无影响?今天、天气暧和,你对学习该怎样弥补?今后,你希望老天爷该怎么办?……” 教师边指导,学生边写,至要下课时,已有部分学生交上答卷。 这次作文很成功,全班100%的按时、按量,已基本按质的交了文卷。 一个学生写道“……晴空万里,艳阳高照。我的心情无比的愉快,在这暧和的阳光下,我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虽然昨天还是阴沉沉的天,冰凉凉的地,但在这温暧、幸福的时刻,我 早已淡忘了过去的严寒和萧瑟,我虽然因此耗费了一些时光,但我要把它抢回来,我还要感谢老师对我的理解和宽容。我觉得,遇到这样的老师,我和我的班集体是幸福的。今后我和同学们都要努力学习,报答老师……”。 二、课文实验课 中学语文课,虽然材料丰富,授课方法多样,较其它科目灵活。但长时间的纸上谈兵,空口理论,未必就不会让学生乏味。特别是讲到枯燥无趣的说明文章节时,语文课的纰漏就不免暴露出来了。为此,进行一些必要的模拟实验是应该的。 《口技》(初中第二册),对初一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篇较难懂的古文。讲授时,不妨先找找中央电视台“曲苑杂谈”栏目里的《罗桑学艺》这一集录相带(或者有关“口技”方面的相声、小品均可),把这一集录相带播放给学生。罗桑是一个文艺奇才,无论声乐、舞蹈都很突出,特别是口技方面更是独特。他边跳边唱边模仿各种乐器的演奏,多种乐音就出自他的口里,而且惟妙惟肖,绝伦非比。如果不是亲眼直视,还真以为有一大个交响乐团在为他伴奏呢。 看了罗桑的表演,听了罗桑的空口演奏,营造这样一个文化氛围,再给学生讲授《口技》,学生就容易接受多了。当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能这么做的,一些课文的实验讲授,可以说比设置这种文化氛围还要简单,只要我们执教者潜心探讨就可以找到既简便又实效的实验课堂,如《看云识天气》(初中第四册): 天是蓝蓝的天,云是白白的云。在蓝天白云之下,就是宽阔而 平坦的操场。集合学生、手指蓝天、脚踏大地,讲授《看云识天气》:什么卷云、积云?什么高层云?什么积雨云?……这样的室外课堂,学生是多么的新鲜;这样的室外课堂,教师是多么的惬意,寓教于乐、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有的课文实验,教室外都不必,可以直接在教室里做。比如《万紫千红的花》(初中第四册)根据课文观点“花青素遇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课文P21页)”,为让学生更信可实验,直接让学生预习后带材料:酸醋几乎家家有,肥皂更是普遍,求学路上的野花,校园里的鲜花,均是实验器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当堂实验,教师当堂施教,一节理论联系实际的验证课就顺利铺开了。 最简便快捷的实验课还是《核舟记》(初中第四册)。因为实验器材在教室里就能够找到,学生人人都可参加。比如表演下列片断: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肃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三人在船头上的表现,各具神态。表演时,苏东坡的“峨冠(高帽子)”用学习小报折叠,胡须用作业纸剪贴,苏、黄的手卷将两张试卷粘帖起来即可,佛印的念珠用 一根线拴一串小石子就行。授课时由学生推举一组表演得较形象的作代表,教师一边范读课文,代表一边作示范表演,全班同学进行评议,提出看法。这样,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整节课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古文是中学教材里的一大难点。一提古文,学生就头疼,然而辅之于可行的实验,降低难度,化繁锁为直观,提取学生兴趣,这对我们山区的语文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灵活施教,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就地取材,我们特边少地区的语文教学是有望提高的。 我们山区有我们山区的特点,城市有城市的不足。我们山区,山高路陡,石头多,山谷多,河流也多,因而石拱桥也就相应的多,差不多村村寨寨,条条马道上均有。这些石拱桥虽然没有像赵州桥和卢沟桥那样载入史册,也没有它们那样高大雄伟,但它们紧可以代表石拱桥的特点存在。教学《中国石拱桥》(初中第四册)时,不妨先参观一下这些小型拱桥。 总之,利用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作为直观教具,这样的实验材料是不少的。有的课文实验在校外做,有的课文实验在校内做,有的课文实验,甚至在教室里就可以做,只要我们广大执教者多开动脑筋,多访查,多了解,是不难发现这些现成而有证明力的直观教具的。 三、双基部分,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验课 教室里,学的是经验;书本上,谈的是理论。长期的闭门施教,发现收效并不可观。前不久的一节说话课《说话要注意语言美》(初 中第四册P181页),学生似听非听,爱学不学的态度让人非常难过,课后想想,问题出在哪儿呢。教法是否该改一改了? 2003年5月14日,是期四,晴。这天,本人特地把上午的两节课调换至下午,向学生言明:今天上室外课,内容是逛街,从街尾逛至街头(长约一公里),要求(一)找出街上所有的错别字;(二)找出各种广告、门对、牌坊上的病句;(三)注意旁人的说话方式及内容。 学生情绪非常高涨,话音刚落即一哄而去。第二天,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大家都争着发言: 一学生说,平坝镇133号那个老中医的广告用毛笔歪歪斜斜的写道:“本人善长医诒谓病、肝炎和黄胆”(有三个错别字);有一个学生拿出一张江湖医生的《洗牙剂使用说明》,上有一条注意事项:“注意使用此药不易接触齿银”,学生接着解释道,应该是“不宜”而不是“不易”,应该是“齿龈”而不是“齿银”。“我查过字典了”学生又补充了一句。 有一名男生,性格内向一些,行动迟缓了一点,想到街上的毛病已被别人找完,自己已无法收获,天气又有些闷热,因此干脆慢吞吞地一个人在后面游荡。突然一阵急风吹过,一小女孩马上蹲到地上捂着眼睛哭道:“妈妈,我的眼睛掉到沙沙里啦 ”话音未落,全班都哄笑起来。在笑声中,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眼睛掉到沙沙里,而是沙沙(灰尘)吹进眼睛里。这属于语序不当的病句。 几个平时比较捣蛋的男生七嘴八舌地表演起一家夫妻吵闹的情 形:丈夫不知怎么激怒了妻子,妻子叉开八字腿,一手叉腰,一手指着丈夫,凶恶地尖声吆道:“你打吧,,你不打就不算人养的”,丈夫好象有些无奈,长长叹了口气,转身想要离开自己的恶婆,可“恶婆“却紧走几步,拽了丈夫一把,把丈夫拽了一个漂亮的趔趄“你打吧,你怎么不打了?你今天不打就不算人罅(xia土话“生”之意)的”,丈夫恼羞成怒,叭叭几个耳光,再加一脚,结果恶婆就只好趴下——呼天唤地了……。 “停”我打断学生的表演。“请大家评议一下这件事。” “打人不应该”一个女生首先发言。 “骂人更不应该”一名男生似乎很有理据的大声反驳道。 “对,打人、骂人都不应该。”我综合道。“可是,同学们想过没有,世界上有谁不是父母所生?有谁不是父母所养?”一部分同学“哦”了起来。 “人家不打你,就不算人的后代,难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其父母竟会是牛、是马、是猪或是其它的动物?”我继续诱导。 教室里非常安静,全班学生都在思考着。 这节课收效太大了!学生都明白了一个道理:与人交谈,要客观,要切实,要会理解和尊敬对方,还要会采取一定的说话方式,否则,就会出现预想不到的后果。 这样的课,学生亲临其境,耳闻目睹,很受欢迎。 这些社会上的人文现象,学生生活当中也很不少,可是教师不点破、不联系,大多数学生怕永远都是糊涂的,他们总觉得,语文的实际运用没多少重要,学和不学一个样,可学可不学的。然 而一旦走上考场,就窘迫不堪,一步入社会,就被弄得丑态百出,尴尬之极。 这就是我们教法的悲哀了,我们有责任和动力改变这种悲哀。 语文教学的实验改革,总的说来,无论身处何地,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也不论是乡村还是集镇,只要我们广大执教人员认真钻研,用心研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因“教”施“材”,不管是字词句段,还是篇章结构或是作文教学,都是有望提高的。 作者邮箱: liuhanqi@yunnan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